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烈火情人
释义
1 英国1992年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电影

电影《烈火情人》,由导演路易·马勒执导,该影片以三个女人的三句话和一个男人的一句话串联起主人公的全部情感历程。影片导演路易·马勒不对男女主人公的乱伦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过两人近于癫狂的身体对话,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

基本资料

英文片名:Damage

中文译名:烈火情人

类 别:剧情 / 惊悚

国家/地区:英国/ 法国

语 言:英语 / 法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出品年代:1992年

上映日期:1992年12月2日 法国

片 长:110分钟

色 彩:彩色

IMDb链接:tt0104237

其他中文片名:爱情重伤 / 毁灭 / 命中注定

其他外语片名:Fatale.....Canada (French title) / France

Begär.....Sweden

Blinde obsessie.....Netherlands

Danno, Il.....Italy

Herida.....Spain

Misbrugt.....Denmark

Moiraio pathos.....Greece

Perdas e Danos.....Brazil

Relações Proibidas.....Portugal

Sramota.....Slovenia

分 级:Hong Kong:III/ Finland:K16/ Germany:16/ Iceland:16/ Brazil:18/ Sweden:15/ USA:R/ Canada:R/ Spain:18/ UK:18/ Canada:14/ Taiwan:R-18/ Australia:R/ South Korea:18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史蒂夫/Dr. Stephen Fleming 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 准部长

安娜·巴顿/Anna Barton 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儿子的女友,部长的情人

英格丽/Ingrid Fleming 米兰达·理查森/Miranda Richardson 部长的夫人

Peter Wetzler 彼得·斯特曼/Peter Stormare

Donald Lyndsay, MP 朱利安·费罗斯/Julian Fellowes

Elizabeth Prideaux 莱斯利·卡伦/Leslie Caron

Prime Minister 托尼·杜瓦勒/Tony Doyle

Detective 大卫·休里斯/David Thewlis

马丁/Martyn Fleming 鲁伯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 部长的儿子

Edward Lloyd 伊安·邦纳/Ian Bannen

莎莉/Sally Fleming 婕玛·克拉克/Gemma Clarke 部长的女儿

Raymond(as Raymond Gravell) 雷·葛拉维/Ray Gravell

Miss Snow Susan Engel

职员表

▪ 制作人:路易·马勒/Louis Malle ....producer;Vincent Malle ....co-producer;Simon Relph ....co-producer

▪ 导演:路易·马勒/Louis Malle

▪ 副导演(助理):Michel Ferry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 编剧:戴维·黑尔/David Hare ....screenplay;Josephine Hart ....novel

▪ 摄影:Peter Biziou

▪ 配乐:泽贝纽·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

▪ 剪辑:John Bloom

▪ 选角导演:Patsy Pollock

▪ 艺术指导:布莱恩·莫里斯/Brian Morris

▪ 美术设计:Richard Earl

▪ 服装设计:米兰拉·坎农诺/Milena Canonero

▪ 布景师:Philippe Turlure

▪ 发行:Majestic Films International(1992) (worldwide);Pyramide(1992) (France) (theatrical);Cine Saison(1993) (theatrical) (censored)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 1992年12月2日

美国 USA 1992年12月23日......(limited)

德国 Germany 1993年1月14日

美国 USA 1993年1月22日

英国 UK 1993年2月5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3年2月11日

瑞典 Sweden 1993年2月12日

西班牙 Spain 1993年3月26日

芬兰 Finland 1993年7月16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3年8月19日

匈牙利 Hungary 1994年5月5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4年6月16日

韩国 South Korea 1994年12月17日

中国台湾 Taiwan 2009年3月13日

剧情介绍

即将入职的内阁部长史蒂夫(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同妻子英格丽(米兰达·理查森 Miranda Richardson 饰)、儿子马丁(鲁伯特·格雷夫斯 Rupert Graves 饰)平静安逸地生活着。安娜(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的出现像是一股汹涌的暗流冲撞着这个看似完满的家庭。安娜是儿子的女朋友,却背地里与史蒂夫展开了一段热烈浪漫的关系。安娜曾经在青春期里与哥哥的畸恋记忆一直影响着她,这使她一面寻找各种机会和史蒂夫约会,一面又能泰若自然的面对马丁,而当史蒂夫提出要抛弃家庭与她厮守时安娜却冷静地拒绝。某日马丁开门见到二人相会的情景,震惊和痛苦使他不慎跌下楼梯,史蒂夫匆忙下楼抱着死去的儿子,安娜此时却无声地离开,只留下身后中年男人无法重建的坍塌生活。

影片赏析

男主人公史蒂夫是即将入阁的政府部长,置身于个人欲求必须服从社会欲求的文化环境之中。他的妻子英格丽美丽贤惠,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似乎忽略了丈夫的现在时,而更多地欣赏着记忆中的丈夫,沉湎于记忆的旧课之中。这样的家庭无论多么温馨幸福,已经难掩中年危机,表面上的所谓幸福温馨已经不足以平息心底波澜。正在此刻,女主人公安娜出现了(安娜第一次出场的场面调度很像戏剧的场面调度,可见导演和男女主角的深厚舞台艺术经验),她与史蒂夫的邂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情感平衡。由于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潜意识层面的缘由,安娜更痴迷于现在时的史蒂夫,这种电光石火般的激情,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畸恋就是无可奈何的了。

当然,安娜与史蒂夫的邂逅缘于她与史蒂夫之子马丁的恋情,这种恋情又缘于她少年时代的一段情感创伤,这种早期情感经历深藏于她的潜意识层,并支配着她此后的一切情感历险,她和马丁的恋情不过是她少年时代兄妹恋的继续,她对史蒂夫的恋情则明显带有恋父情结的意味,也许在她的潜意识层面上只有这样的恋情才是心灵的最后港湾。

而夹在安娜和史蒂夫中间的儿子——马丁始终认为自己的童年太圆满、缺少波澜,在父权的阴影下缺少浪漫和激情。成年的马丁其实并未成年,曾经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转化为对事业的狂热。马丁结识安娜之后,对事业的痴迷仍然超过对情感的痴迷。这样的心理结构、这样的情感组合注定了悲剧的不可避免,这样的悲剧必然超越道德层面而具有人的意义,具有美的意味,具有诗意。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电影家和欧美电影家的电影创作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那么这种人的差距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大的差距。

路易·马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简单地展示这样一个颇有一点人本主义色彩的情色故事,因为电影毕竟不是精神分析学说的论文。一部影片无论揭示了多么有价值的思想,如果不能给人以美的体验,那就不成其为电影,不成其为艺术,也就不可能具有摄魂夺魄的美感。

路易·马勒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这个人类的禁忌,在诉说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使每一个电影元素都达到了美的极致。

影片的音乐和音响与情节水乳交融。故事开端,表现史蒂夫和家庭仅有的那么一抹温馨和后来表现岳父家的田园景色时使用了欢愉的钢琴音色;史蒂夫和安娜的爱情主题以沉重不安的大提琴音色表现;史蒂夫和安娜最后一次做爱,导致马丁惨死的主题则使用了小号的音色,那样凄厉,那样惊悚,那样不安;影片结尾,随着史蒂夫最后一句内心独白结束,由大乐队演奏的弦乐和主人公的心潮一起涌起,那种永世的哀痛,那种不可言说的遗恨,令人不忍卒听。还有,史蒂夫和安娜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下,伴着教堂的钟声做爱——这种将声色和灵魂、堕落与圣洁的激荡以钟声凝聚在特定时空的处理,令人震撼,令人无法忘怀——音乐和电影都适于表现人的潜意识,作为一位电影大师,路易·马勒当然不会把音乐和音响仅仅当作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辅助手段,而是当作叙事的有力语言。

影片的摄影堪称经典。光线、构图,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让人想起安格尔、伦勃朗的经典画作。影片的内景都是暖调,与温情、情欲、主人公的心境十分吻合。外景则绿得发鲜,有如油画。英国人透过镜头选取的生活场景总会让你美得心都颤抖,他们又善于把悲剧放在绝美的场景中展开,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电影自觉,一种电影传统。我们就在这美的极致中体验着男女主人公的没有结果——美丽的现实和悲剧的预示形成鲜明的反差,越美越令人难以承受他们命运的凄楚和悲凉……

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结构严谨、巧妙、大气。

第一个女人安娜。

史蒂夫无法忍受儿子马丁和安娜巴黎约会的煎熬,雨天求见安娜,向她摊牌,要离开妻子和安娜朝夕相伴,共效鱼水之欢。

安娜告诉他:“这样做,你将失去亲生儿子,失去妻子,毁坏你和妻子建立起来的一切。而你已经得到我,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极端方式。”由此,两人的暧昧关系得以继续。

第二个女人安娜母亲。

参加女儿和马丁的订婚聚会之后,她恳求史蒂夫:安娜和马丁在一起,有可能新生。你要及早退出。而史蒂夫听从劝告,与安娜断交的结果反而激起两人更加无可遏止的情欲,最终导致马丁惨死。

第三个女人史蒂夫之妻英格丽。

马丁死了,英格丽质问丈夫:“每人心中只有一个人。对我是马丁;对你是安娜;对安娜呢?”

接着,英格丽袒露前胸问丈夫:“你曾经爱过我吗?而且,有这个还不够吗?”

她的第二个问题说明:儿子的惨死仍然没有使她明白家庭悲剧的根源。

她的第一个问题恰恰是这个故事的不成其为答案的答案。

一个男人史蒂夫。

影片结尾,史蒂夫孤身一人沦落小城。面对着自己和马丁、安娜合影的大幅照片,他在内心倾诉着那种无以言说的永恒思绪:马丁死后,史蒂夫曾与安娜在机场——这个人生的聚散地最后邂逅。他发现安娜和当年导致她哥哥自杀的第一个情人在一起,抱着一个孩子。两人擦肩而过,安娜没有发现史蒂夫。史蒂夫的最后一句内心独白是:她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演员分析

影片的两个主角由英、法两位世界级表演艺术家杰里米·艾恩斯和朱丽叶·比诺什分别饰演。

朱丽叶·比诺什:1964年3月9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她的母亲是个演员,父亲是个雕刻家。家中独女,出身于演艺世家。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戈达尔的《万福,玛丽亚》,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英国病人》。1996年凭《英国病人》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烈火情人》是朱丽叶·比诺什第一次在英国饰演的两个角色之一。她后来认为自己的表演“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作为一个法国人“用另一种语言工作实在不容易”。我们看到,在这部影片中杰里米·艾恩斯的光彩的确或多或少遮蔽了朱丽叶·比诺什。然而,她那种集天使与魔鬼、淫荡与圣洁于一身的神奇魅力,那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忧郁都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欧洲最负盛名也最美丽的女演员之一,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常与情色相关,对此她认为:“如果不是从塑造人物的因素出发,而是为了兜售影片,为了色情而色情,那么,我坚决拒拍。拍情色戏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确实因为故事需要,我并不排斥。”

朱丽叶·比诺什的地位是当然的,当今没有第二个女演员能够表现出这样致命的力量。她完全不美艳诱惑、更不狂野激情,瘦骨嶙峋、疏远沉默,却象骨子里长着罂粟花,让人身不由已地被强烈地吸引。她也曾为这部情色片受人诟病,但依我看来,这两大演技高手营造的此片气场强大神秘,连篇累牍的情欲场面其实滴水不露,而且在所有朱丽叶特·比诺什的影片包括她奥斯卡获奖的《英国病人》中,还是这部《毁灭》最凸显她极至的冷香入骨。

杰里米·艾恩斯:生于1948年,是一位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戏剧演员。电影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洛丽塔》、《魂断布拉格》等等。曾获欧洲电影表演终身成就奖。

杰里米·艾恩斯在本片的表演就不是一个“好”字所能概括的了。史蒂夫这个角色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台词少,戏剧动作小,表演难度极大。但是杰里米·艾恩斯仍然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把这个角色演绎得极为传神,极其令人信服。有一场戏:史蒂夫和安娜第一次偷情之后,儿子马丁突然求见父亲,史蒂夫以为事情败露,内心忐忑不安,在幕僚面前强自镇定,等到父子见面,马丁并不知道他和安娜偷情,史蒂夫立即满怀释然。转瞬之间情绪发生多层变化,而又不着痕迹,举重若轻,令人叹为观止。

影片在他的画外音中结束,“有一次在机场看到她,她和皮特(另一男友)在一起,抱着个孩子,看上去与任何其他女人都没有什么不同。”随着他的这段话,镜头渐渐推至安娜的大特写,那是少有的她笑着的照片,她站在爱着她的两个男人中间,笑得洒脱、妩媚。听上去,杰里米·艾恩斯也在不解自己当时怎会着魔似地让生活完全为这个女人所改变。

朱丽叶·比诺什和杰里米·艾恩斯在本片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尤其是做爱戏,两人那种即兴发挥、那种忘我投入、那种默契和谐,真是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他们的表演是本片最夺目的一道亮色,是一种真正的美的体验。

导演简介

《烈火情人》是路易·马勒、也是欧洲电影的绝美之作。 将一部直面人类最大的禁忌——乱伦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似乎只有路易·马勒这位素以离经叛道而著称的电影家才做得到,似乎只有欧洲人才做得到。 路易·马勒,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执导过《拉孔布·吕西安》、《小家伙》以及《再见,孩子们》等影片。他的作品以新颖的主题、大胆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个人风格著称,他本人被称作“电影诗人”。 《毁灭》是路易·马勒的晚期作品。和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少了一点个人色彩,多了一点雍容大气。当一位艺术家对他的人生经验已经作了最大限度的挖掘之后,他往往会把视点转向人的内心;当他几乎把人生的感悟说尽的时候,他要超越的就是自己了。这是笑傲人间万事的从容;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了悟。

影片评价

《烈火情人》透过惊世骇俗的乱伦,透过无所顾忌的情欲,将情色归为空幻,将执着化为喟叹,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这才是它的根本魅力所在!

路易·马勒和欧洲电影的绝美之作。毫无疑问,路易·马勒并不想对男女主人公的乱伦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过二人近于癫狂的身体对话,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并为这种裂变寻求到人成其为人的心理依据。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大师为英国人执导的作品,英法是人文主义的故乡。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影片的美学追求和叙事、表演、音乐、影像诸元素无不具有欧洲电影的鲜明特点:深沉内敛,无处不在的人文主义精神;个性化的电影追求;节奏沉稳、顺畅;叙事深沉细腻;充满诗意的影像风格……

乱伦是人类最大的禁忌。路易·马勒对这种禁忌的诗意表现主要体现为叙事的人本主义视点。这对20世纪西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自觉。

毫无疑问,并为这种裂变寻求到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潜意识的,也就是人成其为人的心理依据。

获奖情况

199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女配角 米兰达·理查森

1992年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NYFCC Award) 最佳女配角 米兰达·理查森

1992年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最佳音乐 泽贝纽·普瑞斯纳

1993年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The 65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最佳女配角(提名) 米兰达·理查森

1994年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British Actress of the Year 米兰达·理查森

2 AVG冒险类游戏

中文名称: 烈火情人英文名称: Fatale

游戏类型: AVG 冒险游戏

发行时间: 2009年

制作发行: Tale of Tales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文

游戏简介

《烈火情人》的灵感来源于歌剧《Salomé》,讲述了剧中女主人公Salomé爱上了施洗Jochanaan,却遭拒绝。被拒绝的Salomé由爱生恨,借继父希律王对她的宠爱,Salomé答应了继父跳舞的要求,交换条件就是Jochanaan的人头。最终,希律王杀死了Jochanaan。Salomé在皎洁的月色中俯下了身,吻着她死去的爱人的唇。

制作方表示本作和他们2008年作品《The Graveyard》相似,玩家能够在重大的历史场景中探索,经历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