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凉雾乡 |
释义 | 概况简介①镇名:凉雾乡。②美称:。③区位:利川的西南大门,地处东经108°45'—108°52',北纬30°13'—30°19',南与汪营镇相邻,西与忠路镇相连,北与柏杨、南坪相连。④交通:318国道。⑤人口:约6.8万。⑥特产:梨、莼菜、魔芋等。 行政凉雾乡政府驻凉雾,面积425平方千米。辖45个村委会:铁炉寨、官屋、老河、钟灵、九渡、群凤、水源头、大岩、莲台、双井、陈谷、旗杆、狮子、高华、继昌、七里沟、板料溪、陶家沟、马前、关东、车罗洞、三解、石马、武陵、三岔、小青垭、纸纺、青龙、花梨、诸天、李子、盘龙、庄屋、水源、老场、大包、池谷、凉雾、池河、两河、纳水、海洋、双河、白果、高桥。 旅游【重要景点】花梨岭天主教堂 ①花梨岭天主教堂 花梨岭天主堂,位于凉雾区花梨乡李子槽,距利川城16公里。花梨岭天主堂四周林木苍翠,环境雅静。始建年代不详,曾先后有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外国传教士来此传教。因外国传教士和不法教民相勾结,欺田霸产,图财害命,利川人民不堪屈辱,于光绪24年掀起震惊清廷“利川教案”,烧毁了花梨岭教堂。清政府派重兵将反洋教斗争镇压下去,并给教会赔偿白银,于光绪26年重修教堂,光绪帝亲笔题匾:“敕建天主堂”。 现存的教堂分男教堂和女教堂。 女堂位于男堂东南100米处,为横长木结构四合院。南北长68米,东西宽25.5米,有大小房屋数十间。四周有厚厚的石墙,正面有66米石铺走道直通垣门。男教堂建于一个小坡顶,砖石结构,四合院结构,长宽各30米,中间有一个小天井。礼拜堂穹顶、门窗拱形。白墙黑瓦,肃穆幽静。四周有略成八边形的石砌围墙,墙高7米,厚0.8米,东南角和西北角各筑碉堡一座。正门有石梯百级下山,南面侧门有石梯45级。 花梨木教堂是研究利川人民信仰宗教的重要资料。 历史沿革凉雾古属巴国地。秦汉属南郡蛮地。北周属亭州盐水县地。唐属清化郡清江县地。宋属夔州路都亭乡地。元属施州清化县都亭乡地。明属施州都亭里地。清属都亭里。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并入利川县,其地属都亭里。民国初属都亭里。 1925年为6区。1932年编查保甲,属一区凉雾山联保。 1937年属一区,长堰塘联保并入凉雾,纳水溪联保并入兴隆场。 1940年属都亭实验乡。 1941年属凉雾乡、黄瑞乡。 1949年建国后凉雾乡属一区,黄瑞乡属七区。 1952年9月设十区。 1956年改称黄瑞区。 1958年更名马前人民公社。 1971年恢复马前区。 1975年黄泥塘、石门划出组建黄泥塘人民公社,划出老屋基、花台、新国、新林、茅峰组建老屋基人民公社。马前区改称马前人民公社。 1975年9月将屯上、花梨、旗杆从城关区分出,与汪营区白果3个大队合并,设凉雾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社并区,凉雾与马前人民公社合并为凉雾区,划桃园乡归元堡区。 1986年9月撤县建市,划出大塘乡组建西城街道办事处。 1996年12月撤区建乡,改称凉雾乡。全乡下辖凉雾、旗杆、马前、花梨、高洞、纳水、官屋、铁炉、车罗9个管理区,45个村,522个村民小组。 2001年7月,各管理区更名为工作站,全乡辖45个村,522个村民小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