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贵福的故事 |
释义 | 内容简介《林贵福的故事》讲述了林贵福(今重庆市开县临江镇人)生下来后,祖父按“福、禄、寿、喜”的首字取名,谁知这名被后人叫成了“灵鬼狐”——灵性聪明,鬼点子多,象狐狸一样狡猾,竟成了他一生品行的写照。 《林贵福的故事》是农村机智人物故事系列之一。 书本目录上编1.穿鼻眼 2.发蒙 3.打“满堂红” 4.拆字 5.教先生 6.扫牛屎 7.“伤兵谣” 8.忆苦饭 9.扯谎 10.写包 11.菩萨抢肉 12.挑肥弃瘦 13.“林贵福作” 14.“贵福你好” 15.属对 16.写家神 17.明天吃饭不给钱 18.把晦气磨出去 19.输脑壳 20.在此小便 21.遇到了好先生 22.借火抽烟 23.龙大爷吃汤包 中编24.三级跳 25.总算赶上了 26.解毒 27.蛋贩子 28.改碾磙 29.夜壶装笑 30.比鬼还凶 31.神医 32.表叔出丑 33.他是疯子 34.治忧 35.洽富 36.雅俗共赏 37.两副对联 38.棺材老板和医生 39.捞裤子 40.谎架子 41.做官司 42.半人高的夜壶 43.知县太太的小脚 44.骂胡子 45.住客栈 46.教傻女婿 47.断句 48.忌“麻”字的宝塔诗 下编49.求婚 50.娶妻 51.催产 52.不加糖 53.报喜 54.救板凳 55.地保 56.岳父的恶气 57.正驼子 58.少而精 59.石头计 60.快走第二家 61.癞子 62.称缸 63.亲嘴 64.裁缝偷布 65.换对联 66.抬粪 67.契约 68.互相吹捧 69.“伙计莫走!” 70.七算八算 71.蛇生雾 72.赖账 73.捉斑鸠待客 74.两面理 75.“一字”笑 76.才气还在 77.摘戴官帽 78.送考 79.整端公 80.女子对和尚 81.偷裤子 82.根除后患 序言及后记序言清嘉庆年间,现重庆东部当年被称为“举子之乡”的开县,出现了两个名人:李宗羲、林贵福。他俩既是同乡,又是同窗好友,还传说是生于同年同月同日。两个人都极有才气,但性情志向却大不相同。李宗羲仕途通达,官拜太平知县、知府补用、山西巡抚,及至两江总督。病逝后,还被清廷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兵部尚书等职,并赐予御祭,厚葬于家乡开县迎仙山麓。而林贵福,由于生性放荡不羁,仕途无门,一生落魄潦倒。然在世的几十年中,却又以其敏捷的才智,在那一乡一镇一县之内,闹出了许多笑话,做了许多为士大夫阶层所不齿的事来。故世称“怪才林贵福”。林贵福终因贫病而死,年仅四十余岁。 然而,沧海桑田,世事更迭,曾经声名显赫的李宗羲,早已为人们所淡忘。但林贵福的故事,却久传不衰,成为四川、重庆、湖北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林贵福的故事也曾零星地见诸报端,但大量地仍停留于民间口头传说。本书搜集整理各类故事82个,按林贵福从小到大的脉络,分为上、中、下三编,并加以编前导言,便于读者清楚地了解林贵福之所以成为怪才的社会根源。 后记在20世纪30年代,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喜欢听大人们讲林贵福的故事。讲的人头头是道,听的人津津有味,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林贵福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会动脑筋想办法,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从来没虚过阵;还认为林贵福所整的那些人都是该整的,如《三级跳》中的那个大同学,《借火抽烟》那个小偷,喜欢坑人的《蛋贩子》,《两面理》中的那个知县老爷,谁能说这些人不该整一下呢?可是,大人们每讲完一个故事,都要告诫我们林贵福的故事可以听,但林贵福做的事情不能学。 到了20世纪60年代,轮到我给孩子们讲故事了。那时,我是小学教师,在孩子面前,哪些故事该讲,哪些故事不该讲,自己心里是有分寸的。课本上《半夜鸡叫》的高玉宝整地主老财,算是很有"阶级觉悟"的,那么,林贵福整有钱人的那些故事,何尝不可以讲呢?于是,我便把《石头计》、《称缸》、《半人高的夜壶》、《契约》、《地保》这类故事中的主人公换成地主、恶霸搬上了课堂,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回家后向他的伙伴们绘声绘色地讲着。因而,我利用民间故事向孩子们进行阶级教育的事迹便传开了。 部分文摘上编 1.穿鼻眼 林贵福出生后,母亲就再也没生育了,父亲不高兴,说她“鸡公屙屎——头节硬”。善良的母亲常常抱着“福儿”,躲在一边流眼泪。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福儿”就过5岁的生日了,但就知道一门心思玩。爬树、采花、捉青蛙、掏鸟蛋,光着屁股到门前映阳河里玩水、摸鱼、掰螃蟹,还干过捅马蜂窝、挖孔寻蛇打的事情,没少挨过父亲的打骂,但他都满不在乎。成了临江镇上贪玩孩子的“孩子王”。 林贵福满7岁那年,街上的伙计对他说:“林少爷,听说你爸爸要给你‘穿鼻眼’了。” 像牛一样,在鼻子上穿绳吗?这可把林贵福吓坏了!便回家跟妈哭闹:“我不要穿鼻眼!” 正好爸爸进屋听见了,便给林贵福一记耳光,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喂条猪!你怎么不读书呢?” 林贵福这才明白,“穿鼻眼”就是发蒙读书。但从此,林贵福对上学读书就没什么好感了。 2.发蒙 正月十五一过,林贵福就要上私塾发蒙读书了。 那时的私塾有三种:一是“坐馆”,就是有钱人家请先生到家来教育子弟;二是“家塾”,由先生(就是老师)在自家办学,招收学生;三是“村塾”,由一村一族联合办学,村中或族中子弟都可以去读书。 林贵福上的学是第二种,“家塾”。 开学这天早晨,林贵福穿戴一新,由父亲送到离家一里多路远的洪先生的家塾去。 首先是拜师。洪先生的堂屋正中早已供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摆好了香案和祭品。大概已有七八个孩子在那儿等候着行礼。他们先各自对孔子神位行“三叩首”礼,然后逐一跪拜先生。家长还将“干笋子”(用于教训孩子的竹片)。送给先生,并再三拜托先生:“不打不成才,孩子不听话,不发奋读书,就用‘干笋子’拌肉,给我使劲地打。” 拜完先生,就安排座位,一个方桌坐四人。随即由先生给学童们讲规矩,什么“站如松,坐如钟”啥的……又讲如何读书,什么“诵读诗文、朗朗上口、字字响亮;勿高、勿低、勿急、勿速,不可兴致而如骂詈、如蛙鸣,兴衰而如蛩吟、如蝇鸣……” 洪先生越讲越来劲,直讲到站着的大人不耐烦了,小伙伴在打瞌睡了,这才收住话题,给学生发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宣布第二天正式开课。 第二天早晨,福儿和新认识的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读书了。他们每天的功课,大概都是点书、背书、识字和写字。林贵福虽然贪玩,但像《三字经》上的那些顺口溜,却是早就从母亲那儿学过,背书这道关,他很轻松地就过来了。 3.打“满堂红" 林贵福感兴趣,觉得很好玩的,是识字和写字。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识字本”,由先生把当天所读文句中的生字写在“识字本”上,每天放学前去认。认字时有“跳认”、“蒙认”、“随指认”等方法,要能“搬得家”,直至认会为止。第二天放学时要把第一天的字复认一遍后再认生字,做到“温故知新”。这样日积月累,读一年私塾下来,便可认1000多个生字。可是也有认字搬不得家的,即在“识字本”认得,换一个地方就认不得了。这样的学生少不了“守学堂”、“面壁”、“罚站”、“打手心”。与林贵福同桌的洪小毛,就经常被打得喊爹叫娘,哭声震天。 至于写字,先是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这些笔画简单清楚的独体字,再写有偏旁、部首的合体字;先写大字,后写小字;先“扶手润字”、“描红”、“仿影”,再“跳格”、“临帖”。由简到繁,从易到难。 书读得多了,字认得多了,写得多了,背上的包袱也越来越重了。什么“背温书”、“背总书”、“认总字”,使林贵福这些小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玩。邻桌有个姓雷的同学,常为不会背书吃“干笋子”。 一天,雷同学又因不会背书遭体罚,林贵福眼珠一转,对雷同学说,我教你,保证能背。 第二天,先生对雷同学说:“人家的《三字经》读完了,你背得来几句《三字经》?” 雷同学理直气壮地说:“我怎么不能背?”随即大声地背起来:“人之初,狗咬猪;咬不到,气粗粗;性本善,捅黄鳝……” 先生气极了,拿着竹片使劲地打他一顿。使坏的林贵福就更惨了,打完后还罚他头上顶一碗水,跪在孔夫子神位前“思过”。 谁知第二天早晨,先生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突然“哗啦啦”一响,一撮箕垃圾直倒在头上,弄得满身都是脏东西。 先生气极了,叫全体站起来,问:“这是谁干的?” 大家都不吱声。先生说:“那我就打满堂红了!” 先生叫大家把手伸起,手心向上,每人依次打10个手心,边打边察言观色,直打得大家哭爹叫娘。在轮到林贵福时,先生就知道此事与他有关,便狠劲打。这一打,就让林贵福更喜欢动歪脑筋、出歪点子整先生了,以至临江镇从此不得安宁。 4.拆字 林贵福10岁那年,已经是少年早熟,无所不知了。 那年,洪先生要参加县里举行的“秀才”考试,林贵福和同学们只好一起转到一位姓王的先生的家塾读书。 这王先生是一个十分古板的老头子,一天到黑看不到他一点笑容,管教学生仍然是“黄荆条子出好人”那一套。但他又确实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先生。就拿教学生识字来说,好用个“拆字法”,比如日月为“明”,上不上、下不下为“卡”,人靠在树边就是“休”,上小下大是“尖”,等等,叫学生茅塞顿开,学起来很有兴趣。他的缺点是除了体罚学生外,还利用自己有一套学问,挖苦学生,动不动就说自己“对牛弹琴”、说学生“冥顽不化”! 王先生随处运用他的拆字法。他在人家店铺里赊了酒钱,找他要账时,他指责人家说:“就知道‘西女王见金戈戈’!”(要现钱) 一天,王先生抽林贵福拆字。林贵福问:“拆个什么字?”先生说:“拆个王字吧!” 林贵福想,这“王”字就那么三四笔,怎么拆法?林贵福想了想,高兴地说:“王先生,我知道了!你原本不是姓‘王’,是姓‘金’啊,已经拆得不能再拆了!” 先生很诧异:“胡说!怎么姓‘金’?” 林贵福说:“是这样,你们祖先姓金,只因这个姓金的人品行不端,欺辱民女,皇帝便将他下面的两个小宝贝割掉,改姓为‘全’。可是在姓‘全’以后,你们祖先仍然无恶不作,皇帝一气之下,剥掉他的人皮,所以便姓‘王’了。” 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王先生可气惨了,连声叫道:“朽木不可雕也,竖子不可教也乎!” 5.教先生 临江镇上有个绰号叫做二毛的人,一把年纪了,却扁担大的“一”字也认不得几个,觉得很不方便,便决定进私塾学识字。上学的第一天,先生教了个“一”字,他很快就学会了;第二天,先生教了个“二”字,无非在“一”字上添一横,他学得更快。第三天学“三”字,先生还没教,他就写出来了。先生看,先生说写对了,还夸他无师自通。二毛这下高兴了,心想,原来写字就这么回事,当先生也就这么回事!于是学也不上了,自己办个私塾,教“一二三……” 这事让林贵福知道了。 一天,林贵福来到二毛的私塾,对二毛说:“听说你这里学费便宜,我想在你这儿报名求学。” 二毛郑重其事地拿出个簿子,问林贵福:“你叫什么名字?”林贵福说:“先生,我姓万,叫万百千。” 二毛想了想,拿起笔,蘸饱了墨,便一笔一笔地画起来。写了大半天,手写酸了,偌大几张纸也写完了,万百千的“万”字还没写好。他叹了口气说:“唉,你怎么叫这么个名字嘛,不能少写几笔吗?” 林贵福说:“那怎么行呢,如果你只写九千画,将来别人不就要叫我九千百千了吗?”他想了想,又说:“先生,这样吧,干脆将你妈那个大木梳拿来,在齿上蘸饱墨,一下一下地印,兴许还快得多。” “哎,我算个啥子先生罗?还不如学生灵性啊!”二毛叹罢,私塾也不办了,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当学生,跟林贵福成了同窗好友。 6.扫牛屎 街上摆着一堆牛屎,无人收拾。林贵福正好从那里过路,有人跟他打赌,说如他有本事叫人把这堆牛屎打扫干净,就输给他一两银子。要知道,那个时候,一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啊!林贵福满口答应下来。 林贵福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小字,顺手捡了根棍儿,做成一面小旗,插在那堆牛屎上。 没过多大一会儿,来了个戴眼镜的老者,看样子是哪家的管账先生。他发现路上的一堆牛屎上插着个小旗儿,迎着风飘来飘去,觉得甚是稀奇。便弯下腰去,一字一顿地认小旗上写的字:“这,堆,牛,屎,是,我,屙,的。”林贵福突然跳出来,拉住就不放:“好哇,我正说呢,是谁这么不懂事,屙了这么大一堆牛屎在路中间,原来是你哟!那还有啥说的,你快把它扫干净。” 那人脸红筋涨,心头发急,可越急越争辩不清楚。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再争下去就更没面子了,只得自认倒霉,接过林贵福递来的扫帚、撮箕把牛屎扫得干干净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