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廖志立 |
释义 | 西和县书协副理事长廖志立人物简介廖志立(1922~2000 )字士先,号仇池布衣。甘肃西和人。1939年毕业于甘肃省立天水师范学校,1990年任教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和县书协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书法作品曾两次在日本参加展出,在全国农民书画大奖赛中获奖,作品曾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福建等省参加展出,在全国性书画大奖赛中多次获奖、展出。作品集传略收入《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出版有《廖志立书法诗词》等。 社会评价为了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书法艺术得以继续流传,并加以发扬光大;为了使受到蒙蔽蛊惑的青年一代了解真正的中国书法艺术,书坛有识之士正在以务实的行动拨乱反正。我们编印《廖志立书法诗词》,目的也正如此,就是要让家乡的书法爱好者,特别是书法青少年了解和认识:怎么样的书法才是真的、善的、美的,怎么样的书法是假的、恶的、丑的,让读者比较、分析、鉴别,以抵制形形色色的伪、劣、假货。 书法,如果说到实用,那是任何人都可以操作的;如果要成为一种艺术,岂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艰苦的临习自不必说,娘胎里带来的悟性自不可少,经常而广泛的读帖自不可缺,尤其是书外之功,即书法之外的其他文学艺术修养尤其重要。如此看来,急功近利之徒想要速成其事,并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也只能是痴心妄想了。笔者在这里不愿给人们的学书热情泼冷水,只是想告诫人们,学书法必须老老实实,创新必须从继承传统开始。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力,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就不可能在书法上有些微的建树。好在学书的优秀榜样所在皆有,典型在斯,书道存焉,廖志立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勤勉学书且大有所成的书家,是值得介绍、值得学习的。 志立先生生于1922年。他属于老一辈书家,书性聪颖,书史悠久。幼稚时期即表现出书法的才气,以后认真临习有代表性的各派碑帖,所从业师又皆地方硕儒,具有深厚的书法修养,因之在青年时期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楷基础。年近而立之际,他有幸结识了书法名家张孝友,耳濡目染,深获教益。张孝友乃一县长耳,书名不出陇右,但其书法深得于右任草书三昧,龙飞凤舞,己臻化境,置于当今草书大师之列亦不为过。从此,志立先生书法发生了两个转变,一是从习楷隶而转入攻草,二是从临习而进入创造。他由张孝友而追溯到于右任、而二王、而书谱、而黄庭坚、而怀素,博览各家草书名帖,兼收并蓄,其得意之笔,唯我所取;其动人之墨,唯我所用。如此孜孜不倦,寒暑无间,积三十年之努力而终于形成自家草书面目。赏读志立先生的草书作品,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灵动。笔墨灵动,飘逸潇洒,行笔宛转流畅,略无滞碍,有如九曲黄河,一泻千里;有如惊蛇入草,电闪光转,无生硬之笔,无牵掣之形。第二个感觉是优美。造型优美,姿态风流,笔触有致,顾盼有情。他吸取每家每字造型之佼佼者,弃拙求美,以美为美,走的纯乎是二王松雪的路子,这正是草书的中庸之道。第三个感觉是气势磅礴。这是就章法而言。观志立草书,尤其是中堂对联等大幅作品,其布局、其黑白、其呼应、其疏密、其揖让、其动静,皆自然天成,无法中含法,无度中有度,正如《书谱》所形容的:「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章法较之笔法是更高层次的东西,是创造书法美感的主要手段,草书尤其如此。熟练笔法字法的人还不能算是书法家,只有在章法的布运上挥洒自如,别出心裁且能打动人心者才能称之为书法家,廖志立先生可以当之无愧。志立先生草书能有如此造诣,仅仅是凭其悟性吗?否,这只是其一。有悟性而不能刻苦临习,只能聪明一时,不能成就一世。只有把学书的悟性与学习的刻苦结合起来,才能有所作为。当今书坛的不少后学只靠聪明吃饭,那是靠不住的。志立先生已年届七七,几十载风风雨雨,其间的苦难历程和累累伤痕自不待言,但他即使在最难熬的岁月里也没有停止过运笔。其实在他处于社会最底层时是没有笔的,他只能用指。在学大寨修梯田的间隙里,他偷偷地用指在地上画,在背着粪背篼上山歇肩时用指在手心划,在被关进牛棚交代「问题」时,用指在床上划,在茶饭的空隙用指在炕席上划。在那些度日如年的日子里,当别人该是捶胸流泪的时候他却在写,写,写,有谁能有这样学书的毅力?有谁能有如此学书的魄力?又有谁能有这种学书的胆量?鄙人读书有限,未能检之史书,不知有诸。志立先生可谓以书法为第二生命的人。 近来有人撰文称,书家可以不必博学通识。「博学与知书、能书并无因果关系」,反对书家要具有「书外之功」。其论貌似有理,人们不可不察。以当今科学日益发展,分科日益细密而言,遍涉百科或专博并举确乎其难,但不能据此论就把书家禁锢于笔墨纸砚之间去磨练死功夫。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那就应当了解和研究文字、训诂种种知识,以免篆籀不分,金甲难辨,以至行笔无据,甚或错讹百出。书法又是以文章诗词为书写内容的,那就应当懂得古文诗词的来龙去脉,咀嚼其文句,涵泳其文意,以求神融笔畅,字、意相发,否则只知照本抄书,豕亥不分,文辞不晓,含义不明,乃至曲解文意,颠倒主题,进而南辕北辙,佛头着粪,岂不大谬!书法与篆刻绘画为姊妹艺术,纵使不能操刀调色,也应知其一二,游目欣赏,把玩骋怀,陶冶情性,加深涵养,不至于跌入墨池徒遭灭顶之灾,终不知艺术为何物。可以这样说,博学者未必善书,但善书者力应博学,否则,书匠耳。有人以张旭为例说明善书者不必博学时引韩愈言:「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诚然,张旭无房杜治国之才,无李杜生华之笔,无道之点睛之手,更无一行和尚演天算地之筹,但作为一个大书家,他的诗却绝妙入伦。《全唐诗》仅录他六首绝句,首首是盛唐之音,你能说他仅仅知道玩纸弄墨吗?笔者在这里啰嗦的目的,就是强调志立先生的书外修养对他的书艺提高所起到的难以估量的作用。先生好学成性,嗜书成癖,口不绝吟于唐宋之诗词,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艺文。不唯擅书,亦精诗文,偶尔还操画笔,(封面一画即为其作)且紧跟时代步伐,关心世界大事,于报刊书籍,时时浏览,因而对于天下兴亡,国家局势每有精辟议论。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这种读书忘食、好书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使他胸襟开阔,精神饱满,学识日增,笔力日劲。志立先生的学书过程充分证明了学力与书法的关系。笔者赞成书家「学者化」的主张。一个有为的书家应当以羲献颜赵诸圣贤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可以死而湮没无闻的军中书吏、寺中书匠为取法标准。那些书吏书匠虽一时在简帛上留下几笔动人的笔划,但终不是书坛的主流。现在不少人群起效颦,以为得其书法正传,岂不谬哉。书法何去何从,该到大声疾呼的时候了。好在民间古法尚存,取舍标准不以大展评委的好恶为转移。如果众多的书法青年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静下心,沉下气,先从碑帖中爬进去,再从其中爬出来,同时辅之以书外艺术修养,从而产生一批真正的书家,那么千秋书道则可以发扬光大,人们千呼万唤的「创新」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希望志立先生的书法能为这一进程贡献点滴借鉴,为前进着的书法大军做一块铺路的石子。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廖志立廖志立,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198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从事中医内科工作25年。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及妇、儿常见病;对急、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肠炎,习惯性便秘,胆道疾患,小儿厌食,气血虚弱,月经失调,子宫肌瘤等诸多疾患有教深入的研究;充分发挥中医学治病求本的优势,针对现代人精神压力过大、缺乏锻炼、饮食欠规范所致的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慢性疾患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简”、“效”、“廉”的治疗风格,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