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廖维藩 |
释义 | 廖维藩(1898~1968) 字华荪,湖南衡山县岳北江东桥人五四运动中重要的参与者,但随着国民政府的土崩瓦解,跟去了台湾。1948年,在《湖南文献》第一辑发表了阐述易理的专题论文,长达万言,剖析宏深,识者嘉许。其他著作还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财政史》、《自然哲学与社会哲学》等书。 简介廖维藩(Liao Weifan) 廖维藩(1898~1968) 字华荪,湖南衡山县岳北江东桥人。湖南高等师范附中毕业后,入国立北京大学,获法学士学位。曾任湖南私立三湘学校校长,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商民部长,江苏省党部常务委员兼商民部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内政专门委员、法制专门委员,湖南省党部书记长、代理主任委员,湖南省政府委员等职。先后被聘为国立劳动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上海法学院及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教授。1949年春携眷去台湾,为国民党终身立法委员。国学造诣广博,尤精易理工科。1948年,在《湖南文献》第一辑发表了阐述易理的专题论文,长达万言,剖析宏深,识者嘉许。其他著作还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财政史》、《自然哲学与社会哲学》等书。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个人轶事严怪愚(1911-1984),邵阳东乡(今邵东县九龙岭镇)人,1939年严从重庆国际新闻社负责人范长江处获悉,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日伪汉奸政权。严不顾蒋介石的禁令,写了一篇题为《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消息,率先在邵阳《力报》发表。 国民党当局对此大为恼火,命令邵阳警务司令部于1940年4月13日查封了《力报》,尔后,又逮捕了总编辑康德、主笔冯英子和采访主任严怪愚。在舆论的压力下,将冯和严交保暂释。严怪愚出狱后,即赴国民党省政府所在地耒阳,找国民党省党部书记廖维藩评理。严问廖:“查封命令上说《力报》言论荒谬,究竟在什么地方?”廖维藩胸有成竹地回答:“苏联向芬兰进兵时,你们说不是一种侵略行为,这就是公然为苏联辩护”。严愚马上拿出国民党中宣部给各报的指示,大声嚷道:“上头指示说,苏联是我们的友邦,我们不能有得罪苏联的言论,这又做何解释?”廖尴尬的搪塞说,“这个指示,我们省党部没有收到。”严讥讽地驳斥道:“只怕收到了也没有看到吧。”廖顿时语塞,很久才说:“有些事,中央有中央的政策,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苦衷。”这时,严怪愚愤怒说道“请问书记长,我们办报人是遵循中央的政策呢, 还是适应你地方政府的苦衷呢?”几句话把廖维藩诘问是张口结舌,理屈词穷,最后不得已下令释放了严怪愚等三人。 相关信息五四运动团体 少年建国社 发起人为郭春涛、邓飞黄、廖维藩、王文彬(建文),李世军、左宗彝、范体仁等。其宗旨是拥护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及其所依靠的帝国主义,力争在北京的集会、结社和言论出版自由;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吸引会员一百五十余人。后因王文彬(湖南人,北大学生)与郭春涛争地位,而范体仁又因京汉路“二七”罢工案被捕,郭春涛等又另与于振瀛、李诚之组织孙文主义大同盟,此社便无形消灭。 孙文主义大同盟 后因广州黄埔军校组织反共的孙文主义学会,乃改为中山主义大同盟。 这个同盟是由八个青年发起的,即郭春涛、邓飞黄、李诚之、于振瀛、李世军、延国符、廖维藩、王炳钧,后来加入者有王立哉、范予遂、黄少谷(湖南人)等二百余人。他们是拥护当时国民党北京执行委员丁维汾和北大教务长顾孟余的。他们每星期开会一次,常请顾孟余讲演“马列主义”。顾是考茨基的学生,其所讲的一套,乃是当时修正主义的理论。顾曾在《前进周刊》上发表一文,题目是“为什么不是阶级”,极力否认中国社会有阶级存在,实在是反马列主认理论。但中山主义大同盟中人,还认为很合口味。这个同盟虽然口称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实质上是企图在北京与中共和青年团争取青年,培植力量,以争取成为下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进而猎取中央委员。(后来郭春涛、李世军果取得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而郭春涛又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山主义大同盟盛极一时。后来大部分人加入汪精卫的改组派,并同时为冯玉祥服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