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莲花灯舞
释义

灯舞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全国各地。灯舞形式多样,从灯的外形上看,可分为 3类:①模拟各种动物形象的,如龙灯、鱼灯、蚌灯、鹤灯、凤凰灯、麒麟灯,蝴蝶灯、百鸟灯等;②模拟各种花卉的,如荷花灯、花灯、茶篮灯、西瓜灯等;③其他形式的,如船灯、车灯、伞灯、云灯、七巧灯、滚灯、黄河九曲灯等。

历史渊源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灯节之夜除悬挂瑰丽多彩的彩灯外,还要表演各种以灯为道具的民间舞蹈,如龙灯、荷花灯、云灯等,这些舞蹈统称灯舞。灯节始于汉代。隋唐以后灯节上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歌舞活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灯舞的描述和记载,如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清以后,灯节舞灯之风更盛,不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也成为皇室贵族庆祝节日的重要内容。

灯舞类型

灯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重要的表演形式,它的艺术特点是以各类灯为道具,灯已成为这类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舞蹈时,有的将灯举在手上,如鱼灯;有的提在手中,如绣球灯;有的担在肩头,如茶篮灯;有的挂在腰间,如船灯;有的缀于腿部,如荷花灯;有的顶在头上,如顶灯;有的放在地上,如滚灯和黄河九曲灯等。有的一人舞一盏灯,如云灯;有的一人舞两盏灯,如莲花灯;还有多人舞一个组合起来的大灯,如龙灯。灯舞多为群舞,又多在夜晚表演,边舞边走各种图案队形,灯彩缤纷。灯舞的另一个特点是场面较大、气氛热烈。每逢灯节的夜晚,村头广场上,千姿百态的灯舞在锣鼓等打击乐的伴奏下,相率而起,加上烟火、爆竹,蔚为壮观。

莲花灯舞

莲花灯:又叫“荷花灯”。做为民间舞蹈,流行于全国各地,甚至在泰国也跳莲花灯舞。“莲花”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故莲花灯舞是民间灯舞中最常见的表演形式。各地表演虽有不同,但莲花形灯色彩,都扎制的绚烂瑰丽。通常是舞者提或托在手中起舞,有一手拿一灯,有一手拿两灯,也有两手各执一灯。夜晚表演,灯内燃烛。在形式上以女子集体舞为多,常见的是九个少女表演的“九莲灯”,也有男女对舞的。一般多载歌载舞,并以旋灯技巧和队形变化为其突出特征,舞蹈轻松活泼。旧时,有的道士在做道场中,也跳莲花灯。

甘泉县莲花灯舞

陕西省甘泉县莲花灯是甘泉县群众闹红火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源于隋炀帝在府村修建的行宫,与甘泉县隋唐玉液酒一脉相承。

这种艺术形式,以代表着女性阴柔的莲花和男性阳刚的鱼为吉祥图案,舞蹈者手中各持莲花灯、鱼纹灯,在既类似于关中秦音,又类似于塞北信天游的水船调伴奏下且歌且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意蕴包含着连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艺术风格既具有汉唐雄风的宽广恢宏,又融合了甘泉鱼米之乡的文雅秀丽色彩。

甘泉莲花灯表演形式分为两种:“走灯”和“跑灯”。走灯即过街表演,基本以转变图案前进的形式进行,步伐有圆场步,散膀端灯步,左跳步举灯,交叉划灯步,乐舞步,信息步,秧歌步七种。“跑灯”为场地表演,以穿插变化吉祥图案为主,主要有仙女下凡,鱼跃龙门,鱼戏莲花,张灯结彩等。跑灯用碎步移动。

甘泉莲花灯讲究舞者仪态万方,典雅端庄。动若风吹莲移,鲤鱼翔底;静若芙蓉争艳,处子朝阳。如在夜间表演,但见粼光闪烁,秀女仙姬婆娑穿行于莲叶碧波间,其声莺莺,其舞婀娜,别有一番意境。

这种艺术形式,与充满阳刚之气的“延安五鼓”相比,在气韵审美上多了几份宫廷的雅致,少了几份乡野的粗犷。

九九年甘泉县组织人员进一步挖掘整理这一民间瑰宝,从词曲舞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既可大型广场表演,又可以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艺术品味既承袭了传统文化之精华,又融合了现代意识,观之,如饮隋唐玉液美酒,回味无穷。

福建省建宁莲花灯

建宁花灯舞成于何时,无从考察,据说与其它灯舞盛于明朝,像朱元彰皇帝的马皇后的“福”字灯有关一样盛行。莲花灯框架由能工巧匠用竹篾精工扎成,一般高三十厘米,形状各异,有花篮样的,有花钵样的,也有其它样子的,外面用红、紫、白等有色纸裱糊而成,四周框上花边,里面用彩色油纸扎出莲花样,再在莲花内放一个竹筒或小磁碗,在小竹筒或小磁碗里入上清油,放上灯芯点亮,也有用蜡烛的,这样五颜六色,伴着宴堂乐舞动起来,就像和风吹过瑶池里的莲花一样,摇曳多姿,显得精美绝伦。莲花灯舞先是与舞龙灯结合起来,前是莲花灯后龙灯,后,独立成一种民间舞蹈。莲花灯舞的编排一般由多个扮装女子组成,后面还有四个女子分别写着“风调雨顺”,或“人寿年丰”等字屏灯。跳花灯舞的均双手各执莲花灯一个,踏着乐曲轻歌漫舞,并变换出不同的队形,人与灯共翩跹,人与花相辉映,一曲告终,舞蹈的女子会以灯组字定格出 “福”、“丰”、“吉”、“富”、等字形,或拼出一朵莲花形。伴舞的乐曲也多有多种曲调,有时还会唱一段戏文或一段民间小调,以博得人们的喜爱。

还有一种莲花灯,是玩龙灯化龙灯时扎的送龙莲花灯。送龙归海的那天,要用彩色油纸扎好多莲花形灯,灯里放上清油或蜡烛点亮,放入河里让其自漂走,在爆竹声、宴堂乐和老人的念经声里,龙灯化为灰烬,莲花灯顺水流走。这样金龙归海,一年人寿年丰。

莆田九品莲花灯

《九品莲花灯》亦名《九莲灯》,是民间宗教“三教”中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祭祀舞蹈。

此舞在夜间表演,地点一般选在大厅或广场。表演区称为“祭坛”,摆有十张供桌。表演者手执莲花灯绕桌而舞。莲花灯以细竹篾扎成灯胚,最初糊上锡箔纸做的片片花瓣,至今都已改成用皱纹纸,内点烛火。表演时,舞者或大圈绕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飞。灯随人舞,旋转不息;朵朵莲花,烁烁闪光,似空中流霞,绚丽多次,如夏夜萤火,变幻莫测。

《九品莲花灯》的起源几乎与“三教”同时。

最早流行于福建省莆仙一带,后由三教信徒的传播,遍及各地。凡是建有三教祠的地方,都保留着这个舞蹈。

《九品莲花灯》一般是应主家邀请才演出的,目的是为已死去的亲人超度,民间俗称“报父母恩”。表演是义务的,不取报酬,主家只要管几餐不论斋劳的家常便饭就行。

此舞世代相传,有的逐渐失传,有的删繁就简,流传至今,已不分上、中、下三品。舞蹈以丰富的队形变化为其特色。因受供桌限制,队形变化有严格的路线。

《九品莲花灯》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伴奏及演唱所用的曲牌,如《九品莲台》、《一江风》、《怨》等都是当地群众熟悉又喜爱的民间音乐,这些曲牌皆来自莆仙的“十音八乐”和莆仙戏音乐。该舞的节奏多变,而多变的节奏主要通过鼓点来体现。

此舞所用的服装也很有特色。表演者所穿戴的三教服具是创始人林兆恩亲自制定的。

《九品莲花灯》在表演形式上因场地、人数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根据祭坛的宽窄,供桌的多少和表演者的增减而变化。

《九品莲花灯》过去长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至今还有不少善于表演的民间艺人。1956年,仙游县文化馆决定对这个舞蹈进行整理加工,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从《九品莲花灯》的母体中,脱胎出一个新的《九莲灯》来。这样,一个古色古香而又典雅秀丽的民间舞蹈,搬上了剧院的舞台,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镇平九莲灯

在河南省镇平县,《九莲灯》又名《对花灯》,是流传在镇平县的一种比较优秀的民间舞蹈。

关于《九莲灯》的起源据说与明末清初的“白莲教”有关。20世纪40年代以前,跳九莲灯的演员都是由男子扮演。男扮女装,仙女打扮。有时上身穿红大襟布衫,下穿蓝裤子,头上饰古装女子发式;有时男子打扮头系白毛巾,身挂铜吵铃,走起来一片丁当响。莲花灯是用白纸糊成,上边喷洒红颜色,没有弦乐伴奏,只有打击乐和唢呐伴奏。所对画面主要有“二龙戏珠”、“蛇脱皮”、“长城”、“八仙饮酒”、“刘海戏蟾”、“船”、“桥”、“鹊天桥”、“大枣山”、“金香炉”、“金铰剪”、“七星勺”、“石牌坊”、“伞”、“宝塔山”、“弓”、“倒卷帘”、“银花”、“妇女迭布”、“龙掉挂”、“凤凰寻窝”、“芭蕉扇”、“黄河”、“琉璃井”、“大雁飞”等,主要字面有:“十”、“土”、“王”、“大”、“天”、“夫”等30多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员都由女子扮演了。在音乐的伴奏上,除原来的打击乐和唢呐外,加上了戏曲上用的大弦。内容上更加丰富,画面有:“照妖镜”、“木匠解木”、“凤凰双展翅”、“梯田”、“葵花”、“飞机”、“水渠”等50多个画面,字面有“元旦”、“三八”、“五一”、“七一”、“国庆”、“天安门”、“日”、“月”、“丰”、“田”等30多个。

全舞共分四个部分:下凡—观灯—对花灯—留恋人间。由九个仙女每人各持四盏莲花灯,摆画面、变队形,利用莲花灯巧对画面。

甘肃西峰荷花舞

荷花舞集曲艺、音乐、纸扎、民间美术于一体,从“云朵子”、“云影子”、“莲花灯”等民俗观念酝酿成的这种民间舞蹈,不仅仅是西峰区域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源头地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特征是道具别致,由云盘、云朵、油灯、莲花构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极强,反映了周代农耕活动的文化内容。云盘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灯象征五谷丰登,莲花象征祥和润泽。由此构成的意念来自周代祭祀中的赛社活动,象征远古农耕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企盼,期冀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的民间观念。

荷花舞的队形有龙摆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队形变化,它的艺术价值是壮观中寓柔雅,轻捷中有平稳,所以又称“地飘儿”、“地游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了农耕民族对主宰降雨的龙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机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队形表示太平,表达华夏民族文化的心态和灵魂的舞蹈创造,是地方传统文化对远古龙、凤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古文化对地方民俗的渗透。

荷花舞的发源、演变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在群众中产生了艺术感染和心理共鸣,同时影响扩展到周边的宁县、庆城县、正宁县等地,方圆几百里。它的着装古雅,色彩大红大绿,足刹黄土地,云朵齐裸骨,一扭一摇一弯的舞步,油灯忽悠不熄不灭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带动云盘、荷花的转动上,披纱轻飘,甩袖悠然的轻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摇曳,这种独树一帜的民间特色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荷花舞定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到此采风,将“云朵子”改编定名为“荷花舞”,在波兰演出获金奖。从此荷花舞登上了艺术舞台,成为中国舞蹈艺术保留节目之一。与此同时,西峰区寨子乡社火队依“云朵子”设计出新的构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内容进行社火演出。90年代庆阳师范学校荷花舞作为校园文化的典型进行设计排练。本世纪初,“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连续三届排演成500人阵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喝彩。

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国后被中国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坛。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区的社火中,并被改编成500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对周文化在民间的遗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华夏农耕文化滋生的温文、典雅、优美的艺术形象更具有探索价值。在现代的艺术园地里,轻捷、飘逸、热烈的舞姿和气氛更是群众文化活动保留的舞蹈艺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