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书 |
释义 |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人物简介梁书,字凯世,号惕生,1905年4月生,江西万安人。1929~1932年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副教授,与众师共研画事,其后分别被聘为上海美专和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1930年参加黄宾虹、郑午昌等创办的“蜜蜂画会”。1935年期间与潘天寿、张书旗、诸乐山、吴弗之等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巡回举办“白社”画展。其作品《庐山枫叶》、《庐山飞瀑》经张大千、何香凝推荐曾远涉德国、日本展出。1938年参加郭沫若组织的抗日战地服务团,并任总干事。次年与傅抱石在江西大旅社联办中国画展。1959年作品《井冈山全图》、《大茅山春天》参加全国美展,并先后在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展出。梁书曾多次在赣州、南昌、杭州、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江西画院顾问,江西中国画研究院顾问,日·中艺苑顾问,万安政协副主席。1998年8月逝世,享年94岁。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当代书画篆刻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人物履历192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 在校长刘海粟及教师黄宾虹,潘天寿,贺天健等人的指导下认真进行了专业学习,临摹了唐,宋,元,明著名画家的作品,其中如王蒙的《清下隐居图》,黄子久的《富春江长卷》,王维的《雪霁图》,郑板桥的《竹石》等,通过这些作品的临摹,学习,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同时在笔墨技法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1年在校学习期间认识了张大千先生,当时张先生是学校的教授,对中国画具有很深的造诣,他常对梁书说:"攻学画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绘万张画,始能登堂入室,得其奥秘".在谈到古为今用的问题时又说:"师古人是为了超越古人,师造化是为了向生活学习.如不师古人,不师造化,所谓个人风格和时代气息,就无从产生,无所依托".这些教导使梁书深受启发,对他以后从事画艺勤学苦练,深入生活,揣摸六法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进行毕业创作时,先后到普陀,杭州,富春江等地收集素材,创作了《桐芦渔船》,《普陀石佛》,《西子湖畔》,《灵隐寺》,《铁塘潮》等作品,在毕业展览中得到学校师生的赞赏,并以优异成绩留在母校担任国画系助教.留校任教期间,张大千先生介绍他结识了当时的著名画家何香凝女士,并得到她的教诲.那时何女士受绘醒狮,形象浑俊,气势凌云,她绘的梅花更是色彩妍丽,气节犹劲.何女士常说:"绘画首先要立意,人家绘狮喜欢绘睡狮,我偏爱绘醒狮,用它来比喻我们的民族已经觉醒."她又说:"我们是中国人就要画中国的山水花鸟,以此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山水画家,更应该给祖国的山河增添色彩,把为民族争光作为己任."何女士这些爱国主义的至理名言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导,给梁书开拓了眼界,陶冶了爱国情操,美化了他的心灵.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毅然登上庐山,创作了《牯岭红叶》和《香炉飞爆》.前者注入了向往祖国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后者溶进了李白《庐山飞瀑》一诗的意境,受到大千先生和香凝女士的一致赞赏,并被分别推荐到柏林和东京参加"中德"和"中日"美术展览,使他崭露头角,从而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1934年又参加潘天寿,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诸乐三等人组织的"白社画会",并有多幅作品参加了由"白社"在上海, 南京,杭州等地举办的画展.同时还与王济远合编中华美术课程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6年在开封与沈逸千等人创办美术公司,开办美术研究所,为河南培养美术人才.翌年,赴泰山旅行写生,作有《泰山古松》,《南天门日出》,《古松峥嵘》等画.1938年赴南阳担任抗日救亡青年学生训练班美术教员,作国画《百松图》鼓舞南下沦陷学生们的斗志,落墨五十株墨松,青松,老松,各具特色,坚韧挺拨,苍劲有力,以示抗战意志牢不可破.同年三月转赴洛阳参加郭沫若先生组织的抗日战地服务团任总干事,作漫画《抗日铁拳头》,《打倒鬼子兵》,《胜利抗战歌》与国画《洛阳之晨》,《张飞松》,《松柏常青图》;六月赴武汉与陈伟华女士结婚;九月赴宜昌作《三友洞》,《西陵峡》,《桔乡彤彤》,《望江亭》等画;十月携眷返赣,途径洞庭湖,作国画《夜泊洞庭湖》,1939年在南昌江西大旅社与傅抱石联合举办国画展览.后来服务桑梓,在万年担任美术教师.1944年冬,日本侵略军攻入万安时,与爱人带着两个孩子逃到会昌,瑞金,一度以卖画为生,曾在赣州举行个人画展.1946年战乱中爱人病故,接着自己又生病,在生活困难,心情极端悲痛的情况下携带孩子重返万安.当时他的处境极为艰难,但仍坚持作画,并寄情于祖国的山山水水.1948年作赣江游,来往于十八滩,绘有《惶恐滩》,《黄泉滩》,《龟石滩》等作品.五月重上庐山,绘有《五老峰》,《含鄱口风光》,《三叠泉》,《三宝树》等作品。 1949年万安解放,人民政府安排梁书到万安中学教美术课,同时参加支前宣传工作,当时他带着喜悦的心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绘制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创作了国画《毛主席高瞻远瞩》,《朱总司令骑马督战》,《人民支援前线》,《东方红》,《秧歌舞》,《庆祝人民胜利》等作品.1951年调到万安县文化馆,创办了群众美术学习班,为培养全县业余美术人才和活跃全县美术活动作出了贡献.从1959年开始,潜心于国画创作,绘有国画长卷《井冈山全图》,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参加了全国美术展览,并在1960年《美术》杂志上发表.为了进一步反映井冈山题材的创作,1963~1965年整整三年,他长期住在井冈山体验生活,创作国画一百余幅,其中有《黄洋界哨口》,《朱砂冲哨口》,《八面山哨口》,《毛主席大井旧居遗址》,《井冈山羊场》,《井冈山龙潭五瀑》,《茨坪曙光》,《井冈山小学》,《井冈山公路》,《黄凸林场》,《砂子口电站》,《井冈山垦殖场》等作品,参加了各地展览.1964年又先后赴庐山,大茅山,圭峰,茅家岭等地写生,绘有《庐山全景图》,《大茅山之春》,《大茅山风光》,《蜈蜂洞》,《圭峰》等作品.1965年应石凌鹤邀请赴黄山写生,作国画《黄山风光》,《西海云雾图》,《迎客松》,《人字瀑》,《飞来石》等.1966年重上井冈山,作《井冈山主峰》,《井冈山游击洞》,《井冈山五马朝阳》,《井冈山春色》,《大井春早》,《朱砂冲》等.1967年至1973年"四人帮"横行期间,梁书被" 揪斗",下放农村,不仅遭受折磨,而且几十年来收藏的文物字画以及个人创作的书画作品,先后被抄四次,抢劫一空.在这六年时间里,他无法作画,财物损失巨大,时间浪费尤为可惜,精神也受到沉重的打击.直到1974年得到平反,调回县文化馆搞创作.重新工作后,他积极为文化馆举办农民美术创作学习组,同时创作了国画《柳鱼图》,《芭蕉和小鸡》,《竹梅图》以及《巍巍井冈山》,《茨坪全景》,《井冈山竹》等.1976年由省美协组织到广西桂林和湖南衡阳等地旅行写生,绘有《漓江秋水》,《阳朔风光》,《月牙山亭》,《南岳古松》,《半山亭》,《南天门云日》,《大佛寺》等作品.19877年省美协组织庆祝"八一"建军节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0周年的创作,他又绘制了《井冈山全图》.1978年又应县文联邀请组织和带领青年农民业余美术爱好者赴黄山旅行写生,创作《黄山全图》,《天都峰》,《蔓笔生花》,《黄山云》,《黄山雾雨》,《黄山松》等.1979年作《鹰击长空》,《鹰松》,《急流放排》,《鱼乐图》,《万年青》,《寒江垂钓》等.1980年四上井冈山,对井冈山的竹子特别感兴趣,作泼墨《风竹》,《雨竹》,《夜竹》图,其中《雨竹》由庐山博物馆收藏.翌年, 赴重庆游南温泉,北温泉,作《山城朝晖图》,《三峡风光》,《李白夜吟》,《巫山帆影》,《一山瀑布归三峡》,《山城之夜》,《巫山神女峰》,《入峡》, 《巫山图》等.途中并转赴峨嵋山作《峨嵋古道》,《峨嵋古寺》,《金顶暮色》,《雨后青山分外明》,《葛洲坝长江水电宏图》(发表在星火杂志).1983 年作《水乡秀色》,《斗鸡图》,《金鱼》,《山鹰》,《八哥鸣春》,《青松不老泉不歇》,《秋风吹下红雨来》,《归鱼》,《母唤群雏》等.1984年作《竹梅》,《松柏常青图》,《江城幽居》,《荷蟹》,《书童山》,《象鼻山》,《雪松》,《墨竹崖瀑》,《漓江水乡》,《霜叶红于二月花》,《井冈又添一明珠》,《罗汉松》,《洞庭春色》,《南岳庙》,《梅岭晨光》,《西山风光》,《松瀑图》,《秋山红叶》,《葫芦》,《流水三千丈》等,八月参加赣南行署举办的中秋画会,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的著名画家胡一川,黎雄才,赵世光,俞云阶等一道作了多幅作品,相互交流经验,并参加展览,绘了十几幅作品给当地留作纪念.1985年作《树树穿云》,《江虹》,《山谷青色》,《寿松》,《黄山勾月挂天空》,《黄山之秋》,《明月松间》,《三青山》等.艺术成就梁先生几十年来的艺术创作生活,一贯辛勤劳动,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美术作品,硕果累累,为国家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仅在探索绘画创作道路上,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绘画的优秀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学术研究与道德修养方面也勤奋努力,虚怀若谷,为人正直,素志淡薄,远名利得失而沉醉于笔墨耕耘之中. 在绘画创作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深厚的造诣.特别是在学习传统笔墨技法和深入生活,表现生活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他常常谈及:"……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有生活,要到生活激流中去,到祖国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分析和研究.要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和奥秘,了解山峦的性质和规律,并使它成为自我表现形式的依据,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跑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五上井冈山,三上庐山,三上黄山,而且先后游览过普陀,钱塘江,富春江,西湖,洞庭湖,泰山,衡山,桂林,长江三峡,青城山,峨嵋山,大茅山,圭峰等名山大川,实现了"搜尽奇打草稿"的素愿,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庐山枫叶》,《庐山飞瀑》,《井冈山全景》,《大茅山之春》,《黄山烟云》,《西海群峰》,《五老峰》,《含鄱口风光》,《葛洲坝电站》,《金顶暮色》,《漓江秋水》,《阳朔风光》,《南岳古松》,《桐芦渔船》,《钱塘潮》,《西子湖畔》,《夜泊洞庭》,《雨竹》等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参加了国内外美术展览,有的分别在《中国画》,《美术》,《星火》等杂志及各报刊发表,有的为博物馆收藏.说到深入生活梁书先生感触尤深,他以傅抱石先生的话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汇集为一股新的艺术潮流,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傅先生强调旅行写生,曾辗转东北,华北等地作了一次长达一万多公里的旅行写生.梁书认为傅抱石的画是随着自己的时代而获得新的感受,并从新感受中产生他的作品.因此梁老深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梁书先生学说:"画家要踏踏实实地对笔墨下功夫.如果画家没有早期的基本功力和中期对生活的融会贯通,就不可能有画家的创作成就.笔墨技巧修养越高,见识越广, 你在生活中就越能发现新的构思,才能做到笔墨浑厚,色彩明亮,线条挺秀,构图新颖."他在这方面是深有体会的.另外,他还说:"不论用什么表现手法,笔墨是最为重要的,因为笔是骨力,墨是精华,墨能分层次,浓淡,疏密,取之适当就能气韵生动,无论用什么笔,中峰,侧峰,逆峰,卧峰,得其要领,都有它独特的创造性和生动性.因此笔墨技巧是有很深的研究的,下笔要自然流畅的精神,用墨要有出神入化的境界.如果作者能朝这方面发展,那么他必然会任感情自然流泻而得到运用自如的效果."古往今来,为了探索艺术真谛,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们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充分发挥了笔墨的表现作用,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优秀作品.梁书先生已有八十一岁的高龄了,可是他仍壮心不已,丹青不知老将至,他在一幅《竹》画中题诗写道:"老节新枝梗,清淡享大年,绎思挥彩笔,寄情山水间".以表示他虽已年迈,仍要发挥余热,在耄耋之年,尽力贡献自己的才能,为四化建设出力.这里我谨录顾亭林诗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犹着花",以表达我对梁老的祝愿! 作品价值山水 镜心 水墨纸本0157 类别: 杂项类 公司:艺术玩家 成交价格:¥-- 估 价:¥12,000至¥15,000 预展日期:2009年01月15日--2009年01月16日 拍卖日期:2009年-01月-17日 2009春拍艺术玩家 拍卖地点:长沙运达喜来登酒店宴会厅(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段478号) 拍卖公司:湖南艺术玩家艺术品有限公司 拍 卖 会 :2009迎春中国书画拍卖会 拍卖专场: 中国书画专场[查看拍品] 作 者: 梁书[查看拍品] [查看全部拍品] 简 介:水墨纸本 镜心 《梁书》作者简介姚察姚察(533—606),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姚思廉继承了父亲遗志,为父亲守丧期满,即上表陈述父亲遗愿,请求继续修撰二史。隋炀帝下诏准许后,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工作。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又受诏同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他进一步采择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经编纂校注,于贞观九年(635年)修成《梁书》、《陈书》。这两部史书的总论为监修魏征所作,其余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几十年心血的结晶。 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简,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称。陈时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灭后入隋,任秘书丞,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陈两代历史。史称其“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遗嘱思廉继续完成这两部史书。贞观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官至散骑常侍。三年(629年),奉诏撰梁、陈二史。他参考诸家著述,贞观十年撰成《梁书》。书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诏撰《梁书》时,已年过七旬。太宗命秘书监魏徵主持梁、陈、齐、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参预撰写论赞,所以卷六敬帝纪后总论梁朝一代兴亡的论赞署名“史臣郑国公魏征”。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成书经过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渊根据史臣令狐德棻的建议,诏群臣撰写北魏、北齐、北周、隋、梁、陈六代史,姚思廉奉命参与撰写陈史。但这次修史工作由于人事的迅速变动和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直到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重新下达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的任务,姚思廉一人独力承担梁、陈二史的编撰工作。为什么唐高祖时要修六代史,唐太宗时只命修五代史呢?因为唐太宗时史臣们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北魏的历史已经有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和隋代魏澹所撰《魏书》,它们都很详备,没有必要重修了。唐太宗采纳了史臣们的意见,只命重修五代史。七年后,即贞观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时撰成。姚思廉撰《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终于实现了他父亲的遗志。这一年,他八十岁。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姚思廉的史学事业,除了撰成《梁书》和《陈书》而外,他还是唐初第一个撰述本朝国史的人。刘知几说他在贞观初年撰纪传体国史,“粗成三十卷”。成为唐代撰述国史的先声。当代人称赞姚思廉的人品和史学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梁书》思想《梁书》在思想上值得称道之处不多。但它在对历史变化的看法上,阐发了一些可取的观点。姚氏父子都是历经数朝的史学家,梁、陈以至隋、唐之际历史的盛衰兴替、风云变化,促使他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书中阐述出的人事对于历史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当是他们思考的结果。书中对于政权兴起的解释,虽然使用了一些天意、历数等。陈腐的词汇,但把落脚点还是放在了人事与人谋上。对萧衍建立梁政权和梁朝早期的治绩,书中作了充分肯定:“高祖英武睿哲,义起樊邓,仗旗建号。……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治定功成,远安迩肃。”(《梁书》卷3《武帝纪》)在此,人们看到的是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而不是天意、天命在支配人间治乱。 对于辅佐新朝的文臣武将,书中也注重称道他们个人的才华谋略。《梁书》强调英雄创造历史,同科学唯物史观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同神意史观相比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书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书中的大量阴阳灾异、图谶祥瑞,乃至望气相面、因果报应、神怪异闻等,给人以陈腐、庸俗之感。宣传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书中存在的问题。《梁书》中的《处士传》,全不同于《后汉书》的《逸民传》,传中所记除了有名的道士,就是奉持佛法的居士。这一方面反映了正宗史学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姚氏父子的思想情趣。 记录误差《梁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时间差误、前后矛盾的地方。如《江苹传》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而《何敬容传》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这些互相牴牾的记载,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梁书》在笔法上也存在着曲笔增美讳恶的毛病。对于篡代之际大动干戈的血淋淋事实,书中很少如实反映。对于一些权贵,歪曲史实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当多,与同时撰写的《南史》比较,《梁书》的这个缺点显得更突出一些。 《梁书》特点记叙梁朝史事比较全面如梁朝五十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以三卷纪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长达一万八千字,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范缜传》则收入了这位无神论思想家的杰作《神灭论》,突出地反映了姚氏父子的识见。 《梁书》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海南诸国”的情况,这是它超出以前史书的地方。《梁书》类传中还新增《止足传》,有人说这是首创,我以为这可能是受到许亨、许善心父子所撰《梁书·止足传》的启发而设立的。《梁书》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的记载。它的不少传记里还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 文字简练清代史学家赵翼称赞《梁书》对历史的表述“行墨最简”,文字“爽劲”。“尚简”,是中国史学在文字表述上的优良传统,刘知几的《史通》特别强调了这方面的经验。而姚察文章“精彩流赡”,时人称为“宗匠”;姚思廉则被李世民列于“十八学士”,这同他们在文字表述上的工夫不是没有关系的。 顾及到对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梁书》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在这方面,姚察的见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如卷三十五后论,是通过齐、梁二朝在对待“前代宗枝”上的不同态度的比较,说明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问题。卷三十七后论指出:魏、晋时,“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降至东晋、南朝,这种不良风气更加严重,甚至有人身为宰臣,“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结果是“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格勤匪懈,终滞鄙俗”,“朝径废于上,职事隳于下”。像这样的史论,在二十五史中,也算得上是佳品。 《梁书》序《梁书》,六本纪,五十列传,合五十六篇。唐贞观三年,诏右散骑常侍姚思廉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颇采诸儒谢吴等所记,以成此书。 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为目录一篇而叙之曰: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而在梁为尤甚,故不得而不论也。盖佛之徒自以谓吾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绌;虽然,彼恶睹圣人之内哉?《书》曰:“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者,所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辩万物之理,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此之谓穷理,知之至也。知至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诚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乐之。能乐之则能安之矣。如是,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万物之所不能累,故吾之所以尽其性也。能尽其性则诚矣。诚者,成也,不惑也。既成矣,必充之使可大焉;既大矣,必推之使可化焉;能化矣,则含智之民,肖翘之物,有待于我者,莫不由之以至其性,遂其宜,而吾之用与天地参矣。德如此其至也,而应乎外者未尝不与人同,此吾之道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 故与之为衣冠、饮食、冠昏、丧祭之具,而由之以教其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者,莫不一出乎人情;与之同其吉凶而防其忧患者,莫不一出乎人理。故与之处而安且治之所集也,危且乱之所去也。与之所处者其具如此,使之化者其德如彼,可不谓圣矣乎?既圣矣,则无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无为也,其动者应物而已。是以覆露乎万物,鼓舞乎群众,而未有能测之者也,可不谓神矣乎?神也者,至妙而不息者也,此圣人之内也。圣人者,道之极也,佛之说其有以易此乎? 求其有以易此者,固其所以为失也。夫得于内者,未有不可行于外也;有不可行于外者,斯不得于内矣。《易》曰:“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此圣人所以两得之也。智足以知一偏,而不足以尽万事之理,道足以为一方,而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此百家之所以两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乎?则佛之徒自以谓得诸内者,亦可谓妄矣。 夫学史者将以明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之所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 彼也。 臣巩等谨叙目录,昧死上。 全书篇目本纪本纪第一 武帝上 本纪第二 武帝中 本纪第三 武帝下 本纪第四 简文帝纲 本纪第五 元帝绎 本纪第六 敬帝方智 列传列传第一 皇后 列传第二 - 昭明太子·哀太子·愍怀太子 列传第三 - 王茂·曹景宗·柳庆远 列传第四 - 萧颖达·夏侯详·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 列传第五 - 张弘策·郑绍叔·吕僧珍 列传第六 - 柳惔·席阐文·韦睿 列传第七 - 范云·沈约·沈旋 列传第八 - 江淹·任昉 列传第九 - 谢朏 列传第十 - 王亮·张稷·王莹 列传第十一 - 王珍国·马仙·张齐 列传第十二 - 张惠绍·冯道根·康绚·昌义之 列传第十三 - 宗夬·刘坦·乐蔼 列传第十四 - 刘季连·陈伯之 列传第十五 - 王瞻·王志·王峻·王暕·王泰·王份·张充·柳恽·蔡撙·江蒨 列传第十六 太祖五王 列传第十七 - 长沙嗣王业·永阳嗣王伯游·衡阳嗣王元简·桂阳嗣王象 列传第十八 - 萧景 列传第十九 - 周舍·徐勉 列传第二十 - 范岫·傅昭·萧琛·陆杲 列传第二十一 - 陆倕·到洽·明山宾·殷钧·陆襄 列传第二十二 - 裴邃·夏侯亶·韦放 列传第二十三 高祖三王 列传第二十四 - 裴子野·顾协·徐摛·鲍泉 列传第二十五 - 袁昂 列传第二十六 - 陈庆之·兰钦 列传第二十七 - 王僧孺·张率·刘孝绰·王筠 列传第二十八 - 张缅 列传第二十九 - 萧子恪 列传第三十 - 孔休源·江革 列传第三十一 - 谢举·何敬容 列传第三十二 - 朱异·贺琛 列传第三十三 - 元法僧·元树·元愿达·王神念·羊侃·羊鸦仁 列传第三十四 - 司马褧·到溉·刘显·刘之遴·许懋 列传第三十五 - 王规·王承·褚翔·萧介·褚球·刘孺·刘潜·殷芸·萧几 列传第三十六 - 臧盾·傅岐 列传第三十七 - 韦粲·江子一·张嵊·沈浚·柳敬礼 列传第三十八 太宗十一王·世祖二子 列传第三十九 - 王僧弁 列传第四十 - 胡僧祐·徐文盛·杜崱·阴子春 列传第四十一 孝行 滕昙恭 徐普济 宛陵女子 沈崇傃 荀匠 庾黔娄 吉翂 甄恬韩怀明 刘昙净 何炯 庾沙弥 江紑 刘霁 褚修 谢蔺 列传第四十二 儒林伏曼容 何佟之 范缜 严植之 贺蒨 子革 司马筠 卞华 崔灵恩孔佥 卢广 沈峻 太史叔明 孔子袪 皇侃 列传第四十三 文学上 到沆 丘迟 刘苞 袁峻 庾於陵 弟肩吾 刘昭 何逊 钟嵘 周兴嗣 吴均 列传第四十四 文学下 刘峻 刘沼 谢几卿 刘勰 王籍 何思澄 刘杳 谢征 臧严 伏挺庾仲容 陆云公任孝恭 颜协 列传第四十五 处士何点 弟胤 阮孝绪 陶弘景 诸葛璩 沈顗 刘慧斐 范元琰 刘訏刘歊 庾诜 张孝秀 庾承先 列传第四十六 止足 顾宪之 陶季直 萧视素 列传第四十七 良吏 庾荜 沈瑀 范述曾 丘仲孚 孙谦 伏芃 何远吉翂 列传第四十八 诸夷 海南诸国 东夷 西北诸戎 列传第四十九 - 豫章王综·武陵王纪·临贺王正德·河东王誉 列传第五十 - 侯景·王伟 四库提要记载《梁书》·五十六卷(内府刊本) 唐姚思廉奉敕撰。《唐书》思廉本传称贞观三年诏思廉同魏徵撰。《艺文志》亦称《梁书》、《陈书》皆魏徵同撰。旧本惟题思廉。盖徵本监修,不过参定其《论赞》。(按:此据《史通·古今正史篇》,魏徵总知其务,凡有赞《论》,徵多预焉之文。)独标思廉,不没秉笔之实也。是书《旧唐书·经籍志》及思廉本传俱云五十卷,《新唐书》作五十六卷。考刘知几《史通》,谓“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凭其旧稿,加以新录,述为《梁书》五十六卷”。则《新唐书》所据为思廉编目之旧,《旧唐书》误脱“六”字审矣。思廉本推其父意以成书,每卷之后,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二十五篇,题史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一篇。盖仿《汉书》卷后题班彪之例。其专称史官者,殆思廉所续纂欤。思廉承藉家学,既素有渊源,又贞观二年先已编纂,及诏入秘书省论撰之后,又越七年,其用力亦云勤笃。中如《简文纪》载大宝二年四月丙子,侯景袭郢州,执刺史萧方诸,而《元帝纪》作闰四月丙午。则两卷之内,月日参差。《侯景传》上云“张彪起义”,下云“彪寇钱塘”。则数行之间,书法乖舛。赵与旹《宾退录》议其於《江革传》中则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於《敬容传》中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尤是非矛盾。其馀事迹之复互者,前后错见,证以《南史》,亦往往牴牾。盖著书若是之难也。然持论多平允,排整次第,犹具汉、晋以来相传之史法。要异乎取成众手,编次失伦者矣。梁陈二史,瑕瑜互见。 上海美专山水画同名教授梁书 (1907.9—1998.8) 别名凯世, 江西万安人。 擅长中国画 。 193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国画系,留校任教。 1934年为上海美专山水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顾问。 作品有《庐山枫叶》、《庐山飞瀑》、《井冈山全图》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