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学举 |
释义 | 李学举,生于1945年,吉林公主岭人,研究生学历。1988年开始在民政部工作;1996年调往重庆,先后任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等职;2001年任民政部副部长,两年后升任民政部部长。2010年6月被免去民政部部长职务。 简介1945年4月生,吉林公主岭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5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 1966年5月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工作,历任大岭公社团委书记、公社副主任、双榆树公社副主任、公社党委书记。 1975年后任吉林省四平地区团委书记。 1978年后, 历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副部长、部长。 1984年至1986年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 1986年后任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主任、共青团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共青团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1988年后任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司长。 1993年后,任民政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教育司司长。 1995年1月任民政部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教育司司长。 1996年9月任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1997年6月任中共重庆市第一届市委常委。 1998年至2001年7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 2001年7月任民政部副部长。 2003年3月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 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民政部部长 。 2010年6月被免去民政部部长职务。 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访谈“做民政工作的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困难群众一定要有感情。从某种角度讲,民政部门就是困难群众的贴心部门,民政干部就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在担任民政部长六年多的时间里,李学举始终是满怀着情感在工作。他不仅自己是这样做的,还经常这样叮嘱身边的民政干部。 民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民政部大大小小100多项工作中最核心的内容。“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和近代社会,需要通过民政工作增进社会互助,提高人类应对贫困、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在当今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需要民政部门从事抗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建设、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工作,当前重中之重是解决民生。”在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之际,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就保障民生的话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最高兴的事:困难群众能过上好日子谈起60年中国民政工作的发展成就,李学举说:“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政工作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为民解困、为民造福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截至2009年7月底,全国共有2332.8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有4534万农村居民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我国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有关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惠民的水平不断提升。 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公社工作时的情景,李学举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基层工作了10年,对困难家庭的生活有切身体会。”他以自己亲历的两位公社党委书记为例:一位书记姓陈,有一天陈书记家里的被子湿了,拿到外面去晒,被一头老母猪给撕裂了,他的爱人为此放声大哭;另一位姓林,他们家经常是没有吃的,没有烧的。 “现在看起来,这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当时却非常普遍,那时,农村困难群众主要是靠生产队从集体里给一点,政府救济一点,都很有限,更没有形成制度。”李学举说,“但现在我可以说,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切实保障,13亿中国人民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我希望困难群众能够吃饱饭,而且逐渐吃好;有衣穿,而且逐渐穿好;有房住,而且逐渐住好;困难家庭的孩子能上学,而且能上得起高中、大学;有病能治,而且能治得起。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希望,也是我最高兴的事。”李学举深情地说。 李学举还分析了造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的原因,他说,困难家庭之所以贫困,甚至几代贫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要摆脱贫困,就一定要让困难家庭的孩子好好读书,学好知识,这是根本出路。 最牵挂的事:孤儿和灾民的衣食冷暖每次出差到地方,李学举都要到困难群众家里去坐一坐,聊一聊。灾民和孤儿的生活状况,向来是他最牵挂的事。 李学举说:“最使我心灵受触动的是两种场景:一个是自然灾害造成一些孩子突然之间变成孤儿;一个是大灾过后看到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灾民生活困难。每当这时,我就一直在想,作为民政部长,我能为他们做什么。” 为了给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孤儿创造尽可能好的成长环境,李学举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精力。他说:“孤儿的养育我们不差钱,这是感情问题。” 为此,民政部做了三件事:就孤儿的养育发出通知,建议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并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将制定和落实福利机构儿童养育标准工作纳入到政府关注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工作中;二是针对残疾孤儿,开展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凡是适合做手术的,全部免费做手术,切实改善了残疾孤儿健康状况,计划实施5年多来,共救治了3万多名残疾孤儿;三是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提高了福利机构儿童的生活质量。 说起救灾领域发生的变化,李学举感慨地说:“近年来,我们对灾民的救助已经从实施临时救助发展到制度性的救助。救灾工作已经从农村延伸到城市,由单纯的灾后救济覆盖到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 “现在,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做到了救灾人员24小时内赶到灾区,救灾物资24小时内到达灾区,中央应急资金72小时内下拨到灾区。可以说,政府有能力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有条件保障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李学举的话掷地有声。 最感动的事:人民群众的慈行善举李学举有个爱好:如果条件允许,他喜欢每天早起到家附近的公园去散步,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还为了“体察民情”。渐渐地,周围的“老哥儿”都知道每天和他们一起聊天散步的“白发老头儿”就是民政部长。 有一次,李学举与一个下岗后去居委会工作的“老哥儿”聊天,得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时他们全家捐了两万元钱。当时,他就不停地给这位“老哥儿”作揖。“我非常感动,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能拿出两万元钱来捐款,真是不容易。老百姓太好了!”李学举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我有一个亲戚,农村的,生活很困难。我问他汶川大地震你们知道吗?他说,知道呀,我还捐了钱呢。我问捐了多少,他说,七元,是卖鸡蛋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可爱的老百姓啊,即使再困难,也想着帮助别人。”李学举接着说。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慈善意识不断增强,慈善壮举感天动地。据统计,仅2008年一年,慈善捐款捐物就过千亿元,志愿者数千万计。福利彩票发行22年来筹集公益金11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还有一件事,李学举始终牵挂,那就是困难群众的生活虽然已经得到基本保障,但他们的呼声仍然很弱,他们的要求还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民政干部应该做困难群众的代言人,及时了解困难群众所思所想所急,及时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是做民政干部起码的职业要求。”李学举说。 评价满头银发的李学举爱笑,给人的印象是和蔼可亲。这与他的“民政”形象十分吻合。他借用温总理的话形容民政部门的角色,“当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部门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人是民政干部。” 李学举主张在民政系统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少说多做,把关系民生的事做细,做实,做好。他多次亲笔给各地的孤儿写信,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部长爷爷”。 低调,是很多媒体记者对这位白发部长的评价。从1988年进入民政系统,到昨日离开民政部部长之职,除去期间有5年赴职重庆,李学举在民政部工作了17年。 出自基层 理解疾苦65岁的李学举,已到了部长的退休年龄。昨日去职,之前已被多方预测。 李学举一头白发,在部长中也是少见,而从他的话语间,还依稀可辨其东北乡音。 1945年4月,李学举出生于吉林公主岭。长于农村,当过十年公社书记,李学举对困难群众的生活,有着深切地体会。 在部长任上,李学举说,他希望困难群众能够吃饱饭,而且逐渐吃好;有衣穿,而且逐渐穿好;有房住,而且逐渐住好;困难家庭的孩子能上学,而且能上得起高中、大学;有病能治,而且能治得起。“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希望,也是我最高兴的事。” 8次进出汶川灾区2008年5月12日,李学举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入川。之后,他8次来到汶川地震灾区,前后待了50多天。回忆起那一段经历,李学举用“心情始终非常压抑”来形容。 “我是几种情感交织”,李学举说,第一是非常心痛,第二是压力、内疚。“不管是抢救伤病人员、各种社会捐助,还是军队跋山涉水。这次社会捐助捐赠的广泛性、数额都是以前没有的。”此时,正是李学举担任民政部部长的第5个年头。 1978年,李学举从吉林调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任职,10年后,在他43岁之时,到民政部担任基层政权建设司司长一职。 直到2001年,李学举从重庆市委副书记的职务上重返民政部,担任民政部副部长。2003年3月任民政部部长,直至昨天。 给捐款的老哥作揖如果有时间,李学举总会到住所附近的公园散步。那里都是60多岁的老人,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他的身份,他这个“白发老头儿”就和老哥们聊天。 在接受访谈时,李学举讲到,有一次,一个下岗后去居委会的老哥说,汶川地震后,他们全家捐了2万元钱。李学举就不停地给这位老哥作揖。“我真的非常感动,老百姓太好了!”李学举说。 采访过李学举的记者,会用“和蔼、可敬”来形容他,面对镜头讲到高兴处,李学举会“呵呵”地笑起来,完全不像开会时那么严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