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启超评王安石
释义

《梁启超评王安石》,是长征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领导干部读经典》系列中的一本读物。其内容,取自梁启超的《王安石传》(原名《王荆公》)。《王荆公》写于1908年,“该书凡二十二章,主旨在发挥王荆公的政术,所以对于王氏所创新法的内容和得失,讨论极详,并且往往以近世欧美的政治比较之。”(《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83页)百年之后再版此书,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参考和个人修养镜鉴,温故而知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版权信息

书 名:梁启超评王安石(领导干部读经典)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802043961

开本: 16开

定价:49.80 元

内容简介

根据该书前言,本书“以发挥荆公政数为第一义”,详细论述荆公“所创诸新法之内容及其得失”,同时,“往往以今世欧美政治比较之”,“使读者于新旧知识咸得融会”。

梁启超认为:“《宋史》记熙丰富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篾荆公处皆一一详辩之,别为考异若干条。”

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却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做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才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之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本书是代表其“立宪”理想的现代传记经典。钩稽甲乙、衡量是非,力图还读者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一段真实的历史。本书视角独特、意识创新、论述严谨、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书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该传根本就没有把人物形象塑造起来。但从史学角度看,梁氏把王安石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各方面成就作了系统的叙论,写出了其人的历史个性,所以应该说历史化的形象得到了树立。”(杨俊才,《论梁启超对传记之文史关系的创见》)

“如《王荆公》作为评传,以纵横交错的谋篇布局的方法,把传主的生平思想活动和相应的时代背景组织成几大块面予以全面系统的评述,令人耳目一新。”(朱文华,《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的文史意义》)

“他第一个向西方学习,革固鼎新,撰写了数十万言的人物传记和传记理论,从而使古老僵化的中国传记文学,在20世纪初期呈示出现代化的转机。”(戴光中,《梁启超与传记文学》)

“ 到了梁启超的时代,中国人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已经醒来,知道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了,他们不再迷信那些空谈义理的儒家经典,也不再担心讲经济,将利益被人指责了,他们面对着列强的欺辱、侵略,国家的衰微、腐败,以及经济的凋敝,军队的涣散,官吏的腐朽、糜烂,希望能从历史中找到一种可以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于是,王安石就被他们从历史的尘埃中发掘出来,成为变法革新者的精神偶像。后来的孙中山、蒋介石,都不同程度地因袭了王安石的思想。” (解玺璋,《梁启超为何要写<王安石传>》)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从学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文化艺术、文学音韵、语言、小学、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他既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又曾是蒙昧同胞民智的启迪者。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序

例言

第一章 叙论

第二章 荆公之时代(上)

第三章 荆公之时代(下)

第四章 荆公之略传

第五章 执政前之荆公(上)

第六章 执政前之荆公(中)

第七章 执政前之荆公(下)

第八章 荆公与神宗

第九章 荆公之政术(一)

第十章 荆公之政术(二)

第十一章 荆公之政术(三)

第十二章 荆公之政术(四)

第十三章 荆公之武功

第十四章 罢政后之荆公

第十五章 新政之成绩

第十六章 新政之阻挠及破坏(上)

第十七章 新政之阻挠及破坏(下)

第十八章 荆公之用人及交友

第十九章 荆公之家庭

第二十章 荆公之学术

第二十一章 荆公之文学(上)

第二十二章 荆公之文学(下)

编后记

文摘

第一章 叙论(节录)

国史氏曰:甚矣,知人论世之不易易也。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干禩,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干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

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泰西乡原之史家,其论克林威尔也,曰乱臣,曰贼子,曰奸险,曰凶残,曰迷信,曰发狂,曰专制者。曰伪善者,万喙同声、牢不可破者殆百年,顾及今而是非大白矣。

英国国会先哲画像数百通,其裒然首座者,则克林威尔也。而我国民之于荆公则何如?吠影吠声以丑诋之,举无以异于元祜、绍兴之时。其有誉之者,不过赏其文辞;稍进者,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埋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曾文正谓宋儒宽于责小人而严于责君子。呜呼!岂惟宋儒,盖此毒深中于社会,迄今而日加甚焉。孟子恶求全之毁。求全云者,于善之中必求其不善者云尔。然且恶之,从未有尽没其善而虚构无何有之恶以相诬蔑者。其有之,则自宋儒之诋荆公始也。夫中国人民,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其于荆公之赫然设施,相率惊骇而沮之,良不足为怪。顾政见自政见,而人格自人格也,独奈何以政见之不合,党同伐异,莫能相胜,乃架虚辞以蔑人私德,此村妪相谇之穷技,而不意其出于贤士大夫也。遂养成千年来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使光明俊伟之人,无以自存于社会,而举世以学乡原相劝勉。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长恸也。

《领导干部读经典》简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典》第一辑辑选民国人文精粹,囊括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自清、郑振铎、吕思勉等大师级作品,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参考和修养镜鉴,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经典读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23: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