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烈士楼
释义

中阳烈士楼,位于县城中心,原名钟楼,县民俗称大楼。解放后,更名为“烈士楼”。 占地面积90平方米,楼高约23米,是中阳县城近百年来的标志性建筑。楼内壁画及匾额雕刻均为县城丹青艺人杨德立所绘刻。

简介

中阳烈士楼,位于县城中心,原名钟楼,县民俗称大楼。解放后,更名为“烈士楼”。

据记载,此楼建于民国8年(1919),占地面积90平方米,楼高约23米,是中阳县城近百年来的标志性建筑。据几位知情老人回忆,该楼原设计为塔型楼,一层为出檐挑角式(与现顶层形式相同)。由时任9名街长倡议,由县长个人、县署和街长共拟筹12份资金,由县城清、举人陈寿芝(县民称陈老爷)推存,以投标方式承包给河南藉名匠人傅老三。傅在施工中时任县长调离,新任县长不愿承担原定县署出资部份,造成资金短缺,傅无奈,将原一层出檐挑角式改为现状。据傅老三孙辈傅凤喜回忆,其祖父因筑此楼赌钱,在工程完工后,发誓不再从事此业,改行从事了保镖业(傅老三在河南少林寺从业时曾学过武术)。据老年人回忆说,在钟楼建成后,顶层四角挑角风铃的悬挂在当时成为一大难题,曾参与建楼的城内木匠武荣则自告奋勇悬挂风铃后,人们都翘首以待,急盼一睹奇观。不料数日后的早晨,风铃突现四挑角。人们问及武荣则,为什么要在夜晚悬挂不让人看呢?武说,白天人多声杂,稍一分神就有坠下的危险,夜深人静,专心致志就不会出事了。

时代的变革

随着时代的变革,这座古楼的面貌也历经沧桑。1946年冬,人民解放军解放中阳县城时,闫锡山为给被围县城晋军空运武器弹药,飞机低空飞行,将楼顶中央五支铁饰架(亦为避雷装置)撞坏。驻城晋军又垒门堵窗,拆拦杆,筑砖墙,将楼改为碉堡,准备巷战,负隅顽抗。是年12月12日中阳县城解放,古楼回到人民怀抱,县人民政府又将此楼除二层木质栏杆和楼内大屏门外,其余建筑均恢复了原貌。

1949年3月,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解放中阳牺牲的烈士,动员全县人民捐资3800万元(旧币,折合现行人民币3800元)进行了修饰,在修饰中聘中阳县城名绅、清贡生、著名书法家冯楷老先生用高粱穗去籽所制的刷锅刷(当时没有特大号毛笔)和水拌黄土当墨汁书写在麻纸上晾干后,再用毛笔勾画成空字,书写了“悲奋可歌”、“热血结晶”等七块木质雕刻匾额悬挂于楼檐和楼内四壁。现镶嵌于楼北洞门上端的“烈士楼”三字及砖雕横披为老先生所书。其余砖雕楹联及洞顶横披为县城内名绅、著名书法家李余山先生所书。匾额、楹联、横披、碑文文字内容均为时任县人民政府县长杨耀所撰(此前的楹联、横披内容已失传)。楼内壁画及匾额雕刻均为县城丹青艺人杨德立所绘刻。

改造与装饰

多年来,由于街道的拓宽与改造,楼基青石也由原露出地面的6层,减少到现在的两层,使该楼相对高度降低约一米。

楼的改造与装饰于1949年3月动工,6月完工,历时两个月,并正式定名为烈士楼。此后,县城人民、机关干部和学校学生,在每年的清明节到楼前和“烈士陵园”进行悼念活动,缅怀先烈们的英雄业绩,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亮丽”中阳的建设中,2003年又对烈士楼进行了美化,为它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每到节日夜晚,一盏盏彩灯,一串串霓红灯,交相明灭,五彩缤纷,光耀夺目,显得更加灿烂辉煌。中阳烈士楼吸引着众多游人和故人驻足瞻仰。中阳烈士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县民在中共中阳县委的领导下,在建设“五新”中阳,构建和谐社会中,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附:匾额、楹联、横披

烈士楼匾额、楹联抄录

一、木质匾额、楹联

楼 外:东面:热血结晶

南面:殉身真理

西面:悲奋可歌

北面:勋功昭著

楼 内:东面:鲜血有价

西面:永志不忘

北面:为民先锋

南面:烈士之血 革命之花

(此匾由1949年前任中共中阳县委书记,副书记,副县长,县公安局长,区委书记,武委会主任,县委秘书,吴恩宏、刘奋起、霍俊高、郭桂芝、刘国彬、雒云,张志高、刘力彬8人合敬)。

楼内木质楹联:

上 联:保卫人民利益披肝沥胆真乃社会典范

下 联:消灭蒋阎匪帮壮烈捐躯堪称党军揩模

二、砖雕楹联、横披

东 面:杀敌阵中血染地,革命史上美名留

横 披:精神不死

洞顶横披:革命烈士

南 面:全民族解放祥兆,新中国诞生瑞徵

横 披:人民功臣

洞顶横披:千古馨香

西 面:求解放英勇血战 为革命光荣牺牲

横 披:虽死犹荣

洞顶横披:社会先驱

北 面:头颅换来平等福 热血溅出自由花

横 披:为民捐驱

洞顶横披:烈士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