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范文 |
释义 | 李范文, 男,汉族,1932年11月出生,陕西西乡人。中共党员。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6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专业毕业,1959年9月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1987年7月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西夏历史和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 成就及荣誉1984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个人作品主要著作有:《西夏研究论集》、《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第一、二辑)、《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同音研究》、《宋代西北方音研究》、《西夏语比较研究》、《夏汉字典》,与他人合作的著作有《西夏简史》、《西夏官印汇考》、《圣立义海研究》、《西夏文〈杂字研究〉》、《电脑处理西夏文〈杂字〉研究一书》。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多次荣获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社会评价作为国内外知名的西夏学专家,曾先后出访匈牙利、俄罗斯、奥地利、日本等国,进行广泛的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深得各国学术界的欢迎,其事迹已收入美国的《国际名人录》、英国的《世界名人录》、《世界精英录》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很大。 相关事件1981年主持召开了首届中国西夏学术讨论会,1995年主持召开了首届西夏国际学术讨论会。 《西夏通史》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夏通史》,与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龚煌城教授共同主持完成一项国际合作课题《俄藏黑水城文献研究》。目前,他主编的大型工具书《西夏学大辞典》正在进行中,他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联合聘为博士生导师培养西夏学博士生。 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李范文,是著名的西夏学专家。1939年出生于陕西省西乡县,1959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毕业。曾被错划为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李范文从60年代起从事西夏文字研究,并为此从北京来到宁夏。 《夏汉字典》李范文在西夏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精通西夏文字为数不多的几名专家之一。尤其是他撰写的《同音研究》和编纂的《夏汉字典》,帮助人们找到了识读西夏文字的钥匙。 西夏文字很像汉字之形,但与汉字根本不同,“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中国西夏王朝创制并使用的这种西夏文字,随着王朝的覆灭而一度在历史上消失。19世纪20世纪之交西夏文字被重新发现后,几乎无人识读,已成为“死文字”。近一个世纪来,在中外西夏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由于西夏文字识读困难,影响了西夏学的研究和发展。 为此,李范文苦心研究了25年西夏文字。终于按照自己独特的构思与编排体系,编纂成大型辞书 《夏汉字典》——世界上第一部西夏文字典。这部字典共有150多万字,集古今中外西夏文宇研究之成果,从语音、语义、语法、字型等各方面,对6000个西夏字辨形、解义、注音、例句,采用科学检索方法,为西夏历史研究一重要贡献。 揭开西夏移民消失之谜李范文还撰写了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比如, 《试论西夏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揭开了西夏遗民消失之谜; 《西夏皇帝称号考》,揭开了西夏皇帝称号、封号、谥号之谜; 《西夏宫印汇考》,揭开了西夏宫印之谜; 《<掌中珠>复字注音考释》,揭开了西夏文复字注音之谜; 《西夏皇奇今何在》,揭开了西夏皇胄后裔之谜…… 李范文用与宋并存的西夏人骨勒茂才1190年所著的西夏语与汉语对照词汇集《番汉合时掌中珠》,对宋代的西北方音进行了研究,出版了50万字的《宋代西北方音》,弥补了汉语音研究和西夏语研究的空白。 而今,他正在主持编写世界第一部《西夏通史》。 接受采访采访资料: 突破阻挠,毅然来宁 说起刚来宁夏的日子,李范文教授有点激动,也有点感伤。那是1960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藏语和民族学刚刚毕业的李范文偶然间见到了被称之为“天书”的西夏文字,当时就被这种充满神秘气息的“似字非字”的方块字所吸引。“要学西夏文字,要搞西夏历史研究,就一定要到西夏故都银川,而且要从西夏文字开始学。”他这样想着。正巧,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也在那时关注到西夏文字的研究问题,李范文响应号召主动要求到宁夏来。但来自家庭的压力向李范文袭来,妻子坚决不和他一起来宁夏。面对家庭和事业的抉择,他毅然决定选择事业,与妻子离婚后,他踏上了西下的列车。 上山考古无学可研,愤而上山 到达银川后的李范文,被莫大的失望坠入深渊。宁夏既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多的西夏古迹,更没有任何西夏学研究机构。当时宁夏大学的前身宁夏教育学院刚刚建成,他被分配在那里搞回族研究。两年后,他调入宁夏博物馆,开始着手西夏学的研究工作。 但资料的匮乏又一次让李范文感到无奈。这时西夏王陵的挖掘工作刚刚开始,这个痴迷西夏学的汉子背起行囊,愤而上山。 由于李范文不属于文物考古工作者,他在山上也只能做些后勤工作,管理民工、给民工发工资等杂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利用休息和晚上的时间,从收集来的西夏王陵附近的残砖烂瓦开始,一点点地进入了西夏王国的迷宫,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夏学研究。 七年的山上生活,差点丢掉自己的命 那是不堪回首的7年,山上环境之恶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在银川再婚后的两个孩子到山上来看他,半夜,贺兰山下狂风怒吼,两个儿子吓得一晚上紧紧抱着他的脖子,第二天一早就闹着回家。他说:“儿子只来看过他一次,从此再也没有来过。”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对儿子和妻子的愧疚也没有让他回去,压力、委屈、痛苦,时刻折磨着他。他住在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挖掘现场,这一住就是7年。 每个月仅有半斤油、一斤肉……几年下来,1.78米的汉子体重仅剩50公斤,血压最高80,最低50,严重贫血。他的老伴把家里为4个孩子养的14只下蛋的鸡全部宰了给他吃了,才总算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二十年磨一剑,《夏汉字典》横空出世 在西夏王陵挖掘现场的7年艰苦工作,奠定了李范文在西夏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基础。经过漫长的研究工作,他利用文献整理出近6000多个西夏文字。1976年,他梦想中的《夏汉字典》初稿完成,《西夏研究》的初稿也在这里完成。可艰难的出版过程整整历经了21年,1997年才终于正式面世了。这部字典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同时,他还走遍甘南、四川、丹巴等地,寻找西夏人后裔,写了一批西夏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试论西夏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一文,揭开了西夏移民消失之迷;《西夏官印汇考》揭开了西夏官印之迷;《西夏皇裔今尚在》揭开了西夏王胄并未被成吉思汗斩尽杀绝之迷…… 由于他在西夏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1984年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6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他的《夏汉字典》荣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吴玉章奖。他的名字被载入《当代中国名人录》、美国的《国际名人录》、英国的《世界名人录》、《世界精英录》等。 研究西夏学,为旅游服务对于一些人利用西夏文化创造和研究西夏印章、西夏歌舞等,李范文教授表示非常赞同,也给予了很多理论上的支持。在采访过程中,李范文教授不止一次提到,研究西夏学,最终目的是为宁夏的旅游服务。李教授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想的都是怎样把西夏文化变为产业,变为可以为宣传宁夏出力的工具,进而研究西夏人的歌舞、文化、服饰等。他还说,宁夏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独特的文化,西夏古国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光靠表面上的肤浅研究是不行的,要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学者。 李范文教授作为宁夏社科院的名誉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还兼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教授,培养着西夏学高级教学及科研人才。 但尽管如此,西夏学研究方面还是出现了“人才危机”,“有人因为这个行业太苦而改行了,有人因为没有钱赚而改行了,虽然目前来讲宁夏的西夏学研究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但后继乏人的现状很是令人担忧。”李范文教授的话道出了他的担忧之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