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裂肉兽 |
释义 | 裂肉兽大约生存于晚始新世到渐新世的蒙古,属于肉齿目牛鬣兽科,是肉齿目中最大类群之一 中文学名:裂肉兽 拉丁学名:sarkastodon 别称:原肉齿兽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动物纲 亚纲:兽亚纲 目:肉齿目 科:牛鬣兽科 属:裂肉兽属 种:蒙古裂肉兽,河南裂肉兽? 分布区域: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的中国,已灭绝 概述拉丁文学名 sarkastodon体长约4米,4.5米以下 肩高:最大约1.7米 体重 最重1吨 食性 杂食偏肉食 生存时代 第三纪的始新世-渐新世(3700万年前) 分布 中国的内蒙和河南 分类 肉齿目 牛鬣兽科 释义 撕裂肌肉的牙齿 生活裂肉兽体态一般说法类似于熊,不过更可能像一只壮硕的犬熊,但要大很多,是当时肉齿类中最大的。它的头骨有53厘米长(50.8厘米是未经修复的结果),犬齿非常发达,肩高约1.7米左右,并且站立起来可以用爪子构到19英尺的高度。肉齿类是当时占优势的肉食性动物。裂肉兽身型巨大故较笨拙,可能相对程度上依赖食腐或捕杀雷兽等大型速度慢的动物为生,裂肉兽凭借体型可以轻易抢夺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同时从它们的牙齿结构可以看出,裂肉兽也能适应多种食物,和安氏中兽一样是杂食性动物,但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植物食物。它们更多主要猎食大型动物,可能会猎食雷兽。其化石在我国内蒙古发现,河南也发现过少数牙齿。其头骨已经丢失,一般认为最大头骨53CM,亦有50.8CM,57CM的说法,已无法取得精确的测量值,这里暂取53CM。 裂肉兽有像浣熊一样的大尾巴,身体粗壮,估计大型种群体重800KG-1吨,与瘦小的犀牛相当。始新世的中亚是大型动物的聚居地,如犀牛、雷兽及爪蹄兽,裂肉兽可以凭借相对其他食肉动物更有优势的体型捕猎这些巨大的植食动物。裂肉兽的牙齿适应于嚼食多种食物,可能像现今的棕熊般生活,但牙齿排列与食肉目的棕熊有所不同。 进化裂肉兽约于3000万年前消失,它们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在与熊狗等食肉目动物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和其他肉齿目动物一样被体型较小但更先进的食肉目动物淘汰了。 裂肉兽属于肉齿目牛鬣兽科,最早出现于晚古新世,除了裂肉兽外还包括牛鬣兽,父猫等,很多种类外貌似猫,而外貌似熊的裂肉兽不仅是其中特殊的类群,也是最后的牛鬣兽科类群。随着裂肉兽在早渐新世灭绝,牛鬣兽科也随之消亡了。肉齿目的另一类群鬣齿兽科在此后兴盛起来,一直到早上新世肉齿目才最终灭绝。 裂肉兽与安氏中兽同为始新世的两大食肉兽,裂肉兽的体型应在安氏中兽之下,与后来中新世的另一肉齿目巨人大鬣兽(伟鬣兽)相似,两者小于安氏中兽和更新世南美洲的巨型熊科Arctotherium 化石情况格兰杰于20世纪30年代于我国内蒙古发现的蒙古裂肉兽(包括正模和副模),都已经丢失,包括前苏联,日本在内的临近国家描述正模头骨修复后为53CM,考虑头身比例不同应与伟鬣兽体长相似,约4米以上,由于当时中蒙的混乱局面已经丢失,但后来在河南又发现过一些零碎的牙齿化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