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聊城大学 |
释义 | 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具有中国“江北水城”美誉的聊城市,学校的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始建于1974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 中文名:聊城大学 外文名:LIAOCHENG UNIVERSITY 校训:敬业 博学 求实 创新 创办时间:1974年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山东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马春林 知名校友:季羡林、张新时 硕士点:93个 院士:6人 简介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具有“江北水城”美誉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学校始建于1974年,原名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东方学人季羡林先生生前一直担任学校名誉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硕士生导师李喆教授,校长为博士生导师马春林教授。 学校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现设有31个学院、1个教学部、81个本科专业、45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290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50人,其中教授220人、副教授544人、博士31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828人。学校共2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学校先后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中,7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8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38人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3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有22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吴培亨院士、张新时院士、汪尔康院士,中国工程院薛群基院士、左铁镛院士、黄伯云院士,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郭亚军教授等60余名知名学者担任外聘教授、兼职或客座教授。 学校占地3000余亩,校舍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50万册,电子书刊20138GB。建有现代化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曾获省级“花园式单位” 、“文明校园”等称号,享有"学在聊大"的美誉,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优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几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平均为27%,有的专业超过70%,年底就业率在87%以上。学校有12个国家级、省部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1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为社会培养了129000余名合格毕业生。学校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促进教学,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两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分析化学、光通信科学与技术)、两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研究基地、山东省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中该校共有15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9个重点学科:分析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光学、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黄河下游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系统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分子生物学与抗体药物工程,4个重点实验室: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清洁化学能源技术、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2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96项,省级以上奖励89项,SCI等收录论文数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获得21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学校积极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山东,侧重鲁西,面向全国,积极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了"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学校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多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山东省德育先进高校"、" 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军区国防生培养工作特别奖"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每年多次报道该校的工作成绩经验。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等多次来该校视察,对该校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充分肯定。 目前,学校正在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2010年国家及山东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为实现该校科学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数据具体以官方为准) 地理位置聊城大学地处风景秀丽的江北水城——聊城市;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位于北纬35°47′--37 °02′和东经115°16′--116 °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运河、小运河,有2个湖泊东昌湖和鱼邱湖。京九铁路和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聊城大学分东西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湖南路和花园路。为解决东西校区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的矛盾,方便广大师生,2005年学校建设东西校区连桥。连桥东西长约816米,从西端横穿花园路,跨越二干渠、徒骇河,直达东校办公楼北侧。桥宽13米,其中包括8米宽的行车道和两侧各2.5米宽的人行道。连桥由29个桥墩、台支撑,其中施工难度较大的是徒骇河中的4个桥墩。它还将成为聊城市的一项景点工程。在连桥途经的花园路、二干渠和徒骇河河堤处将设有人行步梯,桥上适宜位置设有观景平台和装饰拱设计。联桥建成后,行人可直接由人行步梯登上连桥,在观景平台欣赏周围美丽景色。点击下图的链接可观看东西校区的简略图。 历史沿革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创建 1981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分建聊城师范学院 1999年聊城农业学校、聊城畜牧研究所(部分)并入聊城师范学院 2002年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 1979年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 2005年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聊城大学 学科门类聊城大学现有现设有28+3个学院(其中药学院,机械学院,鲁西化工工程学院三个学院筹备或建设中或已经成立)、1个教学部、78个本科专业、45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含7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4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级研究中心。该校共有分析化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光学、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黄河下游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系统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分子生物学与抗体药物工程9个学科被确定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分析化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3个学科被确定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中该校共有15个重点建设项目(9个重点学科、4个重点实验室、2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评审中获批,其中特色重点学科3个,强化建设实验室1个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研究生、留学生28000 多人。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81个专业已涵盖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 学校自 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目前硕士学位点数量已扩大到 45个(数据已经过期,等待更新),并拥有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资格。 师资力量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50人,其中教授220人、副教授554人、博士27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828人,学校先后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中,7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8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38人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3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有22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吴培亨院士为学校外聘院士,学校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张新时院士、中国工程院薛群基院士等一批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一直担任该校名誉校长,兼职教授。 教学质量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业务精、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行学分制、双专业制、主辅修制、导师制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声誉日益提高,多次被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评为 “ 优秀教学单位 ” 。 近5 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主持参与了16 项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有3 个专业被评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4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有 32 项优秀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 1 项,省级一等奖 6 项。 科研实力学校坚持科研和教学并重,按照 “ 抓重点、上水平、促特色、增效益” 的科研思路,实施 “ 硕士学位点强化建设工程 ” 和 “ 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工程 ” ,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现有 1 个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 个省级研究中心,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其中两个进入山东省重点学科强化建设行列。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中该校共有15个重点建设项目(9个重点学科、4个重点实验室、2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评审中获批,其中特色重点学科3个,强化建设实验室1个。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等各类国家级课题96项,省部级课题156项。有45项科研成果分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共取得科研成果 5000 多项,每年收入SCI 和 EI 的学术论文都在 100 篇以上,2004 年达 170 余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成果13 项;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2002 年该校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排名进入全国高校一百强,列第90 位;该校理学学科在2008年全国高校排名中位列第74名。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ESI论文排行榜聊城大学位列86名。山东其他兄弟院校进入前一百的有山东大学11、中国海洋33、山东师大67、青岛科技79、曲阜师范84、山东农大93. 对外交流与合作1995 年经原山东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1999 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学校已与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在内的亚、非、欧、北美、大洋洲等五大洲 40 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多次被山东省外事办公室、教育厅、公安厅评为 “ 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 ,并获得 A1 类资格。学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近几年来每年招收的留学生都在百人左右,并开展了与国外友好学校的大学生交换培养项目,交换培养的大学生不断增多。美国北乔治亚学院暨州立大学所在的城市将每年9月20日定为“聊城大学日”。 与聊城大学进行交换生或者留学生或者合作办学等项目的院校名单(网络收集,具体以官方资料为准): 1,国外方面: 日本骏河台大学 菲律宾拉西姆大学 美国北乔治亚学院暨州立大学 美国华伦·威尔逊学院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Campus,简称UCR) 韩国清州大学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 韩国湖西大学 韩国东新大学 韩国韩南大学 韩国建国大学(生物工程本科层次等) 韩国京畿大学 韩国韩京大学 韩国明知大学 韩国湖原大学 韩国极东大学 韩国东新大学 韩国大佛大学 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 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软件技术) 澳大利亚科文大学 澳大利亚怀卡托理工学院 英国温彻斯特大学 俄罗斯车里雅宾斯科国立大学 俄罗斯奥廖尔国立技术大学 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 瑞典斯德哥尔摩教育学院 美国西彻斯特大学 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 美国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 美国德克萨斯A&M国际大学 西班牙纳瓦拉公立大学 2,国内方面: 台湾大学(交换生每年2人) 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学生研修项目,对聊城大学学生开放所有专业) 南京大学(全面合作协议)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聊城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海洋大学(手拉手院校) 临沂大学(合作代培养研究生) 枣庄学院(合作代培养研究生) 山东师范大学(合作代培养研究生) 图书档案图书馆聊城大学图书馆分为西校区图书馆和东校区逸夫图书馆。西校区图书馆矗立在环境优美的西校区东北部,其前身是1974年11月成立的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图书馆,1981年7月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2001年9月学校与聊城市共同投资兴建的图书馆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图书馆随之更名为聊城大学图书馆。东校逸夫图书馆于2007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坐落于东校区中心地带。 西校图书馆建筑面积 23000平方米,设有书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目录厅、办公室等。馆内共设有23个书库和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多媒体视听设备配置齐全,阅览室宽敞明亮,阅览座位4200个。东校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整个大楼呈回字结构,宽敞明亮,以数字化为突出特色,实行藏、借、阅为一体的全开放借阅形式,其管理技术更加现代化,服务模式更加人性化。 聊城大学图书馆现有藏书总计230余万册。现订阅中外报刊近280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132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12000余种,电子图书200万余种。图书馆购置的主要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简称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万方硕博论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国研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Elsevier Science、EBSCO、Springer Link、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和国道外文教育专题数据库;Apabi教学参考书数据库、中国大百科全书、明清实录、国学宝典等。自建数据库有:随书光盘磁带数据库、院系资料室文献统一检索数据库、研究生论文数据库、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运河文化研究数据库等。经过35年的积累和建设,图书馆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形成了以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及题录数据库等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协同服务的信息资源体系。 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理念,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延长服务时间,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支撑。图书馆已发展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交流中心。 档案馆聊城大学档案馆是在原聊城大学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于2005年12月28日建立的,为处级建制。负责保存、管理全校的各类档案,计有党群、行政、教学、科研、产品与生产、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声像等各类档案。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多元,图书馆藏书233万余册,中外文学术期刊 2400 余种,电子期刊21000 种、电子图书178 万册,拥有中文全文数据库8 种、外文全文数据库2 种、电子图书数据库2 种。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和标准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等设施,校园规划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品位浓厚,校园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曾获山东省 “绿化先进单位” 、“ 花园式单位” 、“ 文明校园” 等称号,是孕育桃李,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 “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以“ 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为校训,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在30% 以上,有的专业超过了70%;应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 以上。学校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990 年以来,学校团委先后六次被团省委授予“ 红旗团委” 称号。学校有10个国家级、省部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1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为社会培养了3.5万余名合格毕业生。学校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全国、全省重大比赛中屡屡获大奖。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校就有65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该校学生先后获得第四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紫丁香奖、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山东省总决赛一等奖等含金量极高的奖项。在全国、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大学生赛艇公开赛等重大赛事屡获佳绩。 在30 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聊城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造就了一支数量相对充足、结构相对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积累了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淀形成了“ 顾全大局、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聊大精神。目前,全校上下正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为实现建成省内一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不断拼搏,努力进取,创造着聊城大学的辉煌未来。 知名教授季羡林(已故) 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张新时 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生态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等。是我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 薛群基 聊城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特种润滑材料专家,我国材料化学和摩擦化学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学术讲座,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机械工程学会、空间科学学会、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职。 吴培亨 聊城大学外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超导电子学家,有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物理、天文组)成员, 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主任。 申长雨 申长雨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郑州大学校长、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化工学报》《中国塑料》等学术期刊编委。多年来,申长雨相继主持承担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攀登计划、航天计划、“86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河南省最高科技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聊城大学兼职教授。 张玉法 张玉法,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中国山东,因国共战争而成为流亡学生,辗转自山东南下,1949年入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在那并亲身目睹了不少以其师长为对象的白色恐怖事件,后来考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 现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专研中国近现代史。著作等身,作品有《清季的立宪团体》、《清季的革命团体》、《民国初年的政党》、《辛亥革命史论》、《中国近代史》……等十多部。他的《中国现代史》是台湾各大学历史课程的常用教科书。1977年,张玉法交由东华书局出版《中国现代史》,因太过于畅销,竟遭检举。当时警总质疑他:“在书中为何用西元而不用民国纪年?”聊城大学客座教授。 张连仲 张连仲,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1984年留学英国里丁大学语言科学系,师从英国皇家语言学会主席FRANK PARMER,以及Peter Trudgill, David Wilkins, David Crystal, Arther Hughes, Mike Garmen 等世界语言学名师,获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1986年回国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先后担任外语系副主任,主任等职,2003调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语中心任主任,后转调北京外国语大学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任常务副理事长至今。聊城大学兼职教授。 左铁镛 左铁镛是我国著名材料专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57年,已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并取得重要成果。在难熔金属材料和稀土功能材料、低塑性材料及其加工等基础研究中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解决了关键工程技术问题,是我国难熔金属材料和金属加工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聊城大学高级顾问。 张炜 1956年11月生于山东龙口,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2011年5月26日,被聘为聊城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名誉教授。张炜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处女作是《芦青河告诉我》。他是一位擅于长篇写作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我的田园》、《怀念与追记》、《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楚辞笔记》是他解读和研究屈原的一部书,2009年出版的《芳心似火》是他一部谈论“齐文化”的专著。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长达39卷、约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堪称世界纯文学史中最长的一部作品。 张炜的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其小说也被美国、法国等国家教育部列为高等教育教材,成为高等教育考试必读书目。 白烨 白烨笔名文波、晓白,陕西黄陵人,著名文学评论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其学术专长为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与评论,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已撰著了2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并出版了多部文学评论著作。代表作有《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批评的风采》、《文学论争20年》等。聊城大学兼职教授。 王炳林 王炳林,山东省东营市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博士论文《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被评为全国优秀 博士学位论文。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曾获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育系统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培养人选”。2002年获教育部教学“精彩一课”奖,2002年入选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聊城大学兼职教授。 二月河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历史小说家,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40岁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营造“帝王系列”,代表作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曲。目前已出版长篇系列小说13卷,计500余万字。聊城大学名誉教授。 部分校友毕业年份 姓名 备注 1982年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1978年 于茂阳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1982年 范跃进 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1982年 刘维林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1984年 朱克江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1986年 孟庆松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 辛刚国 甘肃省庆阳市副市长 1985年 张春起 中央办公厅第一局国家密码管理局普通密码管理处处长 谭秀森 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丁子信 潍坊学院副院长 曹胜强 枣庄学院副院长 于艾香 国家一级作家 1985年 姜崔波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万芝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李希友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1984年 周保学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张新堂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徐昌然 山东工程技师学院院长 1984年 隋丰俊 山东省优秀教师、烟台一中校长 1992年 张太原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王辉 绵阳师范学院副院长 学校现任主要领导党委书记:李喆 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春林 党委副书记:徐传光 党委副书记:张贵桥 党委常委、副校长:冯健 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军生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强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孔祥华 党委常委、副校长:窦建民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跃飞 该校在《2008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排名中名列第130位,山东省大学排名第9位. 聊大文化校徽聊城大学校徽由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凯设计。它是以聊城大学的英文字母名称 LIAOCHENG UNIVERSITY的首位字母L、C、U作为基本造型因素,利用曲线和直线组合变化构成,其外观似大海中擎帆航行的船,象征聊大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拼搏,勇往直前;似蓝天上展翅飞翔的大雁,象征着聊大人为远大目标振翅高飞;它又象大海的波涛,后浪推前浪,平静中亦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表示知识的积累过程是厚积薄发。踏着台阶,走进聊大用书搭起的校门,意味着你获得知识的同时就是你积蓄力量、奋发向上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起点。 校训“敬业”:该校师生员工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 “博学”:博学是在治学上对全体师生员工的要求。学生要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既广 博又专深的知识结构。教职员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都要具有博深的学识。 “求实”:我们提倡唯实唯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全校师生员工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研究探索教与学的规律,脚踏实地地工作和学习。 “创新”:人民教师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只有努力开拓、进取、创新,才能将该校建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省内一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近年来该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大教学工作者长期辛勤工作在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正确估计形式、深入分析现实形势下高校工作的特点、确立新的高校工作理念方面多下功夫,深入开展教学工作,开拓了该校教学工作新局面,取得优异成绩。 校史大事记1974年 9月23日 中共山东省委鲁发[1974]109号文件,决定建立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 1976年10月12日 七六级工农兵学员入学。本届共招收工农兵学员259名,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为首次普通班招生1978年2月25日 七七级学生(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入学。28日举行开学典礼。本年共招六个专业,物理、化学、数学、中文、政治、英语,共287人,为首次招收本科,学制四年。 1985年7月 党委书记王文正参加山东省高等教育考察团去美国访问。9月3日 首批外籍教师吕蓓卡·安·巴克和林·玛丽亚·赫德森(美籍)到该院任教,聘期一年。 1981年7月11日 教育部157号文件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增设聊城师范学院,设在山东省聊城县,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为基础建校。由山东省领导。 2002年5月 教育部发函[2002]17号,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聊城大学实行一校多院制,组建一批二级学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