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增平
释义

林增平,教授。江西萍乡人。1947年毕业于中正大学历史系。建国后,历任南昌大学讲师,湖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历史系主任、院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校长,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湖南历史学会第三、四届理事长,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人物简介

林增平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专于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著有《中国近代史》,主编《熊希龄集》,与章开沅合编《辛亥革命史》,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历史学人才,为我国史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增平先生曾担任湖南师范学院院长和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南省劳动模范。创立了湖南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担任该专业博士生导师。 同时兼任了多个学术团体的职务,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历史学会理事、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南省历史学会理事长,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民进湖南省主委、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人大常委等职务。

大事年表

1923年12月30日(旧历11月23日)出生在江西省安源煤矿。老家在萍乡县芦溪镇的东北角,他小名“安安”,出生后未满一岁,随母回老家居住,取名增禄。六岁进族中设立的小学念书,启蒙师周先生嫌增禄名俗气,改为增平。刚满九岁,随父母迁居南昌,继续上小学。

1935年

十二岁,在南昌北营坊小学毕业。

1938年

十五岁,随父母入川避难。转入成都石室中学上初中三年级。

1941年

十八岁,年末,父亲转到湖南芷江工作,乃出川回江西,入萍乡中学借读半年,于次年夏高中毕业。

1942年

十九岁,夏高中毕业后报考刚刚开办两年的国立中正大学(创设于当时江西省政府所在地泰和县杏岭),放榜时得录入文法学院文史系。十月绕道赶到赣州城外分校入学。同系同学二十人许。是年冬在江西赣州中正大学分校参加三青团,但未领团证,未参加活动,后自动脱离关系。

1945年

二十二岁,秋,抗战胜利,学校迁往南昌望城岗,大部分校舍是旧军营。复学时,文史系分为中文、历史两系,原同班同学约二十人,读了一年后,绝大多数巳转入别系,剩下只有四人,分两系时,仅他一人选学历史。幸从厦门大学转来一位借读的,加上一位复学的,凑成三人。

1947年

二十四岁,在艰困的条件下念完四年级,七月毕业,获学士学位,旋即留系任助教。八月到广州住一月。

1948年

二十五岁。在正大历史系任助教。七月二十日结婚,妻李维秀。

1949年

二十六岁,五月南昌解放。中正大学由江西军管会接管,改名南昌大学。

十月十日,由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艾寒松、副主任委员农康)聘任为南昌大学政治学院助教,任期从1949年9月1日至1950年7月31日。十一月入南昌八一革命大学学习。

1950年

二十七岁,在八一革命大学学习结束,仍回南昌大学任教。承担历史系政治理论课的辅导和部分讲课任务。

1951年

二十八岁。八月,由校务委员会正式聘为南昌大学文法学院文史学系助教,任期至次年七月。十一月十五日复由校务委员会聘为文法学院文史学系讲师。任期从本年八月至次年七月。在文法学院文史学系主要是担任政治课教师。

1952年

二十九岁。在南昌大学文法学院文史学系任讲师,主要教政治,兼教中国近代史,一直到次年九月。

1953年

三十岁。是年中南区进行院系调整,于十月调到湖南师院历史系任讲师(担任讲师一直到1962年12月)。

1956年

三十三岁。是年下学期,妻李维秀从南昌调来湖南师院,从事档案工作。

1958年

三十五岁。《中国近代史》讲义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以同名书出版,分上下两册,都六十万言。

1959年

三十六岁。12月,出席省第二届政协会议,担任“社会科学团体”界别政协委员(该届政协委员任期至1964年9月)。

1962年

三十九岁。所撰知识丛书小册子《辛亥革命》由中华书局出版,5.8万字。担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1977年

五十四岁。11月,第三届省政协恢复开会,先生仍继续担任省政协委员,界别为“社会科学界”(该届政协委员任期至1983年4月),并担任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主编的《近代中国史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

五十六岁。七月评职称申报教授,学院任命为他历史系主任,同时招收硕士研究生。担任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1980年

五十七岁。提升为教授,并担任湖南省历史学会理事长

1981年

五十八岁。2月23日被省政府(省长孙国治)任命为湖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为尹长民教授。

1983年

六十岁。赴京参加中国史学会首次学术年会暨中国史学界第三次代表大会。

1984年

六十一岁。九月二十八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湖南师范学院改名为湖南师范大学,任校长。

1985年

六十二岁。应日本东京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学者中村义等人邀请,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于十月十七日赴日本讲学,访问了东京、京都和横滨等地,三十一日回国,前后十五天。

1986年

六十三岁。以年事渐高,需集中时间和精力专事学术研究,故开学以来,乃坚请辞去校长一职,推荐张楚廷以代(时张任书记、副校长),四月获准辞职。九月二十四日,被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评聘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前由华中师大申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是年先生任湖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常委。

1987年

六十四岁。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九月,湖南省政府特授予荣誉证书。

九月二十九日,被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特聘担任清史研究所兼职教授。

1988年

六十五岁。三月六日,经第六届全国政协第十七次常委会决定,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年七月,湖南省民进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举行换届选举,以高票当选,继陈孝禅担任湖南省民进第二届主委。是年十二月,与章开沅先生合作主编之《辛亥革命运动史稿》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

六十六岁。三月,被湖南省政府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主持馆务。

1990年

六十七岁。手创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0]028号文件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七月五日,经湖南省历史学会89年度学术会议通过,任湖南省历史学会第五届理事长。

1991年

六十八岁。被湖南省社科联聘为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科联合复评组组长。

1992年

六十九岁。年初,被评为湖南师大九一年度“十大新闻人物”。12月27日7时20分,因病不治逝世。

学术成就

在多年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林先生于1958年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上、下册)。该书是建国后国内第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成为多所大学的历史学教材,并多次重印。1962年应中华书局之约出版了《辛亥革命》,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976年重新开始研究工作后,和章开沅等合作编著了《辛亥革命史》(120多万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被视为“三十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集大成者”。1979年后发表了20多篇论文,对中国近代史学科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先后应邀到日本和美国讲学。主持或组织编撰了《中国近代史话》、《清代人物传稿》、《熊希龄集》、《辛亥革命在湖南》、《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史专题讨论丛书《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研究备要》、《中国近代史研究人门》等学术著作20余种,计700多万字。他发起和主持“黄兴研究学术讨论会”等全国性重大学术活动。1988年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近代湖湘文化初探》,开拓近代湖湘文化研究新领域。

史学贡献

林增平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中国近代通史的编撰和通史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上。

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逐步形成的。建立和发展学科新体系是这段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最重要的成绩。在这个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林增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新编写近代通史,对它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35岁那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上、下册),61万字。该书从鸦片战争写到五四运动,分为1840—1864年、1864—1901年和1901—1919年三个时期。分别列为三编,每编之下又分若干章,均系以年代的起讫界限,作为该一时期内的不同发展阶段。全书力求充实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基本上如实表述了中国人民在各个阶段上从事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同时对于各个重要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情况和思想文化也作了适当的概述,从而展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

林增平对中国近代史学科的贡献最集中地体现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上。

早在50年代林增平编撰近代通史的过程中,就较多地注意到了辛亥革命的问题,贡献最大、最值得称道的是《辛亥革命史》的编撰。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中,林增平在孙中山早期思想、兴中会的性质、同盟会的创立、立宪派的功过、会党与新军的作用以及宋教仁、熊希龄、黎元洪等辛亥人物的评价诸方面都提出过很有影响的独到见解。

林增平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的系统见解主要是:我国虽然早在明朝中叶就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某些不同于西方的特点,特别是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与欧洲中世纪中期兴起的城市存在很大差别,因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没有产生过如同西欧那样的市民等级。至于肯定立宪派和革命派分别是资产阶级上层和中下层的政治代表,不是以若干资产阶级人士对立宪对革命所持的态度作为依据,而是因各自的主张、纲领或章程、宣言之类及其成员所进行的活动,确属体现了整个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中下层的利益、意愿、要求及其所要实现的任务。事实上,清末革命党人中,本人是资本家或出身于资本家的是极少数,绝大部分是新式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士,怀着拯救祖国、造福同胞的宏愿而投身革命的。他们根本就不曾想过要去为资产阶级谋利,只是被时代潮流推到前沿去担负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他们与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分子毫无共同之处,若把二者等同起来,将有损于他们的光辉业绩。林增平曾吁请史学界应对这类误解加以澄清。

纪念活动

1991年10月19日隗瀛涛、刘望龄、萧致治在为发起“林增平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致笔者的信中说:“他是新中国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前驱者之一,著作宏富,成就斐然。其人大智若愚,治学严谨,胸怀宽阔,博大精深,在国内外皆有广泛影响”。由此他们主张“讨论总结增平教授丰富的执教、治学经验,推动学术研究工作,并宏扬我党尊老崇文的传统”。

1992年11月,湖南师范大学、民进湖南省委、省政协文史委、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文史馆、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举办了林增平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北京、河北、湖北等9省市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林增平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及其治学精神、道德文章,认为古人要求史学家必须具备有德、才、学、识四长,他兼而有之,其道德文章,堪称一代师表。

作为国内外著名历史学家,其传略收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一书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

2006年12月27至28日,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湘潭大学联合主办,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承办的“近代湖南与中国暨纪念林增平先生学术研讨会”于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会长耿云志研究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萧致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院林家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曾业英研究员以及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林门弟子共8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李文海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海鹏教授代表中国史学会,中国文献研究室前副主任、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金冲及教授代表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发来贺电。发来贺电的个人和单位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龚书铎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苑书义教授、王宏斌教授,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的隗瀛涛教授、何一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