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丽草蛉
释义

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4-15.50毫米,后翅长11-13毫米。体绿色,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黑色。触角比前翅短,黄褐色,第一节与头部颜色相同,第二节黑褐色。头部有9个黑色斑纹:中斑1个、角上斑1对、角下斑1对呈新月形、颊斑1对唇基斑1对呈长形。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中部有1横沟,横沟两侧各有1褐斑。中胸和后胸背面也有褐斑,但常不显著。足绿色,胫节及跗节黄褐色。翅端较圆,翅痣黄绿色,前后翅的前缘横脉列的大多数均为黑色(以此点区别叶色草蛉),径横脉列仅上端一点为黑色,所有的阶脉为绿色,翅脉上有黑毛。腹部为绿色,密生黄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丽草蛉

拉丁学名: Chrysopa formosa Brauer

纲: 昆虫纲

目: 脉翅目

科: 草蛉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蚜虫、鳞翅目的卵和幼虫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

腹端腹面则多生黑毛。

形态特征

大多为单粒散产,少见有2-3粒在一起。卵粒椭圆形,翠绿色,肥而短,长0.84-1毫米,宽0.30-0.35毫米,丝柄长3.50-5.50毫米。

幼虫

共三龄,各龄期主要特征是:

一龄:体长1.80-2.40毫米,浅褐色,斑纹褐色。前胸和腹部1-8节的体侧毛瘤上有刚毛2根。中、后胸侧毛瘤上有刚毛8根。头顶有对称的三叉形褐色斑纹。前胸背板有倒“八”形黑色斑纹,除胫黄褐色,腿节末端与径节基部有褐斑。

二龄:体长5毫米左右。体黄绿色,斑纹黑褐色。体侧毛瘤上的刚毛多根。头背面有对称的“V”形斑纹。前端有细“八”形纹。体背面两侧有2条较粗的亚背线。

三龄:体长8.50-10毫米。体桔黄色,腹面青灰色,斑纹黑色。体侧毛瘤上有刚毛多根。头背面有对称的三叉形黑褐色斑纹,前方有“八”字形黑褐色斑纹,胸部有黑褐色斑纹。

茧白色,圆球形,长3.50-3.80毫米,宽3-3.20毫米。表面光滑无杂物。

生物学特性

(1)历期:丽草蛉各虫态发育历期的长短受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在18—30℃的恒温条件下,各虫态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在32℃时蛹的历期又延长。

(2)年生活史:丽草蛉在黄河流域以预蛹期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化蛹盛期。羽化盛期在5月上、中旬。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9月中旬以后陆续进入预蛹期并开始越冬。丽草蛉在山东泰安地区一年发生4代,1-3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在6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9月中旬以后陆续进入预蛹期。10月中旬有一部分个体羽化,其余以预蛹期越冬(山东农学院植保系,1980年)。丽草蛉在陕西关中地区一年发生d-5代(西北农学院植保系,1977年);在山西省阳城县发生4-5代(阳城县农业局,1977年)。

(3)繁殖:成虫羽化后需要经过补充营养阶段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交配,这段时间大概需要3-5天。产卵前期4-7天,平均5天左右。随着代次不同其产卵前期长短也有不同。根据山东农学院1977年室内观察,产卵前期在第一代为5-7天,平均6天;第二代4-5天;第三代4-6天;越冬代6-7天。

成虫产卵的趋上性比其它草蛉成虫更为明显。喜欢在植株的上部或产卵盒的顶部产卵。卵散产,在棉田内多产于棉花嫩叶、嫩头、苞叶处。

雌成虫开始产卵后,除死亡前几天产卵量有所下降外,无明显产卵集中期。一般连续产卵,每天产卵量平均在20-30粒左右。产卵时间多在夜晚21日寻左右,产卵期平均30天左右,单雌产卵量在455-1I,207粒,平均700粒左右。光照时间的长短对雌虫产卵量有一定的影响。如24小时光照,其10天的产卵总量比12小时光照增翻35.10%,比垒黑下增加40.10%(西北农学院棉虫组,1976年),因此大量饲养时,可以采取延长光照的办法来提高产卵量。

(4)捕食:丽草蛉成虫可以、捕食棉蚜,根据我们室内测定,其日捕食量170-330头,平均261.7头;捕食棉铃虫卵,其日捕食量26-81粒,平均48.70粒;丽草蛉幼虫亦为广捕性,可以捕食多种害虫以及一种害虫的多种虫态。

地理分布

黑龙江、辽宁、吉林、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湖北、天津、甘肃、新疆、上海、四川、陕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