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释义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59年来已培养6万多名毕业生,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石油石化等各行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

中文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创办时间:1950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院系: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硕士点:43个

博士点:2个

院士:12人

省级重点学科:3

发展沿革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60年来已培养8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等各行业的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及时分析形势,调整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把“顶天立地”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把强化内涵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和外向战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实现了新跨越。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素质高、能力强、重德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弹性学分制、双学位制、学雷锋示范班、理论班、教学改革实验班等教改新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建成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教学团队8个,获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20项。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专项资助科技学科竞赛活动、提供科技活动平台和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实验室、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近五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393项。毕业生以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全面,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名列省内高校前茅,连续6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

2010年9月25日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十年校庆活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出席庆典的贵宾及海内外校友1200余人,收到捐赠2000余万元,各大新闻媒体报道校庆盛况32次,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6月10-15日,学校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09年3月至8月,学校按中央和省委的统一安排圆满地完成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1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近五年学校先后被辽宁省政府和辽宁省教育厅授予“先进党委”、“依法治校示范校”、“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十二五”时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满怀信心、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省内先进,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党政办公室二〇一〇年十二月更新

学校环境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到2006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征地1300亩、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新校区全部建成。新老校区连成一片,成为融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园区。新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和现代化体育场等拔地而起,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和高速宽带校园网络等一应俱全,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堪称一流。学校拥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2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9个,先进的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00台件。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馆藏各类图书总量243.4万册(含电子图书139.7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2.4亿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25亿元。同时,学校注意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在建设2万平方米教授博士公寓后,又建设了15万平方米教职工公寓,使近千名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基本数据

项 目 数 据

学 院 19个

本科专业 49个

专科专业 26个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3个

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 43个

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科、专业 2个

有权授予工程硕士学科、专业 9个

省部级重点学科 3个

省高水平重点学科 2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  14个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个

校园面积 1906亩

建筑面积 61.4万平方米

学校藏书 243.4万册

教职工人数 1529人

聘请校外名誉和兼职教授 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余人 13人

教授、副教授 370人

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 197人

全日制学生总数 19439人

本科生 14847人

高职专科生 3205人

硕士生 932人

博士生 24人

外国留学生 47人

周边环境

商业:浪淘沙宾馆洗浴,龙源购物中心,美国加州牛肉面,明记鲜肉锅烙,金锋酒楼,迪诺咖啡。

学校:顺华能源学院,雷锋小学,抚顺钢厂技校,富邦小学,思蒙幼儿园,抚顺一中,恒德高中,14中。

医疗:抚顺第二医院,王兆银西医内科诊所,民安药房。

社区:石化大学住宅小区,抚顺特钢宾馆,山水书苑,永平小区。

交通:雷锋号,30,805,809,810,40路。

办学规模

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已形成以石油与石油化工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校在校学生23650人,其中研究生1300人、本科生15800人、高职专科生3200人、成教本专科2600人、少数民族生750人。2005年以来学校确立了“坚持特色、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强化创新”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辽宁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和抚顺市建设中国北方石化城等发展战略,在原有石化、机械、信息等工科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增加石油工程、化材、环境、计算机等工科学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先导的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物、化工机械、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等体现行业和地区经济特色、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学校还注重培育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发展人文和社会学科,先后建立了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目前,学校设有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学与材料、环境与生物、机械工程、信息与控制、计算机与通信、经济管理、数理、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体育、高职、顺华能源、继续教育、教育实验、国际教育、民族教育、研究生和营口大学园石油化工等20个学院,建成2个省级高水平重点一级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资助学科、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43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 50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科专业。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和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被辽宁省确定为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权力和招收选派留学生的资格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队伍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把促进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视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多次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和人才工作大会,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稳定”环节,全面启动以“理念、思路、质量、特色”为主题的人才制度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制订和修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教职工攻读研究生学位规定、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管理暂行办法、青年教师培养管理规定等师资队伍建设文件,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目前,学校初步建成一支较为稳定、结构较为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学校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博硕工程”(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硕士学位)和“151工程”(培养和引进10名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教学科研骨干)。2007年5月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大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启动了以“理念 思路 质量 特色”为主题的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了学校人才结构朝着优质、高效、协调、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92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6%,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70.6%,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97人。教师中有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国家和省的百千万人才工程,58人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

科学研究

治学设施

学校教学和科研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拥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9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0个,先进的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00台件。拥有高速校园网。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

科研实力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50余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46项,实现科研进款1.5亿元,申请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出版著作、教材196部,参加国际会议82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714篇,其中被 SCI、EI、SCIE、ISTP收录582篇。根据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统计结果,我校被《SCIE》和《EI》收录论文近5年平均分别居全国高校第170位和140位。学校组建了22个省级、18个市级校友联谊分会和学校校友联谊总会。与抚顺、营口市政府和10多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与抚顺市联建了信息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

对外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目前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埃及等15个国家的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2+2”、“1+2+1”、“4+1”等培养项目,已有11批学生成功赴英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法国学习。2007年学校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功举办了以 “能源产业的机会与合作” 为主题的大型合作论坛,独联体国家有5个高校和4个科研机构参加。2009年学校与中石油集团公司和俄罗斯4所高校成功举办了以 “金融危机下中俄能源产业合作” 为主题的合作论坛。2010年学校与辽宁省科协成功举办了“低碳经济下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机遇与战略(国际)论坛”,有中外30多所大学的校长参加。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加强了留学生、对外汉语本科生、俄语和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动为石油石化海外发展战略培养人才。学校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任教,并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留学、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学校积极推进“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工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学校总结凝练的学雷锋“五个一”精神(“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学校通过抓“两课”教学、开设“雷锋精神在线网站”、开辟“百家讲坛”、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和“百场报告进校园”大型系列讲座、组织“红色之旅——走进西柏坡”和“走进棚户区系列活动”等,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艺术团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学雷锋示范班和大学生学雷锋理论与实践协会被授予辽宁省“雷锋号”;雷锋精神在线网站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雷锋“五个一”精神办学特色被辽宁省评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生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设有橄榄球、击剑、定向越野、羽毛球、乒乓球、龙舟等各具特色的运动队,其中击剑队、羽毛球队是高水平运动队。

近五年来在全国和省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力学比赛、英语比赛中,共获得国家和省级奖68项。大学生定向越野队6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橄榄球队在国内外历次比赛中,均获得前两名。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抚顺市“学雷锋先进学校”,连续多年被团中央和教育部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学校被辽宁省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满怀信心、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省内先进,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学校校训

校训:问学穿石 修身诚化

“问学”出于《中庸》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追求知识,勤勉学问的意思;

“穿石”来源于“滴水穿石”的典故。表示求学过程中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修身”见于《周易 复卦》,儒家经典《大学》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修身是知识分子修炼品格,涵养德性的必由之路;

“诚化”出于《中庸》23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代表忠诚、真诚、诚信,是修身的根本;“化”是人的知识与品格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是修身的目标。由“诚”到“化”,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只有做到“诚”,才能达到“化”。

由这八个字组成校训,概括“问学”和“修身”两个方面,是知识分子成才和立身的必修课。要求师生追求学识要有恒心和毅力,矢志不移;修炼品格要立身以诚,追求化境。

另外,这则校训嵌入了“石化”二字,体现了学校的专业特色。

学校校徽

1.标志将汉字“化”变化为展翅的飞鸟,同时也融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英文字母“LSHU”的组合变形。

2.“化”字体现石化大学特色。飞鸟,象征着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面貌。展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3.“化”字也好似飞扬的飘带,寓意着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学校校歌

校歌:为祖国奉献燃烧的爱

我校校歌词曲由全国著名词作家邬大为、曲作家铁源同志创作。

歌名寓意:“燃烧”象征我国的石油石化工业像熊熊的火焰燃烧不熄,“爱”寓意我们新时期的石油学子对伟大祖国、石油石化事业的真情热爱,全面展示学校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生动体现我校为国育良才,硕果累累,广大学子奔赴祖国用青春热血奉献谱写出无数精彩和壮丽诗篇。

校歌是体现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内容,表达全校师生员工理想和情感的歌曲。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主题鲜明的歌词和明快优美的旋律表达师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校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歌颂新时代,弘扬主旋律。全方位地展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党的高等教育事业方针指导下,五十余载的光荣历程及其在新世纪新时期所创下的重大成就,展示学校“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之宏伟发展目标,生动地体现在雷锋精神鼓舞下勤奋工作与学习的师生们全新的精神面貌。

学校论坛

“春华秋实”是一个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基础的交流社区,我们的宗旨是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和老校友提供一个友好、和谐的交流空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最好的交流社区,并为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春华秋实BBS创建于2004年3月19日,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第一个综合性校园BBS,由在校学生创办和管理,为广大师生、校友提供网络交流的平台。

春华秋实BBS自创立以来,本着自由、宽松、开放的理念,积极的吸引石油化工大学的同学参与进来,共同营造一个集学习和娱乐为一体的交流空间。

春华秋实一直在探索和改革中成长,经历过辉煌与低谷,依然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和真诚的朋友的支持。BBS会员包括校内各院系、各年级的同学,注册人数也保持稳定的增长。论坛抛弃了华而不实的页面,转为简洁的风格,

春华秋实BBS的定位准确,所做的就是关注并且展示我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丰富精彩的校园生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奋发向上、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们论坛一直努力的方向,正因为如此,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倾情投入和由衷的好评。

春华秋实发起于学生,也致力于记录我们的点点滴滴,论坛铭记您的成长!

学校贴吧

莫言湖吧,2011年9月22日由百度吧友张溭以发起建立,作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替代吧。目前正在蒸蒸日上的发展当中。

莫言湖,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内最大的湖泊,景色迷人,让学生和游客流连忘返。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校长

李平

出生年月:1964年3月

籍 贯:湖南涟源人

职 称:教 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 位:博 士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该校飞行器导航控制系统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2000-2001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工与材料工程系访问进修。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

历任抚顺石油学院过程控制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工业控制中心主任,自动化系副主任、主任,信息工程分院院长,抚顺石油学院院长助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至今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是IEEE 高级会员,辽宁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成员,兼任辽宁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自控设计技术中心站第七届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自动控制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当代化工》、《石油化工自动化》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控制工程》、《化工自动化及仪表》、《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编委。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李平教授已指导和正在指导的研究生70余人。他长期从事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和优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级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石油石化和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曾以第一完成人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辽宁省"金桥工程"优秀项目奖一项。荣获“辽宁省第四批省级优秀专家(2005年)”、“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劳动模范(2000年)”、“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996年)”、“抚顺市科学技术功勋奖(2005年)”等光荣称号,并于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历任校领导及任职时间

院校名称  姓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大连石油工业学校
(1950.11—1953.11) 汪家宝
李风
苏德山
袁政华 校长(兼)
校长(兼)
副校长(兼)
党支部书记(兼)  1950.11—1951.8
1951.9—1953.11
1950.11—1953.11
1952.10—1953.11

抚顺石油学校
(1953.12—1955.8)  袁政华
王者春
李建生
崔刚
王者春 党支部书记(兼)
党支部书记(兼)
校长(代)
副校长
副校长 1953.12—1954.12
1955.1—1956.1
1954.2—1955.2
1954.8—1955.2
1954.8—1956.8

抚顺石油学校
(1955.9—1958.8)  王洪玉
王富林
陈炳狭
崔刚
尚万宁 党总支书记
党总支书记
党总支副书记(兼)
校长
副校长 1956.2—1957.2
1957.4—1958.9
1956.2—1958.7
1955.3—1958.8
1956.8—1958.8

抚顺石油学院
(1958.9—1962.8)  李冀础
王富林
杜景顺
刘今生
张静彬
崔刚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副院长
副院长 1958.9—1962.8
1958.9—1961.2
1951.8—1962.8
1958.9—1960.4
1961.11—1962.8
1958.9—1962.8

抚顺石油学校
(1962.9—1968.7)  李冀础
马青坡
杜景顺
张静彬
吴柏松
张振华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书记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副校长 1962.9—1963.6
1963.10—1968.7
1962.9—1968.7
1962.9—1968.7
1962.9—1965.7
1965.7—1968.7

抚顺石油学校
(1968.8—1970.10)  马青坡
何友权
于金相
冯惠国
柏淑英
王新明
方世如  革委会主任、副主任 整建党领导小组副组长
革委会主任 整建党领导小组组长
革委会主任 整建党领导小组副组长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整建党领导小组副组长  1968.8—1970.10
1969.4—1969.9
1969.10—1970.8
1968.8—1969.3
1968.8—1969.3
1968.8—1969.3
1969.4—1970.10

抚顺化工学院
(1970.11—1978.4) 宋诚
陈梦轩
李志斌
王学柏
刘振海
艾鸿铭
柏惠民
马青坡
张珂宇
王郁文
魏洪烈
李鹏林
张振华
崔明中
刘振伦
张子祥
王福清
于立有
柴淑珍
王发
赵建民 革委会主任、党核心小组组长
革委会主任、党核心小组组长
革委会主任、 党核心小组组长
革委会主任、党核心小组副组长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主任、党核心小组副组长
革委会副主任、党核心小组副组长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革委会副主任
副院长 1971.8—1972.11
1972.12—1976.3
1975.10—1977.1
1971.12—1978.4
1971.8—1976
1972.12—1978.4
1971.8—1976
1971.8—1975.3
1974—1978.4
1974—1978.4
1974—1978.4
1975.5—1978.4
1976.10—1978.4
1977.9—1978.4
1971.8—1976.10
1975—1976.10
1975.10—1977.1
1975.11—1978.4
1971.8—1978.4
1978.2—1978.4
1976.11—1978.4

抚顺石油分院
(1978.4—1980.4)  杨雨霖
龙乃昌
张振华
于金泉
张静彬
王富林
李鹏林
赵建民 筹建党委领导小组组长
院长、筹建党委领导小组成员
副院长、筹建党委领导小组成员
副院长
副院长、筹建党委领导小组成员
副院长
筹建党委领导小组成员
筹建党委领导小组组长  1978.4—1980.4
1978.4—1980.4
1978.4—1980.4
1980.2—1980.4
1978.4—1980.4
1980.2—1980.4
1978.4—1980.1
1978.4—1979

抚顺石油学院
(1980.5—1985.3) 杨雨霖
龙乃昌
张振华
于金泉
宋崇武
仲伟峰
于湘洲
刘磊
张静彬
王富林 临时党委书记
院长、临时党委副书记(兼)
副院长、临时党委副书记(兼)
临时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副院长
副院长
副院长
顾 问
顾 问  1980.5—1985.3
1980.5—1985.3
1980.8—1985.3
1980.8—1985.3
1980.8—1985.3
1980.8—1985.3
1980.8—1985.3
1980.8—1985.3
1980.8—1984.6
1980.8—1983.3

抚顺石油学院
(1985.3—2000.1)  龙乃昌
韩玉福
张振华
丁咸同
宋崇武
穆文俊
史立功
秦世家
孙桂大
寇本才
宋天民
孙兆林
亓玉台
张敏
逄玉俊
温涛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
院长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副院长
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院长、院长
副院长
纪委书记
副院长、院长
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院长
副院长  1985.3—1987.1
1987.2—2000.6
1985.3—1995.9
1985.3—1987.11
1985.3—1988.7
1988.8—1997.10
1985.3—1998.10
1991.3—2002.6
1991.3—1998.10
1991.3—1998.10
1991.3—1998.10
1995.9—1998.10
1997.1—2002.4
1998.10—2002.6
1998.10—2002.4
1998.10—2000

抚顺石油学院
(2000.1—2002.3)  张 敏
孙兆林
秦世家
亓玉台
宋天民
逄玉俊 党委书记
院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院长
副院长
副院长 2000.6—2002.3
1998.10—2002.4
1991.3—2002.6
1997.10—2002.4
1998.10—2002.4
1998.10—2002.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02.3-2004.11) 秦世家
孙兆林
宋焕斌
亓玉台
宋天民
逄玉俊
李 平
李万春
陈保东
唐 伟 党委书记
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2002.6—2004.11
2002.4—2004.9
2003.7—2004.11
2002.4—2003.3
2002.4—2004.11
2002.4—2003.9
2002.6—2004.11
2003.7—2004.1
2003.7—2004.11
2003.8—2004.11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04.11—2006.3 ) 秦世家
李 平
宋焕斌
宋天民
陈保东
唐 伟 党委书记
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2004.11-2006.3
2004.11-2006.3
2004.11-2006.3
2004.11-2005.6
2004.11-2006.3
2004.11-2006.3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06.3—2006.9) 臧树良
李 平
宋焕斌
陈保东
唐 伟 党委书记
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校长
副校长 2006.3-2006.9
2006.3-2006.9
2006.3-2006.9
2006.3-2006.9
2006.3-2006.9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06.9— ) 臧树良
李 平
宋焕斌
陈保东
唐 伟
赵杉林
柏永全
钟俊生 党委书记
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纪委书记 2006.9-
2006.9-
2006.9-
2006.9-
2006.9-
2006.9-
2006.9-
2006.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10: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