词条 | 临高人偶戏 |
释义 | 概述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佛子戏”。其表演特点为幕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人偶戏以本地的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 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历史溯源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临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驱邪时,皆用人型杖头木偶。据光绪十七年续修的《临高县志》云:"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药医。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后经过艺人改造,搬上舞台,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临高县八旬老艺人陈和成先后于1979年献出七代珍藏的10个老木偶,其中4个头部刻有"康熙"年号的标志。康熙年间就有吴四龙、曹大锣、王香发、刘彩凤等30棚人偶班社。 表演特点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戏剧大师田汉1962年到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解放后也演创作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传承价值1981年至1993年临高人偶戏曾先后2次进京演出,均获得到好评,荣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音乐奖。其中《花仙子》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人民日报》、《民族画报》、《中国木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评介。人偶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但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表演名家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与京剧等戏剧一样,其传播主体是人,与京剧有梅兰芳、粤剧有红线女、黄梅戏有严凤英等大师一样,临高人偶戏也有自己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演员…… 著名演员人才辈出金童刘和贵 刘和贵( 1910~1974 年),男,临高人偶戏著名演员,主工小生,乳名那圣,系临高县波莲镇和棉村人。出生于农家,九岁读私塾,读了三年诗书,后因家贫失学,到美鳌村舅父家放牧。 刘和贵秉性聪慧,生性乐观好动,整日又唱又跳,特别爱唱民歌,看过戏班演出之后便爱上了“啊罗哈”,放牧时喜欢骑在牛背上或在草地上唱几段,自娱自乐。民国十二年( 1923 年),刘和贵被班主雷华看中,带入戏班学唱小生。刘和贵勤奋好学,几年后,技艺大进,被观众亲切称为“小小生”。后来与正旦刘教英同台搭演,更是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成为当时人偶戏艺坛上一对妇孺皆知的“金童玉女”。民国二十七年( 1938 年),因社会动乱,戏班被迫停演,雷华班也因没戏演无法维持生计而宣告解散。刘和贵等也只好另谋生计,回家务农。不久,刘和贵想方设法欲重新组班演戏,当他得知与他合作多年的刘教英被卖给那大镇万发公司某职员为妻时,心中不忍,遂步行几十里到那大镇当工人,设法靠近并找到刘教英,劝其重返舞台。刘教英也留恋他俩搭演的美好时光,不久,筹钱赎身,重返家乡组班演戏,二人又重新活跃在人偶戏艺坛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组建临高县第一个职业木偶剧团--木艺剧团,刘和贵被任命为团长兼主演,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刘和贵嗓音佳、音质亮,唱腔流畅悠扬,韵味浓厚,吐字准确清晰,行腔运调缜密绵延,富有弹性,常令听者回肠九曲。刘和贵记忆力强,他演过的二百多出剧目均能熟记,因文化功底好,熟悉历史掌故颇多,故能随唱随编。 刘和贵名气虽大,但仍虚怀若谷,常虚心向同行讨教。每到一地演出,喜走门串巷,与人交谈,并抄录了不少典故诗联,并熟记于心。出演时常能随机应变,贴切地运用典故诗联,赋予剧情或人物新意。刘和贵在《海瑞被囚水牢》剧中,列举历代忠臣受难,为官清廉,爱民等掌故,一连数百句唱词不重复,使人百听不厌,受益匪浅。 刘和贵最为拿手的剧目有《海瑞被囚水牢》、《樊梨花》、《拜寒江》、《潘葛祭妻》、《薛丁山征西》、《李旦下淮》、《武王伐纣》、《纣王化身》、《王其青进花园》等几十出戏。他饰演的薛仁贵、薛丁山、狄青、海瑞等角色,最为出色,令观众长期传颂不衰。 玉女刘教英 刘教英,女,临高人偶戏女演员,主工旦行。乳名妚教,临高县皇桐乡和伍村人。自幼爱看爱唱人偶戏。十二岁时入雷华班学唱旦行戏,因与刘和贵配合表演“珠联璧合,”很快崭露头角,深受观众所赏识。 没过多久,她和刘和贵成为人偶戏艺坛上一对深受群众喜爱的“金童玉女”。后来,这对人偶戏最佳搭档因社会动乱,民生无着,戏班停演而惜别,各奔西东。刘教英后来嫁到和舍镇先光村,因与丈夫感情不合,被卖给那大镇万发公司某职员为妻。但生活仍不尽人意。不久,刘和贵闻讯从家乡和棉村来寻她,而她亦一直留恋着戏班。几天后,刘教英毅然筹钱赎身,与刘和贵同返临高,组班演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教英在木艺剧团担当主演。1958年,她被派往广州学习,在这期间,刘教英学习掌握了很多木偶操纵表演技艺。刘教英学完艺返回临高,带领剧团人员着力对偶像脸谱进行改造,加大了偶像头部,使偶像更为生动,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刘教英还将操纵木偶的双手由服装内改为服装外,使木偶表演更具灵活性和更有利于表演舞蹈。刘教英戏路宽广,文、武旦全能。她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并且能随编随唱,唱腔清脆亮丽,优美动听,扣人心弦。刘教英在《拜寒江》中饰演樊梨花,与薛丁山(刘和贵饰演)对唱一个多小时,唱词通俗易懂,情真意切,腔调优雅、圆润、流畅、唱到情动之处,声泪俱下,被誉为“千古绝唱”,令观众无不为之唏嘘叹服。 刘教英的表演台步优美,婀娜多姿,功架稳健娴熟,表演刚柔相济,武中带文,形神兼备,故而深受观众喜爱,备受推崇。刘教英一生出演剧目颇多,最拿手剧目和角色有《穆桂英》和剧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及其中的花木兰、《昭君出塞》及其中的王昭君、《邓怀玉下山》及其中的邓怀玉、《拜寒江》及其中的樊梨花等。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王 范 临高县人偶剧团的现任团长,也是一名优秀演员。他刻苦学艺,净是他的专攻行当,且偏重反派花脸,髯口功,把子功,袍甲功,样样精通,唱念做打齐头并进。 王范特注重以人的表情“神似”来弥补偶之不足,以“偶韵”表现人物性格,如“嘻嘻”一声冷笑,表示奸狡;眼睛一瞪,表示凶残;嘴唇一扪,眼珠一斜,表示阴险。 王范表演声音洪亮浑厚,高音低音,声声入耳。他在运调时常混入假嗓,更加形象地展现人物性格,自有他独到之处。 王明亮 王明亮1978年进县人偶剧团当人偶戏演员。因勤奋好学,戏路广,加上天赋予的金嗓子,能编能导,能唱能演,能弹吹拉打,很快成为剧团里的多面手和台柱子。 王明亮的表演神形兼备,人偶配合默契,特别擅长以“神”与“形”弥补偶的不足。他的唱功以声音洪亮、铿锵有力、腔正韵甜、吐字清晰见长。针对人偶戏的主要唱腔“啊罗哈”,他在继承前辈唱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常通过轻唱、重唱、快唱和慢唱,表现出人物多变的情感和不同的个性,自成一派,被观众赞誉为“明亮板”。 在20多年的人偶戏艺术生涯里,王明亮巧妙运用发挥“人偶同演”这一艺术特色,创造出一批性格炯异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陈少金 演员陈少金主工正旦。她表演做功细腻,功法适度,台步轻盈飘逸。以偶当上身,人当下身,组成别样的身段功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有独到之处。 陈少金表演时人偶配合,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展示出“人偶同演”的艺术特色,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观众在“奇”中领略人偶戏的种种妙处。陈少金唱腔圆滑,富有韵律,真嗓自然流畅,嘹亮悦耳,拉腔甜润,轻如行云,柔如流水,享有“少金板”之美称。 发展势头前景广阔如今,人偶戏在临高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县戏团这家专业人偶剧团外,全县还有近10家民营人偶剧团,每个团的人员配备约20人至25人不等,全县从事人偶戏演出的专职人员近300人,一年演出2000多场,观众达80万多人次。这在传统戏剧极不景气的今天,成了一道亮丽而炫目的风景。 由于人偶戏通俗易懂,所以大多数的临高人都会唱人偶戏,人偶戏正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并正在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临高人偶戏艺术以其历史悠久、艺术独特、内容丰富、社会基础广泛、发展势头良好以及它在临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使临高成为人偶戏艺术之乡。 据资料统计,解放前留下的剧目约有300多个,解放后经整理改编上演100多个,还先后移植改编其它剧种剧目《江姐》、《秦香莲》、《张四姐下凡》、《春草闯堂》、《海瑞驯虎》等30多个,创作剧目有《海花》、《闹钟爷爷》、《荔枝树下》、《一碗鸡汤》、《王佐上任》、《莲花仙子》、《鹿回头》等7个剧目。 其中《海花》、《闹钟爷爷》1981年晋京演出时获演出奖;而《莲花仙子》1992年晋京演出时获音乐创作奖和演出奖。 其他许多地区演出木偶戏,只设小小的舞台。台上围着布幛,演员手擎仗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而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则是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从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剧种。 如今,临高县现有的10家人偶剧团,除了农忙时节,他们还深入到临高的各个村子里演出,一年大约有260多场演出。除了演出经典剧目,他们与时俱进,也在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发展。 2003年,临高中学一名18岁的中学生成功地将摇滚元素与人偶戏融合在一起。他创作的剧目《青春旋律》在临高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汇报演出文艺晚会上,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并获得好评。 如今,从事人偶戏工作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保护好人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努力将传统的人偶戏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新的剧本,增加新的表演形式和新的演绎手法,力图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和尝试,赋予这一古老剧种新的活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