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景福 |
释义 | 唐景福,男,汉族,1938年1月出生,陕西洛南县人。1960年毕业于西北民院语文系藏文班,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古藏文研究生班。1994年晋升为教授。 简介现任西 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西北民族学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民族宗教学会秘书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多年从事藏语语法、藏族文 学史、藏族史、藏传佛教史、藏传佛教思想概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西北民族学院宗教学硕士点研究生导师、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著作著有《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 《藏族文学史略》、《藏传佛教源流及其社会影响》(与人合著);译著有《论西藏政教合一 制度》、《格萨尔王传·赛马七宝之部》、《红史》节译;与人合著有《藏汉佛学词典》、 《中华民族风俗辞典》等。发表《从达赖喇嘛的名号、册封、坐床及亲政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等论文多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唐景福先生出生于陕西省洛南县景村镇一个农民家庭,由于他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文史类, 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藏文第八班,学习藏语文专业。未来到西北民 族学院之前,由于他出生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陕西商洛山区,只知道我国的民族有汉、 满、蒙、回、藏,不知道还有其他更多的少数民族,对于什么是民族问题和党的民族政策更 是一无所知。来到西北民族学院后,经过学院与系上的专业思想教育,特别是第一学年学习了“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课以后,才认识到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到了民族 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巩固了学习藏语文的专业思想。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同学们一道学习藏语和藏文,与藏族同学广交朋友,对增长和提高藏语水平有了很大的帮助。1959年到了大学三年级,全班同学到甘南州夏河县完尕滩一带藏区进行实地藏语学习,和藏族群众一起同吃 、同住、同劳动,学习藏语。在这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他们与藏族群众朝夕相处,不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而且还能用藏语和藏族群众进行一般日常用语的对话,这大大地增强了唐 景福先生学习藏语文专业的信心,树立了为藏族人民服务的决心。1960年毕业时经过“政审 ”,他获准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进入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藏文研究生班学 习。这个研究生班是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开设的,由著名藏族教育家喜饶嘉措讲学,研究藏语文。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作为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的唐景福,在老师和同学 的多方帮助下,克服困难,学习了藏文文法、藏文历史名著《西藏王臣记》、《印度佛教史》、《因明学》等课程,为以后从事教学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1963年唐景福毕业分 配到了母校枣西北民族学院,在民族问题教研室藏族史教研组执教。 实践出真知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来源,只能来自于实践。1963年10月,教育部发出组织高校文科学生参 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西北民族学院组织部分师生分批参加。唐景福第一批参加了甘肃省委组织的甘南州夏河县甘加乡牧区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工作团。在这次“社教” 工作中,他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我。19 64年底,“社教”工作结束,唐景福被借调到甘肃省政治学校从事藏文翻译工作,充分发挥 了他的特长。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甘南藏族的佛教上层人士,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关于藏传佛教方面的知识。1966年决定抽调1200名师生参加牧区“社教”,唐景福二下甘南 ,来到十分艰苦偏远的玛曲县采日玛乡,从事“四清”工作。不仅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他 的认识能力,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藏学知识。1967年3月,唐景福在甘肃省民族出版社组织下 到扬州参加《毛泽东选读》甲、乙种版本藏文版的检校工作。1970年,西北民族学院被撤销 ,唐景福被分配到兰州军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训练部担任干事。在 那时,他与学员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等6本马列著作,这对于提高他的理论水 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三、扬长避短。 1972年8月,由赵寿轩等6人组成了“西北民族学院接收小组”,唐景福就是其中的一员,负责对校产、特别是对图书资料的接收工作。虽然接收小组碰到了不少困难和障碍,工作进展得非常缓慢,但这并没有影响接收小组成员恢复西北民族学院的信心。在他们的努力下, 使学院流失的大部分校产及部分图书被收缴回来。1973年10月,西北民院复办后开始招生,唐景福先生重新走上了教学岗位。此时,正是“四人帮”横行之际,刚刚复办的西北民族学 院仍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复办后的各项工作极端艰难。但是“接收小组”成员实事求是, 忠于职守,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帮”,西北民族学院获得了新生。1977年,为了取得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唐景 福先生与他的老师丁汉儒教授和同事温华教授向院党委申请经批准后,赴藏区进行实地调查,他们先后赴青海玉树、四川德格和西藏拉萨、江孜与日喀则地区,深入到寺院与乡村,进 行调查研究,由他们合写的专著《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出版后受到同行们的好评,该书获得1993年甘肃省社科二等奖。1979年,院民族研究室正式成立,结束了文科类专门研 究机构多年中断的历史,对促进西北民族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景福先生在王沂暖教授领导的“格萨尔”研究室工作了三年时间,在王沂暖教授指导下翻译出版了卷帙浩 繁、博大精深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赛马七宝》之部。在此期间,唐景福先生 感到自己不懂史诗这一欠缺,向王沂暖教授提出不宜从事“格萨尔”的翻译,得到应允后, 开始转入到藏传佛教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中。著名的教育家、藏学家王沂暖教授是唐景福先 生的恩师,在他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唐景福先生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二人合著的《藏族文学史略》,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一部关于藏族文学史方面的专著,该书曾荣 获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类书籍一等奖。每当唐景福先生想起他的恩师时,王沂暖教授的话总是萦绕在他的耳边:“你的教学和科研要扬己之所长,避己之所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藏译汉上去。”虽然王沂暖教授已离开人世,但王沂暖教授那种言传身教的敬业精神永远活在他的心中。1984年7月,经国家民委批准,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改名为西北 民族研究所,除“格萨尔”研究室外,又增设了民族教育研究室和藏学(安多)研究室。唐景 福先生担任藏学(安多)研究室负责人。在此期间,唐景福先生克服了种种困难,勤勤恳恳、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争分夺秒,著书立说,并且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努力为 民族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春华秋实1991年,由唐景福先生编写、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一书,以时间 为经、事迹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著名僧人,反映了藏传佛教的特点,为中国僧传史开辟了新的领域,填补了我国众多著作中全面介绍藏传佛学界的第一本汉文僧传。该 书既运用了古代僧人撰写的经史,又吸收溶解了当今学者的著述观点,且在采用之处一一标明。这些系统的资料,都是古今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 正是因为唐景福先生吸纳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书中每位僧人的评价都做了概括性地总结,指出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反映了现代学术界的观点。( 以上为黄夏年先生在1992年6月出版的《法音》上著文评语)。叶方毓在同年《中国西部发展报》一文中称:《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是唐景福先生虔诚地献给“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 ”的一条“洁白的哈达”。该书共22万字,总传体裁,收录了藏、蒙、汉等藏传佛教僧人12 3名,分别述说,时限自公元八世纪西藏佛教前弘期名僧巴桑囊始,到十世班禅却吉坚赞圆寂止,前后长达一千多年。 1995年,唐景福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治学和研究的丰富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果,响应学校领导的 号召,申请到西北民族学院成立以来的第三个硕士点枣“宗教学”硕士点。同时还考虑到 该硕士点的学术梯队建设问题,向院领导提出拟将该硕士点设在历史系的建议,得到批准后 ,将宗教研究中心挂靠在历史系,实行“系所合一”管理体制,由唐景福先生担任该研究中 心主任。“宗教学”硕士点于1997年开始正式招生,现已招收研究生12名。1998年,“宗教 学”硕士点被甘肃省教育委员会评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唐景福先生作为该学科学术带 头人,为西北民族学院的学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干什么工作,就得像什么工作,踏踏实实地干,就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唐景福先生是 这样 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唐景福先生把指导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和组织毕业论文答辩作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唐 景福先生针对学生实际而竭尽所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且循循善诱,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的上进心、自信心及勇气。在唐景福先生的辛勤 培养 下,研究生班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优异,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一位优秀的教师 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学生能够超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唐景福先生在加强培养研 究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对自己教学和科研的助手提出严格要求,使他们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在科研和教学中也崭露头角,弥补了科研和教学队伍的断层现象。 春花秋月,雁去雁来。几十个春秋中,唐景福先生经历了多少风雨,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 了多少心血,是难以计算的。如今,岁月已染白了他的双鬓,但他依然是那么忙。因为,在他的面前,既有他为之苦苦奋斗了大半生的事业,更有新的领域等待着他去开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