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一谔 |
释义 | 革命烈士人物简介李一谔(1898~1929),原名雪元,字荫鹤,化名王庆生,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是江苏省金山县(现上海市金山区)和浙江省平湖县(现平湖市)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 19岁入上海文治大学攻读。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参加上海学生总罢课。1920年秋,变卖家中地产,在甪里堰创办云溪小学,帮助贫苦农民子弟入学。创办《社会钟》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1923年,加入国民党。8月,任国民党金山临时县党部常务委员。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惨案,在金山县张堰镇召开五卅烈士追悼大会,声援上海人民斗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候补监察委员。1926年,在金山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张堰镇群众迎接北伐军。1926年,中共金山县独立支部成立,任书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国民党当局通缉,仍坚持在甪里堰、甸山、官桥、马棚一带发动群众,宣传中共主张,恢复被封的农民协会,在农民中发展共产党员。1928年2月,中共金山县独立支部改为浦南区委,任书记。9月,中共金山县委成立,任组织部长。积极筹组农民武装——“红团”。秋收时节,发动农民抗租、抗债、抗捐斗争,率先废除他家收取农民的田租,宣布不收租米。1929年1月,参与领导金山县新街暴动,打击地主恶霸。不久,国民党当局调动大量部队镇压“红团”,李被捕。四乡农民闻讯意图营救。因军警防卫严密而未成。3月8日就义。 烈士陵园李一谔,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其陵园位于金山卫镇农建村长春10组,陵园占地约0.5亩,周围以墙、松柏环绕。内安葬着李一谔烈士遗骸及其胞弟李新民的骨灰。1985年7月,金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修缮,1988年县政府决定建陵。198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亲笔题写了“李一谔烈士陵园”的园名。1990年6月,该烈士陵园定为金山县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著名实业家人物简介李一谔,(1892~1974) 实业家。原名恺章, 后名霭章, 字瑞饶。广东省鹤山县桃源镇蟠光村人。少年随父赴美, 就读于芝加哥工程学校研习机械专业, 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 积极参加当地侨团爱国活动。1915年在鹤山谷埠开设辗米厂、榨油厂, 后又到广州开办广东珠江电船公司, 发展航运事业, 深得孙中山赞许。1917年7月在广州支持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1918年初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首任航空处处长, 在广州大沙头发展航空基地, 同年6月运载两架飞机到海南岛, 配合陆军讨伐北洋军阀余孽龙济光。1921年8月1日在鹤山县任民选县长、鹤山县联团总局局长、粤军第一军新编一旅旅长等职, 颇有政声。1924年旅居香港, 经营乐古印务公司。抗日战争时期, 组织 “鹤邑筹赈兵灾难民会”, 在县内举办平、施粥、赠医施药, 赈济灾民。1945年后, 任旅港鹤山同乡会主席, 历24年, 又任香港印刷业理事长, 复刊《鹤侨报》, 兴学济贫, 赞囊乡事。1949年12月10日致信鹤山县军管会, 表示拥护人民政府, 为建设新鹤山而努力。1974年于香港逝世。广州十九路军坟场竖广东航空先驱纪念碑, 李一谔名列第二。其后代秉父遗训捐建鹤山市人民医院李一谔大楼、鹤华中学礼堂以及桃源镇蟠光学校一谔堂、蟠光村自来水、村上水泥大道等福利施。 追随孙文青少年时期,李一谔先在本乡私塾读书,后随父亲李健生到美国芝加哥工程学校研习机械工程。其时,正当清末民初,在民主革命和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李一谔树立了。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在后来的《上大元帅、省长书)中自述他早年的思想时说:。一谔自幼留学美洲,见夫文明国政俗之整齐,回想我国上下之昏聩,慨然有感,日思以提倡宗国之物质、供给之本源与地方改进之模范为己责。因所肄业者为机工专门学科,是以学成归国,即投身实业界中,经营机器事业。1915年,他回故里鹤山,在觳埠开办碾米厂和榨油厂,这是鹤山县第一间用机器为农产品加工的工厂。继而又在广州开办珠江电船公司,当时广东所造的快捷轮船,如“江枫”、“大南洋”、“珠江一叶”等型号,都是李一谔经手制造的。他在“实业救国”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曾经得到孙中山的当面支持与称赞。 但是,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反动军阀所窃取。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尚未真正成功,他号召革命同志仍须努力。李一鳄亦逐步发现,不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单凭兴办实业是挽救不了中国的危亡的。于是他便将主要精力转而投人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打着反对复辟的旗号,起兵驱逐张勋,再任国务总理,重掌北京政府大权。他对外卖国,对内实行封建军事独裁。孙中山揭露段祺瑞以假共和行真专制的面目,号召维护《临时约法》,恢复旧国会,于7月中旬到广州树起护法运动旗帜,得到一部分国会议员和西南军阀的拥护。8月底,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为了加强讨伐北洋军阀的军事力量,孙中山,积极筹建空军,在军政府设立航空处,李一谔出任航空处长,张惠长为副处长。当时,广东只有旧飞机两架,存放在大沙头仓库中。李一谔将这两架飞机拖至大沙头修理好,派张惠长率张恢寒、蔡思杜两名飞行员试飞训练,并在大沙头建立空军训练基地。 1918年4月,军政府发动讨伐龙济光(龙济光一向与北洋军阀勾结,曾统治广东三年,1916年10月被桂系军阀逐出广州,盘踞海南岛,北洋政府仍任命他为两广巡阅使。李一谔奉命携带两架飞机至儋县配合陆军作战(当时的飞机还不能作远途飞行,需拆卸后用船运至海南岛再安装)。7月,龙济光被击败后仓惶逃往北京,李一谔在讨龙战役中立下战功,便携机回到广州。此时,孙中山受西南军阀莫荣新等排挤,已于5月21日离穗去沪。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主张南北停战议和,孙中山发动的第一次护法运动遂告失败,李一谔也就离开了航空处。他任航空处长时间虽短,但是他拥护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鲜明立场和开创我国航空事业的功续是值得后人纪念的。1988年3月15日,在广州市东郊十九路军坟场内兴建的-广东航空先驱纪念碑。正式落成剪彩。碑上镌刻着10位航空先驱者的姓名。李一谔排在“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之后,名列第二。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为纪念李一谔而赠送给鹤山人民的。米格15。退役飞机一架,安放在鹤山县博物馆地坪上。这样,李一谔作为我国航空事业先驱者的事迹,在湮没多年之后又被广泛传播开来。 出任县长1920年10月,“援闽粤军”回师驱逐了桂系军阀,欢迎孙中山重返广州主持政局。孙中山委任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非常国会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决定整军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另方面,为肃清桂系军阀在广东的势力,推进地方民主政治,在广东省内各县健全县议会,实行县长民选制。 县长民选制一提出,立刻在鹤山民众及旅外邑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们本来就向往地方民主与自治,尤其渴望能选出一位热爱家乡为民造福的县长带领他们改变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的现状,把鹤山县治理好。于是,他们一致把眼光投向李一夸。先由美洲鹤山籍侨胞及香港鹤山商会发起,后得本县民众赞同,联名推举李一谔参加县长竞选。其时,李一谔已加入美国籍。本来不愿为官,不愿遽脱美籍,但在侨胞与故里乡亲热烈要求与鼓励下,本着对广东革命政权的支持和改造地方、整治桑梓的一贯志向与责任感,慨然回国参加竞选,当选为鹤山县第一任民选县长。他后来表述这一行为的动机时说:“诚以鹤邑地瘠民贫,水土恶劣,盗匪以之为中心点,曹县视之为破漏舟。本邑之人不出以维持,谁复乐为鞠躬尽瘁者?” 李一谔从1921年12月荣任民选县长后,勤政爱民,兴利除弊,主要政绩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剿减土匪,维护社会治安。当时鹤山境内,大小股匪多如牛毛,每每劫掠村镇,掳人勒赎,无恶不作,致使行旅畏途,商贾裹足,居民枕不安席。李一谔抵任后先从办团治匪人手,他曾亲率军队围捕惯匪何老二、马骝王等,多次取得胜利,又组织各乡村建立武装团队,修筑碉楼,联防自保。一年之后,土匪敛迹,村镇平静。第二是取缔私塾,提倡拨尝兴学。当时鹤山县的教育事业是非常落后的。虽然早在1912年——1913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中央教育部已颁行了“壬子癸丑学制”,制定了废除封建私塾,创办新式学校,取消读经讲经,开设新的课程,女子有受教育权利等教育政策,但时过10年,鹤山仍未实施。各村镇的教育阵地仍被封建私塾占据,许多塾师都是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李一谔洞悉此中弊害,刚上任即宣布“兴学为当今要政”,“设塾乃阻学之尤”。他任命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的进步知识分子宋森为教育局长,下令取缔腐败私垫,提拨各祖尝庙产为办学经费,限期各乡镇办起新式学校。至1923年,全县先后解散私垫130所(其中自行解散54所),办起高等小学10所,学生375人,办起国民小学30所,学生1974人(内含女生144人),另外还办起教员养成所(师范类)两所。同时,又发动华侨捐资办学,如下黄村、泮坑村等学校,都是在此时由该乡旅居智利、美国、秘鲁等地的侨胞捐资创办的。几年间,鹤山教育面貌大为改观。第三是厉行禁烟禁赌。县政府三令五申向群众宣传禁吸鸦片,封闭烟馆,令吸毒者限期戒除。李一谔还亲率队伍深入山区宅梧一带,劝令农民铲除罂粟苗,根绝土产鸦片,同时又取缔番摊牌九赌档,收到较大成效。第四是发展交通通讯。倡建了谷埠至沙坪公路,架设全县电话网。有效地改善了鹤山的交通通讯,促进了该县经济的发展。 李一谔为改造鹤山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得鹤山民众及海外侨胞的支持与拥护。当时县财政十分困难,巴拿马鹤山公所和智利鹤山商会等华侨团体都先后捐款帮助李县长施政,公路建设也得到不少香港同胞的赞助。但是,他雷厉风行革除弊政的措施招致了土匪恶霸顽固势力的忌恨。他们对李一谔不断辱骂与攻讦,甚至不惜颠倒黑白,诬告构陷。1923年11月24日,广东省长公署下令免去李一谔的鹤山县长职。消息发布,鹤邑民众哗然,各界人士包括侨团代表乘李县长就职两周年的12月4日,在沙坪水东围举行。民治两周年纪念。民众大会,到会者有各乡堡团勇、各校员生、狮子队、锣鼓队3000余人,加上与会群众不下4万人。会上演说的各团体代表同声颂扬李县长德政,竭力挽留,并致电省府为李县长辩诬,请省政府收回成命。这样的民众大会举行了四次,使省府先后委派的两位新县长无法履任,僵持半年之久。但当年广东各地方势力矛盾斗争尖锐复杂,省府人事更迭纷繁,一年内换了三位省长,政局动荡。李一谔见无法施展抱负,乃于1924年5月交卸县印,离职而去。 弃政从商1926年以后,李一谔弃政从商,在香港经营“乐古印务公司”,卓有成效,后来发展为“乐古置业印务有限公司”,发行上市股票,成为一位实业家。他经商之余,仍致力于为邑侨和桑梓谋福利。他与鹤山知名人士叶兰泉、侯寿南等大力推进“鹤山商会”会务。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数次侵犯鹤山县境,家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一谔处境虽然也很艰难,仍努力发动海外侨胞组织“鹤山邑侨赈济兵灾难民会”,筹募巨款,在鹤山设立办事处,聘宋森为主任,办理平耀、施粥、赠医、施药等工作,雪中送炭,使许多难民得到及时救济,免于死亡。抗战胜利后香港社团恢复活动。李一谔将“鹤山商会”扩大为“旅港鹤山同乡会”,他被选为主席。在任期内,他对襄赞乡事,恪守侨誉,兴学济贫,倡办公益,无不热心从事。在这期间,广东国民政府某要员,曾邀他重任鹤山县长,遭到拒绝。1949年12月10日,鹤山县解放不久,李一谔即签署了一封<旅港鹤山同乡会致鹤山县军管会的信),表示拥护新政府,并提出《建设新鹤山意见书》,表示“此后凡与我鹤山人民福利有关的设施,我们当本过去为乡的热情,竭诚为建设新鹤山而努力”。充分表现了他信任人民政府、关怀家乡建设的赤子之心。 急公好义李一谔在旅港的鹤山人中享有崇高威望,连任同乡会主席12届,历时24年,不辞劳苦地督导会务,建树良多。他复刊了《鹤侨报》,筹建8层高的鹤山同乡会会址于庄士顿道(1961年建成),随后又筹建华富邮鹤山学校(1969年建成)。他每倡办一事,必率先捐出巨款作引导,海外邑侨莫不踊跃响应。李一谔急公好义,为鹤侨福利与桑梓公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海内外鹤山人的敬仰。 1974年李一鳄于香港逝世后,他创办的“香港鹤山同乡会。遵循创办的宗旨,多年来大力支援家乡四化建设;他的后人李伟芳、李桂芳、李佩芳姐妹继承遣志,弘扬祖德,近年来对家乡的卫生、教育、福利设施多有赞助。1984年,她们从先父遗产中拨款捐建鹤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一座(取名李一谔大楼),1987年捐建五邑大学鹤山楼之李一聘堂,1988年捐建鹤华中学礼堂一座(取名李一谔堂),1989年又捐款建成蟠光村自来水设施、村道和蟠光小学礼堂一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