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省三
释义
1 民权县伯党乡李庄烈士

李省三(1900-1938年),民权县伯党乡李庄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分表现出一位热血青年不屈不挠,追求真理,不顾安危,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简介

省三(1905-1938年牺牲),位于民权县城偏东南25里,睢县县城偏东北30里的民权县伯党乡东南李庄人。现在的伯党乡,当时属于睢县管辖。李省三原名李进三,“进”为辈分,“三”为名字,后来自改为李省三。源于孔子《论语》之吾日三省吾身也。可见其对于自己要求的严格。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分表现出一位热血青年不屈不挠,追求真理,不顾安危,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

李省三早年读中小学时,就具有激进的民主革命思想,曾领导学生闹学潮,宣泄对反动当局的不满,因此曾被校方开除,有“三不毕业”之绰号。

1927年,李省三参加国民党,在睢县党部筹委会工作,其间曾任过董店区长,某小学小学校长,还曾长期在睢县中学兼课。当时他与1923年就加入组织的早期共产党员并时任睢县县委书记姜朗的友谊甚笃,过从密切,思想颇受影响并逐渐认识到国民党腐败与反动,对共产党很有同情心并终于在姜郎山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参加了我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

1929年,李省三积极配合姜郎山在睢县城西2公里远的刘庄村创办了第一所平民夜校。他们利用四座庙宇的砖瓦,在刘庄村西头盖房39间,称刘庄小学,晚上吸收农民听课,当时李省三和李备五任教师并自编《平民识字课本》,主讲农民运动、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等讲解革命道理的课程,前后办了两期共100多人,参加听课的学员大多都成了我党领导下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一时之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党组织迅速壮大,农民协会也在各区相继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幸存者都很有建树。

1932--1933年,姜朗山被捕,他数次赴汴为其疏通关系,使姜免于死刑。李省三之所以能够这样,除了他自身的觉悟外,还因为他与姜郎山在上海时为大学同窗,这就是在姜郎山被捕后,他能拼死相救的原因之一。

1934年,李省三任睢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由他介绍地下党员后来发展为第三任睢杞太地委书记兼独立团长但于1941年牺牲的连襟韩达生到一小学任教做地下工作。翌年李省三在睢县党组织的领导下,联合民主势力,要求省政府查撤当时睢县县长蔡慎,蔡慎贪污受贿,勾结地方恶霸势力危害百姓,罪恶昭彰。李省三几次率众赴省陈诉、指控蔡的劣迹。省虽派员调查处理,但是始终未结果。于是李省三就将蔡之罪恶整理成文再次率员赴省。证据确凿,省里再无以推诿,终将蔡撤职。蔡离睢时群众多有受害者以鸡蛋、萝卜、泥块掷向蔡,学生与群众抬着列举蔡慎罪状的纸匾,高呼口号,此举震撼四方。一时,李省三的名声在当时的睢县大振,以致使睢县顽固势力久而未敢蠢动。

大约就在这之后,当时的国民党地方政府也许是要“调虎离山”,就推荐李省三去济南任山东烟酒税务局长职务。但是李省三为了党的睢县地下工作开展,即以其妻孟雁冰女士阻止为由,坚辞不受。后来,这个职位则由民权县伯党镇的绅士瑞宪邦赴任填缺。

1935年底,李省三党的领导下,和睢县中学等进步师生走上街头声援北京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并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从而促进了商丘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次发展。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运动。12月中旬,在北平和开封读书的睢县籍学生、共产党员王鸿钧等10余人回到睢县,与中共地下党员郭景尧以及时在睢县中学兼课的李省三等组织睢县中学、睢县简易师范、简易师范附小和第一小学的师生于12月24日打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横标和标语牌上街游行。沿街群众纷纷自觉加入游行队伍。队伍行至十字街头,李省三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宁愿战场死,不做亡国奴。听众掌声如雷,口号声、锣鼓声、示威群众的怒吼声震撼了睢州古城。师生们在县城游行后,又到附近农村游行示威。后组织两支宣传队,奔走方圆200余里,途经30余个村庄,讲演20余次,在农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在县城开展查禁日货、斗争奸商、讲抗日英雄故事、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李省三率领其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抗战演讲,他之“宁愿战场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正是一个热血青年的表现。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华北危急,广大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野蛮霸占。由于国民党不抵抗主义妥协投降丧权辱国,这就引起了广大爱国同胞的不满和对日寇的极大愤慨。当时,韩复榘已从山东败退到民权睢县等地。在这种情况下,就激起了广大不愿做亡国奴之爱国青年的抗日呼声。正在这时侯,中共河南省委派到睢县的地下工作者王静敏、张辑五和谭志正等,来到睢县与老共产党员姜郎山和郭景尧接上关系开展抗日活动。此时,李省三即以他在国民党内的公开身份积极活动,为我党取得了抗敌后援会的合法名誉并在睢县中学办了一个抗日救亡训练班。参加这个训练班的,既有社会青年,也有中小学教员,更有中学生和师范生等。这个训练班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滋润了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并满足了广大爱国青年学生的热望。这个训练班前后经历了一个月时间,时间虽短,但却为后来睢县的抗日武装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后来在民权人所共知的老革命李培棠和睢县人所共知的老革命王广文,就曾参加了这次训练班。还有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为厅级干部的老革命于80年代初期谈及这段经历时,还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说他当时只是有幸见过李省三一次。就在李省三为我党在睢县的抗日武装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牺牲的1938年,他们才刚正式参加我党领导下的抗日工作。

加入共产党

1938年元月,经中共睢县县委书记姜朗山介绍,李省三正式加入共产党。组织委派他在西关外刘庄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他通过地方关系,发展武装两个营。是年农历5月,日寇侵占睢县,李省三部从睢县城西的刘庄撤至睢县西南长岗附近的李村。同时经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批准,由他把位于睢县城偏东北伯党一带原隶属睢县管辖活动的抗日武装召之睢县西南他所占领的根据地李村汇合。为便于行动,他轻装简从一人骑车上了路。不料此行被地方民团顽匪、国民党睢县长岗伪区长张心贞探知,当他走至长岗与黄沙窝两村中间荒僻地带时,突被8名匪徒截击,李省三同志不幸遇害。敌人将他碎尸后抛进水坑和庄稼地里,两小时后才被我方人员知晓。我党同志为寄托对死亡烈士的无限哀思含愤致哀,置棺殓尸安葬了烈士忠骨。当时省委委派到该地区领导我党抗日工作的中共豫东特委书记吴芝圃获悉,不胜悲愤,当即决定攻打盘踞睢县西南长岗的顽匪张心贞,重振抗日武装。就在6月24日,吴芝圃于队伍出发前主持追悼会并详述李省三的遇害经过和惨状。我抗日战士们悲愤地举枪高呼:碎尸万段张心贞,为李省三烈士报仇!战士们泪水未干,就臂缠白纱,几百人兵分三路,兼程前进,直抵长岗。在睢祀太大队配合下,此战毙敌二十余名,俘敌三四十人,缴获长短枪支四百余支,子弹二千余发,自行车十三辆。张心贞也挖洞遁逃。这之后的7月初,在睢杞太大队的基础上,就成立了以吴芝圃为司令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另外有王海山和孟海若任副司令,王静敏任政治部主任。

虽然李省三在1938年才正式加入共产党并公开身份,但因为李省三早年是做我党地下工作,而这工作,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应该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末期或者30年代初期。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其创下抗日队伍的这两个营“革命家底”,对于当时我党领导下的睢杞大队以及随后成立的三支队乃至后来水东抗战根据地建设,当是一个很大的贡献。2008年,李省三的一个享受副省级待遇的当年学生李培棠在谈起其牺牲时,不禁潸然泪下,说他贡献大啊!也牺牲的悲壮啊!后来,吴芝圃在睢县西南长岗率领为李省三报仇的睢杞大队,实际上也就是李省三发展的属下部队。这支部队,后来又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先由睢杞大队发展成为第一战区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吴芝圃亲任司令。再到后来,在党的领导下,这支部队又发展为新四军四师的一部分,成为豫苏皖边区抗战的主力。

荣誉

由于李省三在当时睢县的创建性贡献尤其牺牲的惨烈悲壮,因此,这才于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列入“河南省著名烈士英名录”。

李省三牺牲被睢县我党抗日游击武装暂时安葬于当地后,由其兄长李进贤负责,又将其忠骨迁葬于距原葬地大约50里远的老家民权县伯党乡东南的李庄祖坟。

李省三共有三男二女现均健在:长女今年79岁,长期住在郑州儿子那里;长子原为中国病毒学会副会长,现全家定居在美国的儿子那里;次子为军转干部,现全家居住北京;三子为北京某高校博导,全家居住北京;次女为医生,全家居住北京。2005年,在纪念李省三诞辰100周年时,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以其五位子女的名义,为其立碑于民权县伯党乡东南的李庄墓地。

2 福建宁德烈士

李省三(1920-1951),福建省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增坂村人。1949年参加革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4师342团警卫连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赴朝参战,参加了第一次至第三次战役。1951年2月11日第四次战役期间在朝鲜前线战斗中牺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