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伯群 |
释义 | 林伯群,森林土壤学家。长期从事森林土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来制定和撰写了涉及9个专业的有关土壤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讲授土壤类、地质类、化学类和微生物学等近20 门课程,为建立森林土壤研究生授权点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森林土壤的发生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并获得了重要的成果。对我国森林土壤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个人简历1926年4月6日 出生于四川省夹江县。 1944-1948年 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49-1950年 任沈阳农学院助教。 1950-1956年 任东北农学院助教、讲师。 1956-1991年 任东北林学院(1985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等。 生平介绍林伯群,1926年4月6日生于四川省夹江县。童年受教于私塾和家庭教师。定居成都后,入教会办的小学、初中(华美女子中学)和高中(华英女子中学)。她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勤奋,自信,并全面发展。她崇敬居里夫人,并作为自己的楷模。这对她青少年的成长及几十年的科技生涯中锲而不舍地追求新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高中毕业后,她决定报考大学中有关化学的专业。1944年考入了公费的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期间,她担任农业化学系学生会主席时,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领导下,曾组织同级同学参加重庆的“一二·五”和南京的“五二○”学生运动。1949年11月,她到沈阳农学院任教,筹建土化专业。1950年10月沈阳农学院迁至哈尔滨,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改名为东北农学院[1]。林伯群任该院助教、讲师,从事土壤、农化等课程的教学。1956年起林伯群任教于东北林学院直至1991年离休。历任土壤(森林土壤)教研组主任,森林土壤研究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林伯群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森林土壤的科学研究。她几乎走遍了全国的深山峻岭,出没于一些人迹罕至的原始林自然保护区。取得了大批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多项重要科技成果,发表了中英文论文50余篇。林伯群十分热心社会工作,只要对发展我国森林土壤学科有利,她都热心去做。她曾任国际土壤学会森林土壤学组副主席;国际林联P3.08委员[2];中国土壤学会第四、五、六、七届理事兼第五届副秘书长;中国土壤学会、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副主任;黑龙江省土壤学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常务理事。创立了黑龙江省土壤学会森林土壤学组。1964年参与组建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学组(后改为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她先后主持了黑龙江省首次森林土壤学术讨论会(1963,哈尔滨)、第一届国际森林土壤学术会议(1990,哈尔滨)。林伯群于1991年11月离休,但对发展我国森林土壤学科的努力一如既往,锲而不舍。仍然给研究生讲课、出国访问和讲学。 主要论著1 林伯群,梁式弘,胡开敏等.《长白山西坡的森林土壤》.东北林学院学报.1964(2):61~80 2 林伯群,许联吉,祝宁等.《东北东部山地原始林下与次生林下土壤》.东林科技.1975(1):1~8 3 林伯群.《红松更新的土宜》.见:森林与土壤第二次全国森林土壤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94~100 4 林伯群.《对“中国土壤分类草案”的几点意见》.土壤.1978(5):180 5 林伯群.《土壤检索表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林业勘查设计.1980(2):15~16 6 林伯群,周作汉,关继义.《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林业土壤区划》.东北林学院学报.1980(2):7~18,等等。 主要贡献1956年林伯群被任命为东北林学院土壤教研组(后改为森林土壤教研组)主任,领导全组同志结合教学和生产开展科研活动。1960年以前,有3项研究成果列入国家科委成果公报之中。林伯群主持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森林土壤区划”,1978年被列为黑龙江省科技大会献礼项目。80年代以后,共有5项科研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其中有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5年,经过林伯群的努力和争取,成立了东北林学院森林土壤研究室,是我国两个森林土壤研究室之一。她领导的研究室,成员由学术见解相似,有共同研究志向,不同专题,跨国跨校的人员组成,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和课题鉴定。她能及时发现学科领域内的新生长点。如1985年在中国土壤学会的年会中,她提交的“80年代的森林土壤”学术论文明确指出了三个新动向之一——土壤动物的研究,她积极传播信息,呼吁相关学科教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在这方面研究获得可喜成果,并有一篇论文选人她主编英文论文集中。她对学科中的某一时期的热点也不放过,如土壤的数量分类。她用自己所获得的数据尝试找出数量化的公式或规律,但不盲从。她对学科领域中的理论难点,如土壤发生分类,从不回避。只要能解决中国土壤的实际问题,她克服重重困难,用各学派研究方法叠加,多年坚持定位研究,最终得出中国主要森林土壤中物质移运规律,而被同行专家评定为“……,其中土壤发生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她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土壤发生分类、学科发展动态、森林土壤特性与森林生产力、土壤污染、林区火灾对土壤和森林更新的影响等。她在森林土壤发生分类的基础理论上有重大突破。 中国东北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的土壤,多国专家认为属于欧美同纬度森林下的灰壤(灰化土)。同时将国外灰化土区的各种营林措施引人当地,但效果不理想。随着林区的开发,人们发现土壤剖面是棕色的,有关专家又改称为“棕色灰化土”或“棕色森林土”。这种情况引起了林伯群的高度注意,开始研究该区土壤发生学特性、形成过程及分类等。她把中国寒温带、温带原始林下土壤与同纬度的欧美灰壤进行了对比研究。考查路线涉及亚、美、欧。通过地理空间对比法弄清了欧美森林下灰壤与中国及远东非灰壤的分布规律。研究否定了这个学说。不只在中国东北和其他林区没有真正的灰化土,即使西欧和北美的灰壤分布区,灰壤也不完全分布在针叶林下,生长苔藓的阔叶林和无林的石楠灌丛下都有灰壤存在。唯一与灰壤的发育密不可分的因素是冰碛粗砂母质。她还在中国东北林区与北美灰壤的中心分布区做了定位动态观测,揭示了中国温带、寒温带森林土壤在林木生长季内土壤内部的水热变化和惰性元素(R2O3)的移运规律,同时找出了与灰壤中物质变化和移运规律的显著差异。林伯群还进行了针叶林下和酸性苔藓覆盖下成土过程的模拟试验,获得了人工土壤剖面的变化。该项系列研究,揭示了中国寒温带针叶林下土壤中惰性元素回流于地表积累,与灰壤向下淋溶的移动方向相反,形成表层棕色的土壤,即棕色针叶林土,纠正了前人定此广大林区土壤为灰化土的错误。模拟试验证实了导致土壤贫瘠灰化的不是针叶树本身,而是林下的酸性苔藓,突破了“针叶林下形成灰壤学说”。林学家们曾以“针叶树使土壤贫瘠灰化”为理论,指导造林学中树种的配置。虽然株间混交已被实践证明不成功,但仍惧于针叶林对土壤的负面作用。林伯群研究证明,针叶林的针叶能使表层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增加。针阔叶林下每年更以数吨的枯落物归还土壤,形成肥沃的表土层(A1),因而林木确有自肥改土的功能。因此,提高土温可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经济效益,而不一定要仿照欧美国家的灰壤林区要着重施肥的经验。林伯群主持的“中国温带、寒温带森林土壤发生分类及其在营林生产中的应用技术的研究”获林业部1995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