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丽水市二届人大七次会议 |
释义 | 会议开幕2011年3月28日上午,备受瞩目的丽水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丽水大剧院隆重举行。 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主席团常务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焦光华主持。大会执行主席、主席团常务主席卢子跃、焦光华、沈仁康、宋永平、刘国安、吕文明、张春法、占志妙、叶丽萍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市领导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王永康、虞红鸣、林天宁、陈钟、陈瑞商、蓝资霞、程海南、朱晨、陈建波、毛子荣、叶朝丐、金建新、梁细弟、蔡小华、廖思红、李江波、齐育华、吴炳全、叶赞平、韦铁民、庄志清、刘秀兰、王干银、李生荣、黄文斌、陈海鹰、肖建中、周湘浙、陈国锋、汪建云和主席团其他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曾担任过上届或本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副厅级以上实职的人大代表和部分离退休老同志。 昨天大会应到代表331名,实到321名,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焦光华宣布:丽水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全体起立,奏国歌。 代市长王永康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部分:一是“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工作回顾;二是“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三是2011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十一五”时期,是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不断加剧的资源要素制约,我们在中共丽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的一年,我们重点抓好产业培育,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强化要素保障,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全面完成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总量偏小,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资金、土地、环境、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有待更好解决,食品卫生、安全生产、民间集资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一些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奢侈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回避,不放任,不懈怠,下大力气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十二五”时期,是丽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跨越的攻坚期。要实现“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一是以绿色经济为方向,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农业生态化、品牌化,突出工业集群化、循环化,突出服务业规模化、现代化;二是以适度超前为导向,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构建绿色能源网,打造安全水利网,提升高速信息网;三是以加快要素集聚为核心,着力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能力,积极构筑“112”城镇体系新格局,加快建设浙西南中心城市,努力提升小城市和中心镇发展水平,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四是以环境质量继续全省领先为目标,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五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着力提升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六是以提升幸福指数为主旨,着力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全民健康工程、文化繁荣工程、就业增收工程、保障扩面工程、平安创建工程。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围绕“发展产业、完善设施、统筹城乡、关注民生、崇尚实际”的要求,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城乡统筹,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努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强化社会保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打造实干政府,认真办好大事实事。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建设一个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新丽水而努力奋斗! 应邀参加大会的有在丽担任过副厅级以上实职的离退休老同志。市政府组成人员,在丽的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出席市政协二届六次会议的委员及列席人员列席了会议。13位社会各界人士应邀旁听了大会。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积极实施“123”全面小康工程,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和大生态建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社会民生,力争到2015年,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小康建设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人均生产总值由4000美元向8000美元“三大跨越”,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工作报告《2011年丽水市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不断加剧的资源要素制约,我们在中共丽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在科学发展中持续增强。坚持科学发展导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面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见事早、判断准、行事快,迅速推出一系列保稳促调的政策措施,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翻番、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4.04亿元,年均增长12.9﹪,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0.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6.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9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2﹪和17.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13亿元,年均增长15.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28.23亿元和821.46亿元,是2005年末的2.68倍和2.85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8.81亿元,年均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37元,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2.8﹪;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全面完成“811”环保新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生态环境质量连续7年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赢得了“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综合竞争实力跻身全国地级市百强。 (二)生态产业在强劲集聚中扩量提质。坚持要素集聚与集约并重,产业成型与转型并举,积极推进农业生态化、工业循环化、旅游绿色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13.8∶45.8∶40.4调整为2010年的9.8∶50.0∶40.2。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努力稳定粮食生产,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6.97亿元,年均增长7.4﹪,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0家。加快推进丽水经济开发区东扩和丽景民族工业园建设,着力抓好大产业和大企业建设,重视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功能区)规划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221平方公里,开发面积从21平方公里扩展到41.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廊两带、一心数点”发展格局;累计完成制造业投入306.2亿元,年均增长18.5﹪;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28.08亿元,年均增长25.7﹪;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7.3﹪;年产值超百亿元产业达到2个,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从2005年的3家增至9家,4家企业列入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7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比2005年提高9.2个百分点。突出旅游业在三产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制定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2078.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6.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5﹪和32.7﹪。新增2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成功创建11个国家4A级景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及时规范和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城乡面貌在统筹发展中焕然一新。加快推进“六个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7.85亿元,是“十五”的1.9倍。“两龙”、台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云景、龙庆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国省道改造工程有序推进。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等级公路4557公里,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接近100﹪。完成滩坑电站、开潭电站等一批水电项目,新建和扩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1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0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7个。建成玉溪引水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新建或加固瓯江干堤和中小流域重要堤防130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4座,整治清水河道1445公里,解决和改善农村16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中心城市围绕“一江双城”总体布局,深入开展“三大改造”和“六城联创”,大力推进城市“绿化、亮化、洁化”,建成市行政中心、丽水体育场、滨江景观带等一批重大项目。城市框架拉开、功能完善、管理创新、环境优化,建成区面积从25.35平方公里扩大到32.31平方公里。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异地转移、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工程,在全省率先推开农村危旧房改造,努力培育中心镇和中心村。创建示范村162个、环境整治村1970个;异地转移农民5.8万户21.6万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2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人口比例达到79.4﹪。全面完成滩坑移民动迁安置,促进移民和谐融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累计完成垦造耕地10.07万亩,建设用地复垦2.32万亩,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1.72万亩。 (四)改革开放在攻坚克难中深入推进。坚持创新驱动与开放带动,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领域不断扩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突出,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5.61亿元,走出一条“全国林改看丽水”的创新发展之路。创新地方金融体制,引进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完成所有行政村农户信用等级评价,31.83万农户获得89.18亿元的授信额度。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纵深推进,市区和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开放型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外贸出口主体不断壮大,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额年均增长25.1﹪。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加快融入长三角和接轨海西区,积极打造台商投资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97.5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9倍和3.11倍。四川石坝乡灾后援建工作全面完成,援助新疆新和县工作开始启动。 (五)人民生活在和谐稳定中得到改善。坚持民生优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教育发展扶持政策,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加强以校长队伍建设和名师培育为重点的学校内涵建设。重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完成丽水中学迁建等一批教育项目,全市累计新建中小学校舍105万平方米。9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教育强县评估。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卫生事业发展“六大工程”,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先后晋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深入推进绿谷文化建设,丽水大剧院、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名录。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成一批体育设施,成功承办省首届体育大会和第四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我市运动员夺得广州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首枚金牌。完善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05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农民转移就业15.94万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90.2﹪和93.4﹪,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先保后征”。城乡低保平均补差不少于100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1.7﹪和94.9﹪,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和阳光工程深入实施。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市区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3.31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3.4万平方米,农民公寓83.74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惠及范围扩大到低保标准两倍以内城镇住房困难家庭。认真做好奥运、国庆六十周年、世博等重大活动的维稳工作,稳妥解决民间集资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效处置各类传染疫情。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事故、重特大案件等发生数明显下降。积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信访、宗教、侨务、外事、统计、物价、档案、地方志、气象、计生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和慈善等工作稳步推进。 五年来,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和决议,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系统全省领先。坚持从严治政,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预防和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全面完成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抓好产业培育。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5.15万亩,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进汇源果汁、中科海外等知名企业。制定和实施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龙泉汽车零部件产业、遂昌金属制品产业列入全省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积极推动开发区(园区)扩容和空间布局调整,完成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出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实施纳爱斯年产18万吨液体洗洁剂技改等16个重大项目。落实建筑业扶持政策,建筑业产值达到139.66亿元。切实加强对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重点加快大景区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成功创建景宁云中大漈、遂昌千佛山、青田石门洞等3个国家4A级景区。二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重点工程效能台账”制度,积极开展“重点工程提能增效服务月”、“重点工程督查服务月”和重点建设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市区绕城西路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完成重点建设投资107.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6.5﹪。三是着力强化要素保障。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现土地开发20699亩,建设用地复垦2565亩。狠抓金融保障能力建设,引进中信、浙商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组建试点全面展开,乡镇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0.4﹪和22.2﹪。四是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建管并重,大力开展停车场和咪表停车系统建设,严厉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行为。深入实施农村“135工程”,投入村庄整治资金超过2.6亿元,完成通村公路路基1285.8公里,路面1954.6公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实现来料加工费8.1亿元,“农家乐”直接营业收入1.7亿元。五是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全面推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均领到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和基层卫生院综合改革。丽水网络图书馆入选省十大民生工程。 各位代表,“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支持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通力协作,离不开驻丽部队、武警官兵、驻丽各单位和老同志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广大投资建设者的积极参与。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丽水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丽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十一五”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要促进丽水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全面推动科学发展,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出发,突出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实现经济在扩量中提质、在成型中转型;必须高度重视投资拉动,完善项目前期和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将项目建设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必须始终坚持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和人口两大集聚平台,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为城乡统筹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必须努力走进矛盾,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努力营造丽水发展新优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总量偏小,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资金、土地、环境、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有待更好解决,食品卫生、安全生产、民间集资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一些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奢侈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回避,不放任,不懈怠,下大力气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丽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跨越的攻坚期。根据市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纲要(草案)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积极实施“123”全面小康工程,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和大生态建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社会民生,力争到2015年,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小康建设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人均生产总值由4000美元向8000美元“三大跨越”,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完成“123”全面小康工程,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筑,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市区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小城市为依托、中心镇为纽带、中心村为支点的统筹发展新格局,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4﹪。继续深化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一体化措施,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共享体系。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深入实施“六大民生幸福工程”,促进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力争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实现高水平覆盖,城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文明素养和法治素养全面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力争各县(市、区)全部实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目标。根据各地环境承载实际,大幅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科教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五年专利授权量达到6000件。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97﹪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与全省教育现代化差距明显缩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形成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基本建立,民营企业创业创新能力和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里从六个方面作重点报告。 (一)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方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将产业发展导向与空间区域布局有机结合,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科学构筑“一核三带四区”产业布局。一是突出农业生态化、品牌化。完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完成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力争建成15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推动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二是突出工业集群化、循环化。按照“发展与保护并重、扩量与提质并进、成型与转型并举”的要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建设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制造业基地。大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两大、两新、两优、两特”八大主导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产业功能区累计开发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培育形成1个产值千亿级产业、5家产值百亿级企业、30家以上产值十亿级企业。三是突出服务业规模化、现代化。坚持把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深入发掘各地养生资源,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争取新创建1个国家5A级景区、7个国家4A级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浙西南区域性物流枢纽。加强金融业创业创新,大力发展本地金融主体,积极支持企业通过上市直接融资。着力发展创意经济、总部经济等服务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科技创新“五百行动计划”,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营造“唯才是举”的良好环境。 (二)以适度超前为导向,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把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接轨长三角与海西区的关键,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一是完善综合交通网。加快铁路建设,完成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衢宁、衢丽、龙浦、金台铁路和丽水铁路枢纽站项目,规划形成“五线一枢纽”的高速铁路网。提升公路交通,建成云景、龙庆、龙浦高速公路,加快龙丽温高速公路景宁至温州段和庆寿高等级公路前期,深化武松龙、遂江等高速公路项目研究,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三支”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330国道和50省道等干线公路提级改造,形成“七纵七横”普通干线公路网。启动青田港和丽水港建设,打造丽水出海通道。加快丽水机场项目前期。二是构建绿色能源网。以建设华东绿色能源基地为目标,重点实施青田三溪口电站、景宁大均梯级电站建设,加快缙云方溪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启动一批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健全能源输送网络,扩建500千伏万象输变电工程,争取新建丽西、缙云两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扩建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天然气主干管网,推进城市及重要产业园区管网建设。加快启动成品油输送管道建设,逐步发展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配套服务设施。三是打造安全水利网。紧紧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瓯江干堤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全市城市、中心镇和80﹪以上中心村达到防洪标准。大力推进瓯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新建缙云好溪水利枢纽、青田水利枢纽、松阳黄南水库、遂昌清水源水库、独流入海瓯江治理项目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农田水利项目。基本完成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四是提升高速信息网。全面推进“数字丽水”建设,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和数字城管建设。 (三)以加快要素集聚为核心,着力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能力。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加速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着力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构筑区域统筹发展新格局。一是积极构筑“112”城镇体系新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各县中心城区向中小城市转变,强化中心镇培育,在全市构筑1个中心城市、10个小城市、20个重点镇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力争全市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加快建设浙西南中心城市。围绕“一江双城”总体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完成“六城联创”目标,推动中心城市加快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北城要加快东进西拓,重点构筑“二轴五片区”开发格局,打造区域服务业高地和最佳生态宜居区;南城重点依托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东扩、民族工业园建设及环南明湖区域综合开发,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新区和产业高地。三是努力提升小城市和中心镇发展水平。重视挖掘区域民族、历史、文化特色优势,坚持“小县大城”与“小县名城”并举,积极打造城市品牌。推动青田、缙云“撤县建市”。全面落实中心镇各项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外来劳动者及广大农村居民落户城镇,加速人口、产业、资源向中心镇集聚。四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三沿”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等系列工程,加快农民异地转移步伐,完成山区农民异地转移10万人以上,基本完成环境恶劣、高山远山自然村搬迁任务。全力培育建设200个左右中心村,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村容整洁的美丽乡镇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五是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规划指导,加快全市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步伐。促进景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高度重视和扶持省、市边际乡村发展。 (四)以环境质量继续全省领先为目标,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市之路,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一是努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湿地资源体系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瓯江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重视水土流失防治与矿山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源头地区和饮用水源保护。二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建成中心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市区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处置中心、中岸圩污水处理厂迁建及部分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深入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切实抓好规划环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总量控制。三是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1030工程”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深入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大力开展各领域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要通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努力使丽水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永葆“中国生态第一市”美誉。 (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着力提升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切实提升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扎实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扩权强县、强镇改革,完善市、区两级职能划分及运行体制,加快丽水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争取建立更加科学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撤乡扩镇、撤镇建街、撤村建居步伐。继续推进以“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为核心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二是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着眼于建设长三角和海西区的连接枢纽,进一步加强在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合作交流,打通入闽出海通道,推进台商投资区、台湾农业创业园建设,实现交通、产业、物流和旅游全面接轨。深化招商引资工作,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大力引进央企、省属国企、上市企业和大型民企。加强外贸主体建设,推动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实施山海协作、华侨要素回流工程,重视发展“丽水人经济”,积极打造华侨总部经济。 (六)以提升幸福指数为主旨,着力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实施“六大民生幸福工程”。一是实施教育提升工程。按照“提质、均衡、减负”的要求,积极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开展教师发展管理创新实验区建设,继续实施绿谷名师培养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十五年基础教育。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校网调整,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工程。积极鼓励民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力争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完善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发展权益。三是实施文化繁荣工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加强瓯江文化品牌建设,完善以“两馆一站一室”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四是实施就业增收工程。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扩大就业规模,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提高劳动报酬在首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加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五是实施保障扩面工程。继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进一步加大贫困救济力度,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慈善文化传播和褒扬机制建设,促进各类慈善事业发展。创新城镇住房保障模式,完善城镇住房保障管理机制,重点加快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全市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万套,其中市区1.15万套。六是实施平安创建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法治丽水”建设,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平安丽水”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查处各类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完善各类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提高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三、2011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今年全市、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增长1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名义增长10﹪和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节能减排指标均按省下达目标要求执行。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围绕“发展产业、完善设施、统筹城乡、关注民生、崇尚实际”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和旅游休闲景区建设,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绿色制造,重点抓好“一心三片”的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10个省级工业园区和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开发,尤其要加快丽水经济开发区东扩和丽景民族工业园建设步伐。培育壮大工业八大主导产业,争取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完成工业用地开发1.5万亩,出让工业用地0.9万亩;产值超亿元企业数比上年新增10﹪以上,超10亿元企业新增3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深入实施“强龙工程”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丽水农产品展销网络和展销窗口建设,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建成5.6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推进15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新增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3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农业示范性合作社4个。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大景区建设,重点加大莲都古堰画乡景区、龙泉上垟青瓷文化旅游区、青田景宁千峡湖景区、云和梯田景区、庆元百山祖景区、遂昌湖山旅游度假区、松阳箬寮原始林景区、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力度,成功创建3个国家4A级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市区现代商贸中心、电信集中呼叫中心、微软技术分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丽水软件产业园,努力培育软件服务外包和人才培训产业链。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增长。交通网方面,开工建设龙浦高速公路、330国道莲都至缙云段改建工程、龙庆高速公路庆元互通连接线项目,加快推进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云景及龙庆高速公路、50省道莲都段改建工程,建成庆元至百山祖等通景公路,全力推动衢宁、衢丽、龙浦、台金铁路,以及庆寿高等级公路、龙丽温高速公路景宁至温州段、丽水机场等项目前期。能源网方面,扎实做好丽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景宁大均水电站项目前期,开工建设青田海口、庆元松源等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省天然气干网丽缙青段项目,积极开展输油管网前期研究。水利网方面,开工建设缙云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加快瓯江干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方面,加快骨干传输网及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深化数字城管,提高农村和工业园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不断推进城乡统筹。以“六城联创”为载体,继续推进内河、道路、旧城“三大改造”。市区开工建设好溪堰水系整治工程,打通城市主干道与城市快速路网的连接瓶颈,新增城市道路8公里,启动旧小区改造项目。加快停车场、公共绿地、污水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市区老城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30个,城市公共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启动市区城东等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丽水欧陆风情园,加快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着手古城岛项目、中岸圩污水处理厂搬迁前期。积极推动腊口区块开发。深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大整治,重点开展户外广告、历史遗留违法建设、流动摊贩等专项清理。大力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加强交通科学管理,适时开通学生免费公交线路,努力缓解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小县大城”与“小县名城”并举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各县城向小城市转变,大力支持缙云壶镇镇开展省小城市培育试点,着力提升中心镇功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中心镇人口集聚、空间拓展和产业培育。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深入推动“三沿”整治工作,继续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新建和培育0.5万亩“三沿”生态景观林,创建10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5万户;实现农民异地转移2万人,农民转移就业3万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0.9万个。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编制和落实具体改革方案。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乡镇财政改革,推行公务卡制度,实现政府性债务精细化管理。继续推动银行业在丽水设立分支机构,完成9家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各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广“林权IC卡”,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区服务和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体制,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按照“需要什么引什么”的思路,全力办好丽水对接“天下浙商故乡行”合作交流洽谈会、上海—丽水投资环境推介会、丽水经济发展恳谈会等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项目,新引进投资超亿元大项目40个。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和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领域,力争企业境外投资300万美元以上。 (五)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按照“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的部署,巩固和拓展生态创建成效,着力加强重点流域、行业和区域的污染防治。完成9县(市、区)省级生态县创建,新创建2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以改善流域水质为重点,突出抓好紧水滩库区、瓯江丽水段、好溪流域和缙云新建溪的水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加大工业园区环境规范化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高度重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施饮用水源保护行动计划,基本建成10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及藻类应急监测系统。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县城以上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启动市污泥处置中心、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杭丽热电项目,加快推进省级中心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完成市区排山垃圾填埋封场工程。 (六)努力发展社会事业。以促进公平为取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力推进十五年教育。坚持统筹兼顾,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全面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完成水阁中学续建项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不低于3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报销比例达到60﹪。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加强基层医疗网点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功能,力争全市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50﹪以上。加快丽水中心医院综合病房大楼、龙泉市人民医院和松阳县人民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完成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和市中医院扩建。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建成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全国青年皮划艇锦标赛和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 (七)切实强化社会保障。加快就业政策落实,着力做好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低保家庭等就业援助工作,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积极鼓励全民创业,确保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强化扩面目标考核,提高参保率。加快实施市域范围内医保“一卡通”,确保实现与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平台对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切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先保后征”工作。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重点建设大学生公寓、人才公寓、农民工公寓等公共租赁房,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廉租住房供应对象扩大至低保标准2.5倍以下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全市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10.89万平方米、2102套;新开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6.6万平方米、1160套。把稳定市场物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 (八)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治理行动,完善食品药品等重大民生产品的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积极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努力提升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水平。重视并妥善处置房地产等领域民间集资历史遗留问题。继续促进滩坑移民和谐融入。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防教育,支持驻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九)着力打造实干政府。加强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加强重大决策跟踪评估和责任追究,不断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严格依法行政,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力度,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倡导领导干部走进矛盾、直面矛盾,提高领导干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强化政府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和考评,形成层层抓落实、事事要交账的工作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倡导苦干实干作风,努力打造跨越发展的最佳软环境。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加快公务消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小金库”和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实现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经费、公务接待经费支出继续零增长,把有限的政府资金和公共资源更多地运用在改善民生上,让每个公务员真正成为人民公仆。 (十)认真办好大事实事。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百姓安居乐业、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切身利益,努力办好全市十件大事和市区十件实事。今年全市十件大事为交通网络、能源网络、水利网络、信息网络、产业培育、生态旅游、工业平台、金融保障、集聚改造、民生保障等十方面工程。市区十件实事为住房保障、小区改造、医疗保障、文化教育、城市畅通、环境整治、市场建设、公园建设、公共福利、公共安全等十方面项目。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我们信心倍增;展望“十二五”,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建设一个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新丽水而努力奋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