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慕唐 |
释义 |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李慕唐(1930——2010.6.25),回族,1930年出生于安徽省界首市。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阜阳市政协常委、阜阳东关清真寺大阿訇。历任政协安徽省第五、六、七、八、九届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中国伊协常委,第二届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理事。 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李慕堂阿訇归真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阜阳市政协常委、阜阳东关清真寺李慕唐大阿訇,因病于2010年6月25日15时08分在合肥归真,享年80岁。 李慕唐大阿訇是我省民族宗教界德高望重的代表人士,是党和政府的亲密朋友。他一生爱国爱教,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积极协助政府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 《宗教事务条例》,为维护我省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政协安徽省第五、六、七、八、九届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中国伊协常委,第二届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理事,深受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全省穆斯林和各族各界群众的尊敬。李慕唐大阿訇下葬仪式于2010年6月27日上午9点在界首市回民公墓举行。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委主任黄荣华,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周庆,省民委副主任张瑾,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范淑清,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委主任肖玉才分别受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委托前往界首市出席李慕唐大阿訇下葬仪式,并看望其亲属。 倾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记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阜阳市东关清真寺阿訇李慕堂 李慕唐,1930年出生,回族,现任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阜阳东关清真寺阿訇,历任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默默无闻地工作,实实在在做人,点点滴滴地奉献是他一贯的作风。正如他常说的那样:“我工作的职能是‘团结、帮助、引导、服务’,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才能保证各民族经济的繁荣发展。”他始终以一个民族团结带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始终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前列,始终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始终把为各族群众化解矛盾排除纠纷问题作为自己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民族宗教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信教群众中是牵头羊、领头雁,在社会上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信教公民的桥梁、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他发始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他在很多场合都说,民族宗教界要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当其冲,要把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把本宗教符合社会发展的经典进行全新的、科学的阐释和宣扬,教育广大信教群众正确的理解“今后两世”并重、“两世吉庆”的真正内涵,让他们知道“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治理世界、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的职责和义务。他经常引导穆斯林正确认识信仰和现实生活的特殊关系,正确理解今世和后世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这一宣教理念影响着许多信教群众和一代教职人员。 作为老一代宗教教职人员,他经常教育学生和广大信教群众,穆斯林的义务是“命人行好,止人干歹”,我们的责任是要用“今世”的善行感化各族信教群众的心灵,以“今世”的合法所得换取后世的幸福!要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民族团结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一个新时期爱国的宗教人士一定要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团结的力量、对外展示中华民族团结形象的重要功能。民族团结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强大都需要一种纯洁、高尚的民族团结精神来支撑。 2004年春节期间,他在协助党和政府处理阜阳市回汉两个村庄的矛盾纠纷时曾语重心长的对现场的各族干部、群众说:“我们每个人要以维护、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要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这56个兄弟民族不仅具有统一的疆土、经济、政治、文化及在上述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特征,而且还有共同血脉的道理。”他还时常在宣讲“瓦尔滋”舆论导向上,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的56个兄弟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历史长短,在捍卫祖国疆土,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祖国发展中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他积极宣传各民族、各宗教中的爱国英雄的先进事迹,以此来激发各民族的荣誉感、自豪感,增强对社会和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在他富有感召力的劝说和引导下许多矛盾激化的事件都得到有效化解和妥善处理。 他在长期从事基层宗教工作的服务中以促进宗教和睦为使命。在2008年西藏发生的3.15事件后,为支持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及时举办阿訇培训班,在全省阿訇培训班的开班动员上他动情的说:“伊斯兰教的阿訇一定要在宗教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中,对信教群众强化公民意识,即不管各宗教中的任何信教者,首先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要阐明其除了享受国家公民的权利,得到国家保护外,还应义不容辞地对祖国尽到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保卫祖国安全,促进祖国繁荣昌盛和奥运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尽责尽力;在本宗教内倡导互信共存,消除教派矛盾。在传统兄弟宗教间倡导互爱共进,互相推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在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之间倡导互尊共兴,同心同德,共谋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作贡献;他要求中青年阿訇,作为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必须引导信教公民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天职。宗教界人士如同是个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不仅治疗外伤,还要治疗内伤,更需要治疗‘心理’疾病;要正确的引导“病人”克服认识上的狭隘意识,提倡大局意识,增强是非观念。”2005年在处理六安市叶集区因医疗事故导致一回民村村长兼清真寺管委会主任突然死亡而引发的数百群众围攻医院的群体性事件时,他一方面积极向相关部门请求维护死者家属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引导大家要善于理性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勇于理直气壮地制止非法行为,强调树立法制观念。通过他的努力,不仅使问题得到满意解决,及时地化解了矛盾。为更好的化解这一事件存在的隐患,他应死者家属的要求还亲自前往,为亡人下葬,在近千人的送葬群众面前,他通过阐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曾经发生过的实例,让广大穆斯林群众认识到,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爱国就必须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爱国就必须维护民族团结,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统一,不能用民族、宗教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教育,每个穆斯林都要增强法制观念,要学法、懂法、守法。遇到突发事件一定要“理智一点、克制一点、法制一点”,只有依照法律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让个别“文盲、法盲”动辄损害穆斯林的形象和声誉。作为信教者,不但力争作为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参与者,而且也是其成果的必然受益者。通过他的深入宣传,广泛地激发了信教群众投入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作为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在每次省内外因民族和宗教而引发的事件时,他都亲自过问,密切关注,通过他的个人影响力都得到及时化解,数十年来,他处理这样的事件不下百起。在新疆7.5事件发生后,他及时做出反应,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为作好安徽省伊斯兰教界的稳定局面,他克服高温和体弱多病的困难及时召开协会领导成员座谈会。他在会上通报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传达了相关文件精神。在发言中他说:“看到暴徒暴力袭击无辜群众、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报道,感到非常气愤,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破坏了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安徽省伊斯兰教界将积极发挥作用,要坚决拥护司法机关以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打击暴力犯罪,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在接受省电台关于7.5事件的专访时,他引经据典地指出:“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7·5”事件中犯罪分子的残忍行为是伊斯兰教坚决反对的。” 作为一名长期担任民族界在皖的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在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方面,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他提出的《注重引导广大信教公民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意识》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穆斯林群众中,他经常向他们进行公民应有权利和必尽义务的教育,大力宣传伊斯兰教的经典中有关爱国爱教的内容,宣扬爱国仁人志士的光辉事迹,增强信教公民的爱国自豪感、使命感,使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爱国爱教”的深刻含义。他总是以切实的经历讲述,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做好中国伊斯兰教工作的政治保证。他还以史为鉴、现实为例,使信教群众深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繁荣昌盛的祖国,也就没有全国人民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安居乐业的今天的道理;使人们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一真理含义,使广大的穆斯林群众深化热爱党的感情,坚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献力的理念。 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全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了其重要性,才能有我们生活的安定环境,作为社会生活中一员的李慕唐阿訇,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默默的为社会稳定、团结出一份热,出一点力,他的所作所为不但引证了他的人品,还唤起了更多的人在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敢做、敢为。他坚信坚持团结、相信信教群众、依靠信教群众,是顺利开展本职工作的有效途径。高度自觉地深入、联系信教群众,以达到了解社情民意,发挥好一名政协委员、宗教团体、宗教界上层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他说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今年虽然80高龄依然表示要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构建和谐社会,多做新贡献! 八旬大阿訇的赤子之情八旬老人李慕唐,白须飘飘,慈颜善目。从21岁开始当阿訇,历经60载风雨坎坷,老人身上有一种阅尽沧桑的淡定、平和。 出身于宗教世家,老人一辈子保持着一位穆斯林的虔敬。 “文革”期间,作为被打击的“异类分子”,李慕唐曾被送到安徽白湖农场劳教3年,改造10年。当时,很多心灰意冷的阿訇纷纷转行,而李慕唐坚信阴霾总会过去,也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1978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界首清真寺,重执阿訇之职。 尽管年愈八旬,且心脏动过两次大手术,老人仍坚持每天5点多起床做晨礼,一天5次礼拜,丝毫不打折扣。作为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老人的社会活动很多,但每到宴请场合,所有敬重他的人都自觉地向他敬水而不是敬酒。 矢志于爱国爱教,老人一辈子培养的阿訇足迹遍及安徽省内外。 安徽省伊协副会长慕可发,从1989年开始跟随李慕唐学经。慕可发说,师父白天讲经,晚上与学生同眠,言传身教,师徒间真个情同父子。后来,慕可发要到马鞍山清真寺当阿訇,师父不顾60多岁、身体欠佳,亲自把他送过去,一路颠簸一路叮咛。 事实上,对每一位弟子,李慕唐都会“扶上马,亲自送一程”。都说师父带徒弟会留一手,而李慕唐却毫无保留。不但如此,他最焦心的就是阿訇的“青黄不接”和素质不高。直到现在,他还在为筹建安徽省伊斯兰教培训中心而呼吁奔走。 作为德高望重的阿訇,老人几十年来解决的民族宗教纠纷难以计数。 李慕唐老人总是说,回、汉是兄弟民族,兄弟之间有啥可计较的矛盾?2004年春,阜阳市回、汉两个村庄因私人纠纷引发冲突,各自携枪带棒冲击对方。李慕唐及时赶到,对他们说:“你这几百回民代表不了回族,几百汉民也代表不了汉族,私人纠纷,干嘛牵扯到两个民族?何况,回、汉是兄弟民族,拼啥命啊?”在他的调解下,双方代表和谈解决了纷争。 作为连任3届的全国政协委员,老人为穆斯林群众排忧解难的事迹众口传颂。 李慕唐的开朗幽默在全国民族宗教界委员中是出了名的。每次开会,他都积极发言,而大家都爱听这位老人说话。有一次全国两会期间,他生病住院了,回族艺术家李默然感慨道:“李老一住院,我们少了很多欢笑。” 为帮少数民族群众办事,老人写了不少提案。正因为他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领导重视,安徽省少数民族才享受到考公务员加5分的优惠政策。1998年,阜阳市进行城市改造,欲将位于黄金地段的回坊拆迁,回族百姓意见很大。李慕唐递交提案,提出回坊改造不应打破回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承,并建议用“联建自建”的方式,让老百姓按照政府的规划要求,自筹资金改建民族风情一条街。这个提案得到了中央的批复,并最终得以施行。1万多名回族群众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延续了围寺而居的传统文化,至今对老人心怀感激。 …… 80载风雨人生,经历几多磨难,但老人始终襟怀坦荡。落实政策后他重当阿訇,当初将他打成“右派”的人来找他办事,很多回族百姓痛骂道:你们还有脸来找李阿訇?可李慕唐不以为意,仍然尽心帮助他们——这种以德抱怨的人格品质,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们。 80载跌宕人生,经历几多起落,但老人始终胸怀高远。他常讲,爱国和爱教就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不爱国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教;一个真正的穆斯林,懂得维护民族团结和法律尊严,绝不做文盲、法盲。 80载坎坷人生,经历几多屈辱,但老人始终心怀感恩。他说,“过去穷阿訇有谁瞧得起,怎么能读书?现在,光我家就出了4个大学生,国家还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只要还能走路、还能说话,我就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就是一位八旬大阿訇的赤子之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