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絮芳 |
释义 | 林絮芳,广东潮州市人。毕业于汕头教育学院,后选修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中国新闻传播中心记者,潮汕风情网记者;资深文艺评论家。曾用素芳、妙音、絮影、芳向、梅素、白素等笔名,几年来在《中国书画投资指南》、《国画经典》、《中国画家》和《中国画收藏》等专业杂志发表多篇书画评论文章。文笔犀利,思路新晰,把盏临风,纵横捭阖,细评慢品,观点独到;在业内颇受关注。 林絮芳发表的主要评论文章:一代宗师白庚延的中国画艺术 2010年12月4日,在保利的《中国当代水墨》拍卖专场中,一幅白庚延的《千峰接云图》以350万元高价槌,加上佣金,此幅作品每平方尺接近30万元,创出白庚延作品成交纪录。在天津文交所2011年1月12日挂牌交易的10只“艺术品股票”中,除了天然粉钻外,其余作品无一例外出自白庚延先生的手笔。两幅山水画作品分别是《黄河咆哮》和《燕秋寒》。经上市审查委员会确定价值600万元,投资份额600万份;《燕秋寒》经上审委确定价值500万元,投资份额500万份,上市代码分别为20001与20002;经过一个半月的运行,以昨日中午的“股份”总值8952万元和7420万元计算,每平方尺分别高达73万元和83万元 ,创下了当今中国画第一高价画的记录;他是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家,他是中国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他是“世界艺术成就金奖”的获得者,他纵情挥洒,为后世留下了一件件情调古雅凝重的精品杰作,他就是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白庚延先生。 白庚延,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天津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全国美展评委等职。1940出生于河北德州,2007年11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他196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在天津美院担任教授的几十年中,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为天津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天津画院院长何家英在纪念他逝世一周年的研讨会上说,“如果说我这一生当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老师,那就是白庚延先生,因为他从根本上让我认识到了绘画的规律,而不是从一招一式,一笔一墨来学到老师的一招鲜,这样使我们能够超越一种传统的样式,用自己的心去看待自己,看待对象,去感知对象,去画那些美好的事物。他塑造我们的是一种独立创造性的这样一种思维。”他早年师从绘画大师王颂馀先生,数十年来,他着力通过山水画来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和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他的画气象博大,豪迈豁达,人们从他的山水画可以明确地读出气象昂扬的当代中国精神。在几十年的探索中,白庚延游遍名山大川,而他绘画的取材更集中于北方山水。尤以黄河、太行、长城为重点。他擅于画水,所画黄河最富个性与创造性——或急流奔湍,或激浪拍空,或潮平如镜,或平波浩渺,寄托着他对养育了华夏母亲河的深厚感情。他广泛涉猎各种流派和各种技法,采众家之长,贯通古今,融汇中西,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与探索,最终形成了敦厚华滋,气势磅礴,雄浑博大、厚重苍茫的自家风范。 谈到中国画,一个重要话题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白庚延无疑是坚守和继承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他深谙历代中国画大家为何能流传后世,就是因为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向自然学习,感悟和创造出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表现手段也要不断演进、丰富和提高,这样才有可能超越前人。他的画与传统绘画无论在气势上和表现手法上,都大相径庭。他是怎样处理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的呢?白庚延一方面坚持传统,一方面又不断摈弃传统的弊端,他崇拜清代的画家石涛,近代西安画派的石鲁、和他的老师王颂余,在研究探索和总结他们创作经验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写生,创作和融汇诸多的先进理念,终于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绘画理论和特殊技法,他的画有着明显的个人面目和独特的绘画语言。以至于一时间全国许多的画家纷纷效仿,致使“白派画风”风靡全国。试看当今画坛,许多的画家笔底纸间,无时不流露出白庚延先生的笔墨痕迹。他以水墨块面和虚实处理为主,引入光的因素,赋予画面以阴晴明灭的变化和生命活力,他未停留在传统北派画家大斧劈上,也未止步于他所崇拜的石鲁、王颂余。他的画一看就知是“白庚延的”,他笔下的坡谷丘陵,多取平远之势,或清明,或朦胧,或跌宕,或辽阔,流溢着北国土地的诗意。浑厚、真实、亲切,强烈的整体感、 突破了前人在山水画创作中炭条布势,淡墨起稿,先皴后染,反复叠加的绘制程序,而是化繁为简,合碎归整,集合情境于笔端,舒卷风云于腕下,画面笔墨淋漓,笔道刚劲,线条灵动,笔墨入纸圆润而又处处精微,却又处处不见笔墨之故弄,在看似不经意间将笔墨熔铸为形,结体为象,汇总为情,演绎为境。品读他的画作,无论是大河边那窑洞式的小屋、月光下的几株老树,还是黄河壶口直泻而下的瀑布,都能体味到一种苍茫、凝重、辽远之美;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能如此给人带来震撼的中国画是罕见的。 他创造的白氏水法在中国画坛影响深远,彻底打破了中国画靠山不靠水的传统,创建了一套完全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笔下的水,不管是微波荡漾,还是洪涛翻滚,都是有形、有色、有势、有声。黄河岸边,壶口水畔,万壑雷鸣,波翻浪涌。白庚延的系列黄河----画形、画声、画气韵,画出了黄河的灵性,画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画出了气象昂扬的中国精神,成为别具风格和时代风貌的画坛经典。他的水法中汲取了西洋技法,而又不失中国画气派,独树画坛,在表现技巧上有时连油画都望尘莫及,这不能不说是白庚延先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贡献。 他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及其独特绘画程式和语言绝非空穴来风,完全是在表现大自然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在他的绘画理念中,古代哲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他影响最深。他强调状物,又反对见物不见我,主张“物为情思”。他状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化景物为情思的过程。在取象布局、依形造境上,他撷精取要,以简驭繁,本着弱水三千,一瓢止渴;霞光无际,滴露折辉的取舍之道。白庚延的山水画笔墨沉酣奔放,气象恢宏博大,给人以巍然,凛然,苍然,莽然之感。现代感和充沛的诗情,成为其山水作品的基本特征。他的一个得意弟子曾经对笔者说:“白庚延先生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旷世才情的大画家,只有他才能画出如此壮丽、壮美、悲壮的激动人心作品。说他空前绝后,亦不为过”。他不喜欢弱不禁风的东西。他强调崇高感,而崇高往往具有悲剧品格。他拒甜美求苦涩,追求壮美大美具有悲剧意味的美。他在大山大水大江大海中,找到了与他心灵和情感相契合相对应的表现物象,借以抒发他的豪情壮志,讴歌伟大民族魂魄。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看他的画,使我们深受震撼。 白庚延山水的大气源于人的大气,他为人磊落耿直,性格率真,仗义执义、坦诚率真、诙谐幽默;往往不平则鸣,助人而不求回报,有一股侠义之气。堪称其品也端,其格也正,而这一品格的形成,最根本原因是他关心民族前途国家命运,心里装着历史沧桑世间波澜,他为自己制定了如下的治艺宗旨:“一个画家的胸中容纳的应是历史的沧桑,时代的风云,人世的波澜和民族的兴亡,以及民众的悲欢”。艺术的崇高感和人生价值的清晰,以及捕捉心灵的能力,使他以热烈、奔放、拙朴、苍劲的风格内涵,创作了大量情调古雅凝重的杰作,使白庚延的山水作品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和耐人寻味的精神意蕴,表现出他对中华民族终生不渝的爱。 他以画家的聪颖、诗人的热诚、哲人的睿智和拓荒者的襟怀与魄力,在创作中一扫千百年来基于文人士大夫们的避世心态与落寞情怀而特意在山水画意境中营造出来的清冷与孤寂,代之以或者说是还原了大自然的郁勃生机和万千气象,以及体现其中的华夏文明,一向推重并力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而实现了传统绘画从笔墨风规到意蕴内涵的时代转型。 在当代画坛上,对白庚延的评论,正如何家英所说,“我们过去低估了白庚延。他的山水画在他的生命的最后几年中有了新的突破,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老师的话,那就是开宗之派,不可逾越”。 白庚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际展览。1991年《黄河水黄土地》获全国一等奖;1997年获美国传记研究院“1997年国际著名先生奖”、“艺术成就国际金钥匙奖”。1988年获“20世纪成就奖”、“世界终身成就奖”。英格兰剑桥国际传记中心“97、98国际著名先生奖”、“金星奖”、“20世纪成就奖”。2005年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个人画展,并由联合国中国文化展示组委会与美联邦世界传统文化科学院颁发“世界艺术成就金奖”。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会长庄世平先生还授予白庚延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金牌,白庚延因而成为内地画家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白庚延在推动中国绘画走向国际艺坛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作为我国第一位到联合国举办个人画展的国画家,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艺术成就金奖”。其作品被包括联合国在内的机构收藏。 可惜天妒英才,2007年11月15日白庚延先生溘然辞世,年仅67岁。他的突然辞世是中国山水画界无可挽回的损失!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一幅幅气势恢宏的作品中去感受他的胸襟气度,领悟他的真情实感,体会他那份拳拳赤子之心。白庚延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财富,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他留下了大批的美术人才,在他众多的学生中,有现任的中美协副主席;各地美术院校和天津美术学院以及全国各地众多的国家一级美术师,如:何家英,李孝萱,杨沛璋,王慧智,贺远征,潘志成,孟庆一,阮观东,晏平等等几十为位著名画家。这些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创作,为繁荣共和国的画坛做着积极的贡献。白先生未完的事业正在他这些高足们的笔下延续。他留下了“山水画要为民族造像”的誓言,他留下了滔滔黄河水、巍巍太行山……他的画作将在世间永生!斯人已逝,英名永存! 论中国画意境与孟庆一作品览析中国画发展到当今,从理念到技法都已经非常成熟,是一种被世界公认的成熟的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时下有些画人花很多的精力来论证笔墨的重要性,但是也有不少“大家”认为没有必要,其引起的聚讼并非本人三言两语所能包含。中国画要发展,传统的传承是基础,不断的创新是永恒。本人还是倾向于后者:认为笔墨技法固然重要,但那只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而已,它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优劣;而“意境”才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最高标准;所谓“意境、境界”,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对旁观者来说,概括起来可以是指在人的精神在彼时所达到的万物归一的无对之境。 虽说对传统的过度沉溺会构成束缚,而过度的束缚则阻碍了对中国画创新的勇气。然而,决定一幅作品的优劣,则永远取决于它的“意境”;老子所谓“得道”对画家本人是也;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则是针对于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也!此乃老生常谈;也是古往今来画人们的共识。如同“梅影上窗古,兰香入室清”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一般好懂,如同清末文人纪晓岚做过的对联:上联“千山千水千才子”,下联“一天一地一圣人”这意境一般纵情。境界最为关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它深深地扎在中国这块十地上,达到了这个境界,人的精神就进入了自由王国,身心松弛的驰骋于中国画艺术的沃土。 然而纵观当今画坛,众多的画家和爱好者,撇下传统,一味的发明一些所谓的新技法,还不忘高调奢谈发展中国画,岂不知无本之木如何能够发展?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画人把发展中国画的切入点放在了发明新的笔墨技法上呢?这恐怕和对中国画的理解偏颇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绘画形式,它是艺术。所谓艺术首先要给欣赏者带来美的感觉。作品追求表面好看表现的不是优美的意境,而是死的自我设计;就象一个衣着讲究的贵妇人,不是内心修炼美了,其外表再漂亮也会是俗气满身。中国人不重表面功夫,讲内在,不外露,这是人类伟大精神的共性。那些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中,很多场景和佳句,脍炙人口,千古吟诵。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夜半钟声到客船”;“山色空蒙雨亦奇”,等等,一幅幅意境优雅的山水画,跃然纸上。而现在的一些中国画只是在制作,不是在创作。那娴熟和花哨的笔墨技法,使人眼花缭乱而不知所云,空洞无物,让人莫名其妙。技法的确不俗,而内容呢?没有实际抑或抽象的内容,如何能准确的向观众传达画作中的意境?让人想象也要给人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状态,哪怕是模糊的意象也行。 古人的技法都是来自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写生。是他们用双足遍历名山大川,通过对自然的入微观察,才是创造并体会种种的传统技法的由来。如雨点皴就是来自黄山黑色的花岗岩岩石外表,而披麻皴则是取法于华山陡峭的白色花岗岩绝壁。凡此种种,皆有出处,绝非像现在的有些画家,凭空想象,无病呻吟。艺术当来自生活,方有生命力,仅凭自己的心血来潮就想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无异于痴人说梦。 孔子曰:仁者乐山,重要是因为仁者的思想安于义理,厚重不迁,不会随便地改变主意。山主静,水深亦静;深则静,浅则流;画家霍春阳说过“有一种人很有自信心,但缺乏对传统的传承,结果表现为狂妄自大,看不上今人、看不上古人,盲目自我崇拜;由于多年来都是接受的西方模式的美术教育,所以对自己的祖宗采取的只能是虚无主义态度。人类文明的进步,美术家的精神纯化,都需要把教育放在断裂的鸿沟上架起桥梁,让今人真正了解中国人的艺术境界;现在的中国看来不像一个文明古国的继承者,它看上去是那么浅薄和幼稚”。学画之人守的乃是寂寞之道,万无快捷方式可寻。一些同道耐不住寂寞,创新无门,便关上门来捣鼓笔墨。更有甚者,年纪轻轻,便大言不惭的自诩某氏某技法。殊不知古人的那些画法,确是历经数百年,几代画家的辛苦探索和锤炼而成。冰冻三尺,岂是一日之工。看看那些能工巧匠们,技巧娴熟,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然匠人终归是匠人,大师和匠人的区别是在他们的文化素养,而不在他们处理作品时的技巧表现。大师的作品是很难或根本不能复制的,而工匠的作品却可以反复重现。这是因为艺术品的诞生需要灵感和创造,而工艺品的生产只需要有完美的图纸和娴熟的技艺,道理就是如此的简单,仅此而已。这么说完全没有轻视技法的意思,只是劝同道们不要沉溺于发明创造新的笔墨技法,并想以此为本来发展中国画。 论及中国画,就必然不会落下“文人画”和诗书画印了。何谓文人画呢?顾名思义,文人画,就是那些吟诗填词,舞文弄墨的文人,酒后茶余游戏之作。他们有自己一个很形象的词句“墨戏”;墨戏墨戏,笔墨游戏也。既是游戏,便无须那么郑重其事。即兴而已。既不用那么多的规矩,也不用下那么大的工夫,更不必计较笔墨色彩,构图摹写。这本是不懂绘画的文人(指那些真正的文人)玩笑解闷的雅事。当然,古往今来也不乏诗书画诸艺兼备的文人画家。如王维,赵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虽不能名入大文人之列,却也是近代画家中的能文善墨之士,除了诗书画,他们的金石印章更是名扬天下。画家写诗,题跋,这本也应该不是什么负担。但是可悲的是,当今画坛之中,要找出几个能写诗又画得好的画家来,无异于登天。有些人认为:画家画好画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其实不然。若是天天关起门来在画室里捣鼓笔墨和构图,翻来覆去,日久天长,不成画匠才怪呢。 画家们若能自觉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一点,且不说饱读诗书,会在自己的画上题些通顺的语句,如果可能的话:句子不妨题得稍微带点文采。因为好的美术作品,实际上也是文化产品,绝非简单到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画家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读书多一点,知识广博一点,作品的品味和格调也就高一点,这和画家的身份和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和画家的艺术阅历和审美趣味有着深远的关联。而大部分画家在作品上题写的字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中国画题款呈日渐萎缩之势,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艺术形式有濒于消亡之危。画面上的好书法,能使作品增辉。那些书画完美合一的作品,的确会给我们珠联璧合的美感;书画同源,以书法的用笔入画,会使画面用笔更加遒劲,线条更加流畅。中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仅仅有画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用流畅的书法题上妙趣横生的长款,作品就一定能锦上添花。让人大饱眼福。但美中不足的是:很多画面上原本需要题长款的地方,题的都是穷款。使人感到画家的内涵稍欠,文化底蕴不足,很是遗憾。 让画家写点诗,其意义并不仅在画家写诗这种形式的本身。而是让画家的创作灵感中多一些诗情,它是美好人文精神的最高标准。就像文人作画一样,会给文人的诗文里增添一点画意。文人画中所表达的一些俗人莫及的诗情,却又随意且生涩的笔墨,却无碍文人画的魅力所在。关于画家用印,用印是书画创作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许多得画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作为一个画家,应该了解一些关于印的专门知识。如果能亲自动手去治印,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近代画家吴昌硕,齐白石的诗书印不是都非常出色吗? 孟庆一——当代画坛少见的实力派画家,他擅长中国画和古诗词,博极书法及治印;深居简出,不务虚名;于闹市中安处一隅,潜心做学问,以至让常人感觉他为人处事有些木讷;他是著名国画家白庚延教授的得意门生;远时风,深汲古,以古雅清劲之格调特立于时尚之外;其人其艺正如当代资深艺术评论家梅素评论他的画:幼喜丹青不由天,潇湘烟雨度古燕;一笔风霜平生志,不负此名五十年。细览其作,如品清茗,如聆清琴,颇具禅趣。 孟庆一擅长写意山水画。并在书法,篆刻及国学研究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在山水和人物画创作中,画家力图表现画面和诗意的完美融合。他的作品雄浑,厚重。以博大中见细微,与庄重中间灵秀。用笔苍劲而不失儒雅,墨气淋漓而不失精道。画面自然,结构合理。干湿浓淡,恰到好处。作品多采用范宽的雨点皴的皴法来营造山体,另一些作品则采用斧劈和披麻皴。在最近十余年的创作中,画家结合古人的技法和写生的体会,摸索出了一种新的皴法,人称“滚笔皴”。画家用墨,不拘一格;积墨,泼墨,色墨,宿墨等,因势利导,极尽其长。在构图上,借用了诸多画法,流派,风格的长处。其效果既与传统的画法有所不同,亦有所承袭。用顶光,侧光和逆光以及其它各种光线来塑造山体,岩石和水面的各种环境和不同层面。使其更加接近自然。更加富于诗意,更加丰满充实。合理的运用调和色,近似色,过渡色,来丰富中国画的用色诸元,以改变传统绘画中用色单调,夸张的印象。画家致力于突破传统画法中勾线,皴染,填色的程式化操作。让东方绘画和世界其它各民族的绘画艺术更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创作中,孟先生非常注重提高绘画作品的文化内涵。不断的摸索,研究长款和长跋,诗文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现代美术作品的完美结合。力求使中国画于高雅中更接近大众的欣赏习惯。使观众在读画,赏画和品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文化修养,并品味到更多的生活情趣。 一个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于其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度”的把握,从孟庆一大量篆刻艺术品可以看到,他并不是偶然创作出几方好印,长期的艺术积累,他表现出相当的成熟性与稳定性; 其篆刻作品用刀起止清爽温润,儒雅之中不失豪放。其雅意,缘于篆法之从容有度,章法之自然疏密,刀法精锐、刻工精致,避甜熟而具清劲。究其源流,虽无心刻意求新求变,却浸淫古文学文人雅意诗词歌赋之中,受时代之感染,个人气质之发挥仍在其创作中发生潜在作用,其作品具浓郁的古典意味,技法精到,个人情性之雅自然流露于方寸之间。 他在自作诗文《金石乐》中这样写道:铁笔刊印数十秋,光阴似箭已白头;方寸指间尽雅趣,咫尺乾坤显风流。殷尊商鼎王候意,秦篆汉简青史留。封门(注1)田黄鸡血冻,五百闲章(注2)乐悠悠。其篆刻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同道们的瞩目,正是他在传统传承与现代形式的发展中,既有艺术的表现性,又有传承的厚度,二者相得益彰,从而以全新的形式特征使人耳目一新,以独特的线条质感表现出新意,并成就了自己儒雅清醇的独特印风。 书法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精华积淀而成之美,中国书法与中国的艺术史、文化史始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已经影响到书法的生存状态;人们经常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是一件出色的艺术作品?从学术价值上:这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无法求其一致的个人问题;而孟庆一书法的审美选择,已经无法分清是他作为修养的磨练还是作为艺术的绸缪,因为无论在日常的书写还是在艺术的创作,他整个人已经完全渗透到每个字中,并匠心独运与作品融合在一起了;稍具一定鉴赏力的观察者,完全可以从他书法线条的节奏和力度中,感受到他的气息与韵致、人格与个性,感受到他精神的儒雅博古与心智的倜傥不羁;在古与今、结构表现与精神内涵、艺术的普遍美与书法的特殊美之间,他的笔划刚柔相济,阴阳共生,经常用虚笔和淡墨去追求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境界,充分展示了他笔情墨趣的浑厚功力;其书法豪放而又不失精致,飘逸而具法度,淡雅之中见古拙,在我们这个时代,难得见到这样无愧于前人的佳作,更难得的是他使我们对中国书法的创作前景充满了信心。 孟庆一绘画作品中的诗文,书法与印章,均出自画家本人之手。其诗赋,题跋恬淡高雅,用词优美,意寓幽深。颇有些“陶潜遗风”。其书法字体苍劲潇洒,如流水行云。可窥其结实而厚重的魏碑功底;深得国内众多书法大家的肯定和赞许。再看其金石篆刻,古朴简洁,深得秦汉印玺之精髓。他是一位正步入于艺术的自由王中追求境界的实力派画家,只可惜当今像这样勤奋的画家的确是太少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