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敬魁 |
释义 | 主要应用X射线衍射和热学分析等方法从事无机盐、氧化物和金属合金体系功能材料的合成,相图、相变和晶体结构的研究,以及X射线物理和应用晶体学等方面的工作。发表论文和综述120多篇,有“Tl-Ba-Ca-Cu-O体系一系列超导相的晶体结构”,“LiIO3多型性相变和各相相对稳定性”等。在国际上较早地指出铊系存在着一系列不同堆垛层数的超导相,并发现了新的结构类型。发现LiIO3复杂的相变过程,为重建型相变理论提供实验依据。 中文名:梁敬魁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1931年4月 逝世日期:- 职业: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主要成就:获1978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获198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获198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物简介梁敬魁,晶体结构化学家。1931年4月28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祖辈在福建闽侯务农,父亲18岁时到福州电力公司当工人,家境清贫。1949年前,梁敬魁所以能继续学习,靠的是父亲所在的福州电力公司工会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以奖学金。 1955年7月梁敬魁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随后被派赴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6年10月成为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研究生,受业于库尔纳科夫门下。1960年1月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晶体学研究室、相图与相变研究室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物理研究所晶体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相图与相变研究室主任,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3月至198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1987年7月又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93年12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梁敬魁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相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晶体学国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X射线衍射分会主任、北京动态与稳态分子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州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物理学报》副主编、《物理化学学报》和《结构化学》编委、《粉末衍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 梁敬魁在大学阶段师从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对物理化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留学苏联期间,在库尔纳科夫指导下从事固体材料热平衡研究。回国初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陆学善学部委员(院士)指导下,他在多晶X射线晶体学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使他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方面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高锝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贮氢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的前沿课题和应用基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梁敬魁在多晶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点阵常数精确测量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在60年代初期,计算机程序在中国尚未在多晶X射线结构分析中得到应用时,他就以其深厚的晶体化学理论知识、精确的实验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用多晶衍射法成功地测定了一系列金属合金和无机盐的晶体结构,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构类型,并纠正了一些文献中的错误。 80年代,梁敬魁在高锝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根据高锝氧化物超导体晶胞尺寸a轴与b轴短,c轴长得多的结构特点,提出依据多晶衍射图谱第一条衍射线面间距值,确定超导体晶体结构类型和原子粗略位置的简便方法。他还发现了理想化学通式为TlBa2Can-1CunO2n+2.5(n=1,2,3,4…)的铊系超导体单Tl-O层的新结构类型。指出了Y-Ba-Cu-O体系的超导相属阳离子分布有序的畸变类钙钛矿型结构,Y∶Ba∶Cu的原子比例应为1∶2∶3,推动了早期超导体的合成工作。 梁敬魁在 La-Ba-Cu-O体系中观察到LaBaCu2O4.5(即所谓La-112相)的基础上,纠正了国际上报导的认为La-112为独立相的错误,指出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它是LaBa2Cu3O7(即La-123相)超导相在富La2O3区域的固溶体,在固溶区内超导转变温度随成分而异。他测定了一系列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总结出超导相的结构规律,指出了由于超导相单胞中氧含量的可变性及非等电价离子相互代替的可能性,扩大了探索新材料组分的选择范围。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有关专家评议指出:所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先进的学术水平。 梁敬魁用精确的点阵常数测量和长时间的退火处理,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虽经国外多年研究也未发现的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现象,并从热力学的观点加以解释,丰富了有序化超结构相形成的实验和理论。他还提出了晶体点阵常数测量精确度为十万分之三的简便方法。 梁敬魁系统地测定了大量相图,并开拓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从60年代开始,他测定了一系列的Ga合金、稀土合金、碘酸盐、铌酸盐、硼酸盐以及氧化物体系的相图,并开展了相图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70年代末,他通过硼酸钡相关系的相图研究,纠正了在硼酸钡-硼酸钠体系中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是“硼酸钡钠”的错误看法,指出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是硼酸钡的低温相,并依据相图的研究结果,提出并成功地用熔盐提拉法在硼酸钡相变温度920℃以下,首次生长出了硼酸钡低温相单晶体,解决了硼酸钡低温相单晶体生长的原理和实践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80年代开始,他在研究相变的过程中发现一系列新相,并从晶体结构和热力学的角度阐述其机制,加深了对重建型相变的认识。他利用相变的诱导作用,提出制备物相的新方法,用非晶态合成制得在通常条件下难以合成的物相或获得具有某种性质的亚稳相,例如在常压下成功地获得了通常必须在高压下才能合成的r-LiBO2。 此外,梁敬魁主持并完成了核试验爆炸瞬时测温装置的研究,该装置在中国第1次地下核爆炸测温工作中获得成功,这一测温方法现仍被采用。 梁敬魁主持获奖的研究项目有: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的建立和完善,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碘酸盐的相图、结构和相变研究,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碱与碱土金属硼酸盐体系相图、相变和相结构的研究,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液N2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锝氧化物超导相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梁敬魁与他人合作的静电场作用的a-LiIO3晶体异常现象的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他人合作的铌酸锶钠锂晶体生成、性能及相关系的研究,获198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他人合作的高锝氧化物体系超导体的发现,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梁敬魁还培养了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简历 1954.6.1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7 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1955.7-1956.7 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和哲学 1956.9-1960.2 莫斯科苏联科学院A.A.Baykov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晶体化学和热化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 1960.2. 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0.3-1984.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导师、晶体学研究室课题组长、学术秘书、副主任、主任、相图相变研究室主任 1984.2-1987.7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导师、研究员 1987.8-现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物理所和凝聚态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3.11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社会兼职中科院化学部第八届(1996-1997)常委 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1994-1998),(1999-- )顾问 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1991-1999),(1999- )理事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1994-1998),(1999- )理事 北京动态与稳态分子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福州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物理学报”及其海外版副主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议组成员 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兼职教授或兼职研究员 “自然科学展”、“物理化学学报”、“结构化学”等杂志的编委 主要工作成就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方面做研究工作,对无机体系功能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的前沿性基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多晶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方面有较高造诣。主持完成属首创“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究。根据高Tc氧化物超导体晶体结构特点,提出了从第一条衍射线的面间距d值确定超导体结构类型和原子粗略位置的简便方法。发现并从晶体结构的观点指出在铊系存在一系列不同轴长C值的超导相,随后测定了铊系八种超导相分属两种类型的晶体结构。应用晶体点阵常数的精确测量,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现象,并从结构与组份关系和热力学的观点进行了解释,丰富了有序化超结构相的形成的实验和理论。系统地测定了大量相图,被国内外相图汇编收集,并在我国推进了相图在单晶生长中的应用,成功地用熔盐提拉法生长偏硼酸钡低温相(BBO)单晶体,解决了BBO生长的原理和实践问题,提出从非晶态合成难以合成的物相或获得具有某种性能的亚稳相,在常压下成功地获得通常必须在高压下才能合成的γ-LiBO2。发表论文270余篇。著有《相图与相结构》(上、下册),1993,科学出版社和《高TC氧化物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1994,科学出版社。 主要获奖项目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78年),第一作者。 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6年), 第二作者。 碘酸盐的相图、结构和相变研究,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二等奖,(1987),第一作者。 碱与碱土金属硼酸盐体系相图、相变和相结构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二等奖(1988年),第二作者。 液N2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第一作者。 “静电场作用下的α-LiIO3晶体异常”现象和研究,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79年),第九作者。 高Tc氧化物体系超导体的发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第十一作者。 "高Tc氧化物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箸作),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5),第一作者。 研究工作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应用多晶X射线衍射和热学分析并附以物理性能的测试等方法对无机体系功能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等材料科学的基础问题进行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高Tc氧化物超导体结构特点,提出了从第一条衍射线的d值确定超导体结构类型和原子粗略位置的间便方法。发现并从晶体结构的观点指出在铊系存在一系列不同C值的超导相,随后测定了铊系八种超导相分属两种类型的晶体结构。应用晶体点阵常数的精确测量,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现象,并从结构与组份关系和热力学的观点进行了解释,丰富了有序化超结构相的形成的实验和理论。系统地测定了大量相图,被国内外相图汇编收集,并在我国推进了相图在单晶生长中的应用,成功地用熔盐提拉法生长偏硼酸钡低温相(BBO)单晶体,解决了BBO生长的原理和实践问题。提出从非晶态合成难以在通常条件下合成的物相或具有某种性能的亚稳相。系统研究具有CaCu5型结构或某衍生结构的稀土富过渡族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以及贮H2和永磁性能。在氧化物体系、无机盐体系、金属合金体系、非晶玻璃以及X射线晶体学的应用等方面发表论文、综述等270余篇。著有“相图与相结构”(上、下册)和“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等,主持完成属首创的“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究,获多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学进步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中共优秀党员、优秀研究生导师、享有政府特殊津贴。1999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从1978年开始在物理所和福建物质结构所招收31名博士生(其中合作招收9名),19名硕士生,至1997年已毕业的博士生20名(其中合作招收7名),硕士生12名,中途出国学习13名,现在学博士生5名,大部分毕业生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其中部分已晋升为研究员担任领导工作。 主要论文著作目录The structure of NiGa4 crystal---A new vacancy controlled γ-brass phase, J.K. Liang, S.S. Xie, Science Sinica (Science in China), 26A(1983), N12, 1305-1313 (英文版), 中国科学(1983), N7, 637-644(中文版)。 Phase relation and R-T-M ternary system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R(T, M)13 compounds (R=light rare-earth, T=Co, Fe, M=Al, Si), J.K. Liang etc.,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6 (1996), 641-650; 7 (1997), 1-13 (英文). 自然科学进展,6(1996),N5,518-525;6(1996),N6,641-650(中文)。 Polymorphism phase transition and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various phases in the LiIO3 crystal, J.K. Liang etc., Phys. Rev. B., 39 (1989), N1, 459-466. Crystallization mechanism of dehydrated amorphous LiBO2, J.K. Liang etc., Phys. Rev. B, 51 (1995), N2, 770-762. Crystal structures and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Iodates, J.K. Liang etc., 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 Chemistry, 3(1990), 129-154. Superconductivity and crystal structure in the La-Ba-Cu-O system, C. Dong, J.K. Liang etc., Phys. Rev. B, 37 (1998) N10, 5182-5185. Crystal structures and superconductivity of superconducting phases in Tl-Ba-Ca-Cu-O system, J.K. Liang etc., Physica C, 156 (1988), 616-624. The superconductive propertie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Ba2(Y1-xPrx)Cu3O9-y solid solution, J.K. Liang etc., Z.Physik B---Condensed Matter, 69 (1987), 137-140. The effect of Pr on Tc of RBa2Cu3O7 superconductors, J.K. Liang etc., Scientia Sinica (Science in China) 36 A (1993), N7, 833-841 (英文版),中国科学(1992)A辑, N10, 1053-1061(中文)。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ernary compound and phase relation in the system of Pr6O11-Bao-Cuo sintered at 920C",J.K.Lang etc,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 76(1990),N7,903-910 "A newtron powder diffraction study of the system La2(Co1-xFex)16Ti for x=0.0,0.2 and 0.4", J.K.liang et ac, J.Appl.Phys.86(1999), N3,1226-1229 “铜-金二元系中超结构的形成与点阵间隔的变化”陆学善、梁敬魁,物理学报,22(1966),N6,669-697 著 作:《相图与相结构》,梁敬魁,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590字)上册《相图的理论、实验和应用》,下册《多晶X射线衍射和结构测定》 《高Tc氧化物超导体系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科学出版社,北京,1994。(600千字)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