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列·符·赞科夫 |
释义 | 列·符·赞科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通过长达20年的实验,赞科夫探明了教学结构是影响学生一般发展的外在因素,它通过激发和推动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的发生和发展,加速学生的发展进程。教学的激发和推动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一般发展的水平。因此,赞科夫极其关注教师的问题,并在实验过程中展开了一场关于新教学体系的讨论,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形成了独特的教师观。 人物简介列·符·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 1817年秋他中学毕业后,即担任乡村小学老师。后来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留任该校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班,在那里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建议,从事心理学和有缺陷儿童教育的研究。卫国战争期间,赞科夫转入神经外科医院,从事苏军颅脑重伤战士语言机能的治理和恢复工作。但他始终没有中断有关记忆、教学论问题的研究。 50年代初,赞科夫转到普通教育研究所,负责领导“实验教学论实验室”。1952年,他开始从事“教学中的词与直观性的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并主编出版可《教学中的词与直观相互作用的研究经验》(1954)、《教学中教师语言与直观手段相结合》和《教学中的直观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著作,由此名声大震。1956年俄罗斯联邦心理学家协会成立时,他是该协会的主要成员。 1957年,赞科夫将“实验教学论实验室”改名为“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着手对小学儿童的教学与发展问题进行实验研究。1962年10月,赞科夫在总结第一阶段(1957-1961)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一文,在全面论述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基础原理的同时,对苏联的传统教学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因而遭到了多方面的责难。然而,赞科夫并未因此放弃实验研究。1966年底,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对赞科夫的实验研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肯定赞科夫的实验方向和理论基础是正确的。次年秋天,经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实验班所有三年级的学生都跳过普通学校的四年级直接升入五年级学习。1969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接受赞科夫关于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年限由四年缩短为三年的建议,并调整了教学内容,编辑出版了三年制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赞科夫教学实验的成果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而且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1977年东,赞科夫不幸逝世。苏联教育部和苏联教育科学院在《教师报》发表悼念文章,指出:“赞科夫以自己在教育科学和学校实践的众多创造性贡献而闻名于世。” 赞科夫与其他教育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非常实验。在长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主导思想---"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并逐步形成了体现这一主导思想的五条"新教学原则"。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实验过程中,还制定了新的小学实验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编写了各科教科书和教师参考书。 教育思想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博士、教授、功勋科研人员。1918年他以乡村小学教师职务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从1929年起,开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担任过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缺陷儿童研究所所长。从1957年到1977年这20年间,他和“教育与发展”室的同事们一道,以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为课题,进行实验知研究,其成果主要反映在《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等150多篇教育著作之中。 改革“传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之一,与美国布鲁纳和德国根舍因相齐名。他所创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也称新教学论体系),反映着世界教学论发展的一大趋势,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苏联乃至世界的教学改革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可是它的产生,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他进一步深入到学校教学中去考察,听到的仍然是片面强调教学要“完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的观点。这种观点粗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是仔细分析,它不是教学“带动”学生发展,而是教学“跟着”发展走。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学校不合理地把教材编得太容易,理论知识贫乏、肤浅,把许多新知识都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并且把教学进度放得很慢。赞科夫想,这种现象怎能促进学生的迅速发展,这样的教学怎能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合拍他给一些中学应届毕业生发了一张调查表,询问他们对中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感想。学生普遍回答说:“学校没有教给我们创造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性,甚至使我们缺乏大胆想象的勇气;”我们没有勇气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往往是依赖家长和教师”;“我们在学校里很少思考,而更多的是背书。”从这时起,赞科夫已对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体系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心中无儿童”,以教师为神圣,说什么“教师的每句话对学生来说都具有法律的性质”,这就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特别是关于小学教学的有关论述,只是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总结、归纳,并无科学的实验根据,远远落后于生活的需要,低估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只重视“双基”教学,而不强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无法对当前小学教学起积极指导作用了,变成了一种修修补补、而不去触动小学教学积弊的理论和方法。从这时起,他产生了一个建立新的教学体系的设想,主张对小学教学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 从实验做起赞科夫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认为要形成一种新体系,只凭从理论到理论,就方法论方法,进行空泛的议论,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从教育实验做起,才能取得科学的研究成果。于是,从1957年起,他在莫斯科第172学校设计了一个实验室,作为他“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场地。 赞科夫对教育实验活动中得到的课内外音响、图片资料以及实验人员的观察记录,一一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心理学上的一些实验方法同步进行。经过连续四年的“跟踪”研究,(当时苏联小学为四年制),收到了鼓舞人心的效果。四年内,实验班完成了小学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并学习了五年级大部分教学内容,与普通班相比,学生 创造思维都达到了优秀的水平。对此,他们得出小学完全可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的结论,并对实验进行了理论总结,形成了小学教学的新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产生了体现这一核心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③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④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⑤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由点到面莫斯科第172学校四年级单班实验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并没有使赞科夫终止进一步的教学实验。这时他已开始转向 在不同情况下的实验,先后在加里宁市和图拉市分别增开了9个和12个实验班。这些实验班的招生办法、程序、编班与原来该地区普通班的情况完全相同,只是多了一个规定,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小学毕业,学生不能申请调往普通班,不能转学(除去家长改变了居住地点)。实验班的教师都是经过自愿报名确定下来的,赞科夫拒绝了国民教育机关指派教师的做法。在他看来,学生稳定,才能准确地比较出实验班与普通班通过教学,学生的发展情况;实验班的教师,要走上新的教学结构的道路,必须放弃原有的观点,抛弃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因此,只能让教师根据自愿的原则参加实验。 大规模实验的结果,使赞科夫从中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实验条件下,教学结构与学生一般发展进程及掌握知识、技巧之间的共同规律,影响学生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条件。他对新教学体系充满了信心,先后发表了50篇论文和22本著作。大规模的实验,还促使广大教师了解了新体系,去思考教学问题,看到了不同于传统教学法所取得的成果。这显然是一种无形的宣传与教改问题的探讨。正由于这样,赞科夫的研究成果,虽为少数权威所否定,却逐渐被大多数人所理解、重视和运用。随着苏联社会对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教学向发展性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日渐明朗,赞科夫在研究教学与发展问题上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他的理论对于苏联1969年进行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对于小学由4年制缩短为3年制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自70年代以来,原苏联教育部颁发的《教育学》教科书以及各种教学论专著,几乎没有一本不提到赞科夫的实验研究对苏联教改产生的巨大作用。 开发智力赞科夫主张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训练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什么搞不清。曾有一位教师就这一问题向赞科夫请教,赞科夫说道:“还是听听你的课再说吧!” 一次,在这位小学教师的数学课上,教师出了一道题:7+7+7+4+7+7+7=?当然教师知道解这道题的最“笨”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连加出来,可是学生已学过了四则混合运算,因此,教师启发学生用简便的方法来解答。于是,学生提出了用6*7+4的方法解此题,认为最为简便。这时候,一个叫伊戈尔的学生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议用7*7-3的方法去解最为方便,这时赞科夫点头微笑了。 课后,赞科夫对这位教师说:“伊戈尔的思维有创造性,你应当在教学中注意这种思维的培养。”这位教师不解地问道:“他不是和其他学生提出的6*7+4的方法一样吗?”赞科夫耐心地解释说:“虽然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可是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并不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从直观形象去思考,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7:他是假设在4的位置上是一个7,这样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7*7。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7-3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4。”哦!”赞科夫又说:“伊戈尔的解题方法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而是他取得了一种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新材料,并把它在思想中加以改造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思维能力。”这位教师明白了。可是象这样的情况,在自己的课堂上不知有多少,但却无声无息地溜走了。 这件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提示给所有学生,让他们发扬光大,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良好方法。 教学方法为了体现“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这一主导思想,赞科夫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与理论总结,提出了与传统教学诸原则针锋相对的五条“新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是和传统教学的量力性原则相对立的原则。量力性原则为教学规定了一个界限,教学只是跟在学生发展的后面跑。赞科夫指出:“传统教育学的弱点在于教学过程过于容易”,“应该遵循一个相反的原则: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高难度的含义之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知可能性。赞科夫认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它“营养不良”。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赞科夫依据了维果茨基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的理论: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现在就能独立完成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最近发展区,这时儿童的思维过程还正在形成,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启发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赞科夫认为,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说:“传统教育学为追求所谓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让学生反复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导致了学生不动脑筋,精神消沉,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要“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他据此提出这条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传统教学论把直观性原则提到首要的地位,并据此提出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则。赞科夫针对传统教学低估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贫乏的缺点提出这条原则,实质在于强调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赞科夫认为感性知识固然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由此经过复杂的道路而到达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认识的全过程。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经验与理论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根据实验观察,赞科夫指出“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至于“由近及远”是指儿童要先认识身旁的事物,可是他们偏偏最爱听异国异地的趣事,最爱看身边看不到的事物。而“由简单到复杂”的要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可以把过去认为极其复杂的现象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旧教学体系仍把儿童的认识限制在用手摸、用眼看的水平上,显然是落后了。因此他不反对直接观察的重要性,但反对旧教学论的片面性和“原始”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个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有些相似,但两者的着眼点有实质的区别。自觉性原则强调使学生理解教材,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而赞科夫的这条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则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后进生”问题在苏联没有得到解决,有人说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原则教学,结果只培养了几个拔尖生,而把一大批学生拉下来。赞科夫从19631967年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实验班和普遍班选了一批后进生作比较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使他坚信,对“后进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学生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论的“积极性原则”的重大发展。 阅读思想赞科夫的一系列语文教学实验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其阅读教学思想也不例外。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指的是儿童心理的一般发展,即儿童的整个个性的和谐发展。由此观点出发,教学不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既要指向智力发展(掌握丰富的知识不等于智力发展),也要指向情感、意志品质、行为动机、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被称作“心灵”的方面,并且要这些方面的发展在儿童的个性发展中和谐地结合起来。赞科夫认为:学生有了这些方面的一般发展之后,将会比较顺利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也是他们将来继续深造或参加劳动活动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方面,赞科夫同样十分强调要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他的阅读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赞科夫主张教学过程应当是让学生得到一般发展的过程。他的“所谓一般发展过程,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他认为,“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形成学生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此,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当特别重视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是教育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他认为,强化阅读教学“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课堂上结合所读的东西展开生动的谈话”;“不是把文艺作品的阅读看作是简单地感知和理解作品,而是看作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他主张让儿童阅读真正的文艺作品,在文艺作品阅读中推动儿童的发展。 强调阅读教材的选择与应用 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在赞科夫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赞科夫主持的实验室专门编辑出版了一套供各年级学生使用的新的阅读教材《生动的语言》,其选材原则是: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符合学校的任务,教材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还要有科学性。教材内容分为两类:文艺性教材和科学知识性教材。前者是著名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如故事、短诗、童话、寓言、谜语等,强调要让儿童阅读真正的文艺作品,在文艺作品的阅读中推动儿童的发展;后者为知识性和科学性文章,如关于生物界、非生物界、机器以及儿童使用的物品的文章。赞科夫对文艺性作品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注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手段及其运用,同时,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特点,不应把阅读课上成文学艺术研究课;对科学知识性文章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知识。 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赞科夫认为,见多识广,才会有较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因此,他在其阅读教学实验中注重通过散步、参观、旅行,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自然现象和人们的劳动,积累丰富的印象,并把这些活动当作阅读课的广泛“预习”。他强调指出,在观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观察力,培养观察力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都很高的文章作准备。 强调首次感知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赞科夫认为,首次感知对感知者来说最为重要,“第一印象”最为深刻。他在阅读教学实验中通常采用对新课文先由教师朗读一遍,让学生通过首次感知加深“第一印象”的方式进行。要求教师在朗读时要富有表情,语调抑扬顿挫,准确生动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激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课文产生兴趣。由于教师是首次朗读,且只朗读一遍,学生便会注意听教师的朗读,因为他们知道感知的“第一印象”的重要。 强调读议结合 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赞科夫在其阅读教学实验中,让教师读过一遍后,即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就课文各抒己见,有什么感受都可以提出来讨论。他认为,通过这各讨论,学生会从各个不同角度,用各种各样表现方式,来揭示课文的思想和寓意,从而使课堂充满着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即“有思考、有感情、有个性的思想的积极活动”。他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既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又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艺术形象和语言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强调词汇教学要因文释义 赞科夫认为,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反对搞烦琐哲学和形式主义,对生词不一定要逐个地讲,只要有选择的重点讲几个即可。他主张通过多次接触和依靠上下文猜出生词的意思;认为读得多了,有些词意就会逐步明白;要通过语境理解词义;对词义的解释应竭力揭示其特殊意义。 强调课外阅读 赞科夫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仅靠课内阅读,而且更重要的靠课外阅读。应该通过课内阅读启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合理的阅读方法。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课外阅读上。 教师观教师的劳动复杂而具有创造性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赞科夫认为,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既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他们理解伦理标准以及集体主义的性格特征。所有这些方面,学生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每一个学生身上又有不少特殊性。即便是作为某一个体的学生,他的行为、举止、内心感受,又会随着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些情况可能比教师预先估计的复杂得多,不仅在一节课上,甚至在一节课的某一段上都会发生各种变化。这些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复杂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善于觉察教学过程中环境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并灵活地采取与之相应的行动。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赞科夫认为,创造性绝不局限于教学法上的个别发现。所谓创造性,就是有一种不断前进,向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 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采取适合具体情况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课堂教学挑选新的材料,探索与实验体系的教学原则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这些技巧要靠教师掌握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理解其中每一种方式的特点,并善于正确地运用它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来获得。 教师劳动的这两个特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由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解决所有课堂问题的方法,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根据学生及课堂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与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关系 1.师生关系的定位赞科夫认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他将良好的师生关系看作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到班级的气氛,他认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自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发展的进程就会快得多。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是由教师的职责决定的。教师既是学生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要教育学生,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他还强调教师的这两个职责不应有主次之分,应有机结合,尽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要么把儿童管束得几乎每走一步路都得听教师的指示,要么放任自流,一切都顺着学生的意思去做。 可以说,“爱”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亲密关系,表现在他既能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又能了解每一个学生。而儿童对教师给予的好感,反应是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2.建立师生关系的途径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赞科夫认为“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才会对学生抱着一种完全正确的看法,看到学生的外部不良表现下隐藏着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才能有区别地加以对待,促进每个学生的一般发展。 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思维的特点及其他心理特点,而且教师要下功夫发展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他的爱好找到出路,并予以正确的引导。 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班级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兴趣。集体的生活应该是跟儿童的精神需要,愿望和志趣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在集体的基础上来实施个别对待,才能真正获得巨大的力量。 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书刊和一般书刊里经常讲到,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在赞科夫看来,爱这个词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热情。这种热情正是教学的动力之源。 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人所共有的对儿童的爱,而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有一句俗语:“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教师对儿童的了解和尊重上。赞科夫尤其强调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其次应该用严格的规范来要求学生。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此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会增强对学生的爱。当教师意识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接班人,而教师肩负着培养年轻一代、培养未来的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重任时,这样的一些正确认识可以增强教师对学生的爱。 教师要树立威信。维系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威信在维持课堂秩序及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师顺利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中存在教师虚假的压服的威信,在赞科夫看来,这种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使学生在形式上看来是在完成作业。从表面上来看,一切顺利,然而实际上对学生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赞科夫认为,教师的威信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爱而形成。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发展儿童的积极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活动能力,给儿童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它们是培养意志的必要条件,而意志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有助于巩固教师的威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一点趣味性的材料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当学生渴望认识未知的事物,而教师也为一种用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从精神上培育他们成长的精神所鼓舞的时候,才能稳固地形成。这样才会产生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在这种气氛下,才能够树立教师真正的威信,学生由衷地尊重教师。师生之间的友爱不仅不会削弱纪律,相反,会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自觉遵守学校制度。 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教师的才能关于教师的才能,赞科夫赞同符·恩·戈诺包林的观点,认为“为了较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厚的知识,受过很好的师范训练,具备很高的一般文化水平和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些都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工作必备的品质。 在符·恩·戈诺包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专门对哪些个性品质是教师才能的主要标志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提得最多的品质有: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儿童工作感兴趣;要热爱儿童;要有了解儿童的才能;要有高度的一般文化素养,学识渊博,扎实的教育学知识;要在所教的学科方面有才能,精通本门学科,并对它有兴趣;要有把知识传授给别人的才能,等等。而上述每一项才能又内在地包含其他的品质,就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的才能这一点来说吧,即使粗略地一看也会明白,这条才能包含着一系列品质:这里既要有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的愿望,又要有把知识讲述得充分清楚的本领,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等等。 2.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赞科夫意识到教师的这些品质并非天生就具备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培训形成的。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过程中,师范院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存在一定问题。在他看来,当时苏联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没有跟中小学的教学和教育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是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方面,在科学地理解教学和教育过程、了解儿童方面,给予教师的训练太少,质量也太差;三是许多时间花费在重复讲述教学大纲、制定各种计划上,而且经常是简单地向教师布置工作计划和口授一些教学法指示,取代了对教学和教育方法问题的讨论。这些都无助于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它们只能使教师不动脑筋,习惯于接受一些现成的方法。 赞科夫认为,师范院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加强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此外,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或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对比,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及根据什么认为课的这种进程是最适当的。”这种对比是激发教师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这样才能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实质。 教学与发展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主要思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赞科夫认为,"教学的结构好比是'因',而学生的发展好比是'果'这种因果关系是重要的。"他说:"一位现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赞科夫说:"我们是按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的发展的,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他认为这是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的三个主要方面。 三、怎样使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赞科夫指出,为使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做到;1. 在教学中让死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活的体系;2.要有目的地使直接法与间接法互相配合;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的个性以合理的表现余地;4、用启发式的方法讲解基本概念,不要多次简单重复,要精心选择、编排练习题;5.不断地用多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6.以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崇高的理想去鼓舞学生学习,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以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自身和学习行动去感染,吸引学生学习,而不是以考试,分数等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用段;7.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8.教师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博览各方面的知识,使教学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 四、新的教学论原则。为了体现实验教学的主导思想,赞科夫提出了五条新教学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名人名言1.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2. 劳动教学里……还能培养这样一些宝贵的个性品质,如学会集体工作、热爱劳动、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等。 3.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5. 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