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桂榛 |
释义 | 林桂榛,江西籍客家人,福建莆田林氏始祖禄公第五十六世孙,一九七四年生于赣南兴国县,先后就学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法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又供职于杭州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大学等,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经史与汉前诸子,致思礼楽刑政与东亚文明,以“自由仁斆与民邦政治”之旨自砺。治学重史,尚求实,崇考证,目前已完成数种重要学术辨正。 中文名:林桂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赣南 出生日期:一九七四 职业:讲师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主要成就:以“自由仁斆与民邦政治”自砺。 代表作品:《自由仁斆与民邦政治》 林桂榛,江西籍客家人,福建莆田林氏始祖禄公第五十六世孙,一九七四年生于赣南兴国县,先后就学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法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又供职于杭州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大学等,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经史与汉前诸子,致思礼楽刑政与东亚文明,以“自由仁斆与民邦政治”之旨自砺。治学重史,尚求实,崇考证,目前已完成数种重要学术辨正,依完成先后次第概述如下: ①对孟子“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语的辨正,宋朱熹以来对孟子该句多有诬枉之解,今哲学界、法学界诠征此语亦多诬枉,此句绝非云“善”(道德)“法”(法律)需共行并进,乃云无论善意、法度实皆得依赖人为、人行而得实现或实行,修辞及上下文足证。亦辨正孔子的“德治说”指官吏者、在上位者首先自己得讲德,辨正西方的“法治说”(是rule of law,勿偷换为rule by law)指官吏、政府在公议公意之“法”的框架内、规定内有限性、正义性活动或运行,辨正某“德治法治”说或“治国方略”说对中西哲思的歪曲。(已完成,发表数文申证) ②对“仁”字演变的辨正,主要是对“仁”的本字“ ”(上身下心,即说文所谓“ ”[忎])如何演变到“仁”作出考析,推定左右结构的“仁”由上下结构的“忎”演变而来且系简写、速写之结果:将上部“千”之横笔(“人”形腰间加横线或环线指躯体)与下部“心”的“V”形上之横笔简化出,又将“千”之竖笔与“心”字“V”形之左下行笔简化出并连写(“V”右上行笔如尾勾,略去),简写、速写的结果即是左“亻”右“二”,此即“仁”字。此考证利用了战国简帛文等字体,相关字形可体现这种演变痕迹。至于楚简“身+心”的“ ”即“忎”、“仁”,则是已有学者的研究结论,甲骨文、金文无“仁”字亦有学者已考证之。(已完成,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已公开发布) ③对孔子“父子相为隐,直在其中矣”何语义、唐律以来中国古代法制或律典中的“亲属得相容隐”何内容、“亲属得相容隐”与“干名犯义”两律制何区别、“亲属得相容隐”和汉律“亲亲得相首匿”(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何区别、柏拉图或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否赞成Euthyphro“告父杀人”为绝对虔敬、公正及何理由的系列辨正,以“不显”及“知而不言(隐默)”训正“隐”,以“视”及“辨别是非”训正“直”,以“容许什么样亲属对犯案人什么样行为保持沉默不发”训正唐律以来的“亲属得相容隐”律条,破解经学、哲学、法学界一大学术疑案及系列诬枉,亦同时辨正邓晓芒等论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中国古代律学、法制的系列谬说。(已完成,发表数文申证) ④对北宋江民表(江望)人性的整理与辨正,通过《诸儒鸣道集》这一唯一传世宋刻孤本(上海图书馆藏)所录遭宋庭禁毁的江民表《心性说》这一传世珍件,剖解了江民表人性说对孟子性善论及抬孟之宋儒道学化人性论的深刻批判——习性、本性系两不同范畴,孔子没后孟子等论性的谬误在于“指习性而为性”。江作为居士虽持“正性无性”佛学观,但“指习性为性”的性善论批判与先秦荀子已有极似:江主张“性空”,荀子主张“性朴”;江主张“积习成性”、“习与性成”,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善者伪也”,即江认为本性为无而习性可善可恶、有善有恶,荀则认为本性为朴而习性可善可恶、有善有恶,两人皆正确区别了本性与习性的差别。江民表《心性说》和荀子《性不善》系中国学术史上孟子性善论批判之双璧,也是与黄老道家化汉儒、宋儒及六朝隋唐玄学“性命、理气”论迥异的学思进路。——此问题结合17、18世纪日本“古学派”思想家太宰春台等对孟子、宋儒“苟且教导言”之性理说的哲学批判展开研究,剖析了17、18世纪日本思想家与戴震等不谋而合的知识回归与思想突破。(已完成,公开发布过部分) ⑤专治《荀子》,在四川刘著存1923年、日本金谷治1950年、儿玉六郎1974年、广东周炽成2002年质疑荀子持“性恶”论基础上,对《荀子》“性恶论”及荀子天道人性、人情论作系统辨正,详细考证及复原文献,实证荀子是“性朴论”者、《性恶篇》所有“性恶”字眼系“性不善”之篡讹(讹于王充时代之前,约为西汉晚期),揭示了荀子“血气心知”、“材性知能”学说下关于“材质—性能”、“朴—伪”之人性观的高度真确性以及对孔子“性近习远”的准确继承和正确衍进,挖掘了民国学者王恩洋、傅斯年等对荀学体系、荀学地位的精到评价(王评价荀学早已达到近现代欧洲学思水平,傅评荀学实为孔学真正嫡传),系颠覆二千余年之学术史论及破解荀子“性恶”论学术疑案的一大突破,对于复原荀子的学说文本、思想体系有重要价值,为荀子辨诬,为荀子弘光,彰显“孔子—荀子”这一失落了的儒家思想学脉或理论演进轨迹,是汉刘向、唐杨倞校理《荀子》后的又一大学术推进。(博士论文一部分,未发表) ⑥对“阴、阳、易”三字及孔子天道论、易道论的辨正,训定“阴”字本义汽汇云集,“阳”字本义日升光照,“易”字本义云蔽日而雨落,然后参照帛书《周易》载孔子言等重述孔子思想的根基——天道论——的基本内涵或学说体系,对陈鼓应“《系辞》出自道家或参入道家言”等论作出相关辨正,对儒家易道哲学羼道家哲学而衍汉魏哲思、唐宋哲思作出厘析,再现原始儒家哲思的最顶端——阴阳大化之自然天道论——之系统原貌,再现先秦东亚自然哲学的要义,揭示中国医学、中国哲学的基本内核——自然世界“日水相运万物生息”、人体世界“血气心知形神生息”之学说原貌,是对周秦儒家思想发展或儒家思想脉络的重大溯原性考释,儒家原始“天道论—人性论”研究获得正本清源的学术突破。(博士论文一部分,未发表) ⑦对《乐记》“乐”论的辨正,考证“乐”(楽)字的起源,否定罗振玉隶定甲骨文“乐”,修正汉许慎《说文解字》训“乐”,训定建木悬铃架鼓尤其建鼓为“乐”字之源起(从“幺”从“糹”之字亦由此获得训正,正从铃及串铃、挂铃之丝线或绥旒而衍),揭开“乐”活动、“乐”概念的原始真相;考释“乐”范畴的“器物—行为—精神”三大内涵,考释“乐”文字指称人精神状态时的“神思之动—兴奋欢喜—平静和悦”三大内涵,校正汉、唐、清经学家释精神之“乐”;另辨正《乐记》“声—音—乐”三范畴及其差别,辨正《乐记》奏、歌、舞及“声容—情志”交感互动的艺术哲思,辨正古典儒家乐论哲思中的“和”范畴及尚“和”学说的生活渊源或历史渊源,并对音乐史论界争论二十多年来的“音心对映论”作系统厘正。(已完成,未发表) 其他礼楽刑政纯学术问题未成文及未思考成熟,容继续学习及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