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毓康
释义

李毓康,选矿专家,该研究领域中著名的学科带头人,中国有色金属选矿工业创始人之一。在国内首次对有色金属尾矿进行综合利用;主持、组织和指导了数十项重点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选矿工艺的研究,并提供设计依据,为发展中国有色金属选矿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个人履历

1916年3月18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39年 在西北联合大学化学系学习。1939~1943年 在武汉大学矿冶系学习。

1943~1948年 任经济部矿冶研究所技佐、技士,代理选矿研究室主任。

1949~1952年 任重工业部矿冶研究所选矿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1952~1971年 任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综合试验所和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选矿室主任、工程师。

1957~1959年 赴前苏联列宁格勒米哈诺贝尔选矿设计研究院进修。

1971~1987年 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研究室工程师、重有色金属选冶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7年3月 退休。

人物生平

李毓康,1916年3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杨柳青镇的一个教师家庭。青少年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之苦。在家庭熏陶下,常读一些有关古圣先贤的书籍,尤其喜欢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更敬仰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加上“五四”精神的激励,使他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愿望。1934年,他在天津省立一中读书时,曾写《杜甫生活》一文发表在校刊《铃铛》上,通过对杜甫在“安史之乱”结束时所写《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诗的读后感,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盼望有一天赶走租界中的洋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沦陷,华北不能摆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为继续求学,几经辗转,李毓康绕道青岛来到西安,不久考入西北联合大学高中部(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38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化学系,1年后,因仪器设备奇缺,不能进行任何化学实验,深恐学无所成,他遂去成都再次参加入学考试,以优异成绩被迁到乐山的武汉大学矿冶系录取。自来到“内地”后,就与家庭失去了联系,他只能靠微薄的贷学金和家教维持学业。生活虽艰苦,但发奋学习之志却丝毫未减。

1943年,李毓康大学毕业,由于学业优秀,被分配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选矿研究室工作。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矿冶研究所由重庆北碚迁到北平(今北京)西单大木仓。李毓康满心欢喜,感到报国有门,先后任技佐、技士(相当于助工,工程师),积极开展黑钨矿合理选矿工艺、西康会理(现属四川)铅锌矿选矿工艺、重介质选矿技术等项研究。1947年至1948年间,他还代理过选矿研究室主任。由于当时选矿设备、药剂和技术人员都很少,加之南京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忙于内战,李毓康很难为国家矿产开发做出有影响的工作。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矿冶研究所。1952年矿冶研究所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局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我国第一个有色金属科研机构从此诞生了。该所1956年迁至北太平庄,更名为有色金属研究所,1958年发展为有色金属研究院(简称有研院),1979年改名为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从1952年起,李毓康一直担任选矿研究室主任和总院的副总工程师,为我国许多重点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选(矿)厂的工艺研究设计、建厂、生产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1949年至1950年,李毓康主持了水口山矿务局重选铅锌尾矿浮选回收再利用工艺研究;1951年提出可行的工艺流程,1952 年建厂投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以下类同)时期,李毓康主持多个重点有色金属矿的选矿工艺研究,其中有12项工艺研究是由他所在的单位提供建厂设计工艺的,还提出工艺改进项目18项,矿产评估项目35项,选矿设备研究3项。他还组织指导了对越南古定和阿尔巴尼亚巴特拉与布鲁奇札地区两项援外铬铁矿选矿工艺流程研究。1958年6月,李毓康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毓康根据多年选矿研究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选矿研究方法、程序,并向全国推广,为以后建立的有关研究院、所、室所采用,对促进我国选矿研究工作正规化和提高研究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非常重视对设备的研究和消化吸收。1954年工业试验所从前苏联引进实验室和半工业连续选矿设备,他组织国内有关厂、所技术人员,对该设备进行了认真分析、解剖,经充分交流、总结,成为我国选矿专用的研究和生产设备。

1959年至1971年,根据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需要,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李毓康同时组织和主持了多项复杂稀有金属矿选矿工艺研究。组建和培养了一支包括选矿的工艺、药剂、工艺矿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化学分析等领域的250人的选矿科研队伍。尤其是1960后,前苏联撤走专家,他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先后推出多项科研成果,其中19项工艺研究用于建立选矿厂,6项药剂研究成果用于生产,为我国国防军工及高技术急需的稀有金属提供生产工艺。1971年11月,根据国务院部署,院选矿研究室搬迁到广州,成立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分院。1年后,冶金工业部决定在有研院重建选矿冶金研究室,他作为主要筹建负责人之一,在人员、设备、场地极端缺乏的情况下,边调研,边科研,边建设。1974 年6月,研究室正式成立,李毓康再次被任命为主任,1年后发展到80多人。1972年至1979年,他领导的研究室集中大部分人员进行了金川镍矿二矿区富矿石选矿新工艺流程的研究,在进行了酸法、碱法和中性介质的反复比较后选定了后者,并经实验室到工业试验,提交了包括各试验阶段的研究报告10余份,作为建厂依据。所建成的大型选矿厂一直运转至今,为中国这一大型镍基地的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79年9月,李毓康被任命为院副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被确认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年3月退休。1992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12月至1959年3月,李毓康曾在前苏联列宁格勒选矿研究院进修浮选理论及选矿实践。1980年12月奉国家科委派遣赴英考察超导选矿技术,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该技术的研究。1985年2月,他参加了在菲律宾举办的“85亚洲矿业”国际会议。1956年至 1979年间,李毓康多次参加或主持了有关部委召集的选矿专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1978年以来,他还参加了一些大型工具书的编审工作,例如:曾任《选矿手册》(共14册)编委;《稀有金属手册》(上册)第四篇《稀有金属选矿》的编写负责人。长期以来,李毓康一直以“读书不倦,厂矿调研,学用结合,终生为伴”作为自己做学问的“座右铭”。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这是他所以能在选矿科研工作中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主要原因。

主要论著

1 李毓康,等.关于钙铁离子对绿柱石、锂辉石活化规律和活化机理的研究.稀有金属,1982,1(2):31~41 2 李毓康.国外各种超导分离技术发展及其在选矿上的应用.国外金属矿选矿,1983(1):1~7

3 张忠汉,李毓康,等.关于碳酸钠、氟化钠、硫化钠对Ca2+、Fe3+活化绿柱石、锂辉石作用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稀有金属,1983,7(4):2~8

4 李毓康编译.有色金属技术新进展·国内外矿物工程学的最新进展.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1984:13~26

5 李毓康.超导高梯度磁选新技术的发展.国外金属矿选矿,1986,7:34~41

6 李毓康.超导磁选技术的工业应用前景.中国选矿,1987,(1):21~28

7 李令值,李毓康,等.苄基胂酸浮选黑钨矿作用机理的研究.稀有金属,1987,6(2):101~110

8 李毓康,等.黑钨矿浮选的溶液化学研究.稀有金属,1987,11(5):323~330

9 Li Yukang. HGMS and Couventional HGMS on Some Fine Micro particals of weak paramagnetic Minerals. International Sup. on Extractive Matellu. and Mater. Sci, Beijing: 1987

10 Huang jiahui Li yuk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Flotation Mechanism of Tantalite niobite Minerals with Styrenephosphoniv Acid colletor, Rare Metals, 1990,9(2):81~88

11 李毓康.含绿柱石、锂辉石矿石分离工艺及“三碱”调整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国外金属矿选矿,1991,28(7/8):89~96

主要贡献

1972年,有研院重建选冶研究室,李毓康根据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室技术力量,把选矿与冶金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联合工艺,在金银矿的选冶方面做了大量组织、指导工作。其中,有桐柏、罗山和贵溪银露岭的银矿以及白石台含银多金属矿等7项选冶工艺流程用于生产。同时,还为四平山门银矿、兴山金矿多个选矿厂提供了建厂依据的工艺。桐柏银矿是我国大型银矿,李毓康指导科研人员,对该矿采用优先浮选的工艺,经工业试验已用于生产,银总回收率90.2%,银铅精矿中,银品位为1.26%,并使伴生的低品位铅、锌、硫均得以回收。该选矿厂日处理矿石800吨,每年生产银50多吨,年利润达1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表彰该室对发展我国金银事业的突出成绩,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首次给予该室“提高金银回收率奖”,并在“七五”末被评为有色金属工业系统“为发展金银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

技术成就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构成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乎没有有色金属选矿工业,仅有的一些也都是日、英、法等帝国主义者为大肆掠夺我国矿产资源而建立的铜、铅、锌、钼、锡、黄金等选厂。这些厂不仅规模小,而且技术落后,大多是采富弃贫和选富丢贫,进行掠夺性采、选,使不少老矿山的尾矿“废物”堆积如山,其中大量的有色金属资源未能充分回收。如水口山矿务局,该矿多年来采用重选铅锌矿,由于工艺落后,回收率低,选矿尾矿中铅锌含量高达7%~8%。至1949年底,尾矿累计达200多万吨,成了这个老矿山一个弃之可惜、用之无方的鸡肋。

李毓康于1949年3月,接受了旨在解决这一难题的重选铅锌尾矿浮选再回收工艺流程的研究专题,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终于在1951年提出了浮选工艺流程,1952年建成200吨/日的浮选厂,从尾矿中选出了含铅55%~60%、含锌55%的精矿,为国家回收铅锌十几万吨。该项研究首开了我国利用选矿技术对有色金属尾矿进行回收再利用的成功范例。

1952年至1957年,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建设和发展时期。为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为经济建设提供有色金属,在国家“矿山先行”方针指导下,解决重点矿山选矿工艺问题、尽早建厂投产是选矿科研人员面临的迫切任务。鉴于试验所选矿科研队伍在国内建立最早、人数最多、技术力量最雄厚,因此,国家大多数重点有色金属矿山选矿厂设计建厂的科研任务,为地质勘探部门进行重点矿床地质评价的可选性试验以及援外选矿科研任务,都历史性地落到李毓康领导的这支选矿科研队伍肩上。

在此期间,李毓康主持、组织领导完成并提供设计建厂工艺流程的有:铜官山、寿王坟、大冶、易门、东川、中条山的铜矿和桃林、泗顶铅锌矿以及平桂矿务局的锡矿等12家。这些厂建成后,都稳定生产多年,为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毓康组织指导的援助越南古定铬铁矿选矿工艺流程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矿含三氧化二铬3.69%,经反复试验,提出了较简单的分级摇床重选回收铬精矿工艺,使铬精矿品位达47%三氧化二铬,直收率为64%,总回收率达71.74%,该矿于1959年建成投产,其铬精矿主要出口到我国。

这一时期,研究室全体科研人员在李毓康带领下,走南闯北,院内研究与现场试验密切配合,大家工作情绪高涨,经常吃、住在现场,那时既没有津贴、奖金,也没有加班费,可科研人员经常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由于不断向矿山推出可行的工厂化选矿工艺,其研究室于1956年受到冶金部领导的表彰。

李毓康在指导选矿科研工作中,非常注重“科研贵在创新”。一方面,他重视选矿工艺研究中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另一方面,他拓宽思路,考虑把“相邻”工艺与选矿工艺研究结合起来,以攻克一些矿山的技术难点。

1959年至1961年,李毓康领导了云南锡业公司老厂、卡房等矿区残坡积砂锡矿选冶联合流程的研究,这是一个成功的实例。该矿中呈锡石状态矿物不超过70%,其中又有25%~30%的锡石特别微细(10~40微米),另外30%的锡呈元素状态吸附在胶态的铁锰结核中。这种矿石用单一选矿方法处理,回收率极低,经济上很不合算。

李毓康支持科研人员经过深入研究,革除原已采用多年的多段磨、多段选、多段循环的重复且回收率低的繁杂工艺,采用新开发的多产品选—冶联合流程。该流程可产出锡精矿(含锡45%~53%)作为反射炉用,富中矿(含锡4%~5%)作为烟化炉用,贫中矿(含锡<4%)作为高温氯化焙烧用的原料。经过选冶联合新工艺处理后,锡回收率提高了80%,而且能综合回收其中的铅、锌、铟、镉等重要金属。这项新工艺在1969年华沙第十二届国际选矿会议上作了介绍,受到萨马桑达伦(Samasundaron)和查斯顿(Chaston)等知名选矿专家的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没有稀有金属工业。而稀有金属是国防军工、高新技术的重要战略物资,1958年至1962年,有研院急国家之所急,发扬全院“一盘棋”的综合优势,与国内有关单位共同协作,攻占了元素周期表上全部稀有金属的分离和制备工艺,使我国具备了制取各种有色金属的能力,提前5年达到《1956 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中对稀有金属研制进度的全部要求。

为加快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化的发展,李毓康领导的选矿研究室以全部精力投入稀有金属矿的选矿工艺研究。稀有金属矿大多属于氧化矿和硅酸盐类矿石,其品位低,粒度细,矿物组成复杂,选矿难度大,加之当时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矿山现场(特别是新疆、包头地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生活艰苦。他们在新疆工作期间,有时要在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下,坐卡车行进千余千米,手脚常常冻得失去知觉,吃的常常是又硬又“砂”的馒头,且常年吃不到新鲜蔬菜,可他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干就是一两年。李毓康带领科研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后为国家提供建设稀有金属选矿厂的科研成果19项,选矿药剂成果6项,其中新疆地区稀有金属和包头白云鄂博的铁、稀土铌矿两大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此外,还有15项是国家十年规划中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含稀有金属共生矿综合回收新工艺的研究,也是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先后提出工艺流程并建厂的。

1972年,有研院重建选冶研究室,李毓康根据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室技术力量,把选矿与冶金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联合工艺,在金银矿的选冶方面做了大量组织、指导工作。其中,有桐柏、罗山和贵溪银露岭的银矿以及白石台含银多金属矿等7项选冶工艺流程用于生产。同时,还为四平山门银矿、兴山金矿多个选矿厂提供了建厂依据的工艺。桐柏银矿是我国大型银矿,李毓康指导科研人员,对该矿采用优先浮选的工艺,经工业试验已用于生产,银总回收率90.2%,银铅精矿中,银品位为1.26%,并使伴生的低品位铅、锌、硫均得以回收。该选矿厂日处理矿石800吨,每年生产银50多吨,年利润达1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为表彰该室对发展我国金银事业的突出成绩,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首次给予该室“提高金银回收率奖”,并在“七五”末被评为有色金属工业系统“为发展金银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