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农村能源研究所 |
释义 | 环境资源与农村能源研究所的前身是土壤肥料所和栽培所的农村能源研究室。2003年,根据院科技体制改革精神,院党组决定将原土壤肥料研究所(不含食用菌研究室)与原农业机械化耕作栽培研究所农村能源研究室合并,成立环境资源与农村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环能所)。全所现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科技人员25人,技术工人6人。在科技人员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8人,中级5人,初级6人,有博士3人,硕士7人。现任所长汪仁。 简介概述环能所的研究重点是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培肥改良与修复,植物营养和新型肥料的研制与开发,能源生态建设及农村能源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旱地农业与节水,利用3S技术开展土壤肥力时空变异和田间养分分区管理研究等。主要研究任务是承担国家和省(部)下达的中低产田改良与培肥、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作物高产栽培与肥田增产、生态农业区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等。 机构设置科技机构设环境资源研究室、植物营养研究室、新型肥料研究室、农村能源研究室、旱地农业研究室、科技开发室和化验分析室。行政设办公室。 环境资源研究室主要开展农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植物营养研究室主要开展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研究;新型肥料研究室主要是新型肥料研制与应用;农村能源研究室主要开展能源生态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旱地农业研究室主要开展旱地农业与节水栽培技术研究;化验分析室主要承担土壤环境监测和检测任务;科技开发室主要任务是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开发工作。 科研条件全所现拥有大田试验地30亩,温室盆栽场800平方米,日光温室2960平方米,库房1500平方米。新型肥料中试基地占地面积15亩,拥有复合肥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肥料能力2万吨。农村能源培训基地占地面积15亩,用于农村能源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土壤肥料监测化验室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0余台(套),可进行各种常规化验与分析。 科技成果土肥所自建所以来,作为第一主持单位总共获得科研成果49项。其中,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有5项。 牧草绿肥新品种“早熟沙打旺”,使种植区域比原品种向北推移1~4个纬度,很好地解决了在“三北”地区种植繁衍这一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于1987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草木樨绿肥的研究,在草木樨种群分类、特征特性、生长发育、物质积累与代谢等一些规律性问题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明确了其肥田作用和增产效果。并在省内大面积推广应用,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粳型水稻氮素施肥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改重施分蘖肥为主的施肥体系为前、后分期施肥法,使水稻全生育期均衡合理地得到养分供应,改变了“大头肥”的传统施肥方法,于1986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玉米专用复混肥推广,根据玉米需肥特性和不同地区土壤供肥能力,精心研制了不同剂型的玉米专用复混肥,将平衡施肥技术融于产品中,解决了农民配肥和盲目施肥的实际问题。于1996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辽宁省保护地蔬菜生理障碍的土壤因子及其对策研究,全面揭示出了保护地蔬菜生理障碍的土壤因子,并深入探讨了蔬菜生理障碍机理,提出了防止保护地土壤产生障碍因子的技术措施。于1999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作为第二主持单位或主要参加单位共获得科研成果26项。公开出版的著(译)作37部;在国内外公开杂志和汇编上发表的论文355篇。 科技开发目前,研究所下设科技开发室,人员编制6人,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等业务。所属调制剂厂拥有注册配方产品10余个,复合肥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肥料3000余吨,年获纯利润50余万元。 叶面肥系列产品开发:在研究作物和蔬菜施肥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特性,结合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将多年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系列肥料产品,主要产品有高效BB肥、植物营养素、稀土药肥灵、蔬菜生理病害康治灵和多效疏导素等叶面肥系列产品,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辽农牌”水稻育苗床土调制剂开发:目前已经形成10余个品种的系列品牌产品,在水稻生产中广泛应用,深受农民欢迎。自面世以来,已累计为所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复合肥产品监制:土肥所利用自身科技优势,与省内各肥料厂家广泛开展了技术合作,监制的肥料厂有沈阳市解放化肥厂、庄河市复合肥厂、大连绿环生物有机肥厂、大连耀德生物有机肥厂、锦州大中生物有机肥厂等十三家。 系列大田专用复合肥开发:环能所成立后,于2004年新建立复合肥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开始走出规模化产品开发第一步。目前,已开发注册的专利配方产品5个。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