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莲花闹
释义

基本介绍

“莲花闹”又称“莲花落”、“莲花乐”、“落子”。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沔阳、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应城”等地。它由“往昔”艺人在街头“敲牛骨打砖”的即兴演唱发展嬗变而来,宋代(公元960年——1127年)已在城乡广泛流传。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已有关于唱莲花落“乞讨”者的记载。元、明之际,演唱曲目逐渐增多,并被“杂剧”、“传奇”所吸收,杂剧《金线池》、《曲江池》均有“四季莲花落”穿插其中的记载。明《南音三簌》中云:“忽而又变文词说唱,胡诌莲花落,村妇恶声,俗夫亵语,无一不备矣。”

历史溯源

“莲花落”何时流入江汉平原无文字记载。艺人说,大约明末清初,已在江汉平原的“天门”、“沔阳”一带流传了。因“天沔”一带地处古“云梦泽”,“地势低洼”,自古就有“水乡泽国”之称。由于历代贪官污吏,不兴水利,故民谚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之说。

莲花落曲艺渊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见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

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

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其书目日益丰富,由绍剧改编的《血泪荡》录音,已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保留节目。由《娘家节诗》整理改编的《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中演出,并获创作、音乐、演出三个一等奖。后又选为全国优秀曲目之一,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演出团,到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1985年以来,绍兴市连续举办3次全省绍兴莲花落调演,全市现有莲花落专业演员30余人,业余演员50余人。

乡人每遇灾害,人们便身背“三棒鼓”、怀抱“渔鼓筒”、手拿“莲花闹”(“竹板”),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四处逃荒,卖唱行乞。正如莲花落艺人在《逃水荒》中所唱:

尊声列位听端祥,

家住沙湖沔阳洲,

庄稼十年九不收,

水灾年,闹饥荒,

家家户户尽缺粮。

夫妻们苦难当,

离乡背井奔他方。

走黄陂到孝感,

云梦应城到德安。

安陆府不能久站,

夫妻二人来到京山。

……

表演形式

莲花落灵活自由,早期莲花落艺人的活动一般多以“沿门”(即“沿门乞讨”)为主,其次也参与“赶酒”(“婚丧嫁娶”)和“赶会”如:“灯会”、“龙舟会”、“盂兰会”、“庙会”等活动。它可一人演唱,也可二人对唱,或与“莲厢”组合演唱。

一人演唱时,艺人左手操两块“竹瓦”,右手操一块“竹板”,自打自唱;两人演唱时,一人为主,一人为辅。为主者左右两手“操板”,为辅者左手操竹板击节。由两个艺人交替颔唱、对唱,然后“帮腔合唱”。后期的莲花落逐渐发展成为一男一女,“一旦一丑”,对口演唱。当与“莲厢”组合演唱时,男打“竹板”,女打“莲厢”,或以夫妻相称,或以兄妹相称,既有叙述,又有代言。极大地增强了莲花落的表现力。

莲花落的文词以七字句式为主,偶尔也穿插十字句或五字句,灵活自由形式多样。它的唱腔属于韵诵与歌唱相结合的“综合”体。主要唱腔有“十枝梅”、“西腔”、“逃水荒”(“小调”)几种类型,在每种唱腔中又有若干“板式”变换。每当唱到一个段落时,均要伴以“玉(呀)、兰(乃)、花(也),闹莲花”的衬腔衬词,气氛十分热烈。流布于“荆楚”大地的莲花落虽非当地的“原生物种”,但由于入乡随俗,改用当地方言和唱腔演唱,它已嬗变成了荆楚说唱“家族”中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一员,因而受群众的欢迎。

艺术特色

绍兴莲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组演出。前期唱调为哩工尺,后期为基本调。哩工尺以唱说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帮唱,其中一人以板、鼓击节,均为徒歌清唱,无丝弦伴奏,按板式分为一板一眼的平板及有板无眼的走板。

20年代中期,绍兴莲花落开始以四胡伴奏,一改原来徒歌清唱、人声帮接的形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现在绍兴莲花落唱腔已有较大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时有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并开始尝试男女双档演出,除说唱外,还增加表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9 13: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