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庄文集(回忆录编上下) |
释义 | 《李庄文集(回忆录编上下)》收入的是作者李庄对他从青年时期就投身的、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记录和思考。读者能够从文中看到作者投身革命、投身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工作轨迹、看到作者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中、在办报中遇到的各式困难或问题,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或故事,所引发的多种思考和启示时——读者将更多地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更多地体会到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传统和党抓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 书名:李庄文集(回忆录编上下) 作者:李庄 ISBN:7227028267 类别:当代,文学 页数:1720(全四册) 定价:120.00元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1日 装帧:平装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图书目录上册序一/王晨序二/范敬宜 写在前面的话/李东东 四十年间三大事 从《人民日报》的报名说起 一肩行李下太行 终身难忘的集体 在鼍鼓声中诞生 进山,为了出山 在报纸上署名检讨 太行山上的强音 新闻界一次基本建设 民主建国军忆往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 艰难,凡事问个为什么 到了中央身边 从“豆腐块”看指导性 在毛泽东布设的“空城”中 浩浩荡荡进北平 “出了一口恶气” 话要说到读者心里 用然后更知不足 扔掉自缚的绳索 “升格”前后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 会师 随人民军在南朝鲜 “空前伟大”“空前艰苦”的战争 真实性、片面性及其他 大转变 评《武训传》——一种政治批判的开端 新中国首次大张旗鼓反腐败 在不同的领导思想之间 报纸批评是促进 “战场”移到日内瓦 破题精彩大文章 步子越快越好么 一篇社论引起的 改革中断了 从“死人办报”想“书生办报” 整风引发的暴风疾雨 走在政治“棱线”上 从国外看“大跃进” 在困难日子里 调查研究实与虚 双向交流新发展 “文革”前的积极与挣扎 《人民日报》上的“文化大革命” 在逆境中奋斗 不能忘却的教育 有这样一个工作组 艰难的战斗 解放思想的钥匙 “本报特约评论员” “揭盖子”和“捂盖子” 不能作茧自缚 彻底“唯实”不容易 快半拍早一步 “量力而行”的前前后后 为什么不能坚持 记它一辈子 我为什么“赶制”这篇电讯 附文:《新闻战线》1995年第7期文章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 ——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 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10月10日消息 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 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 一次否定公共食堂的“幸运”调查 怀念克简——兼忆半世纪前那个采访集体 “文革”中“帮文风”留给我带血的记忆 六十年间是与非 怀念老友柯岗 最早的接管——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的日子 采访开国时的政协会议 新闻工作忆往——从范长江同志对我的言传身教说起 一个中国记者看朝鲜战争 附录 《我在人民日报四十年》前言 《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前言 永远保持青春——记朝鲜战争中第一位中国战地记者李庄 相逢相知在太行山上 下册序一/王晨 序二/范敬宜 写在前面的话/李东东 启蒙(1—2) 探索(3—12) 追求(13—15) 苦斗(16—28) 攀登(29—39) 考验(40一58) 困惑(59—64) 沉思(65—72) 附录 《难得清醒》前言 《李庄文集》编后记 作者简介简历李庄出生于1918年7月1日,河北省徐水县人。他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 李庄于抗战初期在太行山参加革命,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先后在《民族革命》半月刊、《胜利报》、《晋冀豫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当记者、编辑、编委。1948年,党中央决定将华北《人民日报》改组为中央机关报,李庄由华北《人民日报》编委进入组建班子,历任《人民日报》记者、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业绩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抗美援朝期间,李庄采写了大量被广为传诵的著名新闻通讯。如《为七百万人民请命》、《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复仇的火焰》、《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等。《为七百万人民请命》刊登于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号一版,受到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 书摘四十年间三大事四十不惑,《人民日报》正当不惑之年。1948年~1988年,历经新中国诞生,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十年内乱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十三大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重大事件,我们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党中央领导下,四十年来(其中约十四个月是在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下),《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曾经正确地宣传党和人民的伟大成就,歌颂万千群众的英雄业绩;1957年以后的近二十年间,也错误地登载过“伟大的空话”,甚至骗人的胡说,后者令人羞于再睹。不惑,意味着清醒和成熟。在全国新闻改革声中,报社迎来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大步前进的奸时期。 四十年事情很多,我仅想说说我个人认为是《人民日报》几个关键时期的情况和个人的看法,请批评指正。 会师1949年3月,《人民日报》由平山迁到北平,《人民日报》北平版随即终刊。当时《人民日报》还是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年8月1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归属变了,但未在报上作何声明,期号也未重新编排。现在看,似乎有些不够周到。 《人民日报》原是一张地方报,长期在华北农村根据地出版:从农村到首都,从战争到和平,从地方报到党中央机关报,是极大的转变。社长张磐石和稍后几个月到报社的总编辑邓拓都是老革命,长期在农村根据地领导和主持新闻工作,但未在城市办过党报。随报社进城的多数三十岁上下的业务骨干——组长、副组长(当时的组即以后的部)以上负责人袁勃、安岗、王友唐、郭渭、萧风、江横(董谦),贺笠、李庄、田流、金沙、萧航、林韦、李亚群、华君武、杜波等人,更无在城市办党报的经验,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世面。袁勃不久调出《人民日报》,主持《北平解放报》。李亚群是二十年代的共产党员,当时已五十多岁,不久调到四川工作。 进北平以前,党给予我们相当充分的思想武装。时事政策教育,城市政策、纪律教育,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和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大家学习、讨论十分认真。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们学习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警惕进大城市后的昏昏然,纷纷然。现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搞社会主义,要十分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大家列举进城后可能犯的各种错误,认为必须严防贪污、腐化两大恶行。“这两颗‘糖弹’绝不能沾。别的错误还能在人前检讨,这两个错误说不出口呀!”这种理解失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