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硕卿
释义

李硕卿(1908年10月10日—1993年12月30日)著名国画家。字云田,祖籍惠安涂寨下楼村,生于泉州城内。历任中国美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研究院创作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事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文联常务理事、福建省民盟书画会主席、闽海墨会会长、华侨大学艺术系主任、泉州画院名誉院长等职。被聘为日本《墨璎会》首席顾问。

中文名:李硕卿

外文名:LiShuoqi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泉州城

出生日期:1908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993年12月30日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中国美家协会理事

代表作品:《泰山残雪》、《黄山云海》、《天台瀑布》等。

人物生平

寒门苦学

李硕卿少时家境贫寒,随父种卖菜。他喜爱美术、工艺,却只能半工半读。1962年毕业于泉州溪亭师范学校。不久父亲病逝,他在泉州古城内自立画室,卖画为生。1927年秋,他以娴熟画技考取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跳级插入西画班三年级。 他刻苦自励,才华出众。博得该校国画大师潘天寿、王个簃的赏识和精心培养。他没有辜负师长的教诲和期望,奋力进取,锲而不舍,仅用一年工夫,就以优异成绩完成三年学业,大学临毕业时,他还兼学国画海派的传统技法,在该校毕业中崭露头角。

游历写生

大学毕业后,李硕卿曾在惠安、南安、泉州、厦门等地中学任美术教师,担任海疆专科学校教授。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坚持业余创作。他思想进步,接受中 共泉州地方组织的教育,利用在泉州创办的泉州美商社作为中共泉州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支持革命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鼓舞下,李硕卿的国画 艺术升华到新的高度。五六十代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1960年,周扬到泉州视 察时,指示李硕卿所在泉州工艺公司,每年要有3 个月以上的时间给他“游山玩水 ”,搞艺术创作。因此,他得以有机会历天台、游黄山、过雁荡、爬峨嵋、经太姥、上泰山、登庐山……祖国的许多名山胜景都留下他的足迹。

艺术革新

通过游历写生创作,视野大开,技艺大进,大自然风光胜景在他笔下生辉。李硕卿成名之作《移山填谷》,是他在1956年深入鹰厦铁路的建设工地,目睹铁路建设者的英雄形象,战天斗地的无畏气概,心灵深深受到激励而挥毫创作的大型中国画。该画问世后,受到国内美术界的赞扬。1958年,这幅画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美术展览,参展的每个国家只选一幅悬挂在展览馆的中央大厅,而《移山填谷》享此殊荣,引起了海内外美术界的旨烈反响。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朝闻评论该画说:“把《移山填谷》当成中国画来看,特别鲜明……当成反映当前我国现实作品来看,表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雄伟面貌,这是中国画的新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在全国文艺创作三十年的总结时一步指出:“当看到第一幅(指《移山填谷》)反映现实革新的国画,我非常感到,这是中国画新生的标志。”《移山填谷》是李硕卿个人创作的划时期代表作,在中国当代国画创作中是第一朵新花,也是中国画创作史的‘新生的标志”,又是古老传统国画技艺“革新”的第一幅。

此外,悬挂在北京钓鱼宾馆的《武夷风光》和香港福建商会100 英寸巨幅的《 武夷春光》,珍藏在中南海的国画《山水》和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六幅作品,都是李硕卿的杰作。李硕卿年过八旬,仍孜孜不倦地用彩笔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数以百计的作品都充分表达了画家对神州大地的无限深情。

临终散财

画家以博大而坦荡的襟怀,缜密而诚挚的态度来态察大自然,以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为本,辅以西画的透视、光色等技巧,融中西画于一炉。从而形成了李硕卿那种刚毅而清新,雄健而秀逸蕴含千情于其中,不溢一缕于外表的独特风格。中国美术家协会1960年举办福建三画家李硕卿、陈子奋、李耕国画展览,分别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展览;南京国画院、福建美术家协会分别为李硕卿举办黄山、太姥山的写生创信作画展;1980年举办美术家李硕卿、大聪权香港展览会。自此,李硕卿的作品被确认为国宝,不得任意流散于国外。李硕卿不仅是一位当代著名国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工艺美术家。他自行设计的、全国首创的革新竹编工艺,有仿铜脱胎漆塑、仿紫铜陶瓷器等作品,曾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展出,为国家创收外汇,名扬海内外。他先后被选入《中国名人大词典当代人物卷》、《中国当代名人录》、《现代国画家百人传》、《闽南现代史人物 录》等书。1992年6月,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的《李硕卿书画集》, 收入其书画196幅,成为台湾出版大陆画家的第一本画集。1993年12月,李硕卿去世,享年86岁。临终前,捐献人民币10万元,作为李硕卿美术基金会经费。其子李克朗也是国画家,李克朗作品《黄河古渡边》入选全国第一届山水画作品展,《乡间小路》、《春水碧于天》、《烟江春雨》等作品在全国性杂志刊物发表并获奖,博得各界的好评。

人物年表

1908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泉州

1917年 ,到私塾“就学”,

8岁,他就能临摹七十二贤人像。

9岁,能将孔子孟子等七十二贤人画得栩栩如生;

后考上泉州唯一的美术学校——泉州溪亭美术师范学校。在西画教师指导下,他对西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辍学后,自立“青年画室”,卖画为生。“青年画室”使李硕卿在当时泉州有了一定的名气。

1927年,李硕卿以优异的成绩跳级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三年级,得西洋画家诸闻韵亲授,但是影响李硕卿艺术生涯一生的还是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潘天寿、王个移。亲自指点他的国画笔墨和技法,使他日后中西画兼收并蓄,在国画的笔墨运用中融入西画的造型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1928年—1956年,大学毕业,约20岁。先后在泉州、惠安、南安,晋江的大学、中学任教。同时在泉州海疆大学、泉州建国商校、省立晋江中学等三个学校任教,兼任厦门中学和厦门美术学校教员。任教28年。

1934年—1947年,年仅26岁的李硕卿创作成功《蜀岗秋旅》,以最年轻者入选福建省美术展览。此画且采用中西画结合,以中国画笔墨为主,以西画造型为辅,在全省美术界引起轰动。

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日本鬼子暴行图》(10幅)、《汉奸的下场》(8幅)。

自立“雪庐”画室,并在泉州出版的《福建日报》开辟专栏《硕卿卖雪》,开始以画养画。

1948年,《中国美术年鉴》刊登他创作的《待卸》、《水磨》、《出发》、《努力》、《泰山残雪》等五幅国画作品。

根据自己穷困的生活创作出《贫居》,在当时全国名气最大的上海《美术》杂志封面上刊登。

1948年8月30日晚,他连夜创作《蒋介石的下场》等20多幅宣传画,贴泉州街头,迎接泉州的解放。

1952年2月他以支援抗美援朝为题材,绘出《军柴的输送》,从省展、华东展到入选全国国画展览。

1955年到金鸡水闸写生,用笔墨讴歌社会主义建没成就,精心创作出气势磅礴的《破金鸡灌晋南》国画佳作,不仅入选全国美术展览,而且被中国美术馆收购珍藏,这是福建省第一幅美术作品被国家收藏。

1956年6月我省开始建设第一条出省铁路——鹰厦铁路。年近半百的李硕卿率领6名青年画家到铁路工地写生。7天时间,描绘几百幅写生稿。直到第13稿才完成《移山填谷》。这一巨幅国画以群山凌空,奇岩突兀、云锁峡谷的武夷山为背景,在峡谷底处,成千上万的铁路工人正在紧张施工。以建设题材的《移山填谷》表现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面貌。这是中国画的新生。

1957年,他认为杭州有八景,苏州有八景,泉州(现在的市区)也应该有八景。

1958年,《移山填谷》从省审到华东审一直到国家审,入选于1958年春举办的莫斯科社会主义造型美术展览,而且被挂在中央大厅,在国内外美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在1958的8月30日《人民日报》上称誉道:“中国画能不能反映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曾经有过争论。

1959年,《移山填谷》还参加印度、日本举办的世界艺术展览。李硕卿参加莫斯科、新德里、东京和北京展览的四幅《移山填谷》原作破例全部给中国美术馆收藏。此画还刊入《现代中国画选集》、《十年中国画绘画选集》和《中国美术馆藏晶集》等艺术史册。影片《画中行》和《历史的画卷》也以《移山填谷》为片头。

1960年—1961年,文化部部长周扬到泉州,在会上见李硕卿时,对当时的地委主要负责人说:“要给李硕卿以足够的条件游山玩水,每年起码要3个月以上。于是他多次登过泰山、华山、黄山、雁荡山、天台山、太姥山、庐山、武夷山、长城等几十座名山胜景,创作了《泰山残雪》、《黄山云海》、《天台瀑布》、《太姥奇石》、《武夷探胜》、《华岳疑云》、《春到长城》等数千幅描绘家国秀丽山河的画面。

1962年—1965年,他用3个月时间,走遍泉州的山山水水,搜尽奇景,选定20多景,最后创作泉州八景:《凤山春晓》,《东湖荷香》、《小山丛竹》、《双塔凌空》、《玉毯风动》、《清真夕照》、《祟福晚钟》、《笋江月色》。福建人民出版社在“文革”前出版4次80万张。

单独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反映侨乡征服大自然、建设新面貌的《破金鸡灌晋南》、《惠女水库》、《八女跨海征服荒岛》、《杭天图》、《侨乡春晓》、《涨海声中万国商》、《回国观光》等,这些作品大多被国家收藏且出版发行。

李硕卿年年要爬几趟清源山,描绘出《清源春晓》、《瑞象岩》、《虎乳泉》、《老君岩》、《弥陀岩》等风靡海内外的国画。

1966年6月—1967年,“文革”李硕卿被斗、被关,家中的书画、写生稿及古董文物被洗劫一空。他萌动了画梅的思想,用12开小宣纸画梅,借以磨练笔墨章法,加深构思能力。两年多的时间,画了百幅不同章法,不同结构的梅花国画。李硕卿的梅花画,有前、后、左、右感,而其他人画梅仅有的前、左、右感。四向感是他用两年多的心血和笔墨磨练而成的。后来成名的梅花作品有《梅花香自苦寒来》、《梅石》、《岁寒三友》、《红梅扑鼻香》、《迎旭》、《罗浮新月》、《东风报捷》等等都是当时小画放大的。从画梅开始,他对紫藤、青松、水仙、荷花、葡萄等也着力渲染。到了晚年,他的花卉画和山水画已经双双成名。

1968年农历10月14日,是李硕卿六十岁生日,自画一幅雪松国画为自己助寿。他原名李松林,在画上题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表现出艺术家在逆境中的风度。

1969年,他又被“莫须有”的“特嫌”罪名关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二楼。他身着整洁,谈笑风生,

1970年,开始关“牛棚”。

1979年12月李硕卿在“文革”期间所遭的冤案全部平反。

1981年4月新加坡华商访问团到泉州访问,1928年大学毕业后,50多年同窗学友、新加坡总统的艺术顾问——新加坡艺术总会会长刘抗先生特意委托周颖南、叶松英到泉州联系李硕卿。周颖南转交了刘抗先生送给李硕卿的一幅描述新加坡海滩风光的西画,李硕卿也回赠一幅《双塔凌空》国画给刘抗先生。

1981年,到香港举办画展,也重画一组《泉州八景》。

1981年12月香港华丰国货有限公司举办“李硕卿、林聪权书画展览”。李硕卿带去150多幅山水和花卉书法作品,香港10多家名报刊、电台、电视台记者以新闻、专访、特稿和评论,评赞李硕卿是“现代国画第一人”。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东南亚的各界朋友专程到港参观。在港期间,他还应邀参加香港书画界大雅集,互相交流画艺,并与20多位香港画家合作渲染泼墨一幅巨幅花卉国画《万紫千红》。当场李硕卿还以福建省美术协会主席的身份,邀请香港书画雅集会来闽举办画展和写生。

1992年6月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李硕卿书画集》,收入其书画196幅,《画集》风行岛内外,一时洛阳纸贵。

1992年日本《墨理会》书画社聘请李硕卿顾问为该会首席顾问:《墨缨会》是日本最大的书画团体,他们已着手准备在日本东京、大坂等地举办李硕卿书画展,但后来因李硕卿不幸逝世而未能成行。

1992年秋天,他还到清源山顶写生一次,最后完成一幅巨作《清源山上望洛阳》,将清源山的主要景观、他任课多年的华侨大学以及洛阳桥尽收画面。

1993年12月28日上午,李硕卿逝世的前两天,国立华侨大学校长庄善裕到家中探访他,此时李老已经不能提笔题字了,但是,还是亲手将一幅梅花国画交给庄校长,委托他送给华侨大学的一位旅居菲律宾的董事。这是他在世时最后送人的一幅画,也是几十年艺术生涯中惟一一幅没有题名的画而赠送友人的。

1993年11月一直到逝世前的一个月,在画桌上完成人生的最后一笔。

1993年12月30日逝世。

幼时传奇故事

李硕卿原籍惠安县涂寨镇农村,他的祖父母因家境极其贫困,难以维持生计,举家逃到泉州。祖父李培元一头挑着儿子,一头挑着破棉絮,徒步南行。经过洛阳桥时,年幼的儿子叫饿,他摸一摸口袋,仅剩下7枚铜板。这7枚铜板,不仅是从洛阳桥到泉州的路费,还要维持到泉州后一家人的生计。李培元只得狠了狠心,拉着挨饿的妻子和儿子继续上路。

他们在涂寨是种菜能手,但要在泉州租一块地谈何容易,一家人辗转了三天,最后到了凤池通元地界的色雅山(其北面就是后来的泉州农校)。色雅山虽称为山,实则是一小丘,瓦砾遍布,浅者半尺厚,深者二三尺,这一大片都是无主的荒地。李培元夫妇靠着勤劳的双手,硬是在不毛之地挖出一块又一块绿油油的菜地。正当他们一家憧憬美好的未来时,当地的土豪劣绅见到一户外来人公然在他们地盘上种菜,就派人到菜园里抢菜,法庭竟然将开垦出来的菜地判给当地人。一家人欲哭无泪。

1908年农历9月14日,李硕卿出生在色雅山上。父亲李清辉,母亲柳氏看到小儿子天庭饱满,五官端庄,两眸黑亮,是罕见的“靓男”,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前面三个儿子都因病夭折,他们也在为老四小硕卿担心。父母亲为他取名为李松林,祝愿他像松树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但是,事与愿违,不到一周岁的松树,忽然间也和前面三个哥哥一样患了病。家里没有钱看病,只能喂一些开水。就这样,直到小硕卿不省人事,父母亲都以为他死了,才哭着将他拖到菜园边角的草棚里。按泉州人埋婴儿的习俗,要用陶缸作小棺材。李培元含泪进城去买陶缸,但当时兵荒马乱,等李培元将陶缸扛回家时已经黄昏了。泉州人又一风俗,日落之后不能埋葬,因此权且将小硕卿放在草棚里。出奇的是,到半夜时分,“哇,哇”声从停尸的草棚里传出来。伤心至极的父母亲起初以为鬼叫,吓得不敢动。后来,哭声越来越大,而且真真切切是儿子的声音,于是将他抱回来,将陶缸砸碎。天亮后,邻里乡亲都跑来看新鲜事,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