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p膜 |
释义 | p膜及POF环保专用包装膜,传统PVC热收缩膜的最佳换代产品。该产品具有如下优点:(1)透明度高、光泽性好。(2)柔韧性好,使用方便。(3)收缩率大,收缩率最高可达75%。(4)热封性能好、强度高、适合手动、半自动和高速全自动包装。(5)耐寒性好,可在-50℃保持柔韧性而不发生脆裂,适合被包装物在寒冷环境下储存和运输。(6)环保无毒,可包装食品。(7)防潮防尘。(8)包装成本低,优于纸盒及其它材料包装。 关于p膜膜①皮肉、筋骨、脏腑间的膜状组织。《素问·举痛论》:“脾与胃与膜相连耳。” ②病证名。出《神农本草经》卷二。眼生片状薄膜,通常伴有血丝,从白睛发出,侵向黑睛,甚至遮盖瞳神,影响视力。一般以血丝疏密和红赤的浓淡不同,又有赤膜和白膜之分。 膜 一种纺织过滤布。高科技产物,天津工业大学膜技术居于世界前沿。 膜的分类反渗透膜 (0. 0001~ 0. 005μm) , 纳滤膜 (0. 001~ 0. 005μm) , 超滤膜 (0. 001~ 0. 1μm) , 微滤膜 (0. 1~ 1μm) 、电渗析膜、渗透气化膜、液体膜、气体分离膜、电极膜等。他们对应不同的分离机理 , 不同的设备, 有不同的应用对象。膜本身可以由聚合物 ,或无机材料 , 或液体制成 , 其结构可以是均质或非均质的 ,多孔或无孔的 , 固体的或液体的 ,荷电的或中性的。膜的厚度可以薄至 100μm, 厚至几毫米。不同的膜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 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制膜方法一直是膜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 ,也是各公司严格保密的核心技术。 膜的反渗透浓缩化学实验纳滤膜分离技术纳滤膜分离技术是制备优质饮用水的有效方法.依据电荷效应,纳滤膜可以降低水质硬度,去除饮用水中对人体有害的硝酸盐、砷、氟化物和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依据筛分效应,纳滤膜可以有效地去除农药残留物、三氯甲烷及其中间体、激素以及天然有机物等有机污染物.文章详细综述了国内外纳滤膜技术在饮用水制备中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及饮用水制备过程中的纳滤膜污染与防治对策.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当压力(ΔP)小于3.0 MPa时,Cu离子截留率(R1)随着压力(ΔP)的增加而上升;当压力(ΔP)大于3.0 MPa时,Cu离子截留率(R1)随着压力(ΔP)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的原因和纳滤过程相似。当压力(ΔP)小于3.0 MPa时,Cu离子截留率(R1)的正向变化趋势可和纳滤过程作同样的解释。当压力(ΔP)大于3.0 MPa时,Cu离子截留率(R1)的反向变化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压力已经达到反渗透膜最佳运行压力范围的上限。此时,膜拦截溶质的能力已大为减弱,溶质开始大量透过膜片,导致其截留率呈下降趋势。 COD截留率(R2)随着压力(ΔP)的增加而上升。和Cu离子的上升变化趋势的原因一样,非平衡热力学模型的Spiegler-Kedem方程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问题有一个问题:Cu离子的截留率(R1)和COD的截留率(R2)变化曲线不同,COD曲线没有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反渗透膜对COD分子和Cu离子的截留能力有所差异。当运行压力(ΔP)大于3.0 MPa时,膜对Cu离子的截留能力已经下降了很多,而对COD分子的截留能力下降不大。但可以发现,COD曲线随着压力的增加,已逐渐趋于平缓,这说明膜对COD的截留能力也在下降。 压力实验表明:SE抗污染反渗透膜的最佳运行压力为3.0 MPa。 3.2.2浓缩倍数(n)对反渗透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反渗透实验采用3.0 MPa的压力运行。反渗透浓缩实验料液为纳滤过程浓缩10倍的浓缩液,体积50L。 反渗透浓缩试验采用浓水回流方式,即浓水回流入料液桶。浓缩倍数是按照料液桶内剩余料液的体积与原始料液的体积比来确定。例如,料液桶内还剩下1/10料液时,即为浓缩10倍,取样测试。 浓缩倍数对反渗透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曲线如图11、12、13所示。 膜通量(Jw)随着料液浓度(C)增加而降低。这一现象和纳滤过程一样,也可以根据优先吸附——毛细孔流模型来解释。 在浓缩两倍之前,Cu离子截留率(R1)随浓缩倍数(n)增大而上升,之后则开始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可根据细孔理论来解释。细孔理论的依据有两点:其一是膜截留溶质分子主要考虑筛分作用的机理;其二是视溶质分子为刚性球。反渗透过程截留溶质(中性分子和电解质)主要是依靠筛分机理,因此可以用细孔理论来解释。细孔理论表明:膜对溶质溶液的截留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溶液浓度的变化不大,可视为不变。在本实验中,浓缩两倍的浓度可能还未超出细孔理论所限定的范围,溶质浓度虽然增加,但还不能大量通过膜片,因此溶质的透过量变化不是很大。而同时,膜通量(Jw)在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很大。综合溶质透过量和膜通量两方面的因素,Cu离子的截留率呈略微上升的趋势。浓缩2倍以后,该浓度值可能已经超过细孔理论所限定的范围,溶质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导致其透过膜片的量开始逐步增加,因而Cu的截留率(R1)会呈下降趋势。 在浓缩6倍之前,COD离子截留率(R2)随浓缩倍数(n)增大而上升,之后则开始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的原因和Cu离子截留率变化的原因一样。反渗透膜截留COD分子和Cu离子所依据的都是筛分原理,导致COD截留率在浓缩6倍时出现下降趋势,可能是6倍浓度是超过细孔理论所限定范围的临界点。 反渗透浓缩分离实验数据表项目浓度浓缩倍数 渗透液(mg/L) 浓缩液(mg/L) 截留率 膜通量(L/min) Cu离子 COD Cu离子 COD Cu离子 COD 初 始 4.07 343 1478 2430 99.72% 85.88% 0.393 2 倍 6.06 552 2950 4375 99.79% 87.38% 0.346 4 倍 17.17 923 5889 8010 99.71% 88.48% 0.224 6 倍 47.78 1200 9183 11920 99.48% 90.16% 0.133 8 倍 121.49 4160 12216 15000 99.01% 72.27% 0.036 10 倍 220.45 5510 14325 17020 98.46% 67.63% 0.021 反渗透浓缩的实验结果反渗透浓缩实验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浓缩料液,本次实验是在纳滤浓缩的基础上将料液再浓缩10倍,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知道,在初始状态时,料液Cu离子浓度为1478mg/L,渗透液浓度为4.07mg/L;料液浓缩10倍后,其浓度达到14625mg/L,透过液浓度为220.45mg/L。 在初始状态时,料液COD值为2430mg/L,渗透液浓度为343mg/L;浓缩10倍后,浓缩液COD为17020mg/L,渗透液浓度为5510mg/L。 结论通过实验室规模的实验,研究了不同压力(ΔP)和浓缩倍数(n)条件下,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的分离性能,得到如下结论: 1在ΔP=1.5 MPa条件下进行浓缩,纳滤膜可以使料液浓缩近10倍,料液体积浓缩为原来的1/10。纳滤膜对Cu离子的截留率在96%以上,对COD的截留率在57%以上。随着浓度的增加,纳滤膜的截留率会降低。 2在ΔP=3.0 MPa条件下进行浓缩,反渗透膜可以使料液浓缩近10倍,料液体积浓缩为原来的1/10。反渗透膜对Cu离子的截留率在98%以上,对COD的截留率在67%以上。随着浓度的增加,反渗透膜的截留率会降低。 3本实验在浓缩过程中,没有调整料液pH值。原因是pH值对膜分离性能确有影响,但在实际工程中调整pH值需要增加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综合权衡效果和投资这两方面的影响,实际工程中一般不会调节对废水pH值后再进行膜分离处理。 4和反渗透阶段相比,纳滤阶段的透过液浓度不是太高。因此,纳滤阶段的浓缩倍数应该还可以提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