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燎花花
释义

燎花花为每年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又称燎惶惶、燎煌煌。唐代人很重视正月,自正月十五至月终,悠闲无事,人们尽情游乐,宴饮以庆新年。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还被定为“中和节”,唐德宗时此日放假一天,任由玩乐。

节日概述

正月晦日送穷鬼的习俗也在唐代大为兴盛。姚合有《晦日送穷三首》:“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几时。古人皆恨别,此别恨消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诗中所写的“送穷”就是“送走穷鬼”。唐人其他典籍如《文宗备要》、《唐四时宝鉴》等也有类似记载。当时传说中的“穷鬼”(穷神)是这个样子:他是高阳氏(颛顼)的儿子,身材瘦小,喜穿破烂衣服,给他做了新衣服他也撕破,用火烧坏了才穿。“送穷”之所以与颛顼挂上钩,是因为在颛顼神话演变过程中,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颛顼在北方,为水,属阴,而在古人观念中,阴、幽常与鬼神、死亡联系在一起。所以颛顼的后代,如穷鬼、小儿鬼、魑魅等都成了驱逐、送走的疫鬼。送穷的具体日期不一,有的说在“人日”的前一天(正月初六),有的说在正月二十九,因而称为“穷九”,有的说在正月晦日(正月的最后一天),唐人正在此日送穷。这反映了唐人在年节交关、辞旧迎新之际,送走旧日岁月的贫穷、辛酸和苦难,迎来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

送走穷神,必然期盼着迎来财神。唐人这种风俗,经宋至明清亦不变。有人曾作春联一副,上联是:“放千枝爆竹,把穷鬼哄开”,下联是“烧三炷高香,将财神接进”,诙谐可笑且带有明清人的风韵。明清时期把送穷与迎富联系在一起,点烛、烧香、放爆竹、送穷鬼、迎财神与唐代送穷以竹草扎车、船、人形,用酒饭祭送有别。这不过是时代差异在习俗上的不同表现而已,心理上的祈求则是无差异的。

在关中民间,正月三十晚上,还有“燎惶惶”的习俗,是希望用火将每个人身上与家宅之内的秽气、邪气、霉气等统统冲掉烧光。“燎惶惶”也叫“燎煌煌”,是取褒意,即火光一照,前途光明。即象征一年将光华闪耀,庄稼收成似锦,又有“火着财门开”,“人财两旺(旺火)”之说。

“燎惶惶(煌煌)”的仪式是这样进行的:正月三十晚上,刚一吃过晚饭,天黑下来时,由一家之主的男性青壮年手持谷草火把,从后院开始点火并出发,经厨房,再到每一间屋子,包括牛棚、猪圈、羊圈、鸡窝、狗窝及厕所等自家院子所有角角落落,都要用火“燎”一遍。然后再到自家大门外,用谷草秆烧一堆火,并召集家庭的所有成员,参与活动。每人在火焰升腾的大火之上至少须跨越三次,从耄耋老人到刚满月的婴儿,所有家庭成员一个也不能剩下,都要在家人的帮助下一一“燎”过火堆。并说,“燎”过会带来一年的好运气,并且允许每个人在“燎”时许一个心愿,至于灵与不灵,也没有人去认真追究,反正“燎”着能感到快乐就是了。等到全家所有人都全部“燎”完以后,由于谷秆火硬耐久,火焰虽熄但一大堆明火尚存。家中青壮男子就会手持一种农具去猛砸火堆,随着一下一下的火花被砸溅起,便会爆发出一阵阵欢乐而又舒畅地大笑来?选大人小孩们都是欢欣鼓舞,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爆”热烈!正月三十,时值年节全部结束,天气已经完全转暖,阳气上升,“火为阳”归根到底,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信念和愿望。

关中习俗

燎花花是关中农村的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五一过,村里的婆娘、女子们就从家里包袱翻出花花绿绿的布头,三个一堆、五个一团,坐在一起做花花了。

做花花首要的是选布料,搭配颜色。一般小的花花用五、六片小的布头,大的要用八、九片大布片了。选好布料之后用剪刀将选好的布料细细剪成圆形布片,这可就是见真功夫的时候了,巧手的,将那柔软、光滑,却有颜色鲜艳的软缎也会剪得茬口整体,笨一点的,简直就将那原本还齐整的布料剪得像从狼口里扯出来一般。待圆形布料剪出来,下一步就该使用针线了,先将剪裁好的原布块两次对折,折成四分之一圆,然后根据做成的花花的大小,将需要折成的圆,齐齐码起来,用线在角上连起,扎紧,放手后,在将其细细撕开,形成一个完整的花花。此时她就像古时用来招驸马的绣球,又像是一朵开在田野里的小绒花。所以,很得小孩子们的宠爱。她们将花花系在纽扣上,衣领上,袖口上,象一个得胜的将军,挂满了象征权力和荣誉的的战利品。

这几天,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她们走东家串西家,比赛谁的花花最多,谁妈妈做的最好。这时,花花颜色的搭配,花型的好坏,做工的精巧,可就成了最好的评价标准。往往争着争着,就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动起手来。但墙里打架墙外和,不到一会儿,就又手拉着手窜到别家去了。就这样,正月在孩子们的打打闹闹中很快过去了。

正月三十晚上,孩子们将她们用小手已摸得油津津的花花,恋恋不舍地从从脖子上,纽扣上,袖子上摘下来,等待着夜幕降临。

慢慢地,天就在大人、孩子的几多遗憾,几多期盼中黑了下来。全村的燎花花开始了,大人们将下午早就准备好的干草(谷子的秸秆)堆在门前,在一声嘹亮的“点花花”声中,熊熊的烈火燃起来了,一下子将周围等着燎花花的人们的笑脸染得像早春里的山茶花,红彤彤的(响石潭记得以前老人们常说如果不把花花绳扔到火堆里面,那么长大后就是人家的花牛犊呢)。

火越烧越旺,主人让孩子把早摘下来的花花扔进火堆里,跳火正式开始了。大人们、孩子们从高高窜起的火苗上跳来跳去,正高兴着,一不小心,“呀”对面又来一个,躲已来不及,“扑通”一声,全跳进火堆里。一时间,歌声、笑声在火堆上飞扬(响石潭那边每个人要来回跳三次,自己的火跳完了,然后又到邻居家门口的火堆去跳,路上的行人也会凑过来跳呢。很是热闹)。

火渐渐熄灭,孩子们笑着、闹着又到别家去了,主人则从家里拿出一把扫帚,在大人们期待的眼神下,拉足架势,一扫帚下去,火星四溢,象是碧空中闪烁的星星,又像是半空中绽出的焰火,一扫帚下去,谷子、豆子、麦子全丰收了(家乡的习俗,根据打出的火花的形状,看来年庄稼的收成,响石潭记得大人们都说菜籽花花最好了,火花四溅,很漂亮,很美丽),来年准又是个好收成。

关于燎花花的来历,响石潭无从考察,娃娃在自己的博客中认为花花就是“天花”,说按照《康熙王朝》的说法,苏麻喇姑是因为上山采集芨芨草,治愈了玄烨的天花,才被孝庄皇太后看重,召入宫中伺候玄烨的。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呢?个人觉得杜撰的可能性过大,燎花花估计是原始的一种火崇拜吧,就像彝族的火把节一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