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镰刀龙 |
释义 | 镰刀龙是一种类似于鸟类的杂食恐龙,属于兽脚亚目中的虚骨龙类、手盗龙类。生活在8000~7500万年前的蒙古。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前肢上极长的指爪--长达75厘米,可以用于驱赶天敌,或者得到食物。镰刀龙长有羽毛,但是显然不会飞,它们体态臃肿,和其他手盗龙类有很大区别。 中文名称:镰刀龙 外文名称:Therizinosaurus 二名法:Therizinosaurus cheloniform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蜥形纲 目:恐龙总目 亚目:兽脚亚目 科:镰刀龙超科 属:镰刀龙属 种:龟形镰刀龙 分布区域:已灭绝 简介镰刀龙 化石时期:晚白垩纪 恐龙体长:8.7-10.8米身高6米前臂大约2.5米长 恐龙体重: 4-5吨 生存地点:中国戈壁沙漠 镰刀龙(属名:Therizinosaurus)意为“镰刀蜥蜴”,therizo在希腊文意为“切割”或“砍断”,sauros意为“蜥蜴”。镰刀龙是种非常大型的镰刀龙超科恐龙(原先为慢龙下目)。它们可生长至9.6公尺长,重量可达3到6吨。镰刀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约7000万年前,是镰刀龙类中较晚期与最大型的代表。镰刀龙的化石首次发现于外蒙古,当首次被发现时,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未知的乌龟,这也是其种小名的来源,但现在镰刀龙被认为是种兽脚亚目手盗龙类恐龙。在蒙古发现到一个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勾爪化石。其前臂大约2.5米长,一些勾爪大约75厘米长──就像是用来除杂草的长柄大镰刀一样长。镰刀龙是一种生活在中国戈壁沙漠的镰刀龙类动物,尾巴僵直,是因为在它的尾骨上长着被称为骨棒的支撑物。 镰刀龙是一种生活在中国的镰刀龙类恐龙.它们长约10公尺,重量可达3到6吨,跟大象差不多重。镰刀龙的化石首次发现于蒙古,当时被发现时,它们被认为是种乌龟,到后来才证明是恐龙。挖掘出土后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巨爪化石。前臂大约2.5米长,一些巨爪大平均长75厘米。在1954年,这种恐龙因为它们巨大的指爪被命名为镰刀龙。最近几年发现了数个镰刀龙的近亲,例如1993年发现的阿拉善龙,与1996年发现的北票龙。 发现与种最近几年发现了数个镰刀龙的近亲,例如1993年发现的阿拉善龙,与1996年发现的北票龙,有助于理清镰刀龙类的演化位置。对于镰刀龙类的祖先已有不同的理论被提出,有些科学家甚至提出镰刀龙类是蜥脚形亚目的后代,但这些保存良好的新发现,呈现出类似鸟类的骨盆、脚部、头颅,有助于确认镰刀龙类属于兽脚亚目的手盗龙类。镰刀龙的第一个化石发现于40年代晚期,是由一个苏联与蒙古组成的挖掘团队所发现,发现于蒙古的纳摩盖吐组(Nemegt Formation)。这个挖掘团队发现了数个巨大的指爪,经测量后发现有1公尺长。在1954年,这种动物被叶甫根尼·马列夫(Evgeny Maleev)命名为镰刀龙(Therizinosaurus),马列夫认为镰刀龙是种类似乌龟的大型爬行动物。到目前为止,镰刀龙属仅有一个已承认种,龟型镰刀龙(T. cheloniformis) 。然而,当时并不清楚这些化石属于何种动物;直到50年代早期发现了更多的化石,例如更多副指爪,以及部分前肢与后肢。后来在中国北部的发现,让古生物学家得以组合出这种动物的骨骼,并将它们分类于恐龙,而非乌龟。70年代发现了数个镰刀龙的近亲,例如死神龙、慢龙,有助于厘清镰刀龙类的演化位置。对于镰刀龙类的祖先已有不同的理论被提出,有些科学家甚至提出镰刀龙类是蜥脚形亚目的后代。但最近几年,新发现许多保存良好的化石,例如1993年发现的阿拉善龙,与1996年发现的北票龙,呈现出类似鸟类的骨盆、脚部、头颅,有助于确认镰刀龙类属于兽脚亚目的手盗龙类。 形态特征镰刀龙的第一个化石发现于40年代晚期,是由一个苏联与蒙古组成的挖掘团队所发现。这个挖掘团队发现了数个巨大的指爪,经测量后发现有1公尺长。然而,当时并不清楚这些化石属于何种动物;直到50年代早期发现了更多的化石,例如更多副指爪,以及部分前肢与后肢。后来在中国北部的发现,让古生物学家得以组合出这种动物的骨骼,并将它们分类于恐龙,而非乌龟。在1954年,这种动物被命名为镰刀龙(Therizinosaurus),指的是它们巨大的指爪。到目前为止,镰刀龙属仅有一个已承认种,龟型镰刀龙(T. cheloniformis)。镰刀龙是肉食恐龙,它们性情暴烈,争强好斗,追逐攻击性强,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恐龙。 镰刀龙的行走方式也是大家值得争论的问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镰刀龙的前肢与后肢长度相近,估计是像大猩猩那样行动。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不应该是四肢着地的,因为它前肢的结构不适合支持体重,爪也比较碍事。 镰刀龙的巨爪可以用来自卫或者是争夺配偶,遇到敌人时,它可能站着伸开它的臂,象一只轻拍的天鹅一样,展示它的巨爪,起威吓敌人的作用。 古生物学食性镰刀龙的食性仍在争论中,但它们最可能是草食性,它们使用大型指爪将树叶送入嘴中。其他的假设认为它们是以白蚁为食,使用指爪将大型白蚁冢挖开;但依照镰刀龙的巨大体型来看,它们似乎不太可能以昆虫为食,而且它们的宽广嘴部与平坦牙齿显示它们应该是草食性动物。 [1]镰刀龙被认为有者类似现代大猩猩或史前地懒的生活方式,使用它们的长手臂与锐利指爪来抓取树上的食物。 镰刀龙的指爪可能还有其他功能,例如:抵抗掠食者(如同时代的特暴龙)、或是物种内的竞争打斗(可能为了领地或求偶)。这些指爪也可能拥有综合以上功能。 镰刀龙极有可能拥有羽毛,它们的近亲北票龙已确定拥有羽毛。 巨爪作用镰刀龙的巨爪可以用来自卫或者是争夺配偶,遇到敌人时,它可能站着伸开它的臂,象一只轻拍的天鹅一样,展示它的巨爪,起威吓敌人的作用。 行走方式最后是关于镰刀龙的行走方式,一部分学者认为镰刀龙的前肢与后肢长度相近,估计是像大猩猩或爪兽那样行动。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不应该是四肢着地的,因为它前肢的结构不适合支持体重,爪也比较碍事。 镰刀龙类镰刀龙类拥有十分非常独特的特征,特征常会造成误会:镰刀龙类的颈部长,腹部宽以及四个大脚趾的脚部和吃植物的特征类似原蜥脚类的恐龙;而的臀部的坐骨往后起初让古生物学家以为是鸟臀目恐龙。因为这些特征和早期发现的镰刀龙类化石都非常不完整,所以让某些科学家,例如Gregory S. Paul和董枝明认为它们是存活到很晚期的原始恐龙,是蜥臀目与鸟臀目的中间物种,并且单独成为一个亚目甚至一个目。因为最早认为镰刀龙类与原蜥脚类有亲缘关系,所以早期的描述将它们描绘成半四足动物,然而对镰刀龙类和所有的兽脚类恐龙一样而言这种行走方式是不可能的。Rinchen Barsbold和Perle在1980年建立了慢龙下目,认为属于属于兽脚亚目的一个独特分支。而在1992年,董枝明认为慢龙类是蜥臀目与鸟臀目的中间物种,所以进一步将慢龙下目升为慢龙亚目。尽管后来一直没有什么人采用Barsbold和Perle或是董枝明的分类方法,但是直到2004年,Clark等人才正式将慢龙下目规定为作为镰刀龙超科的一个无用的同义词。 因为九十年代中期发现了阿拉善龙的化石,这些化石的保存在整个镰刀龙类中是最完好的,它显示出典型的兽脚类特征,但是也有镰刀龙类的大爪子等独特的特征,因此阿拉善龙实际是典型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向草食性的镰刀龙类发展的代表,这一发现解决了镰刀龙类的分类问题,它们绝对是一类兽脚类恐龙,只是过度特化了。近年还发现了其他的原始的镰刀龙类成员,例如1999年的北票龙与2005年的铸镰龙,北票龙的化石上具有皮肤印痕,显示镰刀龙类覆盖着类似其他兽脚类恐龙的原始羽毛,而铸镰龙似乎代表了肉食性手盗龙类与草食性镰刀龙类之间的遗失环节,因此把镰刀龙类重新归入兽脚类是正确的。镰刀龙超科由Maleev在1954年建立,当时仅包含拥有巨大指爪的奇特兽脚类恐龙镰刀龙。后来镰刀龙和慢龙被实际是一类恐龙,镰刀龙超科开始有了系统发生学上的定义,并逐渐取代了慢龙下目,主要原因是早期的研究让人误会慢龙下目是原蜥脚类的近亲,而且镰刀龙超科的创建时间早于慢龙下目。 镰刀龙类的特点之一就是手上的巨大指爪,镰刀龙的指爪甚至可达一米,而整个前肢超过三米。镰刀龙类的不寻常前肢移动范围和大幅弯曲的指爪可用来来抓取并切碎树枝,类似哺乳动物中的大地懒类和爪兽类。关于镰刀龙类的食物一般认为是植物,因为镰刀龙类的牙齿不像其他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一样锋利,而巨大的爪可以用于抓取并切碎树枝。不过以前还有两种看法,1979年A. Perle博士在镰刀龙类的慢龙化石附近发现一串具蹼的4趾脚印化石,因此有人推测镰刀龙类可能是水生动物,并且可能以鱼类为食,另一些人认为镰刀龙类类似于现今南美的大食蚁兽可能用巨大的前肢挖掘蚁巢并以蚂蚁为食。 镰刀龙类包括镰刀龙超科(Therizinosauroidea)早期的阿拉善龙科(Alxasauridae),进步的镰刀龙科(Therizinosauridae)和一些更原始并且还没有分类的种类,这些原始的种类有北票龙(Beipiaosaurus),铸镰龙(Falcarius)和肃州龙(Suzhousaurus)。 除了这些之外,2001年IVPP的徐星和赵喜进在中国云南下禄丰组早侏罗纪世地层发现了峨山龙(Eshanosaurus)也曾被认为是镰刀龙超科,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峨山龙实际是其他的一类兽脚类恐龙。 另外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是中国白垩纪兽脚类恐龙的“垃圾箱”,尽管最初的命名者认为吉兰泰龙是肉食龙下目且与异特龙有亲缘关系。但是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吉兰泰龙的不同种实际是各类不相关的兽脚类恐龙,模式种是大水沟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 tashuikouensis)是棘龙科的原始成员,Chilantaisaurus sibiricus的化石不够完整难以分类,毛儿图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 maortuensis)可能是原始的虚骨龙类恐龙,浙江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 zheziangensis)的骨头则是来自镰刀龙超科,可能是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 还有一类常被认为是镰刀龙类的恐龙是恐手龙(Deinocheirus),恐手龙有比镰刀龙类还大的2.4米长的前肢,但是其实是一类似鸟龙。 古代王者恐龙王古代王者恐龙王中的70只恐龙之一 镰刀龙(初次登场第28集) 属性:光 绝招:超旋爪击、巨爪裂刀 在世界出现的地方:日本的城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