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莲花打锡手工工艺 |
释义 | 街头锡艺是莲花县县民间手工技艺的瑰宝。相传,唐朝李世民时期,有一锡匠流落此地,以打锡谋生。因为他的手艺好、生意兴隆,街头有许多人向他学艺。街头村打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街头打锡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莲花县志》记载:“街头村的锡匠居各行业人数之最。”以街头为中心,包括路口、庙背村的锡匠师傅就多达300余人。 中文名:莲花打锡手工工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Ⅷ-34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单位:萍乡市莲花县 工艺概述打锡手工技艺的发源地 路口镇街头村是江西省打锡手工技艺的发源地。据老锡匠刘开元(86岁)讲述:相传,唐朝李世民时期,有一锡匠流落此地,以打锡谋生。因为他的手艺好、生意兴隆,街头有许多人向他学艺。街头村打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街头打锡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莲花县志》记载:“街头村的锡匠居各行业人数之最。”以街头为中心,包括路口、庙背村的锡匠师傅就多达300余人。 街头锡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据传,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锡匠打造锡钱币。流传至今只有一枚以锡为材料的《康熙通宝》。1921年春,为了镇恶压邪、保一方平安而铸造的16套、32件锡制兵器中,每件都镶有精美的图案。它那造型新颖的设计、精美致极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我省民间手工技艺之一绝。 街头锡艺,早已名扬周边市县。传唱了数百年的《打锡歌》就是最好的说明。 工艺特色街头锡制品与千家万户家庭生活紧密相连。餐饮席上的酒壶、茶壶,厨房里的水盆、火锅等等,涉及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 街头锡制产品具有品种多样、图案精美、造型新颖、工艺精湛的特点。1995年该县企业局曾将部分产品选送广交会展销。 街头锡艺是该县民间手工技艺的瑰宝。 地处湘赣交界的莲花,素有“沪潇理学、碧云文章”的美誉。一块巴掌大的山乡,居然人才辈出,出过文学家、理学家、皇帝的汉文老师、中科院院士。虽然是山野之地,却是文明礼仪之地。诚如唐朝诗人李远所赞叹的:“君子好义而尚文,庶民力耕而崇武,俗信巫鬼,鸡卜祈年,有屈宋遗风。” 正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民俗孕育出了莲花锡艺这朵传统手工艺的奇葩。端着厚实的锡制酒壶为客人斟酒的时候,一种温馨平和的民间气象油然而生。锡器一般都摆放在厅堂的神龛上,衬托的背景是一方明亮的镜子几幅大红的对联,静穆,庄严,隐隐透出的是平淡生活中的亮色。 历史传承莲花锡艺的发祥地在路口镇街头村,位于雄奇壮丽的武功山脚下,吉界公路从这里横穿而过。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仰山文塔傲立村旁,高耸云霄。经街头、路口、庙背往东五八里,就是湖塘、阳春古民居群。 街头,一个南来北往的商埠,历来商品交易活跃、手工业发达。从街头这一村名,能想象出当时商贾云集的情形。至今,村对面还有十分繁荣的传统墟场、商业街。那人来车往、商铺林立的情景,让你恍若置身都市。商业的繁荣促进了锡业的发展。 莲花锡艺,据传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一位北方锡匠流落到莲花,在街头村播下了繁衍千年的种子。 就这样,打锡手工技艺在莲花流传下来了。经过无数代民间艺人的钻研传承,莲花锡艺越来越如火纯青,成为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一把木槌敲千年。燃烧千年的炉火还在喷射烈焰。一首古老的民谣唱遍十里八乡。“打锡么?锡匠师傅刘师傅,你是江西那一府?你问得清来我讲得明,我是江西莲花厅……”打锡,流浪的手艺。声声“打锡么”在街巷穿行,一担板箩、工具箱挑满千里星月、四季风霜。一双脚板子走天下,到哪里都是靠精湛的锡艺吃饭。炉火,模版,木槌,烙铁……那是行走江湖的道具。 如果不是锡艺,街头和一般的乡村没有什么两样。三百来户人家,二千余村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街头,打锡是男性化的职业,所谓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门规森严。莲花锡业的鼎盛期,在街头、路口、庙背三个村庄,成年男性村民80%都是锡匠师傅,农时耕田,闲时打锡。他们走村串户,周边县市都留下了街头锡匠忙碌的踪影。 银灰色的锡器,不温不火,平静中带着些许的忧郁、些许的期盼,让人把玩端详,产生无数的遐想。锡器和神龛、井台、窗棂、月亮共同组成一轴故乡的画。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锡器里盛放的永远是浓酽的故乡酒。莲花锡艺,给乡民的生活带来了金属的光泽,让这里的婚嫁喜事多了一种闪亮的语言,使寺庙、宗祠的神龛有了银灰的虔诚。 莲花锡艺,那一汪汪的锡液分明融入了一方百姓的血和泪,那一尊尊的锡器浇铸了多少喜怒哀乐,凝聚了多少割舍不断的情感?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的冲击和生活习俗的改变,这一民间工艺面临濒于消亡的危险。 今天,街头村还在操持打锡手艺的匠人已经寥寥无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