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香斋豫菜馆 |
释义 | 新建的林香斋是一座宫殿式的两层楼房,琉璃瓦顶,金碧辉煌。它的黑底金字的牌匾,悬挂在二层正中,远在百米以外就映入眼帘。内部设施相当考究,有混合餐厅、风味餐厅,外宾餐厅,壁饰吊灯,烫画屏风、琳琅满目,沙发地毯,鲜花盆景,陈列新颖,大小四个餐厅可同时接纳五百位顾客。 林香斋的再次营业1983年1月10日,林香斋饭店从南仓巷北口乔迁到宽阔的解放路闹市区——宽银幕电影院对过儿的一幢新型宫殿式楼内营业了。要说乔迁,这可真是林香斋的一大喜事,因为这已是林香斋开业几十年来的第六次了。 林香斋发展历史宋朝-林香斋创立据传宋朝年间,在开封通往长安的官道旁,有一大片松林,松林深处有人开设了一间酒店,过往的客商老远就会闻见林中的酒菜香味,因而都乐于到此饮酒纳凉,美餐一顿。久而久之,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将这座酒店誉为“林香斋”。清朝末年,有个河南人借用这个美名,在太原开设了“林香斋”饭店,并请山西解州的一位解元,为最早的林香斋写了块颜体的匾额。匾额虽长不足三尺,宽不过尺半,但黑底烫金,倒也讲究。从此,“林香斋”这个名称在太原地区开始出现。 民国-林香斋名声鹊起民国四年,河南杞县人许振江先生在太原市阴阳巷胡同对面开了个馄饨馆,也取名林香斋,门脸只两间,房屋狭小,内设五六张小方桌,经营着馄饨、酱肉、擦酥饼子等小吃。品种虽然极其单调,但由于许掌柜手艺好,善于经营,确也招徕不少生意。三十年代初,为了满足常食者的喜好,除在馄饨馆增加了擦酥糖饼子和小碗的罐子肉、酱梅肉、米粉肉等扣碗菜外,又在老鼠窟窿斜对面偏东开了个“东林香斋”。 西、东林香斋的发展东林香斋内设单间雅座,圆桌十余张,经营着酒席包饭和大众小吃。新设的东林香斋由许振江先生的兄弟老二掌管。西边原有的馄饨馆由老四掌管。可是旧社会的买卖太难做,东林香斋干了二年多就垮了台,馄饨馆也难得周转,许老四只得把买卖交给许振江,自己回河南老家去了。“七七事变后”,许振江把馄饨馆给了同乡好友徐文斌经管,自己一度离开山西去西安,在那边另起炉灶,开了个林香斋饭店。1940年,他又把西安的家当迁回太原经营。此时的林香斋,除经营小吃外,还包办“十大碗”的酒席,很受顾客欢迎。但因地点所限,直到太原解放,也无甚扩大和发展。 现代林香斋的发展1952年钟楼街扩展马路,馄饨馆房屋拆除,林香斋迁入阴阳巷1号,房屋扩大到五间,并吸收了三反五反中倒闭的“双香斋”、“双星斋”、“梁园春”等店的技术人员,更充实了技术力量,开始经营河南风味菜。1956年,许振江先生主动把买卖交给了社会福利公司,接受国家投资,开设了公私合营林香斋饭馆。1956年公私合营高潮中,为了扩大营业场所,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林香斋从阴阳巷迁到了帽儿巷83号。这时营业范围由原来的八十个客座增加到一百五十个客座。技术力量有陈海香、孙廷栋、邱喜波、匡茂才、刘新平、张永杰、何建玉等厨师。经营品种发展到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林香斋已由一个普通只卖馄饨小吃的小饭馆,逐渐发展成太原市当时的三大饭店之一(三大饭店是晋阳饭店、上海饭店、林香斋)。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由于林香斋作出过一定的贡献,1959年由当时的副经理赵干臣同志代表饭店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0年饭店进一步扩大时,又从帽儿巷83号迁到了75号同益泰木器店旧址(现实习饭店),使林香斋从而顾客盈门,远近驰名。 文化大革命中林香斋的生死存亡“文化大革命”中,林香斋作为老大难单位于1972年被“请”出了帽儿巷,迁到了南仓巷北口,肢解分割,一下子分成了五个门市部,技术人员调的七零八落,从而降格为太原市一般小吃店。打倒“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为了繁荣社会经济,继承、挖掘和发扬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烹饪技艺,于1979年破土动工,新建了如今的楼房,成为林香斋饭店的新址。 [新]林香斋的介绍现在,不但从四面八方调来许多豫菜名厨,而且专门派人到厨师之乡——河南省长垣县等地学习豫菜烹饪技艺。诸如汴京烤鸭、铁碗烤蛋、豫香鸡丁,灌汤包子等150余种正宗大菜,应有尽有。乔迁以来,就餐的顾客从早至晚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真可谓“佳肴迎宾至,美味不胜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