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子忠 |
释义 | 1 福建籍红军烈士李子忠(1906-1933),福建省建宁县溪口乡枧头村陈家自然村人。1906年8月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32年10月参加革命斗争,时任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反“围剿”作战。1933年5月随部转战外线后失踪。1982年6月,人民政府追认李子忠为革命烈士。 2 广东省军区原副司令◎ 简介李子忠,1922年10月生,河北安国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次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 简历曾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参加辽沈、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科长,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情报部部长、副军长,1978年12月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曾率部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1984年离职休养。1995年10月31日在广州病逝。 3 墨江普益社原社长李子忠(1904-1951)又名李尽臣,云南墨江人,20世纪30年代先后任过墨江县建设科长,云南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被选任墨江普益社社长,1937年,他倡议兴办茶叶事业,约得20余人为股东,筹集得股金6万银元,在墨江县景星区班晓开办了茶场,他担任经理,当年边开垦边种粮食,为茶场职工提供口粮,第二年开始种植茶树,至1941年共种植茶树30万株,1942年茶场职工达40人,他从浙江请来两名制茶技师,制出烘青、炒青,生产玫瑰花熏红茶,研制“银针”、“寿眉”、“玉露”等名茶,销售均获好价钱。1943年,他在昆明崇仁街开设茶庄,专售墨江景星茶场生产的茶叶。后来制茶技师增至六七人,职工达50余人,年生产各种茶叶四五十担,最高年达60担,外地来买茶的不少,墨江景星街又成了一个比较集中而远近闻名的新普洱茶区,他为墨江兴办茶叶事业开辟了路子,《思茅地区志》中有李子忠人物传入载。 4 贵州大学昆虫学教授人名,同名人士有贵州大学昆虫学教授李子忠,学术学科带头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周口地区劳动模范李子忠,汉族,1955年2月生,河南省淮阳县人。中师学历,中共党员;墨江兴办茶叶事业的李子忠。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李子忠,贵州大学昆虫学教授,学术学科带头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省管专家,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省级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贵州省植保学会理事长,贵州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曾任贵州农学院科研处处长,贵州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贵州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贵州农学院学报》、《贵州农业科学》和《昆虫知识》等杂志的编委。李子忠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其一是贵州昆虫资源调查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参与贵州省昆虫资源调查及“贵州农林昆虫志”的编写,主编《贵州农林昆虫志》卷4,20世纪末—21世纪初,组织并邀请国内外昆虫学界同行专家,对贵州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本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编辑出版了相应的专著,诸如《茂兰景观昆虫》、《梵净山景观昆虫》等;其二是昆虫区系分类研究,重点是同翅目,叶蝉科,截至21世纪初期,已建立并发表叶蝉科新属11个,新种248个及大批中国新纪录;其三是农业害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包括稻飞虱和稻叶蝉以及刺梨和大豆虫害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害虫种群数量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子忠教授先后主持并完成的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贵州省“九五”科技攻关2项,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共5项,贵州省教育科技优秀人才省长专项基金2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4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其中主编(著)8部。 李子忠教授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李子忠教授培养了大批植保专门人才,自1993年—2008年,共招收并培养昆虫学硕士研究生14人,其中11人已获硕士学位,3人在读;1995年—2008年,招收并指导昆虫学博士研究生6人,其中3人已获博士学位,3人在读。 5 河南周口地区劳动模范李子忠(1955.2-)男,河南省淮阳县人。汉族,中师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96年10月任总处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自参加工作,一直担任体育课教学,多次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练员。1989年5月在河南省电化教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中被评为优质课教师,同年6月获县优质课二等奖。2000年4月被评为周口地区劳动模范。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