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廖匡图 |
释义 | 廖匡图简介廖匡图(Liao Kuangtu) 廖匡图(952一1003年),字赞禹。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五代十国时的文学家、诗人。他文学知识渊博,为当时文学界人士所钦佩、折服,是宁都最早的知名文学家。湖南楚王马殷聘为幕僚,殷子希范开天策府,置十八学士,匡图列居第八,才华博瞻,为时辈所折服。他与刘禹、李弘臬、徐仲雅、蔡昆、韦鼎、释虚中、齐已等都以文藻知名。《唐才子传》及《五代诗话》记载作廖图,字赞禹。有诗集二卷传世。《全唐诗》录其诗四首。其兄正图,亦负诗名,有 《家集》一卷行于世。清文学家魏礼,对其兄弟之作,誉为 “后世不易得”。其名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载。 廖氏宗族唐末廖氏宗族繁衍,为刺史钟章所忌,举族西徙。马殷当时据有湖南,将其族安置衡山,廖氏遂为衡人。廖匡图著有诗集二卷(《文献通考》作一卷,此从《唐才子传》)。 廖匡图原籍江西虔化县,随父亲廖爽投奔长沙均殷。起初马殷因廖爽豪侠多侣,恐对自己不利而拒绝接纳。有部下劝谏说:“廖者,料也,马得料必肥,这是霸主之兆啊!”马殷才以礼相待。廖匡图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善于文辞,马希范置天策府十八学士时,他虽名列第八,但实际上是众学士之首。可惜他生前所作的诗集2卷,都已佚散,仅余4首传世,已难以看出其特色。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廖氏先世居河南洛阳,唐贞观庚子年(公元640年)廖崇德任虔化(今宁都)县令,后即定居宁都,廖匡图、廖凝都是其后裔。二人都以诗闻名,匡图有诗二集传世,凝也有诗七卷。《全唐诗》录匡图诗四首,录凝诗三首,俱端正凝重,有萧飒摇落气象,和纷乱的世事相应。匡图《永州江干感兴》中“正悲世上无限事,细看水中尘更多”恰恰道出二人诗的风格。 廖凝也颇有才气。10岁时作咏棋诗云:“满汀沤不散,一局黑全输。”旁人见了,认为日后必定能名垂于世。廖凝成人后曾任建昌令,不习惯官场应酬,不久就叹息道:“古代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我为什么要长久地被人差役,整天恻恻怆怆就像是车辕下的马驹一样呢?”于是毅然解印归家,并在修江寺题诗云:“五斗徒劳更折腰,三年二鬓为民焦。今朝解印吟归去,还挈来时旧酒瓢。’’退隐后,廖凝与好友整日饮酒作诗,常有学者慕名前来造访。 《全唐诗》说廖凝是“图之弟”,有误。匡图是廖融之子,廖凝是廖融的弟弟,而廖融亦有诗名。《全唐诗》载匡图为虔州人,而未指明凝籍贯,只说:“初,归湖南,隐衡岳,后迁金陵。”所以有人以为凝籍衡阳。其实,《十国春秋·廖凝传》和《宁都直隶州志》都澄清了这一点。 廖匡图、廖凝,都载入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