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如良
释义

林如良(1923~1971),岱山南峰人。13岁开始给渔业资本家捕鱼。1951年,积极参加渔民协会,向渔霸开展减租减息斗争。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被评为省渔业生产劳动模范。1958年12月,出席全国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2月,南峰渔业大队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获国务院奖状。1966年,出席全国农村群众科学实验运动经验交流会议。历任中共南峰渔业大队总支副书记、大队长。并任机动船带头老大。曾于1956年试验成功“流网翻背对”和“流网翻大对”作业。1957年在吕泗洋渔场创“抛碇”捕捞作业。1959年春汛,吕泗洋遭受特大风暴,县内渔船翻沉59艘。死亡327人,国务院派员指挥抢救,江、浙、沪诸省市及东海舰队派飞机、舰艇营救蒙难渔民。南峰渔业大队受重灾。灾后,认真做好难属抚恤安置工作,又重上吕泗渔场,捕鱼2300多吨。1963年发明“对流兼捕”新作业,使渔船由两汛(春冬汛)生产变为常年生产。1967年春汛第一风在浪岗东3海里处,一网捕大黄鱼70吨。1969年冬汛,主动去“老爷船”(差船)当老大,创高产后被传为美谈。平时,林如良常说:“当干部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不能有半点私心”。1958年,谢绝中共岱山县委奖励四间楼房。大队评工分时,坚持拿网船老大最低级工分。随着渔民收入的增加,群众一户户都搬进了新居,如良仍住在两间旧屋里。许多渔民劝他建新房,如良总是笑着说:“挤挤还可以,等大家都住上新房,再造也不迟”。在病重治疗期间,还劝导干部和渔民:“你们不要为我难过,要同心同德,团结一致,青年干部要接好班,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

1971年,高亭镇南峰村渔业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机帆船带头老大林如良因病去世。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却永远被人铭记。

夺高产

1967年冬汛,林如良带领南峰大队17对机帆船,辗转浪岗、中街山,直至洋鞍渔场,此时已经连续奋战了6天6夜。渔民们疲惫不堪,船上的食物也所剩无几。这时候不少人提出,回港去吧!林如良却说,“现在情况虽艰苦,但生产情况和天气都很好,应抓紧时间,多捕几网。”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忍着疲劳,又苦战一天,次日傍晚才返港避风。这期间,全大队平均夺得鱼产量570担。林如良单位产量730担。

南峰大队1~2号船,船体破旧、设备落后,产量一直很低,被渔民称为“老爷船”。1969年,林如良主动到该船任老大。他动员渔民发扬“笨鸟先飞”精神,早开船,迟回港,勤下网,快拉网。这年冬汛,“老爷船”夺得了高产,比大队平均产量高出一截。从此,“老爷船”创高产成为美谈。

1970年9月,林如良感到胸部疼痛,被诊断为肺癌,但他仍坚持带药罐下海生产。

勇创新

林如良不仅仅是艰苦拼搏的硬汉,更是渔业科技的闯将。从船型的改造到新网具的试用,从作业革新到渔场的开辟,凝聚着林如良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1956年,他和渔民们一起试验成功“流网翻背对”和“流网翻大对”作业;次年,他创造了抛碇捕捞作业方法,成功开辟了新渔场;1963年,他带领渔民创新“对流兼捕”新作业,变渔区的两汛生产为常年生产。

1970年,南峰渔业大队接受了省里一项新任务:试验灯光围网捕上层鱼。当时有人反对,但林如良却在动员大会上鼓励大家说,“渔业要想发展,渔场就要向外延伸,捕捞要有新的品种。”

这一年南峰大队灯光围网产量获得全省第二名,受到省水产局嘉奖。此后,灯光围网作业在舟山渔区迅速发展,成为第二大鱼汛作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