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仙花
释义

李仙花,女,汉族,1962年7月生,广东五华县人,研究生学历(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生班),国家一级演员。现任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汉剧院院长,长期从事戏剧表演与管理工作。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2001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优秀中青年专家、先进生产工作者,被团中央办公厅评为“乡村青年文化名人”。

中文名:李仙花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

出生日期:1962年7月

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院

人物简介

李仙花,1962年7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当代广东汉剧出类拔萃的文武花旦兼青衣,现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汉剧院党委副书记兼院长。10岁入梅州艺校,毕业后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梁素珍,1991年入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导演专业,1997年导演本科毕业后再读中国首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使艺术修养和舞台表现力更具深度,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剧目有:《花灯案》、《包公与妞妞》、《张协状元》、《阴阳河》、《百里奚认妻》、《蝴蝶梦》、《白柳门》等。曾应邀赴新加坡,爱沙尼亚、芬兰、挪威等国家演出.多次在省,国家艺术表演中获一等奖,百花奖,曹禺戏剧奖,是广东省首位两次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先后获得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十大青年等称号,当选全国青联委员,第八、第九次广东省党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履历

李仙花广东省五华县河东镇人。广东第一个取得戏剧研究生学历的戏剧演员,曾两次登顶中国戏剧最高奖,是广东唯一的“二度梅”获得者;她为了振兴广东汉剧,呕心沥血、默默耕耘。在梅州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脚踏实地地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李仙花自幼随母亲学习汉剧。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带着她下乡演出,手把手的教她。1973年,梅县地区戏剧学校汉剧班招生,在几百名考生的激烈竞争中李仙花脱颖而出,当时她才10岁。1978年毕业分配到广东汉剧院,拜著名表演艺术家梁素珍为师,在梁素珍的悉心指导下,艺术功力大大提高,她主要应工花旦兼青衣,天生丽质,扮相俊美,嗓音甜润清亮,表演娴熟稳健,善于把握和塑造各种人物性格。成为青年台柱,在汉剧界小有名气。

李仙花的人生转折点是1991年。作为广东汉剧新一代的继承者,李仙花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探索艺术真谛。生性好强的李仙花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到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1991年中国戏曲学院在全国招生,当时李仙花有孕在身,但她仍然不愿放弃这一难得的机会。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李仙花感慨地说:“1991年时,我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我多年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了,但不幸的是我刚好怀孕了,我觉得这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我都可以克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李仙花于临产前不到1个星期,挺着大肚子,参加了1991年的全国普通高考,并如愿考进了中国戏曲学院,走上了赴京求学的漫长道路。刚到北京,气候、饮食、住宿等生活上的不适应以及对孩子、家人的思念,让李仙花真有点支撑不住。李仙花说“白天的时候还好,在课堂上,学习很紧张,一天8节课,一到晚上的时候啊,想儿子想到不得了,经常自己在被窝里偷偷流泪。”

凭着对舞台艺术的钟爱,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中国戏曲学院深造9年时间里,李仙花修完表演大专,又学导演本科,再读首届中国京剧优秀中青年演员研究生。他秉承侯瑞珠、黄桂珠、梁素珍、黄小荣、周文祥等汉剧名家的从艺之道,再加上她的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师古而不泥古,艺术日臻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汉剧的第三代掌门人。

广东汉剧被誉为“南国牡丹”,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音调为舞台语言,表演行当齐全,文武兼容,唱腔优美。广东汉剧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拥有传统剧目 800多个,音乐曲牌700多首。它不仅在国内影响十分大,而且远播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一带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颇受欢迎。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曾一度陷入生存困境:演出市场萎缩,办公经费无着落,演职人员工资发不足等。随着广东省政府提出振兴文化,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和梅州市政府提出“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身为广东汉剧院院长的李仙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汉剧是我的第二生命,即使倒下,我也要倒在舞台上……”,这是李仙花的座佑铭。对于广东汉剧所面临的情形,李仙花并没有气馁,她下定决心要把传统的汉剧艺术发扬光大。

解决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难题,是李仙花2001年开始负责广东汉剧院工作以来做的第一件事。为此,她先后从嘉应学院、市艺术学校、湖北黄石市艺术学校等引进、吸收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如今,这些“外来人才”都已成长为广东汉剧的中坚分子,为广东汉剧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汉剧一团的姜文革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在梅州已经扎根了6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也在各种比赛上得到了很多奖项,取得了一定成绩。”

同时,剧院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法,加强剧院整体理论知识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打破吃“大锅饭”的旧习惯,实行院、团分级管理,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剧院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如今,广东汉剧院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为振兴广东汉剧,传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使上进的青年艺术人才得到重点培养,李仙花决定组织一次拜师认徒,邀请一批艺术造诣较高的离退休和在职艺术家收徒授艺。梁素珍、李仙花、钟礼俊等一批汉剧艺术家分别收下了有志发扬汉剧艺术的青年艺术人才为弟子。拜师认徒,师徒相传是中国戏曲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广东汉剧院曾两次进行“拜师认徒”,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下,青年演员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梁素珍当年培养出了李仙花、杨秀微两位国家一级演员。青年演员嵇兵说:“拜师认徒的目的就是培养年轻人,年轻艺人可以把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好的东西全部继承过来。”

除此之外,2005年秋天,李仙花还多方奔走,得到梅州市政府专项资金扶持的广东汉剧幼苗班正式招生。如今,这一批小演员基本功扎实,表演惟妙惟肖。有观众这样评价小演员的表演。“我觉得小小年纪基本功很扎实,我觉得汉剧的前景应该是很好的。”

虽然担任院长,但李仙花仍然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演员,碰到演出时,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认真表演,从不让观众感到失望。从担任广东汉剧院长以来,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只要条件许可,她都带队送戏下乡;无论是城市现代化的大舞台,还是边远山区的小戏棚,她都亲自登台演出。

2007年6月底,在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风景宜人的院士广场,广东汉剧院全体演职人员给梅城的父老乡亲表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汉剧,其中李仙花精湛的演技更是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观众一:“汉剧现在好看了,比以前有进步,有一段时间好像无声无息的,现在看起来好像更有发展了。”

观众二:“在80年代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她了。她是我们梅州的骄傲,是国家一级演员,今天晚上她的表演很好。”

观众二:“李仙花是二度梅得主,谁都知道,广东人都知道的,‘广东第一名旦',家喻户晓。”

对于观众的赞誉,李仙花把其视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像小汉剧、小品、小歌舞节目等,我觉得这种演出送到基层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它的题材较广、较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李仙花身为广东汉剧院院长,除了练功还要处理剧院事务,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从未休息一个节假日、星期天。如今,她因长期劳累和高强度地训练,腰伤严重,每个星期都要做理疗按摩。否则别说登台演出,就是简单的起坐都成问题。李仙花的徒弟黄丽华向记者介绍说:“李院长为了广东汉剧的发展,她放弃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她的身体吧,她的胃、腰由于长期劳累工作,落下了很多问题,可她仍然忘我工作,就是为汉剧发展的明天会更美好。”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近年来,通过李仙花的努力,一大批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和大型创新剧目被创作、复排,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东汉剧院相继与广东省烟草公司、广东威华集团等企业挂钩开展“百企行”演出活动;录制出版了广东汉剧经典唱腔“名家名段50首”;与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联合录制了经典广东汉剧大戏《齐王求将》、《花灯案》,大型新编历史剧《白门柳》,折子戏《盘夫》、《贵妃醉酒》、《昭君行》等。其中,历时5年倾力打造,李仙花领衔主演的《白门柳》先后获得了广东省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李仙花说:“在精品方面,我们主要是把一些名著改编成汉剧的节目搬上舞台,这个主要是去扩大影响,去打金字招牌,去夺大奖。多年来,我们通过对精品的打造,在全国拿了许多大的奖项,提高了广东汉剧的知名度。在剧目改革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蝴蝶梦》,是一个汉剧的版本,改了一个京、汉两下锅的版本。京剧和汉剧两个剧种同台演绎。”

2008年,广东汉剧院艺术中心大楼将建成。如今,李仙花每天都要到工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看着工地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看着高楼拔地而起,李仙花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一种别样的情怀涌上心头。说:“动工兴建客家艺术中心大楼困难非常大,但想到它是广东汉剧的希望所在,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一定会要把它克服的。”

艺术人生

李仙花10岁的时候,从梅州戏校踏入梨园,毕业进入广东汉剧院,15岁时得到汉剧名家梁素珍的真传,加上天生一副清亮甜美的金嗓子,年纪轻轻就在汉剧界脱颖而出。作为广东汉剧新一代的继承者,李仙花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到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1991年,李仙花怀着身孕考入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录取通知书来时,孩子尚在襁褓中,关键时刻,母亲与家人的支持,使她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这期间,李仙花几乎只在教室和练功房里度过。皇天不负有心人,进校第三年,即1993年,李仙花在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以《百里奚认妻》、《改容战父》、《阴阳河》3出折子戏征服了首都观众,摘取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南粤巾帼夺“梅”第一人。毕业时,她被推荐攻读中国首届京剧研究生。3年后她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戏剧演员。2000年,李仙花再次摘取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省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过去的成绩,李仙花已不太常提起,因为她心里装着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2001年,李仙花回到梅州主持广东汉剧院工作,当时的汉剧院正陷入生存困境,她就骑着自行车“跑官场”、“跑市场”、“跑企业”,四处“化缘”,使汉剧院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

当上广东汉剧院院长的李仙花,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传统艺术的抢救、继承、改革和创新方面,优秀剧目不断涌现,尤其重视汉剧的创新。她创造性地运用了“京汉联姻”的手法,把两个剧种融为一场戏,汉剧、京剧的观众都能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让很多京剧的观众也来看汉剧。

1997年上演的《蝴蝶梦》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作,在编、导、舞、音、美等方面都用了很多创新手法,一举拿下“中国曹禺戏剧奖”等中国戏剧大奖中的7个一等奖,创造了汉剧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成绩。随着各种荣誉的获得,李仙花也面临着各种名利诱惑。凭借实力,她完全可以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也可以高薪应聘到深圳,与丈夫、孩子团聚,可她都婉言谢绝了,依然留在梅州的广东汉剧院。从10岁就开始学习汉剧,除了热爱之外,她对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始终怀着一种敬畏和责任。她表示,希望把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完完全全奉献给汉剧、奉献给观众,多培养一些年轻的人才,让汉剧发扬光大。

为了汉剧的长远发展,她注重演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广泛吸收人才,悉心加以指导。用她的话说,“自己已经得了那么多奖,再多的奖也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能给新人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

“山区文艺的发展,主要是硬件条件的制约,没资金,没场地,排演质量就没法保证,也留不住人才”。为此,她多方奔走,四处筹集资金,用于改建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排练场和改造老“学艺楼”危房。目前,一栋现代化的汉剧艺术中心大楼正在修建之中。李仙花坚信,有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汉剧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作为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与会文化界代表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分组审议讨论报告时,来自广东汉剧院的代表李仙花向记者讲述了她听完报告后的感受,并表达了一个普通文化工作者对于文化事业大发展的信心。十七大代表、广东汉剧院党委书记李仙花:在人民大会堂听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总书记报告里给了我们文化发展的空间非常之大,创作机会更大,给了非常大的一个空间让我们来施展艺术,其中特别是讲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繁荣,掀起高潮。给我们全国的文化工作迎来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大的春天。

李仙花代表表示,结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的报告,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要反映人民当家作主,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展现社会和谐。 她说,反映新时代的主题,反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我们通过艺术作品这个武器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把和谐社会繁荣景象,通过我们的艺术全面开花,全面体现,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评价

作为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有自己的座右铭:舞台是我的人生目标,艺术是我的崇高追求;面对鲜花掌声不陶醉,荣誉光环有时限,终生一搏为事业。我想,李仙花在梅州默默地耕耘汉剧艺术已过30春秋,如今又带起了年轻的学生,她懂得了播种与收获的道理,她的胸中留驻着一种等待与守望的恒久耐心,就像一个拓荒者在荒漠里流血流汗并坚守,当有朝一日时光穿透了岁月的风云,终会有一片绿洲出现在戈壁之上,那便是奇迹,那便是上帝给予勤奋求索者的福祉。我还想,执著一词最早起源于宗教,大意是说人对自己的信仰必须在任何情况之下毫不动摇,决不放弃,始终持守。后来,执著一词被人们渐渐地运用到而今如此广泛的层面,但它的使用范畴仍然是近乎神圣的事业或圣洁的精神追求,譬如对一生从事某种事业而达到痴迷境地的人的一种褒扬或赞誉。李仙花对汉剧艺术的执著就已进入一种虔诚的心境了。当然,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属于那种精神领域里如同空灵天地一样开阔纯净的人,只有拥有这样心灵境界的人生,才能够创造并进入艺术辉煌灿烂的圣洁殿堂;同样,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匹配享受艺术的成果并登临她那和谐美雅宛如音画的天地。李仙花正是这样一个守持并实践汉剧表演艺术的人,那么,她而今的一切获得也就是一种必然了。这一夜,我最终想到,李仙花是一个心境平实的人,一个表演精湛的艺术家,一个虔诚传延汉剧艺术的教学兼备的实践者。既然如此,我们理应为她鼓与呼,与她一起共同留住汉剧艺术,让汉剧之花延世绽放。

主要作品

她主演的剧目或演唱的选段有《包公与妞妞》、《张协状元》、《阴阳河》、《百里奚认妻》、《改容战父》、《贵妃醉酒》、《蝴蝶梦》、《白门柳》、《王昭君》、《徐九经升官记》、《林昭德》、《齐王求将》、《丛台别》等数十种之多,曾多次应邀赴新加坡、爱沙尼亚、芬兰、挪威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成绩与荣誉

她陆续出版了《李仙花——广东汉剧经典唱段精选辑》和大型古装剧《蝴蝶梦》等音像作品,中央电视台为她录制的演唱专辑也即将面世;

她先后十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艺术表演一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特别是两次摘取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

她还被评选为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等;

她现任广东汉剧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兼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剧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仙花从事汉剧艺术30多年,她为汉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奉献了自己30多个春秋的心血与才智,汉剧艺术也成就了她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与辉煌璀璨的艺术生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