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丽质 |
释义 | 长乐公主【公元621年(武德四年)- 643年(贞观十七年)】,名丽质,唐太宗嫡长女,母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女。 中文名:李丽质 国籍:唐朝(今中国) 出生地:长安(今西安) 出生日期:公元621年 逝世日期:公元643年 职业:公主 生平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长孙氏出。李丽质性格聪慧开朗,为人仁爱,以美闻名又擅长书画,深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宠爱。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宗正少卿长孙冲前,给长乐公主办嫁妆的时候,李世民下令:照妹妹永嘉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规格翻倍。因魏征以汉明帝分封皇子,只半数于先帝子的先例进谏而作罢。长孙皇后因此特地赐四十匹帛、四十万钱给魏徵以示嘉奖。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乐公主正式下嫁长孙冲。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太宗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诸臣进谏无效后,长孙无忌上表固让,并让儿媳长乐公主固请于太宗,太宗诏停世封刺史。 长乐公主遗传了父母的气疾,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因气疾而病死,享年二十三岁,陪葬昭陵。太宗痛惜女儿青年病亡,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难以抑制,悲伤不能自已。 史料新唐书 列传第八: 长乐公主,下嫁长孙冲。帝以长孙皇后所生,故敕有司装赍视长公主而倍之。魏徵曰:“昔汉明帝封诸王曰:‘朕子安得同先帝子乎?’然则长公主者,尊公主矣。制有等差,渠可越也?”帝以语后,后曰:“尝闻陛下厚礼徵而未知也,今闻其言,乃纳主于义,社稷臣也。妾于陛下,夫妇之重,有所言,犹候颜色,况臣下情隔礼殊,而敢犯严颜陈忠言哉!愿许之,与天下为公。”帝大悦,因请赍帛四十匹、钱四十万即徵家赐之。 魏郑公谏录: 谏优长乐公主礼数 长乐公主将出降,太宗谓房玄龄等曰:“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请倍永嘉公主。”然永嘉公主即太宗之妹也。公曰:“不可。昔汉明帝欲封其子,云:‘我子岂得与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阳。’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即是礼有尊崇,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相逾越。”太宗然其言,入谓文德皇后曰:“我欲加长乐公主礼数,魏徵不肯。”文德皇后闻之,大喜,遣中使赍钱二十万,绢四百匹,诣公宅,宣令谓公曰:“比者常闻公中正而不能得见,今论长乐公主礼事,不许增加,始验従来所闻,信非虚妄。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旧唐书: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资治通鉴: 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 ……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皆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子孙,共传永久;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诏停世封刺史。 贞观政要: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於长公主。魏徵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於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於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唐会要: 太宗二十一女……长乐。降长孙冲。 贞观五年。长乐公主出降。太宗以皇后所生。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秘书监魏征谏曰。不可。昔汉明帝欲封其子。云我子岂得与先帝子等乎。可半楚淮阳。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即是有所尊崇。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有逾越。上然其言。长孙皇后遣使赉钱四十万。绢五百疋。诣征家赐之。 册府元龟: 太宗贞观十一年六月戊辰以司长孙无忌为越州刺史……故申命有斟酌前代宣条委共治之寄象贤存世及之典司空齐国公无忌等或材称人杰望表国章论道庙堂寄深舟楫用资文武诚著艰难折冲阃外隐如敌国或志力忠烈 为心膂或气强果是曰:爪牙策名运始功参缔构义贯休戚效彰夷险嘉庸懿绩简于朕心宜委以藩镇改赐土宇馀官食邑并如故即令子孙世世承袭(其后无忌等将之国情皆系恋不愿行辞不获免无忌子尚长乐公主乃因主陈请。又缪出怨言以激帝曰:臣披荆棘以事陛下,今海内宁一不愿违离而弃牧外州复,与迁徙何异……太宗谓之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之通义也。意欲公之枝叶翼朕子孙长为藩翰传之永久情在此耳,而公等薄山河之誓发言怨望朕亦安可强公以土宇耶?于是遂止。 评价长乐公主——荣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妃长孙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在全部姊妹中排行第五,取名丽质——一个让人产生想象的名字。 等到李家有女初长成,李世民不禁要为女儿的名字而洋洋得意了,因为公主果真人如其名,天生丽质,是位容色绝姝的美人。志文为此盛赞道:“公主资淑灵于宸极,禀明训于轩曜。……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意译过来便是:“公主就像一位仙女,将超凡的灵气带到皇宫;禀承父母师长的训诫,修身立德。……高洁清丽,秀逸脱俗,犹若月光洒落在葱郁的树林之中;鲜妍明媚,光彩夺目,好似早晨的霞光照耀在珠江之上。”词采华美,着意为文,读来琅琅上口。虽然作者姓名不详,但是能够为公主撰文,必是皇帝钦定,撰者应为当世名家无疑。 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他的子女也多写得一手好字。李丽质以美闻名又雅擅丹青,“(公主)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译文如下:“展开公主所作的画卷,悬挂的明镜就显得黯淡无光;展示公主所写的书法,就连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丽色。”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1986年,考古工作人员在长乐公主墓中发现了一方瓷砚——辟雍砚,辟雍是周王朝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杨师道的《咏砚》诗中有“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 一句,所咏的就是辟雍砚。这方砚是李丽质生前的实用之物,出土时砚面四周的弦纹内仍残留些许墨迹,砚面还有长期研磨的痕迹,可见当时唐宫内书风之盛,而公主也无愧于墓志对她书画才艺的褒扬。 李丽质聪慧开朗、柔顺恭谦,加之德行垂范、仁爱孝友,李世民夫妇自然是爱得如珠如宝。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八岁的李丽质成为新朝最早受封的公主之一,诏封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转眼过了四年,公主到了适婚的年龄,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更何况是李丽质这样德才貌三全的佳人呢,所有人都在猜测谁会是那个幸运儿。 自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阶层,几经社会动荡的冲击。很多士族到了唐朝,都江河日下,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用名望换取寒门新贵们的钱财。一为求名,一为求财,于是士族卖婚蔚然成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太宗下令修订《氏族志》,重新排定士族座次,以皇族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他自己以身作则,“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按照这个标准,驸马人选很快就定下来了——国舅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在筹备婚事的过程中,一个的老头跳将出来对皇帝说“不”。 一切筹备妥当。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乐公主正式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唐朝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婚礼也就讲究排场,基本格调以喜庆和铺张为主。贞观六年,御史大夫韦挺还曾上表批评时风道:“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非所谓嗣亲之道,念别离之意。正始之本,实在于兹。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贵族豪富若此,帝室联姻后族就更不可能是小动作了,称得上是朝廷内外莫不瞩目的一桩盛事。 新嫁娘那年十三岁,正好是长孙皇后出阁的年纪,也许她也有着和母亲当年同样的心情。长孙冲是无忌的长子,应该比公主年长几岁。这对表兄妹从小一起长大,“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渐渐化作了“佳期如梦”的期盼。表亲婚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存在,在唐朝也非常普遍。如今郎有情、妾有意,双方家长玉成良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长孙国舅很有福气,他的长媳甚有妇德,平时敬顺公婆,谨礼持家,于是“家道以正”。墓志还以古时节妇伯姬、贞姜来赞喻公主有守礼重信的节操,从而“播肃雍于闺闱,流婉嫕于邦国。” 公主与驸马婚后琴瑟韵合,留连光景惜朱颜的甜美生活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时间的指针指向了贞观十七年。 公元643年,注定是一个让唐太宗刻骨铭心的年份,他几乎是在悲儿悼女的伤痛中艰难地走过了一年。 这年三月,齐王李佑在山东齐州造反,太宗派李绩征讨,当月就平定了叛乱,李佑等四十余人被处死。然而事情远没有结束,同样起了反心的还有皇太子李承乾,要说也是承乾识人不明、运气太背,一句话,终究没有皇帝命呀。他的死党纥干承基到处撒网,不仅在太子身上押宝,还与李佑的反叛有牵连,被大理寺收审,其罪当诛。为了保命,承基供出了太子密谋发动政变一事。四月六日,太宗诏废承乾为庶人,幽禁于右领军府;李元昌、侯君集等人被处死。太子被废,魏王李泰再也坐不住了,一个激动就祭出昏招,跑去恐吓李治。眼看着手足相残的一幕又要在唐宫上演,太宗权衡再三,决定罢黜李泰、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不久,李泰被贬为顺阳郡王,九月外放到均州(今湖北省郧县)。 六、七月间,长乐公主突然病倒,久治不愈。这病说来话长……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流行病之一,也是唐帝室中最大的流行病。唐太宗患有的一种被称之为“风疾”的病症, 其症状就表现为高血压。“后素有气疾”、“慈恩与含元殿相直,高宗每天阴,则两手心痛,知文德皇后常苦捧心之病,因缄而差,遂造寺建塔,欲朝坐相向耳。“气疾”类似呼吸系统疾病,“捧心之苦”似指心脏疾病,两者都是典型的高血压并发症。也就是说长孙皇后同样患有高血压,偏偏高血压是家族性遗传病的一种。这就要命了,他们的儿女都带有此种遗传基因。病症的特点是发病早、病程演进快,重症死亡率极高。 长乐公主是嫡出子女中第一个被遗传病夺去生命的人。太宗曾说:“朕有气疾,暑辄顿剧。” 可见患者受不了酷热。时值盛夏,公主的病势日益加重,就像她的母亲一样也没能撑过那个夏天。八月十日,公主便溘然长逝,是年二十三岁。她的婚姻生活刚迈进第十个年头,可这对少年夫妻却没能等到老来相伴的一天。 经历了数番打击的李世民,面对爱女的离世,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皇帝悼深夭蕙,怀三号而犹感。”(太宗痛惜女儿青年病亡,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难以抑制,悲伤不能自已。) 九月七日,承乾被免死流放到边远的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尽管史书上说对承乾的处理太宗是听从了来济“上不失慈父,下得尽天年”的建议,可我比较相信让儿子“得尽天年”是太宗原本就有的打算,向众人征询意见是想有人替他说出这句话。对待嫡子,太宗下不了手。谁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得到了儿子的死讯——承乾于十月一日在流所去世了!这样算来,承乾从离开长安到死亡没有超过25天。长安到黔州的直线距离约为1100公里,其间要越秦岭渡长江,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可以说他到黔州后没几天就死了。当时承乾只有25岁,正当少壮,不考虑非正常死亡的话,合理的解释是赴徙所途中染病,加之情志不遂……又或者只一条就足够了,郁闷死了。 对太宗而言,这不啻是漏屋遭雨、雪上加霜。(老天似乎在故意考验他的神经坚强指数,普通人估计会发疯的吧?)纵然承乾有千种罪过万般不是,他也是李世民曾经心爱的儿子。该怎样承受丧子之痛,已经没有力气再放声大哭了,那就默坐饮泣吧,一恍惚就想起了当年得子时的欣喜与满足…… 九月二十一日,太宗敕命鸿胪卿韦挺为丧事监护正使、鸿胪少卿崔仁师为丧事监护副使,将长乐公主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墓 长乐公主墓与昭陵仅一沟之隔。没有遵照妃、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成了类似号墓为陵规格的坟墓。 古人视死如视生,女儿在世时李世民恨不能把天下最好的东西全都给她,死后亦然。昭陵玄宫内设置五道石门,贵戚功臣和妃主墓一般只设一道石门。惟独长乐公主承恩特葬,墓室甬道内设三道石门。这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属于这种情况。显然,太宗给女儿安排了最高规格的葬仪,我们不难感受到李世民作为一个父亲最为朴素的感情。 在修筑墓冢之初,工匠们特意留出了一个天井以便将来驸马能与公主合葬。然而世事茫茫不可测,16年后大祸降临到长孙家族,时任秘书监的长孙冲被流放岭南,葬地至今不明,与妻子合葬的愿望也就化为了泡影。要说公主这一生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大概是没能做母亲吧。或许因为身体健康的问题,她没有生下一男半女,长孙冲之子长孙延当为续弦或侧室所生。公主早逝实为不幸,可不用亲历夫家日后的那场劫难,对她而言似乎又是幸运的。 1991年11月1日,唐长乐公主墓对外开放,墓道全长48.18米,可见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墓室。墓道两侧分别绘有精美的壁画,壁龛内放置着陶俑等陪葬品。壁画绘有腾飞的苍龙,长啸的白虎,奔驰的骏马以及甲胄、仪卫、仕女、男侍等大量图案,尤其以墓道中的《云中车马图》最为出色:在瑞气流云中,由两匹骏马所驾的红色木车正在奔驰,车辕饰龙头,轭顶饰红缨,车后两侧各插一面5旒红旗,车厢中坐3人,其中一老者长髯飘拂,端坐中央,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车厢左下方有一摩竭,张嘴伸舌,鳍尾俱全,是唐墓壁画中难得的上乘之作。第二过洞口上的三间重楼建筑,则不仅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技巧,而且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提供了新的佐证。 1300多年后,两幅名为《车马送行图》(又名《云中车马图》)的壁画出土,引起轰动。画面所示,但见车行水中,车后两侧各斜插一面红色七旒幡旗,旗上绘有黻号;二马架车,车上坐二人,一少一长;车厢左下方有一摩竭(梵语,指大鱼),张嘴伸舌,吹得水珠四溅。车马周围绘满瑞气流云。壁画仿自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这种题材在全国众多唐墓壁画中绝无仅有。整个画面显得流丽飞动,意境高远,气象万千,不禁让人感叹这才是唐朝该有的色彩!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改编绘制的连环画。曹植在序中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宓妃是上古神话中伏羲的女儿,溺死洛水,遂为洛水之神。初唐学者李善认为,曹植所写的宓妃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梦中情人甄氏。据说曹植一直倾慕袁熙之妻甄氏,但甄氏却被曹丕抢先一步纳为己妃。黄初三年,曹植入朝,甄氏已被郭皇后(郭女王)害死,曹丕以甄氏遗物玉镂金带枕相示,曹植睹物思情,感伤泣下,归途中于洛水边梦见甄氏向他哭诉郭后以糠塞其口令窒息而死的冤情,又以玉镂金带枕相赠,象征自己对纯贞爱情的追求与坚持。梦醒后曹植百感交集,于是假宓妃之名,作《感甄赋》。后来甄氏之子魏明帝曹睿改《感甄赋》为《洛神赋》。《洛神赋图》一经绘出,即刻成为人们争相传摹的绝世珍品。其中有一幅,描绘宓妃乘车现于洛水之上,“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车马送行图》的画面布局与之极其相似,只是车上没有公主的身影。 按唐制,公主为正一品,出行时以二马驾车。七旒之幡,古时为上大夫使用,与公主身份相当。葬日当天,置黻幡于灵前,导引亡灵,所以画中的车子为公主专用。研究人员由此对壁画的内容有了两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认为洛神是曹植心里的甄氏,公主是驸马眼中的宓妃。壁画一方面暗喻公主有着宓妃般的超凡姿色;另一方面反映公主的灵魂乘上车子,如洛神乘车与曹植在梦中相会一样,也会出现在驸马的梦中,寄托了长孙冲对公主的无限眷恋与哀思。 第二种推测认为壁画根据佛经里摩竭护送朝佛者渡河西去的故事,艺术化地表现了长乐公主的灵魂坐着车子,在神灵的护送下奔赴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 不管我们倾向于哪种解释,都是善良而美好的心愿。 云中车马,送卿归去。希望公主在天国能像她的封号那样得到长久的安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