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广 |
释义 | 北宋将领林广,莱州人。以捧日军卒为行门,授内殿崇班,从环庆蔡挺麾下。李谅祚寇大顺城,广射中之。李信败于荔原,广引兵西入,破十二盘,攻白豹、金汤,皆先登。夜过洛河,夏人来袭,广扬声选强弩列岸侧,实卷甲疾趋,夏人疑不敢渡。尝护中使临边,将及乌鸡川,遽率众循山行。道遇熟羌以险告,广不答,夏人果伏兵于川,计不行而去。告者乃谍也。 夏人围柔远城,广止守,戒士卒即有变毋得轻动。火夜起积薪中,众屯守自若。明日,敌至马平川,大持攻具来。广被甲启他门鼓而出,若将夺其马,敌舍城救马,广复入,益修守备,夜募死士斫其营。夏人数失利,始引退。累迁礼宾使。韩绛奏为本道将。 庆兵据北城叛,广在南城,望其众进退不一,曰:“是不举军乱也。”挺身缒城出其后,谕以逆顺,皆投兵听命。出者财三百人,广语余众曰:“乱者去矣,汝曹事我久,能听命,不唯得活,仍有功。”得百余人。激厉要束,使反攻城下兵,禽戮皆尽,遂平北城。出追乱者,至石门山与之遇,谕之不肯降;纵兵尾击,敌知不得免,始请命。广曰:“不从吾言,今窘而就死,非降也。”悉斩之。迁本路都监。诏入对,神宗奖金汤、石门之功,慰赐甚厚,将使开熙河。辞以不习洮、陇事,乃迁钤辖使,还徙鄜延。攻踏白城,功最,迁皇城使。进讨洮羌,加帝御器械、环庆副都总管。安南用师,诣阙请行。帝曰:“南方卑湿。知卿病足,西边方开拓,宜复归。”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英州刺史。边臣或言:“往者刘平因救邻道战没,今宜罢援兵。”广曰:“此乃制贼长计也。使贼悉力寇一路,而他道不救,虽古名将亦无能为已。平之所以败,非出援罪。”乃止。 再转步军都虞候。韩存宝讨泸蛮乞弟,逗挠不进,诏广代之。广至,阅兵合将,搜人材勇怯,三分之,日夕肄习,间椎牛享犒,士心皆奋。遣使开晓乞弟,仍索所亡卒。乞弟归卒七人,奏书降而身不至。乃决策深入,陈师泸水,率将吏东乡再拜。誓之曰:“朝廷以存宝用兵亡状,使我代之,要以必禽渠魁。今孤军远略,久驻贼境,退则为戮,冒死一战,胜负未可知。纵死,犹有赏,愈于退而死也。与汝等戮力而进,可乎?”众皆踊跃。广挟所得渠帅及质子在军,而令以次酋护饷,以是入箐道而无钞略之患。师行有二途,从纳溪抵江门近而险,从宁远抵乐共坝远而平。蛮意官军必出江门,盛兵阻隘;而师趋乐共,蛮不能支,皆遁去。广分兵绕帽溪,掩江门后,破其险,水际皆通行,益前进,每战必捷。次落婆远,乞弟遣叔父阿汝约降求退舍,又约不解甲。广策其有异,除阜为坛,距中军五十步,且设伏。明日,乞弟拥千人出降,匿弩士毡裘,犹豫不前谢恩。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十八人。乞弟以所乘马授弟阿字,大将王光祖追斩之,军中争其尸,乞弟得从江桥下脱走。得其种落三万,进次归徕州,穷探巢穴,发故酋甫望个恕?冢。天寒,士多堕指,而乞弟竟不可得。监军先受密诏,听引兵还,遂班师。 拜卫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西兵未解,上疏求面陈方略。及入见,言:“韩存宝虽有罪,功亦多,以今日朝廷待诸将,存宝不至死。”广还部,至阌乡,疽发断颈卒,年四十八。 广为人有风义,轻财好施,学通《左氏春秋》。临事持重,长于料敌,以智损益《八陈图》,又撰约束百余条列上,边地颇推行之。其名闻于西夏。秉常母梁氏将内侮,论中国将帅,独畏广,闻其南征,乃举兵。然在泸以敕书招蛮,既降而杀之,此其短也。遄被恶疾死,或以为杀降之报云。 华东师范大学林广副教授林广 ,男,1959年出生,江苏省灌云人,中共党员,198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199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分配到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工作。1995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调入华东师范历史系工作,现为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11月至2002年11月,受教育部委派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世界史教学和城市研究工作,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城市发展研究》、《城市问题》、《城市》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成功与代价》(合著)。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纽约与上海比较研究》等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1、“论美国平民党运动的两重性”,《历史教学问题》(沪),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中心《世界史》1993年第4期全文转载。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美政策思想之演变”,《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中心《中国现代史》1995年第3期。 3、“中国文明的延续性”,译文,《东南文化》第三期,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点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5、《百名博士少年情》,(张鸿雁 林广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6、“论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教学问题》(沪),1997年第3期。 7、“论纽约城市发展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城市》(津)1997年第4期。 8、“交通运输与纽约城市发展”,《城市问题》(京)1997年第4期。 9、“论人口流变与美国纽约哈莱姆贫民区的成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199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全文转载,1998年第1期。 10、“浅论纽约城市形象”,《城市问题》(京)1998年第3期。 11、“论开放的美国高等教育”,《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12、“移民与纽约城市发展”,《城市问题》(京)1999年第2期。 13、“以城市包围农村――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透视”,《城市发展研究》(京)2000年第5期。 14、“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林广 张鸿雁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15、“城市化与西部大开发”,《探索与争鸣》(沪),2000年第12期。 16、“霍华德及其《明日的花园城市》,《历史教学问题》(沪)2000年第6期。 17、“纽约的发展――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童年”,《美国大观》(京)2001年第1期。 18、“美国纽约市CBD的形成及其启示”,《当代建设》2001年第3期。 19、“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人文环境保护”,《三个代表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史的足迹,时代的责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2、承担华东师大青年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纽约人社会生活研究:从殖民地到美国独立”,2001年底完成。 23、“城市化与中国西部大开发”,《西部开发与中国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4、“19世纪纽约外来移民犯罪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W-C4社会文摘卡转载)。 25、《纽约发展进程研究》主要参与者,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2002年10月结题。 26、“纽约:移民城市,金融之都”,《解放日报》,2003年2月2日第7版。 27、“城市精神与上海文化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校报》,2003年4月11日第4版。 28、“城市精神与上海文化发展”,《上海社科通讯》,2003年第3期。 29、“20世纪纽约移民与社会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30、“恐怖阴影笼照下的以色列”,《华东师大校报》,2003年版。 31、“中美西部大开发之比较”,《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堂改革”,《华东师大校报》,2004年5月版。 33、纽约外来移民状况简论(1820-1920),《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6期。 34、承担《移民与国际大都市发展――上海与纽约城市移民社会分层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2)。正在进行。 35、“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脉的延续”,《华东师大校报》,2004年12月7日 36、“纽约市非政府组织初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合作),2005年第2期。 37、“纽约市族群地位的历史考察――对《1992年纽约市族群地位调查》的一种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 38、“上海与纽约文化形态比较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