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凉水完小 |
释义 | 印江沙子坡镇凉水完小名 称: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凉水管理区完小 地 址: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凉水村 邮 编:555200 注册日期:1953 职工人数:8 联系人:王云茂 经营范围:教学活动 省市:贵州 县市:印江 凉水完小是一个小小的学校,但学校的一代代老师以师魂支撑起了她。她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南方小村,为外面的世界启蒙了一批批人。 2008年,学校的代课教师任达继入选贵州省“大山的脊梁”评选活动候选人,这位普通乡村教师的精神,足以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受到激励和鞭策。以下是任老师的宣传通讯。 一个残疾人的讲台梦——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代课教师任达继 未圆大学梦立志挖穷“根” 在印江与沿河交界的两座大山之间,有一条名叫六井溪的河流。河的东面是印江县沙子坡镇的凉水管理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居住分散,贫穷落后。 1968年5月,任达继出生在凉水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两岁那年,可怕的小儿麻痹症让任达继的右脚落下了终身残疾。“我小时候想当一名医生,把残疾人的脚都治好”。 1984年,任达继以优异的成绩,带着彩虹般的梦想踏进了印江中学高中部。刚开学的第二个星期,班主任老师在班会课上讲述了高考招生中,很多专业限招残疾人的政策。救死扶伤的梦就这样被打碎了。第二天,他极不情愿地卷起被褥回了家。面对贫困的家庭、又聋又哑的哥哥和含辛茹苦、老实巴交的父母,他心如刀铰。 “山区落后的根源,在于文化知识的贫瘠”。在贫困山区长大的任达继深知这个道理。1985年3月,17岁的任达继凭着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有幸成了沙子坡镇蒋家教学点的民办教师,开始了他人生崭新的一页。 “那时每月工资只有16元钱”,任达继回忆说,“人们把民办教师称为‘一秤肉的老师’。” 他任教的蒋家、炉塘等教学点都没有固定的教室,在农户家堂屋里上课,更谈不上办公地方和教师宿舍了。但他依然是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 凉水片区学校负责人任永华评价说,“最好的见证就是每年的成绩统考中,他所执教的班级、科目,在同类学校同年级中比较,累累都是名列前茅的。” 对于任永华校长的说法,记者在沙子坡镇采访时得到了证实。镇教育办公室党总支书记刘云富拿出全镇2006-2007学年度的全县统考成绩册:第一学期,芭蕉小学四年级人均分语文79.05、数学65.77,双科名列全镇初小第一名;第二学期,芭蕉小学四年级人均分语文72、数学76.23,双科名列凉水管理区同年级第一名。 据了解,他教过的学生,有12人走上了国家工作岗位。 为了育好人 贷款去求知 1994年9月到1997年8月,他一边上课,一边自费参加了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广播学校学习。 2001年,在炉塘小学教书,学校开展黑板报比赛。他望着自己板报,无论是板式还是内容都不如别人的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哪怕是倾家当产,都要去专业学校进修深造”,任达继下定决心,“否则,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2002年秋,已经33岁的任达继东借西挪揍齐了学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自费到湖南芷江师范学校普师班学习。一双幼小的孩子,两个年迈的父母,和一个又聋又哑的哥哥。这,就是任达继在湖南读书期间的家庭背景。 “由于他读书去了,我才到印江城来打工,帮人推绿豆粉,每月150元工资”。在印江妇幼保建站,记者见到了他的妻子文爱芬,说到那段经历,她实在难以掩饰内心的悲伤。 2002年冬,经人介绍,妻子文爱芬到县妇幼保健站当了一名清洁工,每月有250元收入,比帮人推粉卖多了100元。站里领导看到她良好的工作表现,考虑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决定辞退两名临时工,把原来分别由三个人干的活,全部交给她一人,虽然辛苦,她的月收入也增加到了700元。 三年当中,任达继节衣缩食,刻苦钻研,收获了一本又一本金灿灿的荣誉证书,却给贫困的家庭留下了一万多元的债务。 掏钱请教师找回流失生 2004年,任达继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芷江师范毕业后,被沙子坡镇教育办公室聘请到印江与沿河两县交界、不通公路的红星村芭蕉教学点教书。 当时的芭蕉小学由于学校环境差,留不住教师,只剩下几个学生了。“要找回流失的学生,首先要扩大师资力量”。然而上面又派不来老师,怎么办? “我聘用了从师专外语系毕业的田伟来办英语班”,任达继显得有些无奈,“我包他生活费,从我每月220元工资中拿200元给他,让他来配合我的工作”。 英语班的开设,吸引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星期六星期天都不要报酬地上课,赢得了家长们的欢迎。芭蕉坝的学生来了,沿河县的学生也慕名到这儿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学期,学生就猛增到87名。 他自掏腰包请老师的事,因为生活费紧缺而被田伟老师和芭蕉坝群众知道了。老百姓看到任老师这样艰苦地教育学生,生活都维持不下去,纷纷送钱送米。“沿河冯文才支援了10元钱,沿河晏光汉支援了一双高筒水胶鞋,赠给任老师背学生过河”,今年68岁的芭蕉群众晏祖序一边叙说一边擦着眼泪,“我家庭条件也不好,只支持了10斤大米,没有别的支持他,所以他调走,我感觉流泪”。 然而,他先后请来的三个代课教师都因工资太少、环境太差而离开了。他一人教四个年级,10多门功课,硬撑了三年。 今年8月,任达继被调到了距离芭蕉小学十多里远、没有固定教室和课桌的王家寨教学点。向村委会主任报到那天,恰逢记者在采访,“三面采光四面通风”的农舍和坑洼不平的地面,这就是上课的教室啊! 相处了三年的芭蕉群众,得知任达继调走的消息,感到万分惋惜。芭蕉小学一名二年级的小男孩告诉记者:“任老师很关心我们,涨河水我们不能过河,他就背我们过河,我们舍不得他走”。一位年愈古稀的老奶奶提着10多个鸡蛋,含着眼泪来到任达继面前,“我们对不起你,拿去打开水喝”。 放弃优越岗 甘为孺子牛 20多年来,任达继凭着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信念,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对山区孩子真诚的爱,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现在,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1992年全县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评比中,荣获“教学质量奖”,受印江县政府奖励;2004年被评为铜仁地区首届“十大残疾青年”,受地区行署表彰;2007年1月6日,铜仁日报以“大山深处红烛情”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任达继并不是不当代课教师就找不到其他工作了。恰恰相反,他有许多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07年9月3日,任达继正在王家寨办理学生报名手续时,铜仁地区大龙通达冶炼有限公司毛总经理(残疾人)第三次发手机短信来请他去上班:“月薪1200元,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面对这么优厚的待遇,他犹豫了,当他发现王家寨群众信任与期盼的目光,毅然放弃了个人的利益,把这份工作让给了芭蕉坝另一位残疾人,自己留下来陪伴40多个一二年级的孩子,用红烛的光芒照亮山村的未来。 面对家人的责怪,社会的不理解,任达继憋不住向记者吐露了藏在心灵深处的想法:“我们山区教育这种落后面貌,如果我们代课教师不去支撑,它就会永远落后,不管怎样,我只有支撑下去”。 事迹感染人 各界献爱心 多年来,任达继每到一间学校,他都要自掏腰包改善教学环境,购置简单的体育器材。遇上交不起书钱学费的,还得用自己的工资填上去。 2004年,任达继刚调到芭蕉小学的时候,由于教育教学设施不够,但又没有经费来源,他就借口为父母预备棺材,骗了妻子打工挣来的700元钱,拿来给学校跑项目用了。妻子发现东西没买到家,再三追问钱的去向,无奈之下,他才说出了真相。“人人都依靠着了丈夫,我没依靠着你,整个家庭还要靠我一个人辛辛苦苦打工来支持你们,我的命怎么这样苦啊”。妻子声泪俱下的哭诉与责难,深深地刺伤着男子汉的心,任达继感到羞愧与无奈,“你是我的好妻子,我这世还不了你恩情,只有来世变牛做马来报答你”。说完这句话,他也放声痛苦起来。 作为一名代课教师,要靠自己的工资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实在是无能为力,于是他利用假期四处奔走,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山区学校的发展。在他的人格魅力感召下,2005年,西苑建筑公司为芭蕉小学捐赠了35套课桌;同年,“千叶飘飘”经理杨晓红、武警印江中队原任司务长杨承军、剑桥少儿英语印江教学点田议、农业局果蔬站田光华站长等等,都先后献出爱心,一帮一地资助芭蕉小学学生读书。 2007年8月3日,武警印江中队指导员林旭东等3名党员干部了解到任达继的先进事迹后,决定开展“向任达继老师学习,献爱心”活动,中队干部每人每月资助任达继50元,士兵自愿捐资,直到他离开代课岗位。 2007年11月,贵阳几位老板有感于任达继的敬业精神,在贵州电视台新闻主播谢培君的带领下,到印江实地考察,决定捐资30万元修建王家小学,目前新学校正在建设之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