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辽东学院 |
释义 | 辽东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 ,地处黄海之滨,鸭绿江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学子们求学和生活的理想之地。学校创建于2003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而且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辽东学院位于中国最美丽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是丹东市第一所本科院校。 中文名:辽东学院 外文名: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校训:明德笃学、践履惟新 创办时间:2003年4月16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郭永新 所属地区:辽宁丹东市 主要院系:经济学院,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 主要奖项:市级以上科研立项204项 教师人数:1075人,教授75人,副教授433人 学生人数:1.7万人 辽东学院简介辽东学院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所省市共管本科院校,由原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位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坐落于举世闻名的鸭绿江畔。丹东市地处黄海之滨,鸭绿江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求学和生活的理想之地。 辽东学院由原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学院分南北两校区,南校区(原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沿江而建,环境幽雅,景色迤俪,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北校区(原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著名旅游胜地五龙山麓,林木葱茏,空气清新,距沈丹高速公路咫尺之遥。校园占地面积1253亩,建筑总面积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5.1亿,学院教学楼、图书馆、计算中心、实验中心、报告厅、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卫生院,体育馆,游泳池,浴池,住宅小区等建筑和设备齐备,主要办学条件超出了国家关于综合性本科院校的设置标准。 现有在校生1.7万人(2010年统计)。 2011年6月15日下午,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一行来到丹东,就辽东学院下一步教学发展及新校区规划建设进行调研,针对目前学校分散办学管理成本较大的问题,丹东市领导提出将辽东学院搬迁到已经进入丹东未来规划的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岛,陈超英对规划表示赞成。他建议,辽东学院在规划“一校一园”新校址的同时,也应逐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层次,要围绕丹东的发展来安排学科设置。陈超英认为,通过土地置换,不仅增加了校园面积,而且能改善校园建筑和实验室设施。辽东学院应围绕培养本科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路发展学校。 辽东学院专业设置辽东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现有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目前设立本科专业52个含16个本科专业方向,高职(专科)专业44个。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 临江校区下设经济学院、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金山校区下设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农学院、机电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医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Collage)。 发展前景2015年发展目标是:以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学科建设为主、其它学科协调发展;保持并适当增加办学规模,改善本、专科比例结构,提高本科规模结构,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坚持特色办学的发展战略,打造学科专业发展平台,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特色优势明显的教学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2020年远景目标是:适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确定办学层次、类型和特色,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坚持多层次、多途径、开放式的办学模式,进一步突出和巩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进一步促进办学体制的优化、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把学校建设成为竞争优势明显、办学特色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人民群众满意的教学型地方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积极争取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 办学职能定位: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项目咨询、文化引领为两翼,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为途径,实现学校的办学职能。 培养目标定位: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丹东、服务辽宁、面向全国。 学科专业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就是按照学科专业发展的“区别层次、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学科建设为主、其它学科协调发展;坚持特色办学的发展战略,打造学科专业发展平台,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改善本、专科比例结构,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校训校歌校训明德笃学、践履惟新,这八个字都出自于历史典籍。 “明德”,意谓光明之德,完美之德。出自《礼记·大学》,原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社会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我国自古就有“德以修己,教以导人”的优秀传统美德,所谓“明明德”,即以德诲人,修德正身之意,此为立身行事之根基。 “笃学”,意谓专心好学、刻苦求知。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原话是:“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迁在文章还有“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的记述。颜渊(颜回)在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中,因其专心好学而受仲尼的称赞。所谓“笃学”,即探求知识,矢志不渝。对学习者来讲,提倡刻苦钻研;对治学者来讲,提倡严谨自律,此为求知治学之基本。 “践履”,意谓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出自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原话是:“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意思是:“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所谓“践履”,即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提倡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不断地推究检验真理,达到知行合一,此为务实求真之要义。 “惟新”,意谓不断地探索创新。出自《诗·大雅·文王》,原话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思是:“周朝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是更新和创新。”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指出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惟新”意谓要实现科学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此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之要务。 校歌《启航》 莽莽白山簏,滔滔黄海浪,辽东学院崛起在祖国边疆。知行合一哺育着莘莘学子,善思求索激荡出恢宏乐章。园丁辛勤耕耘,桃李吐露芬芳。啊,辽东学院人才的摇篮,你传递着人类文明之光。看民族奋起长风浩荡,我们扬起征帆踏浪远航。 巍巍五龙山,浩浩鸭绿江,辽东学院屹立在祖国东方。明德笃学化作了人生的理想,践履惟新放飞了明天的希望。扎根科学沃土,拥抱灿烂阳光。啊,辽东学院知识的殿堂,你传递着人类文明之光。看祖国强盛振翅翱翔,我们扬起征帆踏浪远航。 我们扬起征帆踏浪远航。 辽东学院建设情况辽东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实验实训体系。现有校级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二级学院所属的医学实验中心、化工与材料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外语语言中心、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会计实验中心和商务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立高标准、现代化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辽东学院商务宾馆)、服装与纺织产学研实训基地、韩国语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基地和园艺实训基地等。 另外还建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等专业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13万元。拥有教学用计算机3889台。图书馆藏书112万册,并建有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和信息检索系统。宽带校园网能够满足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娱乐等多方面需要。现代化的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现代技术支持,数字化和信息化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媒体关注2010回眸踏时代强音,在主旋律中扬帆启航 9月6日,东北新闻网以《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图片展》为题报道该校主办的《丹东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图片展》首展式,此次展览拉开了我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10年9月,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思政简报454期报道该校举办抗战胜利65周年图片展情况。 10月21日,丹东日报以《抗美援朝精神报告团走进高校》为题,报道抗美援朝报告团来该校做收场报告的盛况。 10月21日鸭绿江晚报、东北新闻网也分别刊出《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首场报告会走进辽东学院》。 11月11日,丹东广播电台和丹东广播网分别报道该校“千名模范进大学校园”活动。 把握青年脉搏,宣传思政工作新突破 7月1日,丹东日报以《辽东学院15学子赴西部》为题,报道该校15名大学生赴四川参加为期1至3年的支教、支农和灾后重建等志愿服务工作。 7月1日,丹东广播网报道该校15名优秀毕业生将赴四川开展对口志愿服务活动。 7月6日,丹东日报在百姓故事栏目中刊出《大学生打工的一天》。 7月19日,丹东日报报道该校2010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7月29日,大学生在线联盟思政简报448期报道该校积极推进青年志愿者活动。 9月1日,丹东日报刊发报道《辽东学院捐款10余万元》,宣传该校为丹东受灾地区捐款事迹。 11月18日,丹东日报刊发报道《大学兴起“记账族”》。 挖掘教学新亮点,打造特色辽东学院 5月28日 辽宁日报刊发该校附属医院组建协议签字仪式举行,的报道。 6月3日,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辽宁日报分别以《辽东学院成立形象健康管理学院》、《全国首个形象健康管理学院落户本市》、《高职系统首家形象健康管理学院成立》为题,对该校形象健康管理学院成立进行了报道。 12月,中国纺织报以“未来3年做好吃苦的准备”为题报道了该校获得第19届“真维斯杯”总决赛网络最佳人气奖余倩、马骊的参赛经历。 发挥科研优势,多角度服务社会 2月3日,丹东日报刊发题为《农业专家进军营 》的报道,介绍该校来到驻丹65735部队,为该部队"菜篮子"建设支招。 6月13日,东北新闻网以《160名农民兄弟上大学》为题,报道该校第四期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开班,截至目前,该校已培养专业农民技术员达600多名。 6月13日,丹东日报刊发报道《农民走进大学堂》。 8月21日,中央电视台CCTV2《中国财经报道》栏目对该校如何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情况加以报道。 10月28日,丹东日报栏目刊发了该校梁晓俐、邬冰、陈思佳的建言:高效整合百亿元产业集群产业价值链。 11月23日,丹东日报以题为《面向主战场 谱写新篇章——辽东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纪实》的报道,介绍该校多年来服务地方经济情况。 11月25日,丹东日报“献策‘十二五’建设新丹东”栏目刊发了该校服装与纺织学院教师滕洪军建言:加快发展服装业。 着眼国际,扩大学校知名度 5月21日,丹东日报以《27个丹麦人丹东行》为题,介绍27位丹麦人追寻先辈的足迹,从遥远的北欧来到中国丹东,来到辽东学院事迹。 10月20日,丹东日报、东北新闻网分别报道丹麦友人向辽东学院捐赠21件珍贵史料事迹。 11月5日,辽宁日报刊发报道《丹麦友人捐赠辽东学院史料》。 多角度挖掘资源,宣传招生就业新成果 5月19日,鸭绿江晚报和东北新闻网分别以《贫困大学生有了专场招聘会》为题,介绍该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辽东学院)专场招聘会情况。9月2日,鸭绿江晚报以图片报道形势介绍该校招生情况。 11月8日,丹东日报刊发报道《机械制造专业成就业新宠》介绍该校毕业生就业新动态。 11月8日,丹东广播电台、丹东广播网:辽东学院举行2011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展人物风姿,宣传学校先进事迹 3月9日,丹东新闻网以《科技先锋刘剑辉、 侯洪烈》为题,介绍该校刘俭辉、侯洪烈被评为“科技先锋”类别优秀女性。 6月29日,丹东日报在2版要闻“创先争优,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栏目中报道了该校医学院07级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共产党员、辽宁省“大学生道德楷模”王建宇的先进事迹。 7月5日,辽宁电视台教育青少频道在“教育新视界”栏目报道了该校辽宁省第三届大学生道德楷模王建宇同学的先进事迹。 9月13日,丹东日报:《回田井格——刘晨明的汉字书写发明》。 10月22日,中国人事报以《我的村庄,我的父老乡亲》为题,刊发该校王旭作为2008年辽宁省首批大学生村官,任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昌图镇城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经历。 11月26日,鸭绿江晚报以《女大学生无偿献血7次,她用爱心为生命加油》为题,报道了该校“道德风尚标兵”代欢欢先进事迹。 12月6日,鸭绿江晚报、东北新闻网分别报道该校199名学生献血救急事迹。 12月7日,丹东日报以《奏响自己的青春之歌》为题,报道该校省优秀贫困大学生韩欢欢的先进事迹。 12月22日,东北新闻网报道了该校大学生为身患重症的王祥宇奉献爱心的新闻 12月23日,鸭绿江晚报以《她把捐款让给别人》为题,报道该校贫困学生孙莹把爱心捐助让给别人的感人事迹。 辽东学院领导简介辽东学院党委书记李胜沪李胜沪,辽东学院党委书记,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1953年2月生,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丹东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历任辽宁省财经学校教研室副主任、党办主任、函授部主任等职;1986年任辽宁省财经学校副校长;1988年任辽宁省财经学校党委书记;1989年任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1991年任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997年任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2003年至今任辽东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主管党的组织建设、干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规划等工作。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其中“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研究”为全国高等教育科“十五”规划重大研究立项课题。是该项目的主持人;“财政法制研究”为辽宁省财政科研“十一”五重点课题。 辽东学院院长郭永新郭永新,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为辽宁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辽宁省大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与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兼数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辽东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郭永新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动力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Int. J. Theor. Phys.》、《Rep. Math. Phys.》、《J. Math. Phys.》、《Phys. Rev. D》、《Chin. Phys.》、《Chin. Phys. Lett.》、《Appl. Math. Mech.》、《Commun. Theor. Phys.》、《Commun. Nonlinear Sci. & Num. Simul.》、《物理学报》、《力学学报》、《力学进展》上发表论文近40篇,多数被SCI、EI收录。其中,约束系统几何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曾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以及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等在研课题。郭永新教授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荣获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1年),并获沈阳市“五四”奖章;晋升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04年);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 师资力量辽东学院的教师队伍年富力强,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现有专任教师1075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433人。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为48.9%;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60人。现有教师队伍中包括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多人。近年来,累计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属该校产权的论文591篇;市级以上科研立项20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争取到科研经费1119.8万元;有159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市级以上的奖励,为繁荣地方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硬件设施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实验实训体系。现有校级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二级学院所属的医学实验中心、化工与材料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外语语言中心、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会计实验中心和商务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立高标准、现代化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辽东学院商务宾馆)、服装与纺织产学研实训基地、韩国语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基地和园艺实训基地等。另外还建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等专业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13万元。拥有教学用计算机3889多台。图书馆藏书112万册,并建有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和信息检索系统。宽带校园网能够满足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娱乐等多方面需要。现代化的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现代技术支持,数字化和信息化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国际交流学校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1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等活动,其中与韩国多所大学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体现了辽东学院的地缘优势。 辽东学院基础建设与发展规划学校现有五个校区,原辽宁财专(简称南校区)、原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北校区)、原大医丹东分院(简称医学院校区)、原丹东师范学校(简称五龙背校区)、原财经学校(简称小北院校区)。由于校区多,管理难度大、成本高,而且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为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突出校区功能,节约办学资金,采取置换的办法整合教育资源,将五个校区逐渐归并为南北两个校区。根据几个校区的具体情况,完成五龙背校区的置换工作。在校区功能设置上,将南校区作为学校党政管理中心和对外交流基地,在学科建设方面以文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办学规模按在校生8000人规划建设;北校区为学校的教学中心,在学科设置方面以理、工、农、医、师等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为主,按在校生12000人规划建设。新建南校区综合教学楼、北校区实验楼、南北校区图书馆、南校区教学楼、北校区综合体育馆、南校区学生宿舍楼等。体育场地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的要求,在规划期间将完成以下运动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在南校区新建沙滩排球运动场,争取将现游泳池改建为游泳馆,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构和场所。北校区新建小型足球场地,旱冰运动场,攀岩场地。通过上述项目的建设,争取使学校的体育设施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部分场馆设施成为具有学校自身或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和日常健身场所。在辽东学院新的征程中我们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展望未来“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树立“面向区域、特色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特色办学为主线,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文化发展为保障,通过错位竞争、培育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在学科专业上,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基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搭建学科专业平台,培育特色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并牵动相关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 2.在人才培养上,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生产链条各环节的人才需求,明确人才的细分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在科研与科技服务上,以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学校科技服务机构为依托,开展以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工作,为区域经济和地方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在师资队伍上,不断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丰富教师实践背景和经历,突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5.在文化建设上,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秉承“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校训,凝铸辽东学院精神,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宽松友爱的文化环境。 发展战略1.学科专业发展理念:错位竞争,突出特色 2.学科专业发展目标: 1).学科专业结构与数量: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到2015年末,本科专业数量达到40个左右,高职(专科)专业数量调整到30个。 2). 学科建设:打造以重点学科为支撑的本科专业发展平台,争取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达到2个、校级重点学科3~5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4~6个;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资格,实现专业硕士点零的突破。 3).本科专业建设:优化本科专业结构体系,深入开展重点与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力争建设省级特色本科专业(示范专业)2~3个,校级重点与特色专业4~6个。 4).高职专业建设:发挥高职(专科)教育的办学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高职(专科)专业结构,突出重点和特色高职(专科)专业的培育。力争建设国家级高职品牌专业1~2个、省级高职品牌专业3~5个、校级高职品牌(特色)专业4~8个。 3.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目标: 1).学术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争取国家级研究课题8~10项,省级科研立项累计达到210项,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力争达到6~8项,“三大检索”发表论文数量累计达到200篇,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办奠定坚实的基础。 2).横向课题数量有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有明显增强。力争横向课题在现有每年20项的基础上,以每年10%比例递增,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要达到总科研经费的60%以上。 3).积极开展服务地方工作,扩大服务地方的范围和内容。力争建设2~3个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机构,建设1个以地方重点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1个集经济、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的咨询中心。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结构合理、能够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末,教师队伍总数为10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60人以上,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0%。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引进或培养1个省内知名学术团队、培养3个校级学术团队;引进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1-2名;力争使该校有省级学科带头人2~3名、学术带头人4~6名,有校级学科带头人6名、学术带头人6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0名。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逐步形成与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的、有丰富实践背景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末“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0%以上。 4).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通过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培养和引进实验教师,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逐步形成稳定的、具有较强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的实验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5).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加强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既能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辅导员教师队伍。 加快校区置换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1.根据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目前五个校区分散办学的实际情况,在丹东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开展校区整体置换工作,加快校区置换步伐,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解决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多校区办学问题,完成“省属高校在同一个城市应在一个校区办学”的校园建设任务。 2.在校区整体置换的同时,根据学校目前的校区功能定位,加强对现有办学基础设施维护和维修等后勤保障工作,继续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3.继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对学校现有信息化设备与资源整合、改造和升级,建立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学校教学与行政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4.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增强筹资与融资能力,在财政拨款不断增加的条件下,调整和优化财务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比例,有重点地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图书资料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辽东学院—历史沿革辽东学院于2003年由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其中辽宁财政专科学校于1987年创建,1994年辽宁财政专科学校更名为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丹东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由丹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丹东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大连医科大学(丹东分校)合并组建。其组建经历为:1949年安东省立安东师范学校创建,1949年安东省立安东师范学校更名辽东省立安东师范学校,辽东省立安东师范学校更名丹东师范学校,1978年丹东师范学校升格为丹东师范专科学校,1990年丹东市教育学院并入丹东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丹东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丹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58年丹东丝绸工业学校创建,1979年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丹东分校)创建,1983年丹东大学(专科)创建,1990年丹东大学(专科)、丹东丝绸工业学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丹东分校)合并组建丹东市轻纺工业专科学校,丹东市轻纺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丹东纺织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丹东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丹东纺织高等专科学校;1958年安东医学专科学校创建,1962年安东医学专科学校改建安东市卫生学校,安东市卫生学校更名丹东市卫生学校,1984年丹东市卫生学校改建大连医学院(丹东分院),1994年大连医学院(丹东分院)更名大连医科大学(丹东分校);2002年丹东职工大学、丹东农业学校并入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后于2003年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为辽东学院。 发展献计丹东日报:请高人攀“巨人” 以特色促发展——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到辽东学院调研 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来到辽东学院,看望莘莘学子,与校领导就学校发展建设等问题进行交流。 在“韩朝文化苑”内,戴玉林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学生们表演的朝鲜族歌舞和打击乐展示。来到学习区,戴玉林等人放轻了脚步,生怕打扰正在学习的学生。 戴玉林一行通过参观校史馆、观看影片、座谈等形式了解学校发展情况。他说,能够拥有辽东学院这样一所综合性省属本科院校是丹东之幸。多年来,学院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高等院校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因此,要有高校与城市同发展、共荣辱意识,想方设法、尽心竭力打造一流的大学。 他强调,要把坚持特色作为高等院校办学始终不渝的追求。综合性是辽东学院的发展优势,要多学习借鉴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同类院校的先进经验,集中力量,重点打造几个在全国甚至国际上叫得响,让其他同类院校难以望其项背的特色学科,以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带动全面发展。打造特色专业,需要请高人、攀“巨人”,要想办法寻找和引进此类专业学科中的旗帜型顶尖人才,打造专业品牌,提升专业品质;要寻找、创造和把握各类机会与国内外一流“巨人”企业对接,产学研结合,造就特色专业。要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中,应发挥先锋作用,市委、市政府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要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谈到校园绿化与四城联创时,戴玉林说,大学不仅需要大楼,需要大师,还要有大树。满眼绿荫,一园幽香,不仅能彰显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也是城市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办学特色辽东学院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规格的确定、教学计划的编制、教材的选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使用等方面,努力构建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运行机制,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特征。 围绕毗邻朝鲜半岛这一地域优势,培育办学的区域特色。发挥多年来对韩朝等国办学的优势,以丹东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学校相关专业为支撑,以韩朝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师资、学生交流与合作研究为途径,探索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办学机制和区域特色。 辽东学院坚持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专业效果和社会声誉为重点,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专业示范作用,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本着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和专业基本条件的实际出发,努力建设办学基础雄厚、师资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重点与特色专业,并以此为基础,带动专业群发展,形成学校的专业品牌。 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定位与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实验与实践教学条件、课程建设、专业社会声誉、专业优势与特色等方面。 历任领导党委书记2003 年04月 至 今 李胜沪 院长2003年04月 至 2011年10月 李华 2011年10月 至 今 郭永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