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永绍 |
释义 | 个人履历清雍正二年(1724年),山东宁海州西解甲庄(今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镇西解村)出了一位官居一品的尚书,他就是至今仍为乡人所津津乐道的清工部尚书李永绍。 李永绍,字绳其,号省庵,晚年自称“痴愚老人”。生于顺治,康熙进士,雍正尚书,卒于乾隆。一生经历了四朝皇帝,在其中的两朝任过职。 历史典故为民义杀御赐牛 李永绍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解甲庄一带至今流传着他义杀御赐牛的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明清两代有帝王在先农坛祭祀先神的传统,每年开春,皇帝还要扮演一次普通劳动者,亲耕陇亩。康熙帝时,有一年又到了御驾亲耕的时候,皇帝问左右:“哪位爱卿可以扶犁耕田,做一下示范?”身边的大臣面面相觑。这些多年寒窗苦读的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哪里有过种田的经验?这时,农民出身的李永绍说:“臣愿试试。”话毕,挽起袖子扶着犁,赶着牛稳稳当当地向前走去。皇帝很高兴,当众就把这头牛赐给了李永绍。这头御赐的黄牛被送回了宁海州西解甲庄老家,不敢圈养,也不能让它干活,只能是由着它乱窜,“东吃八百亩,西吃八百亩”,这下老百姓可遭殃了,谁家那点薄田经得起这么糟蹋?百姓敢怒而不敢动手,后来李永绍知道了此事,立即令人把这头牛处死了,然后奏告皇上,说牛不服水土得暴病而亡。从此,乡邻得以太平。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文登、宁海州等地因为大旱引起大饥,饿死者大半。李永绍写下了著名的代表诗作《甲申叹———康熙甲申岁荐饥》,诗作描述了当时“千村万落寂无烟,卖妻瘗子啖人肉” 的真实情景,发出了“安得高廪千万斛,大庇一郡穷民果其腹”的呼声,为民呐喊,后来朝廷下令减免了三年的田租。 举贤避亲传佳话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朝廷任命李永绍为顺天乡试主考官,其间所录取的名士张经南、储中子等,皆为一时耆宿,一时舆论翕然,人们把他称为“伦鉴”。此间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话说解甲庄南冶头村的杨家也是书香门第,与西解李家世代友好,李尚书的大女儿就嫁给了冶头村杨家的一位书生。这位书生女婿聪敏过人,勤奋好学,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这年秋天,要参加乡试了,李家有人告诉他,说“你今年定能金榜题名”。杨公子起先只当别人是说吉利话儿,后来才得知话出有因,原来此次考试的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岳父大人、尚书李永绍。杨公子想自己多年饱读诗书,本想凭真材实学考取功名,但如果是岳父大人做主考的话,考中了别人也会说三道四的,所以,他毅然放弃了这次考试。后来李尚书闻听此事,把自己的女婿大大赞扬了一番。并告诉他自己确实是主考官,但不是本省的,而是顺天(今北京地区)主考官。这位杨公子终于在雍正朝考取了举人,那时李尚书已告老还乡了。 晚年的李尚书致仕归里,雍正皇帝恩准于其故里修建尚书府及后花园约山亭,退休后的李尚书“徜徉其中,日莳花竹,畜禽鱼,焚香观书,饮酒赋诗以为乐。”并留下一部《约山亭》诗稿。 清正遗训警后人 成于民国年间的《清史稿》洋洋近三百卷列传,收录的个人传记成千累万,却唯独没有这位一品部院大臣的传记。这是为何?最近,笔者看到一位李氏后人整理的一篇资料,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 1914年袁世凯当权,为编纂《清史稿》,在北京设立以赵尔巽为首的一百多名文人参加的清史馆。《清史稿》历时14年,期间因经费拮据,不得不多次向民间募集资金。 李永绍的裔孙李子宾,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机经商发了财,在烟台北大街开设了经营批发绸缎的商号“裕兴祥”(地址在今市文物店西侧),并在日本大阪开设了分号。有一年,清史馆经费困难,与李子宾关系不错的总纂柯劭忞派人持亲笔信到大阪找他,让他为《清史稿》捐五万“袁大头”,李子宾是李氏家族中有名的“三倔子”,对送信人说:“你回去告诉柯公,我家尚书爷临终有遗训,子孙后代不许拿钱买虚名!” 柯劭忞将这一情况报告了赵尔巽,赵在馆务会议上公开声明“不许为李永绍立传”,于是一部《清史稿》,独缺李永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