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廖容标 |
释义 | 廖容标(1912-1979),曾用名廖之秀,江西省赣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中文名:廖容标 别名:廖之秀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 出生日期:1912年 逝世日期:1979年 职业:军人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长征 生平概况廖容标,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政治保卫队班长,县游击队分队长,湘赣苏区独立师第二团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军一师一团连长,红一方面军第一师二团营长,独立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二旅副旅长,第四旅旅长,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四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四师师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济南警备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大事年表廖容标,1912年出生于江西赣县。 1929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上犹县游击队任分队长。 1932年4月起,先后在红三军团第五军一师一团二连和第四师十团二连任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5月任直属军委总部的红五团团长。 1937年4月再次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8月入八路军总政治部举办的“白区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赴山东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7年12月24日领导举行长山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军长。 1938年6月任山东八路军第四支队司令员。 1940年9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副旅长。 1941年8月任八路军四旅旅长兼泰山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任山东军区鲁中一分区司令员兼泰山专署专员。 1945年8月任山东鲁中军区第四师师长。 1946年任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 1949年2月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 1952年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 1955年10月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1965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75年9月后任南京军区顾问。 1979年在南京病故。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戎马生涯红军队伍里的少年英雄 廖容标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随父种田。12岁读私塾,不及四年,丧父辍学,弟妹年幼,他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1927年,工农革命运动不断向赣南农村发展,年仅16岁的他参加了水口村的农民暴动。斗争地主豪绅,减租抗债,济困扶贫。1929年8月参加工农红军。在赣县、信丰等五县边界政府政治保卫队、河西特委政治保卫队当战士、班长,1931年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调上犹县第三游击队任分队长,1932年4月到1934年8月,任三军团一师一团、四师十团连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打洋口、占洵口。1934年5月广昌会战中头部受伤,右手无名指断残。10月,随中央机关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2月任一军团一师二营营长,同年7月毛儿盖战斗中头负重伤,廖容标拖着病体顽强拼搏,坚持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一直到长征胜利。1936年5月担任陕甘宁支队独立团团长。 撒向敌后的革命种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发展独立自主的游击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廖容标等被分配到山东敌后去发动游击战争。9月底他告别延安,到了太原八路军前线指挥部,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见他们说:“党中央把你们当做种子撒向敌后,希望你们很快地带起成长上万的革命队伍,在敌后闯出一个新局面,党和人民期待着你们的胜利。”10月廖容标由地下交通员带领来到山东济南。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分配他到长山中学,以体育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与中共产党员姚仲明、赵明新团结进步人士马跃南校长,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12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鲁中长山,国民党军与长山县政府仓皇逃逸。廖容标瞅准时机,振臂高呼而起。26日,将军与姚仲明、赵明新等于长山县九区黑铁山下之太平庄(今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太平庄)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号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将军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这是一支只有60多人、3支步枪和8把马刀的队伍。人数虽少,武器也十分缺乏,但它是正义之师,斗志旺盛。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大批热血男儿奔向黑铁山,连长山县国民党县政府的县大队也全体携械投奔而来。从此这支队伍在廖容标的领导下对敌、伪、顽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战斗中越打越强,越打越壮。廖容标没有辜负周副主席的希望,到1938年6月,他带领的这支部队发展到五六千人,正式改番号为山东八路军第二支队。史载,廖容标将军1937年10月至山东,初始由一人发展至百余人;经八年抗战又由百余人发展到上万人的部队;先后创建了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将军指挥所部,仅1941年至1845年8月,即作战两千余次,歼日伪军一万余名。 “菩萨司令”扬威名 廖容标用兵好机动,多奇计,他将红军游击战移植于敌后抗日,如鱼游水,神出鬼没,往往能出奇制胜(据说廖将军“菩萨司令”之称有两个含义,一曰慈爱百姓,菩萨心肠;一曰神出鬼没,令敌丧胆。菩萨,神也)。抗日救国第五军成立之初,部队兵少枪乏。廖容标却能屡出奇计,连战连捷。1938年1月8日凌晨,廖容标亲率一支30多人的精干武装,奔袭长山县城内文庙汉奸维持会,一枪未放就俘获全部伪军。十天后,他和军政委姚仲明又率领部队伏击日军汽艇一艘,全歼艇上的日军旅团长、联队长、高级参谋等12名高中级官佐和士兵。这两次胜仗,使第五军声威大振。伪军视之为眼中钉,派出400余兵力向第五军进攻。廖容标沉着应战,指挥部队在长山北麓三官庙与敌军决战,毙伤敌百余人,而部队仅伤亡十余人。五军三战三捷,声威远扬,威振鲁中,廖司令的军事才能也令四方军民钦佩。 在廖容标他们创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同时,在淄博罗村一带也出现了一些打着抗日旗号的土匪队伍,人们称之为“八大土顽司令”。这些家伙不打日寇,却专门骚扰百姓,经常向罗村要钱、要粮、要女人。一次,土匪们嫌村里送去的煎饼不好吃,故意等煎饼发了霉后退回给村里,要村里百姓油炸好鱼、肉,蒸好白面馒头,再给他们送去。恰好这时廖容标率领第五军来到村里,他从群众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命令炊事员从群众手中买回发了霉的煎饼,并要炊事员将煎饼洗干净,放上盐,再放到缸里用开水泡。开饭时,他率先一声不响地蹲在缸边,捞起泡软的煎饼吃了起来。他对大家说:“土匪侵害老百姓,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决不做那种坏事,不能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失。”战士们看到军长带头吃霉煎饼,都跟着吃了起来。看着这情景,想想土匪们的祸害,村中的老百姓个个热泪盈眶,说:“这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军’啊!” 廖容标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处处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他的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不侵民扰民。一次,部队来到南博山村时天还没亮,为了不惊动村民,他下令就地休息。天亮后,战士们马上忙着帮村民挑水、打扫卫生,整个南博山村立时欢腾起来。这时,村民尹玉珉急匆匆地跑来对廖司令说:“俺小三儿昨晚一宿高烧不退,真急死人啦!”廖司令一面安慰他,一面叫军医张景闵前去诊治。经过针灸和服药,孩子高烧渐退,病情好转。尹玉珉含着眼泪说:“俺本以为小三儿没指望了。没想到‘菩萨司令’救了俺小三儿一命,俺一辈子也忘不了八路军的恩情!” “菩萨军”、“菩萨司令”的称呼,很快就在四乡八邻传颂开来。一次部队宿营后,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摸到司令部,颤抖着双手要摸摸“廖菩萨”的脸颊。老人摸呀,摸呀,摸了许久,却怀疑地问道:“你们不是哄俺吧,廖菩萨怎么没有胡子呢?”当她从旁人口中证实自己摸的确实是“廖菩萨”时,才满意地松开手。看到老百姓如此热爱自己的子弟兵,廖容标十分感动,暗下决心带领部队多杀鬼子,为民立功。 泰山脚下惩凶顽 1938年6月,廖容标离开“菩萨军”调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员,在泰安、莱芜、淄博、章丘一带发展革命武装,开辟泰山革命根据地。他对敌情判断准确,作战部署周密,临战指挥机动灵活,果断沉着,胜利粉碎了敌人历次疯狂的“扫荡”,有力地反击了顽军秦启荣部的频频进犯,成为泰山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8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旅长兼泰山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廖容标任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兼泰山专署专员。从1941年冬季开始到1944年春的两年时间里,泰山区抗战进入一个极为困难的时期,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实行“强化治安”、“三光政策”,平均三至五里便有一个敌伪据点或炮楼。我根据地被分割、封锁、蚕食成“一枪能被打通”的数小块游击区,军民生活异常艰难。面对当时险恶的形势,廖容标和泰山区党政军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广泛开展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打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漂亮仗。1942年4月廖容标亲自部署营长王法山带领小分队偷袭智取了难攻易守的敌据点马鞍山,为重新打开淄河地区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1942年8月廖容标与泰安独立营政委张正德率一个小分队,在敌人的心脏岱(泰山)顶创造了一次捉鬼子的奇迹,毙敌10余人、伤2人、活捉了日军驻山东省电报局长间本和伪大队长等四人,敌人异常震惊,出动千余人对我进行报复,在灵岩寺东山展开激战,歼敌百余。1944年3月,廖容标命令一个主力连和泰历独立营在泰莱公路之杨家林、佟家庄埋伏,击毙日军高级指挥官藤田大佐和士兵四十余人,缴获步枪四十余支和绝密文件——日军太平洋沿岸部署图,受到鲁中军区的嘉奖表扬。同年1—5月,泰山区部队打了大小战斗325次,收复日伪在博莱、章莱、泰历、莱新四条公路上的据点和炮楼46处,打破敌人分割堵塞我泰山根据地的局面,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放济南立功勋 1945年8月16日,山东军区组建野战兵团,廖容标任第四师师长,他率领部队向脐济铁路西段未投降之敌伪开展大反攻。8月27日率领十一、十二团灭章丘西部张家林守敌两千余人,切断了敌在脐济线的联系。1946年6月8日,廖容标指挥解放了脐济铁路军事要地张店,歼敌伪军三千余人,缴获机枪数百挺,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廖容标调任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的三年中,他一直驰骋转战在渤海平原上,亲自组织了济阳、齐东、小站、唐官屯等战役战斗。 1948年8月廖容标率领渤海军区部队参加解放济南的战役,负责外围的北路指挥,完成了扫清外围据点的任务。1949年2月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1950年12月,廖容标调任华东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0月任安徽军区司令员。1965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为部队和民兵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廖容标非常关心党史军史的资料征集工作,先后撰写了《铁山烽火》、《泰山顶擒日寇》、《攻守奇峰记》、《齐东战斗》等回忆录。 “为党和人民利益不怕丢官” “文革”期间,“四人帮”和他们在上海的党羽,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大搞第二武装,用“文攻武卫指挥部”、“民兵指挥部”来取代人武部对民兵组织的领导,廖容标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1970年9月军委召开的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撤销上海“文攻武卫指挥部”,恢复人武系统对民兵工作领导的建议,遭到“四人帮”在上海党羽的恶毒围攻和批斗,廖容标不为邪恶所屈,说:“战争年代不怕掉头,和平年代不怕丢官,对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就是要顶,不然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1975年,廖容标改任南京军区顾问,1978年2月任政协全国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79年5月2日,因身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 后人怀念廖红军:黑铁山是父亲真正的家(廖红军是廖容标最小的儿子。) 1938年10月,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四、八支队负责人韩明柱、姚仲明、霍士廉、廖容标、马耀南、张文通(从左至右)合影。 在山东,说起廖容标将军的故事,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一代名将不仅为民族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山东经济和政治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带兵在山东时,因为爱民亲民不扰民,他被山东人民亲切地称为“廖菩萨”、“菩萨司令”。 廖容标将军从延安被派往山东的最初落脚点就是淄博黑铁山。1937年12月26日夜发生的著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就是由廖将军等人领导的。离开山东后,廖容标将家安在了南京,为了纪念山东,他为自己的四个子女取名为鲁新、鲁春、鲁民、鲁平。2007年4月2日,廖容标将军的骨灰也被他的后人安葬在了淄博的黑铁山上。籍贯是江西,生前一直住在南京,为什么一代名将要葬于“异地”? 正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4月9日,在抵达南京后,记者首先便与廖将军的小儿子廖红军(即鲁民)取得了联系。廖红军告诉记者:“将身后之家安在淄博黑铁山上,是我父母生前的遗愿。叶落归根,我父母觉得,黑铁山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 将军遗愿葬于黑铁山,那里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 廖家位于南京市上海路上的家,是一栋美式小洋楼,据说,民国时期是美国驻华使馆的新闻处。廖将军去世后,这栋楼一直由其夫人和子女等人居住,现在,将军的子女们各自成家,便纷纷散去,只留下小儿子廖红军(即鲁民)一个人在这里守家。 小楼挤在高楼大厦间,显得有点落寞,但这里仍然到处留有将军的痕迹。有大幅的照片,有他生前看过的书,有他与家人的合影。连客厅窗外的那株巨大的银杏树也仿佛见证过将军的生前笑容,长势格外茂盛。 廖红军刚从安徽出差回来,风尘赴赴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父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大将的质朴情怀、厚德风度,让人感慨。 “父母生前讲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山东,到了最后,连身后所葬的地方也选择在了山东。这是我们几个子女都没有想到的。”廖红军告诉记者,在父母刚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也十分不理解,为了这个问题,兄弟姐妹之间还出现过争执。当时,几个子女认为,最好的选择地点应该是在南京功德园,这里不仅埋葬着许多将军当年的老战友、老同事,而且离子女们也近一点,能方便子女们随时扫墓祭奠。再不行,就送回江西,毕竟那个地方是血脉相联的老家。 可是“落叶归根”的常理在两位老人心里却讲不通,两位老人固执地认为,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就是山东,就是淄博的黑铁山。因此,坚持着要把身后之家安在淄博。 随着时间的推移,廖家4兄妹也慢慢理解了老人对于黑铁山的那份感情。“父母对山东,对黑铁山有太多的付出,太多的牵挂,太多的爱。黑铁山不仅是他们灵魂深处的家,而且是他们青春年华的见证。”认识到了这一点后,今年4月2日,廖家4兄妹专程赶到淄博,将父母的骨灰郑重葬在了黑铁山上。 走土路与老乡席地拉呱,父亲的亲民形象从此定格 说起父亲与山东老百姓之间的感情,廖红军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生前最后一次去山东的事。“那年是1978年,父亲开完全国政协会以后,从北京打电话回来,说他想去山东看看。让我陪他去。”电话打到南京,一家人都感到很突兀,因为当时恰好是冬初,天气有点冷,家人曾劝他,转过年来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去,但将军的要求很迫切,向在家休病假的廖红军摞下一句“我在济南等你”的话,就挂断了电话。 廖红军在济南见到父亲的时候,突然发现父亲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我父亲平时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但那次他却表现的特别能说,一个村、一座山他都能讲出很多故事。”廖鲁民告诉记者,父亲一路上就是不停地说。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村民认识父亲。只要停下来休息,父亲就会走到老乡们中间和他们拉呱,只要有人知道是廖将军来了,马上就会有村民从四面八方围过来。 有一次,他们刚到一个村里,听说廖菩萨回来了,村里所有的村民都赶来了。大中午的,有的还没放下锄头,有的还推着小车。大家将廖将军团团围住,不停地问这问那,争着抢着邀请廖将军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廖红军想为父亲拍张照片,结果被挤在了外面,无奈之下,只好站到吉普车的车顶上拍了一张,但回家后洗出来一看,人群中哪里还能看到父亲的影子?家人们找了半天,才从人群中发现了一个脑袋,像是将军的。那样的场面深深印在了年轻的廖红军心中。父亲的亲民形象从此在他的脑海中定格。 “这里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百姓都是我的亲人” 在廖将军心中,山东和山东人民的份量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在廖红军的记忆里,生于江西的父亲,其饮食却一直延续着山东的习惯,馒头、小米、煎饼是老将军的最爱。 有一次廖将军到山东某市,当地的领导特意找了警车开道,将挤上来要求见将军的村民们挡在了十几米外,老将军当时很不高兴,马上收起笑容,对跟随的领导说:“这里是我曾经出生入死的地方,这里的人民都是我的亲人,我想走到他们中间去。你们这是干什么?”第二天,他坚决拒绝了当地领导的陪同和警车开道的待遇,一直是一辆车,由儿子一个人陪着,走村串巷,一直走到了大山深处,走进了当年他曾住过的小宅院,坐到了村民们的热炕头上。 他甚至还在村民家里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几个大枣,与老乡盘腿坐在炕头上说起了当年的收成和农活。父亲当时的样子,就像一个穿着军装的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说起农活,说起收成,说起邻里往事,带给村民们的全是亲切的笑声。廖红军说,父亲的骨灰葬在黑铁山上,父亲是回家了,父亲征战南北,走了很远的路,在最累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回家休息。 人物评价廖容标将军,曾用名廖之秀,江西赣县韩坊乡水口村人。将军举止言语,和蔼谦谦,温慈款款,望之知其有仁义之容。然枪炮鸣于侧,弹雨交于前,立变其人:顾之意喜色壮,张扬亢奋,目睫曾不为之一眨。 1938年8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小学语文课本,称红军干部廖容标为‘菩萨司令’”。毛泽东闻之击掌称善,继于大会上表扬曰:“山东八路军出了个‘菩萨司令’,他就是我们的廖容标同志。” 廖容标将军将红军游击战移植于敌后抗日,如鱼游水,如鸟翔空,神出鬼没,连战连捷。初战,夜袭长山城,捣毁维持会,活捉伪就与维持会人员三十余;次战,伏击小清河,击沉日军一汽艇,击毙十二名日军,其中有旅团长一名,联队长一名,高参一名;再战,坚守三官庙,击退日军四百余人十余次进攻,毙伤敌近百名。五军三战三捷,威振鲁中。当地百姓以“菩萨军”称之:一为纪律严明,救苦救难之意;二为出没无形,来去无踪之意。将军亦获“菩萨司令”之美称。 廖容标将军作战,好奇计,善机动,用兵多中。1939年7月某日晨,廖容标将军接获情报,驻莱芜城日军当日中午要到响水河游泳,将军亲率支队警卫连抄近路进至响水河北岸隐蔽待敌。五十余名日军脱衣下河之际,突遭袭击,死伤惨重。战后,将军率部安全转移。次日,将军告戒部属,日军必来报复,提前做好战斗准备。果如所言,莱芜城日军气势汹汹而来,将军率部沉着迎战,又大捷,毙伤敌百余人,生俘百余人。 个人荣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