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守谦 |
释义 | 梁守谦(779~827)字虚巳,安定(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宦官。官至右神策军丽罩中尉开府俄同三司行右卫上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邻国公。太和元年(827)病暴卒,时年49岁。 史料记载梁守谦为安定人,唐德宗贞元末年入宫,历任内府局令、学士院使、掖庭局令、内常侍等职。宪宗元和四年,“总枢密之任”。十一年冬,讨淮西吴元济,以梁守谦为行营招讨都监。次年五月,“诏命口阙,却秉机务”。然未置使, 至“宪宗元和中,始置枢密使二人”,“刘光琦、梁守谦皆为之”。 也不是二人同置,刘光琦元和元年“知密”。 梁守谦于元和四年接任其职事。 元和十三年,梁守谦任右监门卫上将军、右神策护军中尉,十五年,迁骠骑大将军,兼右武卫上将军,深得宪宗宠信,权势极大。梁守谦先后拥立过两位皇帝即位,即唐穆宗李恒和唐文宗李昂。宪宗死后,“宗社未定,公首册储贰,肃清宫闱”。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欲立宪宗第二子澧王李恽,梁守谦联合王守澄、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等宦官,杀死吐突承璀与李恽,拥立穆宗。宝历二年冬,“彗起萧墙, 祸生宫掖,潜龙未震,神器不安。公引兵诛夷,旋定社稷”。指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与苏佐明、王嘉宪等人勾结,杀害敬宗,欲立绛王李悟之事。据《资治通鉴》载:“克明等欲易置内侍之执权者,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定议,以卫兵迎江王涵入宫,使左右神策、飞龙兵进讨贼党,尽斩之”。 据《功德铭》载:“伏以元和、长庆释教大兴,雅叶所归,转得亲近。谨于大兴唐寺花严院,为国写古今翻译大小乘经论、戒律,合五千三百廿七卷。公私禄利,不入其门,凡是难得,无所爱惜,尝求善书者,令绝外尘,不饮茹,浴身至于精刹,焚香而就笔砚。择其力多者,以多价酬之,少者去之,人不约而自劝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兴盛以及统治者佞佛的基本状况。此事在梁守谦主持下,由于组织得法,管理严格,缮写了大量的经卷,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和元年春,梁守谦因病请求致仕,退归私第。同年十月二十日死,享年49岁。梁守谦历经德、顺、宪、穆、敬、文等六朝,从元和四年知枢密事至太和元年致仕,握重权达19年之久,是这一时期炙手可热的人物。 墓志铭据《墓志铭》载,梁守谦曾祖父梁晟,为左清道率府长史;祖父梁希倩,翊卫中郎将;父梁庭,不仕。以上诸人均非宦官。梁守谦有子5人, 长子梁承敏,掖庭局令;次子梁承度,宫闱局令、沂海监军使;三子梁承,内府局丞;四子梁承汶,赐绯鱼袋;五子梁承政,赐绿。皆为宦官,而史籍中不见记载,可能与梁守谦参预谋杀宪宗之事有关,故文宗及以后诸帝不加重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