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周槐 |
释义 | 李周槐(1931年),铁路编组站自动化技术专家,中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致力于铁路编组站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工作,在编组站驼峰控制系统研制与编组站自动化总体设计上有突出建树。 个人简历1931年10月12日 生于浙江省缙云县。 1951-1952年 北方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学习。 1952-1953年 哈尔滨铁道学院电信工程系学习。 1953-1964年 铁道部电务设计事务所工作,任驼峰自动化研究组组长。 1964-1999年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工作,任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编组站自动化研究室主任。他主持研制成功的郑州北编组站综合自动化解体作业自动控制系统是我国第一个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1月 退休。 生平经历李周槐,1931年10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缙云县。1949年在浙江缙云仙都中学毕业。1951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开始在电信系信号专业学习。1952年转入哈尔滨铁道学院电信工程系铁道运输自动化专业学习。1953年毕业,分配到原铁道部电务设计事务所从事铁道信号设计、科研工作,开始了我国第一套驼峰道岔自动集中控制的研究,是我国铁路第一个机械化驼峰编组站设计的主要参加者。这些开创工作,为机械化驼峰编组站日后在我国铁路大量应用起了良好作用。1958年起负责筹建我国编组站驼峰自动化研究专题,开始在我国正式立项对驼峰自动化进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 1964年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从事铁路信号科学研究工作。他始终坚持密切结合国情和生产急需开展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病中上书驼峰研究室领导,提出了首先在我国实现驼峰半自动的建议。此建议在我国驼峰发展的历程中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他参加了驼峰半自动的研究工作,研制成功了多项驼峰控制与测量设备,如驼峰半自动系统、压磁式测重器、音频测长器等,为我国第一个半自动驼峰丰台西站的建成和成功投入使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驼峰半自动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编组站的编解能力和作业安全度,在我国铁路编组站得到了广泛采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李周槐着手研究驼峰自动化技术,主持了采用数字控制(数控机)的驼峰溜放速度控制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他根据科研首先服务于生产急需的原则,在当时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采用HTL小规模集成电路构成专用逻辑电路,在我国第一次实现车辆溜放速度控制自动化,达到了运营要求。通过这次实践,证明了在我国的运营条件下实现驼峰溜放速度控制自动化的可能性,对一些争论较大的问题,诸如:溜放速度、控制距离、连挂率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看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我国驼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这是我国第一项驼峰溜放自动化的科技成果,获得了铁道部科技大会及北京市科技大会奖励。 1986年起,参加组织领导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郑州北编组站生产管理作业过程自动化系统研究”的科研工作。该项目技术难度大,运营要求高,系统复杂又庞大。经过3年多的攻关,于1989年在郑州北编组站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郑州北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建成,标志着我国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后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0多年来,李周槐致力于编组站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他主持的多项科研成果中,1978年获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励1项,1987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0年获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199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分散控制的铁路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系统”一文,被选入国际自控联(IFAC)第八次世界大会论文集。 李周槐198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被铁道部授予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1年荣获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1991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评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1992 年获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科技成就主持我国第一个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制 地处陇海与京广铁路交汇点的郑州北编组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1986年以前,虽经过30多年的分期建设,站场、线路规模宏伟,但作业仍依靠人工。不论人们的劳动多么紧张繁重,也不能满足每年运量递增6%的需求。面对这些事实,作为专业科技人员,李周槐深感只有改变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和人工作业方式,采用综合自动化的先进技术,才能摆脱拼人力、拼陈旧设备的落后状态。于是下定决心,要把郑州北站建成世界第一流的编组站。 1985年,李周槐组织通信信号研究所专家会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运输与经济研究所和郑州铁路局的有关专家,提出了《郑州北站现代化改造计划任务书》。这项由李周槐和其他专家们一起拟定的建议得到了铁道部和国家计委的支持,项目很快被批准立项,并要求这一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完成后,编组站的作业能力提高15%。 1986年,李周槐担任了“郑州北站综合自动化解体作业自动控制系统”攻关组的总体负责人。在铁道部方案审定会上,他代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提出:解体作业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以工业控制系列微机为核心,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方式,用一个系统总机“统率”驼峰溜放进路控制、驼峰溜放速度控制、推峰机车速度遥控等子系统。这几个子系统可独立作业,互不干扰,又互相联网,形成整体,并将所有信息汇集到系统总机,统一管理。与会领导和专家对郑州北站驼峰控制系统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分布式方案的选定非常慎重。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认为从总体上看,这种方案整体配套和系统结构先进,在可靠性、严密性和灵活性方面,适合国情路情,能够适应郑州北站复杂的运营要求,总体方案得到了支持。 总体方案确定后,在选择机型和购置设备方面遇到了难题。当时国产计算机的硬件质量与国外厂家比较,确有明显的差距。选用进口产品,把握大,风险小,但投资多,投产后对外商依赖也多。立足国内,省钱,便于维修、推广,但风险大。选用国产技术,在设备质量、开通时间、技术性能等方面,都要承担重大压力。尤其严峻的是在进行郑北上行场自动化的科研攻关时,另一项由国外厂方承担、站场基本条件相似的自动化系统同时起步。外商实力雄厚,对驼峰自动化有丰富的建设经验,技术上成熟。不言而喻,这是一场竞赛。特别在工程初期国外厂商所表现的信心对李周槐和他的同事们则是更大的压力。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认真的实地考察,往返奔波在攻关现场与生产厂家之间,访问用户,做了必要的试验。经过多方技术经济比较,遵照自力更生的原则,甘冒风险,12台大型设备全部采用国产工业控制机。不仅节省了上百万元投资,而且国产计算机经受住了极为苛刻的作业条件的考验,达到了设计要求。面对国外厂家的挑战,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靠熟悉我国编组站的运营特点,靠以往对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驼峰的研究工作积累的经验,变压力为动力,在这场国际竞争中获得了胜利。 1986年1月,李周槐带领铁科院30多名科研人员南下,与郑州铁路局、北方交通大学、铁道部电子计算中心等兄弟单位共同承担郑北的攻关任务。在系统的研制中,他反复强调调试方案、步骤及技术组织上的周密性。他深知,占有特殊重要地理位置、承担着异常繁重运输任务的郑州北编组站没有时间单独进行科学试验,实现综合自动化绝非易事。在他的领导下,科研人员认真制定试验大纲,提出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和安全保证措施。试验规模由点到面,试验内容先简后繁,试验时间从昼到夜,一步一步推进。他注意同子系统负责人商讨工作、安排进度、督促检查并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组织科技人员与工人一起值班,深入了解作业特点、要求,总结现场的操作经验,把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到理论高度,不厌其烦地修改、完善系统方案,使整个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运营要求,终于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实用技术的平稳过渡。在郑州局领导小组和工程指挥部统筹安排下,圆满地完成了科学试验,在正常运营条件下始终没有打乱生产秩序,全部试验过程没有发生事故。 郑州北编组站解体作业过程自动化攻关任务的圆满完成,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系统的运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车站作业能力,日均办理车数从自动化前的2.1万辆,提高到日均办理2.2万辆,最高日曾达26135辆的空前记录。其能力提高的绝对数,相当于新建一个20条股道的一级二场编组站的能力,而采用科学技术实现编组站扩能的投入仅需土建改造工程的20%。郑北自动化后可为铁路创年净收入约8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且现代化的作业方式使劳动条件大为改善,安全有了保障。 在郑州北编组站解体作业过程自动化攻关任务完成后,李周槐没有把攻关成果鉴定和工程验收当作实际工作的结束,更没有划句号。他知道要使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运用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要做许多工作。郑州北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投产后,他组织带队多次到郑州北站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帮助解决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继续培训使用、维修人员,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积极向郑州局提出建议并参与实施,得到了郑州局领导及现场工人的高度赞赏。 人物评价吃苦奉献 奋力拼搏 李周槐体质较差,20世纪60年代患过肝炎,休过几年病假。他食欲不佳,饭量很小,是驼峰室有名的“李小碗”。但身体的不利条件,并没有阻挡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奋力拼搏的步伐。1988年,在紧张的郑北攻关项目工作中,他又不幸得了糖尿病,尿糖为4个加号,全身无力。疾病的袭击曾使他十分苦脑,思想上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机会参加郑北这样的重大课题,自当以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但面对疾病的袭击,想想自己原本就是一个久病的肝炎患者,如今又加上了糖尿病,攻关这付重担还挑得起来吗?有些好心的同志劝他,已近花甲的年纪,身体又这么差,退下来吧!但他想到发展铁路科技,实现驼峰综合自动化,是自己平生的夙愿,是改革开放的年代、运输生产的发展,才使年近花甲的科技人员,获得了尽其所能、为国争光的机会。于是李周槐决心勇挑重担,奋力拼博。为了不误攻关,他一边服药治糖尿病,一边减食控制病情。当时同事们发现“李小碗”的“碗”更小了,他每天只吃4两主食支撑工作,但他仍带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工作在科学攻关第一线,组织现场设备安装和调试。每天步行三四里路上、下班,有时还要在长一千多米的编组线上,走上几个来回,常常腿软得都迈不开步。他克服种种困难,战胜疾病,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为完成采用数字控制的驼峰溜放速度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工作,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他曾日夜奋斗在丰西北编组站,整整36天没有回家,更无暇顾及忙于高考的儿子。作为父亲,他只能在内心默默承受“亏欠”儿子的精神压力。 李周槐学风严谨,一丝不苟。与他共事的同事常常会被他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所感染。他言传身教,热心培养锻炼年轻科技力量,将自己40多年驼峰自动化研究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在他领导下,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编组站自动化研究室掌握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新技术,巩固了在本专业的领先地位。一批由他带出来的科技人员在我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李周槐说:“作为一名老科技人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研究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为科技兴路做出积极的贡献。”高度的事业心、吃苦奉献的拼搏精神,使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主要论著[1] 李周槐,刘道华,朱蕾,等.铁路驼峰自动化的车辆速度控制系统.自动化学报,1980,6(2):103-111. [2] 李周槐,刘道华,朱蕾,等.分散控制的铁路驼峰溜放速度自动化系统.国际自控联(IFAC)第8届世界大会论文集.日本东京,198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