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荫棠
释义

梁荫棠,著名小武,有“武探花”之称,佛山人。十二岁在新春秋、日月星班从梁秋、桂名扬等学戏,十五岁当杂角并拜武术名家陈斗为师。十八岁赴越南演出任第三小武兼花旦,二十岁起任正印小武。1952—1958年为新世界、冠南华等班台柱,1959年加入佛山地区粤剧团。首本戏有《赵子龙催归》、《盗御马》、《周瑜归天》等。病逝于1979年10月。

梁荫棠(1910-1979),粤剧武探花

他擅演武戏,善将南、北武术之精华及气功运用到舞台表演上,令观众叹为观止。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梁荫棠,病逝于1979年10月,距今已廿五年。他在逝世的前一年,怀着对粤剧事业的忠诚,以六十七岁高龄,在佛山地区粤剧团重新整理和担纲演出了他的拿手小武戏《赵子龙催归》。

这个戏,是他有生之年最后演出的一个戏,也是当年惊动了全省粤剧界的一个戏。

《赵子龙催归》重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组织了部分粤剧艺术家进行观摩,并由梁荫棠主演了重点场《甘露寺》,事后,由该两单位联合召开了座谈会,该座谈会记录摘要于1979年3月由范细安整理成文。

梁荫棠出生于武术之乡佛山,自小深受熏陶,少年时曾随程君侠、陈斗练武,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为粤剧事业后继有人,梁荫棠向来注重言传身教,扶掖新秀,为粤剧的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 二十岁的梁荫棠已为剧团的正印小武。

一、《赵子龙催归》的由来

《赵子龙催归》属三国戏,这个戏最早名叫《刘备过江招亲》,是全国都有的传统剧目。但粤剧与其他剧种的侧重点却有不同,该剧的《甘露寺》这场戏,主要是乔国老陪吴国太看女婿,而赵子龙的戏份不是很突出,但粤剧则以小武应工的剧中人赵子龙为表演重点,属武场文做的小武戏,用内力而不用外力,讲种而不单靠外形。唱腔上,几句锣边滚花以“肉带左”(肉喉结合左撇)的特色,加上“包捶”锣鼓,塑造了赵子龙的粤剧特有形象。

在座谈会上,梁荫棠说:“这套戏我演了五十四年了,小时候看过师公马师曾演,是半边师公,过去我们是很严格的,因为我师父桂名扬跟过马师曾,所以我一定要称师公。我看过马师曾演,但因为是小孩子,即需不是很深。锣边滚花是马师曾创造的,他的锣边滚花是很清的,到我师父桂名扬演时就改了一些,到我演时,我自己又改了一些,是用两条锣锤在锣边一边圈,一边打,那个打大锣的人是很吃力的,就是这样一路改革下来的。”

在该剧赵子龙唱的“锣边滚花”,有一句台词:“俺赵云,肩头上,放下了3千斤重担。”梁荫棠认为如用广州话唱则不够威,应保留用“戏棚官话”唱,但可惜官话的“肩”和“斤”是同音,在一句里,变成“肩”“斤”难分,故梁荫棠说:“我就把‘千斤’两字唱正白话,其他唱官话,这样又够威,又清楚,这是我的一点摸索、试验。”

《赵子龙催归》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剧目。正如何建青在座谈中所说:“二十年代的剧本是个特大的禁区,什么殖民地化、商业化等等,罪名非常之外,总之是不能搞的。”但是荫棠在1962年挖掘粤剧遗产时,便开始整理、演出了该戏,当时广东省粤剧传统艺术调查研究班全班人马专程来佛山看戏,大家看后非常赞赏。可是到了“文革”来临,梁荫棠便被批斗,正如他在座谈会说:“我为这套戏‘游行’是最厉害的。”

何建青说:“粤剧演赵子龙的,有两大流派,一派是古老传统,如英雄水、大和等;另一派首先是马师曾———桂名扬———梁荫棠同志这三代人,而且可以说是一代超过一代。桂名扬是所谓‘薛腔马形’,他演赵子龙,其威势,风度大大超过马师曾。而梁荫棠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有好多地方又超过了他的师父,这样就使得《赵子龙催归》有很丰富的表演特色。”

1913年5月,梁荫棠出生在南海县一个贫苦的家庭里,起名梁荫洪。从

小失去父爱,妈妈依靠打纱来维持生活,家徒四壁,拍手无尘。吃的是照得见自

己的粥水,穿的是看不到原来布样的补钉衣服。但艰难的日子并没有全部夺走母

子的欢乐,一年当中,妈妈偶然也会带洪仔去看看天光班的粤剧,欢乐欢乐。每

晚睡觉的时候,妈妈常常跟他讲一些佛山的传说:什么祖庙劏人石呀,神奇的铜

宝珠呀,石湾三宝呀,西瓜路呀等等一大串。洪仔印象最深的是粤剧艺人李文茂

组织天地会,抗清起义的故事,李文茂把粤剧艺人组成三军:小武、武生组成文

虎军;二花面、六分组成猛虎军;五军虎、打武家组成飞虎军。他亲任主帅,攻

城陷阵,常操胜算。粤剧艺人起义中传奇式的故事把他紧紧地吸引住了。还有使

他念念不忘的是陈开组织三合会中的主将和尚能,这人武艺高超,可以在沙煲上

打功夫。

有一天,他偷偷地把母亲千辛万苦买来的药煲拿到屋后面,试看自己能否站

上去打功夫。谁知一站上去,瓦煲“卜”一声四面开花了。他害怕起来,正是六

神无主的时候,妈妈已经站在他的面前,妈妈忧郁的眼光使得他不敢抬头,耳边

只听见微弱的声音:“洪仔呀!有轻功本领的人才能站在瓦煲上打功夫,能吃大

苦的人才能练好轻功,你还小,回家吧!”妈妈的温顺体贴使得洪仔满面通红,

豆大的泪珠滚滚而下。洪仔怎么舍得丢掉这个破药煲呢!因为有半边还是完好的

,还可以给妈妈煲药。他一块不剩捡了回家,把它放在床底下,天天看一看,用

手摆摆弄弄,好像它能复原似的,也好像他已经站上去,耍弄着那些少林拳……

洪仔10岁那年,妈妈终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广州的五叔梁炳来到他的家

,一进门就放声痛哭,然后用草席把死者包着,请一个邻居帮忙抬上了荒山。山

上野草丛生,堆满了穷人的小坟头。挖完了坑,梁炳跪地哭泣道:“嫂嫂!虽无

棺木,入土为安!你放心去吧!”洪仔眼泪汪汪,从袋里掏出了药煲的碎片,全

部丢在埋葬妈妈的泥坑里,低声的说:“妈妈,等我学好了轻功,能够在沙煲上

打功夫的时候,再来找你!”

十一个师傅

五叔梁炳把洪仔接出广州后,就让他在洋行、铺头当小杂工,于是上街买东

西、劈柴、烧火、担水样样都要干,一天团团转地忙个不了,主人的吆喝声,藤

条棍棒无情的鞭打,使洪仔更加想念在困苦日子中相依为命的妈妈。

晚上,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睡在柴房里,夜深人静,除了卜卜的更鼓声外,还

隐约听见隔壁盲人父女的唱曲声,伴随着那个单调的二胡,时高时低:“尝清水

,鉴情长,淡泊自甘早是我生平志向,更愿心随流水过去常伴薛郎……”一个教

一个跟着唱,声音一沉一亮,像催眠曲一样伴随着他进入梦乡。时间长了,他也

跟着哼起来,不管是上街还是在屋里干活,他都会随口唱上几句,因为这是他唯

一的娱乐与慰藉了。

有一天,他的堂兄梁秋来找他,看见他又黄又瘦,穿着那些不合身的补钉衣

服,心一酸眼都红了。洪仔正在洗碗,口里唱着粤曲。“你什么时候学会唱曲?

”梁秋听见他唱得字正腔圆。声音雄亮,惊奇的问。“只不过跟着隔壁盲公学唱

。”洪仔笑着答。“与其在这里做奴隶,不如在粤剧行里混口饭吃,只要你肯用

功,说不定将来还会有出头的日子。”

12岁那年,梁秋就把他领了出来,跟着自己在“新春秋”班里学音乐,从

此,他就与粤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过了一段时间,他转跟男花旦冯小非学艺。冯小非厉害得很,稍有差错,鞭

棒交加,不准吃饭。洪仔受不起师傅的苛责打骂,逃跑了出来,流浪街头。

他感到孤独而又傍徨,走到海珠戏院的门口,刚好碰到当时有点名气的黄振

声,他们是在演出中偶然认识的,洪仔一看见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黄振声同

情他的身世,也爱他的聪明伶俐,就把他收为徒弟。并叫他跟桂名扬学艺,随着

桂名扬的剧团到处演出。那时晚上演出,日间要练功,桂名扬在这方面要求十分

严格,他要洪仔学“鞠鱼”(俯卧撑)的时候,在肚下点着一枝香,香未点完,

不准休息。洪仔身上的汗水在地上流成一个人形,成副骨头像散了架,但香仍未

烧完,他刚想侧身倒在地上休息一下,桂名扬的皮鞭就抽了下来,厉声说:“少

时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洪仔咬紧牙关,又练下去。等到那枝香烧完了,他却

连站起来的气力都没有了。“天天如此,怎么办?这口饭我不吃了。”洪仔心里

盘算着,借着一次在广州演出的机会,又一次不辞而别,偷偷地跑了出来。他又

找着黄振声,要求另外介绍工作,谁知黄振声哈哈大笑起来,慈祥的说:“洪仔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桂名扬是金牌小武,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你懂吗?

”洪仔这时耳边又响起妈妈的话:“有轻功本领的人才能在沙煲上打功夫,要吃

大苦才能练好轻功呀。”他惭愧地低下头,决心回团,苦练硬功夫。

回到剧团,依然是天天练功和吊嗓。每天天未亮就要起床,束着一条腰带,

走到空旷的地方吊嗓子,练唱腔,天天如此,嗓子都嘶哑了,但桂名扬无动于衷

,还严厉的说:“就是如此,从响到哑,从哑到响。”嗓子哑了还要照样叫,他

也照做了。说来也奇怪,十多天后他的声音果然又叫开了,过了一段时间,声音

也比前宏亮多了。

1年后,他终于在“钧天乐”剧团当马旦,14岁那年就当了包尾花旦,从

那时候开始他改名为梁荫棠,人们亲热的称他为“鸡仔荫”。

“我是堂堂男子汉,干吗老演女人?”梁荫棠多么羡慕桂名扬,因为他能发

挥男人的特长,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名声,博得观众的喝彩。15岁的时候,他就

转了男女班,做正式拉扯。有一次在广州演出,他在街上看见一幅巨型广告上写

着:“气功师陈斗,汽车过腹,大开眼界”,他立即买了一张门票,挤在人群之

中。陈斗那神通广大的气功威力使他感到惊奇,散场后,他迳自走入帐内,跪在

陈斗面前,诚恳的说:“大师有礼,对你的功夫我真佩服得五体投地,望能收我

为徒,弟子梁荫棠叩拜。”陈斗看见他对气功迷恋到如此地步,便答应了。从此

梁荫棠便起早摸黑,遇到天雨剧团不演出或剧团休息时,他都在陈斗武术馆内。

就这样,他学了一套国技武术。

18岁那年,他到越南演出做了第三小武,也兼做些花旦戏。他演过《关东

大侠》、《无敌英雄》等小武戏,也演过《霸王别姬》、《莲花似六郎》等花旦

戏。因为他演戏卖力、认真,所以博得观众不少掌声,再加上他能把武术气功及

一些杂技手法运用到舞台上,显出真功夫,使观众赞叹不已。其中有个戏叫《智

女戏懵王》,他演将军,在将军被害受刑的时候,他就演了“睡钉床”、“心口

碎大石”、“铁板夹头”、“火烧背”等绝枝,使人叹为观止,从此他的观众便

越来越多了。

20岁的时候,他与陈锦棠合作,陈锦棠的武功造诣很深,公认为武状元。

梁荫棠打心里感到佩服,几次提出要拜陈锦棠为师,都被婉言谢绝了。有一天早

上陈锦棠正要外出饮茶,刚好梁荫棠在练“起虎尾”(倒立),陈锦棠看了他一

眼就走了,大约两个小时之后,陈锦棠回到住地,看见他仍在倒立,且在大脚指

上缚着两条长绳吊在梁上,忙问:“你这是干什么?”梁荫棠这时已满面通红,

汗透衣衫,但仍俏皮的说:“我是练耐力,等师傅饮茶回来才松绳。”陈锦棠深

受感动,遂把绳解下,说:“你能自讨苦吃,定有成功之日,我的徒弟也算你一

个。”梁荫棠跪在地上,连喊三声“谢谢师傅”,并深深叩拜。

梁荫棠跟着陈锦棠学武功,进步很快。这年,他升了正印小武。

不久,陈锦棠到外埠演出,梁荫棠再度与桂名扬合作。这个严厉的师傅,在

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时他感到自己已成长起来,唱、做、念、打都颇

见功夫了,在群众中也已有点名气,心灵深处可有些洋洋自得起来。

有一次在上海演出,梁荫棠上场后,桂名扬在虎道门看戏,梁在台前威武的

耍着大刀,然后推刀扎架,下面掌声四起。入场后,他正兴高采烈的向众人点头

,桂名扬不但没有一声夸奖,还打了他一巴掌。梁荫棠感到愕然,认为桂名扬妒

忌自己的掌声,内心很不高兴,第二天连师傅都不理睬了。第二个晚上再演,桂

名扬仍在虎道门看戏,梁入场后又再被打一巴掌。这下子梁棠荫可真有些生气了

,想着演完这台戏就散伙。第三晚演出,梁入场后,桂名扬怒目圆睁,又狠狠打

了他一巴掌。梁棠荫越想越不对路,开始冷静起来。“难道自己真有什么地方错

了不成?不对了,得请师傅指点指点去。”卸装后,他即走到桂名扬的住地,斟

了一杯茶,跪在地上,说:“师傅,我有什么错的地方,请你老人家讲明白。”

桂名扬很生气的说:“升了正印,起飞脚了,不来问我了。”梁低声下气说:“

我知错了,但求师傅原谅。”说完赶紧又去斟一杯茶,这时,桂名扬脸上才露出

一些笑容,说:“还算你记得有我这个师傅,好,拿着刀,出台口再舞给我看。

”梁荫棠照做了,舞完后,桂名扬转手拿过刀说:“你看我的。”接着耍刀,一

转,把刀夹住收向背后,再推出扎架。然后和蔼的说:“你耍得好,我是很喜欢

的,但你可知道,舞完大刀,手汗很多,若立即扎架把刀推出,一不小心刀滑落

台下,那多么危险?下面坐的都是达官贵人呀!不要在掌声中晕了浪,明晚你照

我的耍,保证掌声比今晚更多。”梁荫棠这时头脑才完全清醒过来,明白艺海要

扬帆,自满是大敌的道理。第四晚他遵照师傅的教导去演,果然博得了更热烈的

喝彩。

经过这次教训后,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艺。如少达子的《六国大封相》中坐

车表演很出色,梁荫棠就拜他为师;薛觉先是万能泰斗,能文能武,戏路很广,

他又拜薛为师;为了加强武功的训练,他还跟江门周锋、周标、朱华、卢华等学

过武功。他的“三节棍”、“罗汉拳”、“醉拳”、“单刀”都耍得很好,几乎

是台上一动,台下鼓掌。他不是唱家,但在唱腔上也肯钻研,基本上继承了桂名

扬的桂腔特点,运腔不长,吐字清楚,节奏感强,还吸收了新马师曾的韵味,何

非凡的悠扬。为了唱好一支曲,也曾请教过曲艺演员黄佩英。总之,为了学艺,

不耻下问。他曾对人说:“我有十一个师傅,盲公是我第一个不拜师的师傅:”

可 贵 的 探 索

“怎样使粤剧能向前推进一步?”这是梁荫棠经常考虑的问题。他的戏以小

武为主,但在多年的实践中,他钻研了多种角色,戏路较广。在表演上,能大胆

打破过去粤剧十大行当表演程式的局限。他的武功以南派为主,充分发挥南派硬

桥硬马和腰马功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派腰腿功的长处,并把国技气功及一些杂技

手法运用到舞台上,因而显得那么多姿多彩,所以他的演出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

观众,博得“武探花”的荣誉称号。

如他演《武松》,是小武戏。其中有一场《飞云浦》,过去粤剧都是配慢长

槌扭丝锣鼓,解差押着武松出场。他感到没有气氛,损害了武松的形象,因而参

考了京剧名小武李少春演的《武松》剧本,改为在内场唱一句首板:“无名怒火

三千丈!”接着上场用高腔唱:“英雄闯进是非场,多少豪强权下丧,多少残臣

权下亡,不觉来到飞云浦上。”这一来,突出了武松反抗强权的性格,加强了整

个戏的气氛。

又如《时迁偷盗雁翎甲》,是武丑戏,粤剧一般处理重点放在表演“偷”上

面,在“上梁”上下了很多功夫,他却把国技气功运用在偷上,还设计了蹬直身

子,贴在台面下,使人从台的四周都看不见他。另外,他认为,偷的目的在引徐

宁上山,他在这里设计了一段风趣的表演,只见他扮演的时迁一步一颠地在前面

走,徐宁气呼呼地在后面催促,时迁蹲着走矮步,双膝微向内曲,摆开脚掌落地

的八字阵势,屁股稍翘起,头颈高昂,双臂略向横伸,左上右下摆动,像一只跛

脚鸭子缓步前行,但若徐宁催促时,他又快步前奔,使徐宁追得上气不接下气。

他说,他之所以设计这段鸭形的表演,因徐宁是金枪班教师,武艺高强,时迁远

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他必须佯装笨拙,来麻痹徐宁。鸭子乍看起来很笨,其实很

精,遇到惊动就会鼓起翅膀,快步如飞。他这段武丑鸭形式表演,是出了粤剧之

新的。

他在《七虎渡金滩》中扮演继业,是武生戏,在“碰碑”一场演得又很出色

,他的“屈腰”、“三起三落”是吸收了北派的“醉拳”。另外他借鉴了《六国

大封相》中的公孙衍坐车动作,穿高靴,行八字,然后吊毛,跪步,碰碑,其中

吹须、捧须、抖须都运用得很好,表演得深入角色。

此外,他还演过《怒碎紫金牌》等文武生戏及小生戏,深受观众欢迎。

到了中后期,他着重在功架戏上下功夫。《赵子龙催归》可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原来是桂名扬的首本戏,他接过来后,在各方面发展了它,把南拳主要特点

都用上了,并且注重了人物内心的刻划,动作快中见稳,稳中透劲,刚柔并济,

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甘露寺》一场,赵子龙踩着高昂的锣边大滚花出场,一亮相,那威武的气

派紧紧吸引着观众。接着以字字铿锵的“霸腔滚花”唱出:“俺赵云肩头上,放

下了千斤重担,俺保得主公过江,要保得主公回还”。道出了他此行的重任。赵

子龙发现甘露寺两旁甲兵四伏,仿佛快要变成杀人场的时候,内心十分焦急。这

一段戏,梁荫棠气宇轩昂的亮相,利索的车身,做手,以及配合着锣鼓的身段动

作,充分表现他长靠唱做小武功底的厚实。他愤怒地唱出:“俺百万军中,来来

往往,往往来来,谁不知俺赵子龙是一个杀人王”的时候,用按剑柄半出鞘的动

作,把一群伏兵吓倒在地。梁荫棠使用刀剑是不轻易出鞘的,这里用半出鞘动作

,恰如其份显示出沙场百战老将的气势。赵子龙吓退伏兵闯进甘露寺,本要把情

况向刘备禀报,但刘备沉迷于新婚,全不会意,赵子龙心急如焚,但戏是背着观

众做,脸部表情不能为观众所见,他就以头盔、背旗的抖动来表现。本来,靠旗

的飘带,京剧、粤剧都从来没有人用过,在“催归”这场戏里,他多次用手拨动

,还做了“单腿望月”、“磋步”、“走圆台”的动作,这在表演上也是一个突

破。赵子龙闯到筵前,参见国太时,梁荫棠运用传统一捋二捋手袖,两下“猫儿

洗面”(即云手),再车身埋位,准确地表现了赵子龙的沉着稳重。

《赵子龙催归》是唱做小武行当的戏,梁荫棠晚年还能顶盔贯甲,演得这样

出色,真了不起。

梁荫棠不但传统戏表演得好,现代剧也表演得很出色。如《九件衣》、《闹

海记》、《节振国》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善于运用粤剧传统,提炼生活

动作,表演优美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梁荫棠的粤剧改革,不但在武功、表演上,而且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把官话

改为白话演出,他早在抗战前就大胆尝试了,还闹出了一场笑话呢!

有一次他演《武松》,当他用白话唱到“好酒呀!”的时候,下面的观众忽

然慌乱起来,走个清光。原来那时正是日本入侵,飞机轰炸是经常的事,人们神

经过敏,误以为台上叫“好走呀!”所以惊慌地逃跑一空。从这件事里,梁荫棠

深感国难深重,艺术很难发展,所以在抗战一段时间,他改了行,在越南当起“

荫记建国酒家”的老板来,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返舞台。

最 后 的 愿 望

1979年,他发现自己肝部痛得很利害,当时未明病因,仍坚持到珠海演

出《赵子龙催归》,还拍了电现。只可惜这是他一生中最初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拍

电视了,7月份他住进广州工人医院。

在病房里,他表现得很乐观,还与同行切磋艺术上问题,打哈哈的说:“我

自岿然不动,日后我还要争取出国演出呢!”但当他看见自己的病越来越沉重的

时候,也就心中有数了。有一天他的徒弟老黄来探病,谈起表演艺术,老黄问他

:“荫哥,人家都说你的表演自成一家,到底是什么家?”梁荫棠笑着说:“我

们主要发挥了南拳的优势和特点,南拳中蔡李佛家拳是不错的,动作舒展,活动

范围广,出手刚劲,动作幅度大,多腿法,擅跳跃,长短桥手并用,看来动作朴

实,刚劲有力,步法稳固。另外,我们还吸收了北派腰腿的长处,在演出上不拘

一格,因戏而异,因人而异。我也曾考虑过,这叫什么?就叫渡家吧,因为这是

前人的艺术过渡到我手上的集中,今后我们的艺术也将成为后人的过镀,长江后

浪推前浪嘛!以后有人问你,你就这样回答他们,日后你收徒弟,也按我们的做

法教他们就是了。”老黄点点头,过去师傅从没有谈过这些东西,如今他把自己

的艺术作了总结,并嘱咐照样传给后人。老黄临走前,贴在耳边问他:“荫哥,

下次我来,你需要带些什么吗?”梁荫棠考虑了一下说:“山榄。”“什么?山

榄?!”

原来梁荫棠习惯在两种情况下用山榄:一种情况是演出前他在后台含着山榄

,意思就是告诉别人,他要培养情绪,不要与他谈话,另外,山榄可起润喉的作

用,表示他一定要把这出戏演好。所以,了解他的人,看见他口含白榄,总不敢

上前去打扰他。第二种情况是在演出前,似乎也是告诉别人,他一定要攻下难关

,把戏演好。所以,山榄,成为他下决心的标志。老黄望着这个腊黄脸色的师傅

,久久说不出活,完全明白今天他要山榄的意思,是要对这绝症进行顽强的抗争

,不禁心酸低下了头。只见梁荫棠风趣地拉拉他的衣角,笑着说:“记不记得,

我常常对你说那沙煲上打功夫的故事,今天我还未实现呢!”师徒两人手握着手

,老黄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泪水像串珠子,点点头,默默地离开了病房。

1979年10月18日梁荫棠终于离开我们了,但他留给后人一大笔丰富

的遗产。他的遗愿是:要在沙煲上打功夫。也就是说,粤剧艺术要精益求精,从

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